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收時節忙致富

2020-12-20 農視網

 

河北館陶黑小麥成為富農「黑色金礦」

「現在,1斤普通小麥大約能賣到1.3元左右,而我們種出的黑小麥1斤能賣到3元左右。種植1畝黑小麥比種植1畝普通小麥多增收1500多元,如果進行深加工,黑小麥附加值是普通小麥的10倍還多。」館陶縣黑小麥農場主範月青說。眼下正值小麥收割季節,今年,館陶縣黑小麥種植面積達到36000餘畝,全縣研發的黑小麥系列產品達到30多種,黑小麥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黑色金礦」。

該縣積極推進黑小麥小麥產業化經營,健全完善了「公司+協會+基地+農戶」和「訂單+期貨」的產業化經營機制,農業產業化進程不斷加快,黑小麥產業不斷壯大。在黑小麥生產種植的基礎上,圍繞黑小麥增產、企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目標,積極推動黑小麥生產向「原種繁育、購銷經營、精深加工」三位一體過渡。去年,該縣總投資570餘萬元建立了黑小麥示範性農場,農場內建有黑小麥良種繁育區500畝,生產區500畝,該農場年可繁育黑小麥良種子50萬公斤,所生產的黑小麥良種可供1萬畝生產所用,黑小麥農場還是邯鄲東部集生產示範、觀光品嘗、旅遊休閒於一體的新型示範性農場。

該縣按照「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品牌化、集團化」的思路,深挖有效控制餐後血糖神奇黑小麥--「冀紫439」這座「金礦」。該縣從2005年引進種植黑小麥冀資黑小麥1號(冀紫439)以來,逐步摸索總結出了黑小麥的生長習性和種植技術。2006年成立了館陶縣華野莊園黑小麥生產開發基地,並在國家商標局註冊了「華野莊園」商標;2007成立「館陶縣黑小麥產業服務協會」,制訂了無公害黑小麥生產操作規程,實施了無公害優質黑小麥基地管理措施,發動和組織會員開展規範的黑小麥種植,並採取統一供種、統一供肥、統一管理、統一收割、保價回收的運作模式,進一步促進了黑小麥產業的發展;2008年成立館陶縣華野莊園黑小麥產業有限公司,生產了富鉻黑小麥全粉、黑小麥掛麵、黑小麥麥糝、麥仁等產品,對黑小麥進行初加工,拉長了產業鏈條,提高了黑小麥的附加值。2013年2月,縣政府撥專款與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糧油作物研究所協商買斷了品種使用權。2014年7月,館陶縣黑小麥生產基地被農業部授予「中國優質農產品示範基地」稱號。

該縣與國內大型食品企業合作,採用傳統石磨工藝,研發製作了黑小麥石磨全粉、麥仁、麥片、麥糝、饅頭、掛麵、糕點、月餅8個系列30多種食品,並銷往全國各地,進入北京、上海、廣州、石家莊等大城市連鎖超市銷售,深受「三高」人群、肥胖人群和老年人的青睞,廣大消費者反映良好。該縣還將與有關企業合作開發黑小麥醬油、黑小麥紅曲醋、黑小麥保健酒、黑小麥美容化妝品和黑小麥保健食品等系列產品,做大做強黑小麥這一富民強縣產業。

該縣農牧局局長任玉柱說:「館陶縣黑小麥種植面積在逐年增加,今年達到了36000多畝,力爭2016年發展到10萬畝以上,真正將館陶縣建設成為全國優質富鉻黑小麥種植基地、種源基地。」 

 

博野縣念好小麥增收「富硒經」

「今年夏收我家的10畝富硒小麥可真是實現了高產高效,畝產達到了1100斤,每斤價格1.35元,比市場收購價高出了20%,種富硒小麥可是我們農民致富的好項目。」賣出今年的新麥,河北省博野縣程委鎮中陽莊村民劉孟超喜上眉梢,「當地的麥子從來沒賣過這麼高的價錢,這要感謝我們村的『土專家』肖運好呦。」

正是肖運好將富硒小麥引進了博野。2012年,中陽莊村高中畢業的青年農民肖運好在一期農業科技刊物上看到有關富硒農產品的介紹——硒元素是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尤其是抗癌作用明顯。當了解到博野地處河北省富硒帶後,他萌發了在當地發展富硒小麥等糧食作物的想法。說幹就幹,當年他成立了富硒小麥專業合作社,試種200畝富硒小麥,經過河北省食品質量監督檢驗研究院檢測,富硒含量達到0.23毫克。肖運好將富硒小麥送到定州市一家石磨小麥加工廠加工成麵粉後,用小包裝到本縣糧油店銷售,每市斤5元還供不應求。

