山西:「西瓜村」科技種植促農民增產 三百餘戶瓜農致富忙

2020-12-19 中國新聞網

「西瓜村」馬家山村瓜農通過科技種植增產增收、脫貧致富。柳林縣新聞辦供圖

中新網太原7月29日電 (李勤 劉小紅)仲夏時節,素有「西瓜之鄉」的山西省呂梁柳林縣石西鄉馬家山村的西瓜地再次活躍起來,買西瓜的客商你來我往。今年59歲的瓜農馬海燕憑藉科技種植,短短幾年就從貧困戶變成致富帶頭人,今年喜獲豐收的他告訴記者:「咱家的西瓜,汁多味甜,好多熟客都搶著要。」

坐落在黃河之畔的石西鄉屬純農業鄉,是柳林縣離縣城較遠且最貧困的鄉鎮。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及鹽鹼沙性土壤,當地具有得天獨厚的西瓜種植條件。數年來,這一帶的農民一直種植高山旱地西瓜、西紅柿等農作物維持生計,卻成效甚微,一直無法擺脫貧窮。

為了帶領鄉親走上脫貧之路,「首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農民」獲得者劉笑為柳林縣薛村鎮、石西鄉近400戶瓜農推廣寬膜一體機械旱作集雨技術,讓瓜農通過科技種植增產增收、脫貧致富。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及鹽鹼沙性土壤,石西鄉具有得天獨厚的西瓜種植條件。柳林縣新聞辦供圖

據了解,馬家山村通過積極引導和鼓勵本村農戶進行試驗性種植,再由技術指導員加以技術輔導,該村西瓜種植已經形成規模化、專業化和現代化種植。柳林縣教科局駐村第一書記陳偉說,馬家山村總共820畝垣地,其中西瓜種植面積就達到600餘畝,按採收批發價格每公斤2.0至2.5元,每畝產值約為4000至5000元,全村年產值近300餘萬元,馬家山村成為名副其實的西瓜村。

現如今,為了讓汁多味甜的西瓜賣出好價錢,馬家山村所屬的石西鄉打造了自己的西瓜品牌——石西西瓜。

今年60歲的瓜農馬虎應每年用寬膜種植10餘畝西瓜,「過去不覆蓋,就種一茬,還要看老天收成;如今使用寬膜頭茬西瓜收成後,二茬還可以種植大豆、雜谷,一塊地兩頭吃,收成不錯,」馬虎應說,去年西瓜雖然減了產,但收入沒有減,每年都能掙五六萬元,主要是西瓜有了商標,賣出了品牌價格。

在馬家山村,許多貧困戶和馬虎應一樣,因種植西瓜成了讓人羨慕的致富能手、種瓜能人。現年54歲的馬喜平,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父母都已年邁,兒子身患殘疾,自己也在打工時被機器所傷,不能幹重活,可他通過種瓜每年都有幾萬元的收入,如今蓋了130平方米的新房子,馬上就能入住。

為了讓西瓜有更多的銷路,在去年西瓜上市之際,柳林縣委書記走進薛村、石西兩鄉鎮的西瓜基地,當起西瓜的「推銷員」和「代言人」,讓馬家山西瓜搭上網際網路銷售的「順風車」。

記者了解到,石西鄉按照標準化種植、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發展、科學化管理、品牌化運作、市場化營銷的模式,積極鼓勵和扶持農民種植旱地西瓜,有效拓寬了農民脫貧增收路。石西鄉鄉長王利榮說:「石西西瓜『甲天下』,我們將不遺餘力鞏固脫貧成果,擦亮這塊金字招牌,讓瓜農的錢袋子越來越鼓。」(完)

