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村」馬家山村瓜農通過科技種植增產增收、脫貧致富。柳林縣新聞辦供圖
中新網太原7月29日電 (李勤 劉小紅)仲夏時節,素有「西瓜之鄉」的山西省呂梁柳林縣石西鄉馬家山村的西瓜地再次活躍起來,買西瓜的客商你來我往。今年59歲的瓜農馬海燕憑藉科技種植,短短幾年就從貧困戶變成致富帶頭人,今年喜獲豐收的他告訴記者:「咱家的西瓜,汁多味甜,好多熟客都搶著要。」
坐落在黃河之畔的石西鄉屬純農業鄉,是柳林縣離縣城較遠且最貧困的鄉鎮。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及鹽鹼沙性土壤,當地具有得天獨厚的西瓜種植條件。數年來,這一帶的農民一直種植高山旱地西瓜、西紅柿等農作物維持生計,卻成效甚微,一直無法擺脫貧窮。
為了帶領鄉親走上脫貧之路,「首屆中國十大傑出青年農民」獲得者劉笑為柳林縣薛村鎮、石西鄉近400戶瓜農推廣寬膜一體機械旱作集雨技術,讓瓜農通過科技種植增產增收、脫貧致富。
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及鹽鹼沙性土壤,石西鄉具有得天獨厚的西瓜種植條件。柳林縣新聞辦供圖
據了解,馬家山村通過積極引導和鼓勵本村農戶進行試驗性種植,再由技術指導員加以技術輔導,該村西瓜種植已經形成規模化、專業化和現代化種植。柳林縣教科局駐村第一書記陳偉說,馬家山村總共820畝垣地,其中西瓜種植面積就達到600餘畝,按採收批發價格每公斤2.0至2.5元,每畝產值約為4000至5000元,全村年產值近300餘萬元,馬家山村成為名副其實的西瓜村。
現如今,為了讓汁多味甜的西瓜賣出好價錢,馬家山村所屬的石西鄉打造了自己的西瓜品牌——石西西瓜。
今年60歲的瓜農馬虎應每年用寬膜種植10餘畝西瓜,「過去不覆蓋,就種一茬,還要看老天收成;如今使用寬膜頭茬西瓜收成後,二茬還可以種植大豆、雜谷,一塊地兩頭吃,收成不錯,」馬虎應說,去年西瓜雖然減了產,但收入沒有減,每年都能掙五六萬元,主要是西瓜有了商標,賣出了品牌價格。
在馬家山村,許多貧困戶和馬虎應一樣,因種植西瓜成了讓人羨慕的致富能手、種瓜能人。現年54歲的馬喜平,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父母都已年邁,兒子身患殘疾,自己也在打工時被機器所傷,不能幹重活,可他通過種瓜每年都有幾萬元的收入,如今蓋了130平方米的新房子,馬上就能入住。
為了讓西瓜有更多的銷路,在去年西瓜上市之際,柳林縣委書記走進薛村、石西兩鄉鎮的西瓜基地,當起西瓜的「推銷員」和「代言人」,讓馬家山西瓜搭上網際網路銷售的「順風車」。
記者了解到,石西鄉按照標準化種植、規模化經營、集約化發展、科學化管理、品牌化運作、市場化營銷的模式,積極鼓勵和扶持農民種植旱地西瓜,有效拓寬了農民脫貧增收路。石西鄉鄉長王利榮說:「石西西瓜『甲天下』,我們將不遺餘力鞏固脫貧成果,擦亮這塊金字招牌,讓瓜農的錢袋子越來越鼓。」(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