富硒小麥的高價位讓肖運好看到了商機,他印發富硒小麥的宣傳資料,號召村民加入合作社,同時向村、鎮、縣建議,在本縣富硒帶種植以小麥為主的富硒農產品。他的建議得到鎮、縣兩級政府的支持。在去年的全縣經濟工作會議上,縣政府正式把種植富硒小麥列入農業經濟重點發展項目和扶貧項目。程委鎮政府也把本鎮位於富硒帶的3萬畝耕地規劃成以小麥為主要品種的富硒農產品基地,並把北陽莊、中陽莊和南陽莊5000多畝耕地作為富硒小麥示範基地。

為了確保富硒小麥達到富硒含量標準,肖運好向河北省農科院的專家請教,制定出栽培及管理的技術流程:播種拌種時要使用硒微量元素,返青拔節及灌漿期噴3次含硒葉面肥……他打算把富硒小麥基地擴大5萬畝以上,讓當地更多農民靠種植富硒小麥致富。

 

彩色小麥託起農民致富夢

麥海湧金浪,牧野話豐收。獲嘉縣史莊鎮農民劉忠於在當地推廣種植了2萬多畝彩色小麥,通過「搞好深加工,拉長經濟鏈」,讓當地農民增加純收入近600萬元。如今,彩色小麥正託起獲嘉縣農民的致富夢。

劉忠於經常為致富尋找新門路。一個偶然的機會,他發現彩色小麥營養價值高,市場價格比普通小麥高約30%,市場前景可觀。

從2008年試種到現在,劉忠於通過「企業+農戶」的模式推廣種植的彩色小麥已達2萬多畝,並成立了獲嘉縣齊州種植專業合作社。「根據齊州麥仁廠這幾年的經營狀況,摸索市場,前景特別好,通過合作社跟老百姓直接籤訂合同訂單,採取訂單收購,企業把農戶種植的小麥加工成產品,比如黑小麥麵粉、綠小麥麵粉、麥仁,產品走向市場,老百姓、企業、合作社共贏。」劉忠於介紹說。

目前,他正在積極推進一條集彩色小麥繁育、種植、加工、銷售於一體的產業化之路,讓家鄉的老百姓靠彩色小麥飛速奔小康。劉忠於信心滿滿地說:「我下一步計劃是努力把種植基地和企業的生產量做大、做強,使獲嘉縣的彩色小麥,走出河南,走出國門。」

 

行唐千餘「麥客」跨區作業致富忙

6月13日,在高邑縣剛剛收割完最後一戶小麥的行唐縣翟營鄉宋營村「麥客」李樹心,開心地數著這幾天掙得6500多元機收費。像李樹心一樣在「三夏」時節當起「麥客」,南徵北戰輾轉數千裡跨區作業,走上致富路的行唐縣「麥客」達1800餘人。

今年54歲的李樹心作為一名職業麥客,已有20年的跨區收割「駕齡」了。「1995年俺就買了一輛小麥聯合收割機,當年就賺了兩萬多元!」回憶起過去當麥客的經歷,李樹心仍記憶猶新。「如今購買農機,能夠享受國家惠民補貼,前年俺買了臺新款小麥聯合收割機,國家補貼3萬元後,自己僅掏了8.5萬元,到去年就把本錢掙回來了。」

李樹心說,剛開始跨區作業,村民們一般是四個人一臺收割機,收割一年有了經驗後,就兩人一臺或一人一臺。如今,行唐全縣共有小麥聯合收割機1800多臺,主要集中在宋營、南翟營、北翟營、崗頭等8個村,這8個村的小麥聯合收割機就有近千臺,成為遠近聞名的夏收小麥聯合收割機專業村。這幾年每到5月20日左右,行唐1800多名麥客像候鳥一樣,成群結隊帶機南下到河南等地,當起職業麥客。

「俺們根據小麥由南向北成熟的時間差自行安排時間跨區作業,河南是俺們的主戰場,一般在那裡收割20天左右。」宋營村農機手仲新順說,「收割完河南小麥,俺們就立即開往邯鄲,隨後趕赴邢臺及石家莊周邊縣。6月15日左右回到家鄉,用一周時間收割完當地的小麥後,再用板車把收割機拉到內蒙古臨河、五河等地。7月上旬俺們收割就全部結束,開始返程,整個跨區作業一般在40天時間。」