相關焦點

  • 山西朔州:特色彩椒種植唱響「農民致富歌」
    為了全面客觀反映我省脫貧攻堅工作中取得的階段性成就,總結經驗,戮力前行,黃河新聞網特別策劃了《小康路上》系列專題報導,圍繞山西省脫貧攻堅舉措成效、先進人物、典型事跡、優勢產業項目、基層扶貧幹部等內容進行採訪,真實書寫「脫真貧、真脫貧、不返貧」的山西答卷。
  • 這就是山東|特色種植、休閒農場,農民增收致富確保小康成色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4月21日訊 (記者 劉自銳 楊廣科 盧偉霞 韓蓓蓓 郝亞松 王丹玉) 小甜瓜大產業、葡萄四季種、打造休閒農場……小康成色如何,農民收入是關鍵。山東作為農業大省,各地大力發展特色農作物種植,積極探索農業與採摘遊、休閒農場等旅遊模式結合,為農民增收致富拓寬渠道。
  • 設置農業科技超市 「西瓜大王」王宏山的致富經
    果然,等到收穫時,試種的「小蘭」瓜讓瓜農們賺了個盆滿缽滿,一經推出,就受到了消費者的熱烈追捧。 2005年,王宏山回到家鄉雲臺村當書記。他深知要帶動更多農民致富,離不開智慧農業。2011年王宏山在橫溪建立農業科技超市,江蘇農村科技服務超市江寧分店位於南京江寧臺灣農民創業園內,面積大約1000多平方米。
  • 農民的「致富菜」 餐桌上的「香餑餑」
    刁窩砬子村是撫松縣山野菜特色項目主產基地,該村農民發展山野菜時間起步比較早,依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條件,按照「打綠色牌、走特色路」的工作思路,逐步走出了一條可持續發展之路。多年來,該村山野菜種植戶憑藉生態、綠色、天然的新鮮山野菜迅速佔領了市場,成為遠近聞名的反季節山野菜生產特色村,為當地農民開啟了一扇致富之門。
  • 阜寧縣碩集社區何橋村:西瓜種植讓群眾走上「甜蜜」致富路
    多年來,阜寧縣碩集社區何橋村黨總支想群眾所想,積極探索群眾致富好路子,根據市場需求,創新生產經營方式,採用「支部+基地+農戶」運行機制,強化對惠蘭西瓜種植進行技術培訓、指導、服務和推廣,以農村電商平臺為支撐,實行訂單生產、收購,形成產供銷一體化經營模式。目前,蕙蘭西瓜種植面積達550畝,帶動270餘戶村民脫貧致富。
  • 通許縣厲莊鄉致富帶頭人戶三麗:致富後反哺桑梓
    近日,通許縣厲莊鄉致富帶頭人戶三麗告訴記者。戶三麗生於農村,對農村,農民和農業,有著深入的了解。對父老鄉親們有著深厚的感情,在過去的20年裡,戶三麗曾做過多種行業,涉及養殖、種植等多項農業技術。多年來各種經驗的積累、多次的成功與失敗,歷練了她堅忍不拔的性格和永不言敗的精神,並始終堅持女性應有的自信,自立和自強。
  • 仙遊加快文旦柚產業發展促鄉村振興:柚果飄香 增產增收
    仙遊加快文旦柚產業發展促鄉村振興  今年氣候晴好,文旦柚在開花結果期不受風雨影響,掛果率高,加上下半年雨水偏少,柚子品質較好。度尾培德果業合作社負責人吳培德表示,今年文旦柚可望增產又增收,市場價格比去年8-10元/公斤的基礎價上升10%左右。  度尾文旦柚種植已有近200年的歷史,是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產品。在推進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戰略中,該縣出臺了《關於加快文旦柚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每年安排專項資金240萬元。
  • 47秒|「公司+種植戶」訂單式種植模式讓成武訂單小辣椒成致富大產業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齊魯網·閃電新聞7月27日訊近年來,菏澤市成武縣以培育特色產業助農增產增收為核心,積極引導群眾發展訂單種植農業,讓「小農戶與大市場」快速對接,從而實現農民增收致富。雖然天氣炎熱,但是種植戶郭慶升一刻也不捨得閒著,他要利用好這晴好天氣,組織工人抓緊採摘辣椒。郭慶升種植的是青陽辣椒,這是與金鄉縣一農產品公司合作的品種,辣椒成熟後直接加工成泡椒,最後由公司統一回收出口到韓國。
  • 陝西神木:現代農業給農民插上致富「金翅膀」-三農頻道-西部網...
    在科技企業發展為現代農業發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時,神木縣農業局也採取有效措施助力糧食增產。據介紹,神木糧食生產按照「穩面積、調結構、提單產、促豐收」的要求,狠抓糧油高產創建活動著力挖掘農業生產潛力,強化良種良法配套實現藏糧於技。今年,神木農業發展持續推進「三個百萬畝」工程(百萬畝玉米、馬鈴薯、小雜糧高產集成技術推廣)、玉米標準化生產工程、旱作農業工程等,推進「7884」糧油高產創建活動。
  • 臨淄農民「農閒」忙「充電」640戶科技示範戶喜獲培訓
    ……近日, 臨淄區在朱臺鎮舉辦的農技推廣補助項目科技示範戶培訓班上,不少農民 圍攏過來,諮詢相關問題。  冬季本是農民的「農閒」時節,我 區的農民卻在忙著「充電」。為進一 步提高全區農戶的科技素質和科學 種田的水平,區農業局開展科技示範 戶培訓班,利用農閒時節,到各鎮、街 道對遴選出的 640 戶科技示範戶進 行培訓,1戶輻射帶動周邊10—20戶 農民,零距離做好農技推廣工作。
  • 麥收時節忙致富
    種植1畝黑小麥比種植1畝普通小麥多增收1500多元,如果進行深加工,黑小麥附加值是普通小麥的10倍還多。」館陶縣黑小麥農場主範月青說。眼下正值小麥收割季節,今年,館陶縣黑小麥種植面積達到36000餘畝,全縣研發的黑小麥系列產品達到30多種,黑小麥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黑色金礦」。
  • 探索開發山茱萸價格係數保險保障藥農增產增收 南召縣 3000餘戶藥...
    今年他家已經採摘了6000多斤,有山茱萸價格係數保險做後盾,他計劃把村裡的山茱萸鮮果全收購後統一銷售,帶領著鄉親們一同致富。南召縣喬端鎮扒地村有85戶265人,耕地面積少,山林面積廣闊,是一個典型的深山小村。
  • 邯鄲肥鄉瓜農叫苦不迭,數萬斤南瓜高溫下腐爛
    農民喜種大白南瓜想致富 7月29日上午,肥鄉區東南口村農民田東升告訴記者,今年4月中旬,一名種植南瓜的農戶把他拉近了一個 據了解,同田東升一樣,肥鄉區數十戶農民與邯鄲市運祥科技有限公司籤署了《蔬菜購銷合同》,大白南瓜種植面積400畝左右。田東升手裡的合同顯示,按照約定,他家的20畝地用於種植大白南瓜,每畝需向公司交售6000公斤南瓜,最低保護價為0.6元/公斤,合同規定農戶不能將瓜對外私自售賣,否則按違約對待。
  • 海南儋州中和鎮:火龍果基地夜晚變燈海補光技術促火龍果增產增效
    海南儋州中和鎮:火龍果基地夜晚變燈海補光技術促火龍果增產增效近日,在中和鎮水井村一家扶貧產業火龍果基地,每到晚上,萬盞LED燈光便同時亮起,整個基地遠看猶如布滿繁星的夜空,如夢如幻,近看是一片燈的海洋,蔚為壯觀。
  • 李心增:為農民增收致富傾真情付真心
    李心增:為農民增收致富傾真情付真心 2020-09-02 12:1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遵化:大米成為農民致富的「黃金米」「視頻」
    又到一年豐收時,遵化市西留村鄉後鋪村300畝特質水稻喜獲豐收,每斤賣到了88元,成為農民致富的「黃金米」。請看遵化臺記者的報導。後鋪村三百餘畝的稻田地有四處泉眼,是一片富含腐殖酸和腐殖質的草炭土壤。2018年,村黨支部積極探索農村發展項目,集結了村裡一百餘戶散戶手中的草炭稻田地成立了合作社。在糧食專家的指導下,合作社精選優良水稻品種,以最傳統的農耕方式育苗、栽秧、除草和管理,禁止使用任何農藥和化肥,實行人工滅草和放養稻田蟹、稻田鴨滅草,完全實現有機綠色種植。
  • 布爾津:特色種植做引領,拓寬增收致富路
    布爾津縣統籌推進產業扶貧與鄉村振興,大力發展特色農業,抓好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打開新空間,為鄉村振興開拓新路徑。5月26日,記者在窩依莫克鎮託庫木特村農戶的採摘園裡看到,鮮紅欲滴的草莓,吸引著過往遊客及當地居民前來採摘品嘗。
  • 「滇中糧倉」宜良——種植花卉 農民走上致富路
    中國園林網5月19日消息:15日,宜良縣匡遠鎮永新村村民朱良吃罷早飯後,與五、六位「同事」一起來到老昆石公路旁的花卉種植基地,開始了他們一天的忙碌。據悉,永新村現在有1500多農民靠這一行增收致富。去年5月的花街節上,宜良縣委書記郭子貞曾提出,5年內把宜良打造成「雲南花城」。如今,走進宜良,細心人會發現,公路兩側的土地都變成了花園苗圃,農民變成了花工。
  • 生態園裡好觀光 棲鳳山上致富忙
    貴州恒生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郝佔營說,截至目前,該公司已流轉土地近10000餘畝,完成標準化油茶造林7600餘畝,山茶花種植12萬株,還實施了油茶林下套種青錢柳茶、杉樹苗、辣椒、西瓜等。 據了解,貴州恒生源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發育苗、種植、加工系列產品和銷售為一體的股份制企業,以科技文化融入到農業發展之中,助推農業產業的發展。
  • 靖邊伊當灣村農民嘗到了黨建的甜頭
    伊當灣村不斷深化「三培雙帶」工程,注重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村幹部,黨員帶領群眾共同致富,黨組織帶領致富帶頭人不斷進步,引導黨員和致富能手幹事想著黨員身份、致富想著社會責任。先後湧現出李雲如、殷海榮等一批致富帶頭人,不斷引領該村特色蔬菜種植規模,享有「西北蔬菜第一村」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