李樹心說,「40餘天的『麥客』之旅,雖然辛苦一些,但算下來收入還真不是個小數字,一般的『麥客』在『三夏』時節幹上一個月,純收入少的兩三萬元、多的六七萬元。」

跨區當現代「麥客」讓行唐許多村民走上了致富路。據行唐縣農機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該縣1800多名「麥客」「三夏」期間,跨區作業為異地麥農收割小麥300多萬畝,可增收1.5億多元。

 

灤南縣青貯全株小麥餵奶牛 助力農民致富

連日來,在灤南縣宋道口鎮楊顧莊村東的麥田裡,一輛大型收割機來回穿梭,收割著小麥。不過與其他地方不同,這裡收穫的小麥將作青貯,用於奶牛飼養。

灤南縣是奶牛養殖大縣,飼料需求量大。青貯全株小麥用作奶牛青貯飼料尚屬首次,是灤南縣農業發展的新探索。灤南縣濟鑫穀物種植專業合作社從宋道口鎮楊顧莊村流轉土地500畝,去年秋季規模種植了400畝小麥。合作社通過與蒙牛乳業(灤南)有限責任公司聯繫,為縣內一大型奶牛養殖場收割即將成熟的小麥,進行青貯後作為奶牛的青飼料。每畝全株小麥的生物學產量可達2.0—2.2噸,種植戶可獲得純收入900元左右,略高於收穫小麥的收益。收割全株小麥進行青貯比正常成熟時間上提早20天,為下茬玉米爭取了生長期,同時減少了小麥的晾曬,避免了焚燒秸稈,省去了秸稈粉碎還田帶來的成本。

合作社負責人馮曉民介紹說,全株小麥青貯飼料具有營養價值高、經濟效益好等優勢,能最大限度保持小麥的多汁、青綠和營養成分,在保障糧食總量和小麥每畝效益的基礎上,解決了奶牛養殖飼料短缺的問題,不失為一次有益探索。

 

夏收小麥速成交 利民服務得美譽

進入6月,全國各小麥主產區進入了大面積收穫期,各地區已正式拉開麥收序幕。北京的老客戶王老闆再次合作一畝田,從河南唐河地區購進49000斤優質小麥。

北京朝陽區的王老闆自上次合作後,一直對公司辦事的效率和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讚不絕口,隨著夏收的到來,王老闆非常看好夏收小麥這一市場,立即聯繫了公司唐河產地的工作人員小張,希望找到優質貨源。小張接到電話後,想起之前合作過的糧食批發商王老闆,趕緊與王老闆聯繫,商談此事。正好,王老闆剛剛進購一批小麥,聽了小張的一番話後,當即表示願意洽談這筆生意,可以儘快聯繫北京的王老闆來看貨。

北京的王老闆得知這一消息,立即和工作人員一起趕到河南王老闆家中看貨。兩位王老闆都是爽快之人,做事乾脆利落,沒多久就談到了一起。關於小麥的價格、數量和質量,雙方也沒多大異議。最終以1.1元/斤的價格,採購了49000斤小麥。從看貨、議價到裝車,整個過程非常快。半個小時過後,供貨商王老闆就收到了貨款。

整個對接一氣呵成,讓兩位老闆讚不絕口,覺得一畝田公司的工作效率確實快速敏捷,絕不拖泥帶水;工作人員的工作態度也是非常誠懇認真周到,相當負責任。二人非常真誠地說道, 「一畝田真是一個利民工程,一個實惠平臺,我們以後就是一畝田的免費宣傳員了!」 

相關焦點

  • 六首描寫麥收的詩詞,時令感強,農忙時節麥紛紛,田裡行人忙斷魂
    傍晚時分,偶爾聽到幾聲久違的布穀鳥的聲音,聲音還是那樣的急促和響亮,空氣中仿佛聞到了麥田的氣味,成熟而熟悉,突然觸動內心那深藏的鄉愁記憶和麥收的情景。麥收時節,田野裡到處都是金黃的小麥,仿佛一條金黃的緞子撲下來,成熟的麥子壓彎了麥稈謙虛的垂下頭,在微風的吹拂下隨風蕩漾。在沒有機械的年代,傳統的農耕延續著臉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方式。勤奮的人們為了搶農時和趕好天氣,弓著腰拿著鐮刀拼命地收割著麥子,男人們在後面綑紮草頭,然後用衝擔挑著就走。
  • 芒種時節麥收忙「組圖」
    當日是芒種節氣,我國各小麥產區的麥收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人們在田間地頭忙碌,確保顆粒歸倉。 新華社發(王繼林 攝)6月5日,收割機在河北省邯鄲市永年區西蘇鎮蘇固村收割小麥。 當日是芒種節氣,我國各小麥產區的麥收工作正在緊張進行,人們在田間地頭忙碌,確保顆粒歸倉。
  • 《麥收時節·雙行線》第一篇《最後的麥客》
    央廣網鞏義6月16日消息(記者白傑戈)據中國之聲《新聞和報紙摘要》報導,農業部最新消息顯示,全國麥收已過八成,金色的麥田裡正在堆積豐收的喜悅。千百年來,麥收早已超越單純的時令概念,連接著國與家,更迭著新與舊,醞釀著聚合與分離,仿佛雙行線,交織著,纏繞著,前行著,勾勒出時代與國家的輪廓。
  • 古代麥收時節為何叫「麥秋」,而不叫「麥夏」或「夏收」?
    古代麥收時節為何叫「麥秋」,而不叫「麥夏」或「夏收」?文:枯木芒種左右,到夏至前後,是農事最為繁忙的時節,為俗稱「收秋打夏」這兩個農忙時節之一,此時節北方收麥,南方插秧,田間地頭,人頭攢動,到處都是一派辛勤勞作的場面。
  • 麥收都實現機械化了,以前麥收時候的9種舊農具,你還認識幾個?
    北方的農村土地上,大範圍的麥收已經接近尾聲。現在的麥收和常年相比,已經有太多的不同之處了。以前的麥收人們齊上陣,連婦女和孩子都衝上了第一線,都在地裡各自忙活著。時過境遷,現在的麥忙時節,已經看不到農民頭頂烈日,彎腰勞作的場景了。
  • 麥收是「節」|割麥|麥子_網易新聞
    (原標題:麥收是「節」) 秦漢時代,有個「伏臘節」,
  • 記憶中的麥收時節如此難忘
    今晚和大家分享一篇文章《麥收時節》。麥收時節望著藍天白雲下金黃的麥浪,聞聞漫山遍野沁人心脾的麥香,總會想起彎腰割麥的時光。我的故鄉沂蒙山區,山多嶺多地薄雨少,小麥熟得快。清晨沉甸甸的麥穗還泛著嫩杏黃,西南風一吹,中午麥芒就炸開了,風一刮,麥穗麥粒容易掉地上。真是「麥熟一晌」,虎口奪糧。
  • 五月芒種人倍忙
    東漢鄭玄最早對芒種的解釋是「稻麥」也,這個時節正是南方種稻與北方收麥之時,所以有人也解釋為「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後來明白我小時候的理解也沒有錯,芒種民間就稱為「忙種」,農諺雲「芒種忙、忙著種」。在沒有暖棚的時代,這個節氣是一年中種植作物的臨界點,過此即失效,即無霜期不夠作物積溫成熟,民諺所謂「芒種不種,再種無用」「芒種忙忙種,夏至谷懷胎」。
  • 麥收時節看收麥:今年收成怎麼樣?聽聽糧農咋說的
    麥收時節看收麥:今年收成怎麼樣?聽聽糧農咋說的2020年6月10日,在山東省鄒平市韓店鎮東王村的麥田裡,糧農們正在用聯合收割機收穫小麥。
  • 芒種時節,收穫的時分
    預示著仲夏時節便要來臨了。跟隨小暖一起去走進這個節氣探尋吧。芒種又稱「忙著種」芒種從字面上來講便是「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每年6月6日前後,太陽達到黃經75度的時候,華夏大地各處出現了忙碌的身影。俗話說「芒種忙、忙著種」。
  • 麥收時節聊「麥客」,遠去的身影記憶深
    前者是陝、甘、寧一些地區的農民在麥收時節,外出替別人收麥子,俗稱「趕麥場」,猶如民工;後者乃是關中武者替別人看家護院,猶如保鏢。」另有一篇文章介紹說「麥客起源於哪朝哪代,無法考證。但至少在明清時,中國史料就有記載。」我的家鄉在陝西寶雞市,古稱「陳倉」。一說到這個地名,就會讓許多人產生聯想。
  •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芒種時節,生活就在一麥一稻之間
    「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眼下正是如此一番景象。每年的陰曆五月、陽曆六月,田家農人便忙著收忙著種,是一年當中最忙的時候。雖說今年情況有些特殊,仍在閏四月中,但節氣一到,便沒啥可說的,小麥的收割工作仍和往年一樣,如期而至。
  • 本溪桓仁石虎子村:冬閒時節播種忙
    原標題:冬閑時節播種忙   眼下正是東北農村的冬閑季節,可本溪市桓仁滿族自治縣黑溝鄉石虎子村村民卻比春播時還忙碌,每天起早貪黑地在田裡播種人參。   村民董麗艷剛剛銷售完第一批平地人參,賣了十幾萬元。她告訴記者,幸虧她家及時轉變思路,不種大田,改種平地人參,沒想到效益這麼好。
  • 豐縣歡口鎮張廟村:麥收過後人更忙,盼著金秋稻穀香
    布穀鳥一來,人們就知道麥收就要來了,準備割麥種禾。白居易在《觀刈麥》中寫道,田家少閒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復隴黃。以前張廟村以種水稻為主,五一節前後育秧,麥收後再泡地整地,彎腰插秧,勞動量非常大。
  • 穀雨時節種穀忙
    原標題:穀雨時節種穀忙   據六安新聞網消息 「穀雨時節種穀天,南坡北窪忙種棉;水稻插秧好火候,種瓜點豆種地蛋。」4月19日,穀雨時節,我們來到位於霍邱縣三流鄉宋橋村境內的宋橋農機合作社。車子順著蜿蜒的鄉村小道間穿行,雨霧籠罩的大地一片蔥綠,一畦畦青翠的麥地裡,間或一塊塊鵝黃色的秧苗,格外惹眼。
  • 頭條|杜皮鄉:不誤農時種茶忙 群眾忙栽「致富樹」
    當前,杜皮鄉利用冬閒時節,搶抓晴好天氣,加緊對萬畝黃大茶基地進行茶籽播種、茶苗栽種,茶山上一派繁忙。連續幾個月來,熱火朝天栽種黃大茶的情景天天在楊林灣村的荒山坡上進行著。隆冬時節,村民們種茶的熱情絲毫不減,挑茶籽、播茶籽……大伙兒幹得熱火朝天,一顆顆蘊含致富希望的茶籽深深扎進楊林灣村的黃土地裡。杜皮鄉楊林灣村村民 戴本旭過幾年,茶樹產業發展好了,我們有事做,村裡發展了,也富裕了,我們老百姓的日子好過了。
  • 芒種節氣快到了,農村俗語:「芒種芒種,忙收忙種」,啥意思呢
    這段時間是相當繁忙的,農村有句俗語叫做:芒種芒種,忙收忙種,就是很好的描述這段時間的農田景象。這句俗語也是北方地區的農田實際情況,為什麼這麼說呢?那麼這裡所說的忙收,自然指的就是小麥的收割。大家習慣把麥收稱之為:搶收,這也是很正確的表述,麥收期間,天氣極其的不穩定,村民最為擔心的就是天氣的變化。希望在麥收這幾天,能夠出現晴朗而且乾熱的天氣,這也很利於小麥的收割。最為擔心的莫過於是下雨。下雨會造成麥子收割不暢。而且遇到雨下得較大或者是時間較久。
  • 芒種時節農事忙 三晉大地迎夏收
    芒種時節農事忙三晉大地迎夏收芒種、芒種,連收帶種。今天是24節氣中的芒種,也是「三夏」正忙時,我省各地糧食生產一派火熱景象。芒種忙,麥上場。臨汾市今年小麥種植播種面積270多萬畝,機收面積約為260萬畝。根據小麥墒情和長勢情況,專家預計臨汾今年的小麥畝產能穩定增產15~16公斤,又將迎來一個豐收年。
  • 麥子黃了,不同歷史階段麥收展示·詩歌四首
    麥子黃了,不同歷史階段麥收展示·詩歌四首 憶拔麥子 文/王進學 遙憶那年麥子黃, 社員辛苦拔麥忙。
  • 「奶牛的麵包」每噸600元 山東麥客說麥收
    「如果說料理麥地是夏收的上半場,老周這裡的業務就是麥收的下半場。」肖丙虎打趣道。「你看,根據麥稈的顏色、溼度、發黴程度、含土量,我們會對麥稈包進行分級。」對於42歲的周保光來說,人影浸在浮塵中,是他對麥收最初的記憶。「上世紀九十年代,我二十歲左右,每到麥收季我都是主力。」周保光家住郯城縣郯城街道周港口村,據他回憶,農民揮舞鐮刀和麥田較勁的年代,他家中的四口人面對四畝麥地往往要忙活半個月。熟練工一天最多只能收割一畝地,相對應的勞動時間要從清晨四五點鐘一直忙碌到天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