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完全適應開學的生活,暑假又要到來了。很多家長為了督促孩子的閱讀習慣,已經開始帶著孩子去書店囤書帶回家了。
雖然大家都在買書,但是真正能在家看書的孩子不多,很多家長表示,給孩子買了書也不看,白浪費那麼多錢。
不光是粉絲抱怨,很多老師在學校的時候也會收到家長反映的這類問題。遇到這類問題時,老師的第一句話往往是反問:您在家讀書嗎?
一位資深教育家說過這樣一句經典之言: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這句話說得再文雅一些,就可以總結為四個字:言傳身教。
國家指定的對外宣傳刊物、國務院僑務辦公室指導創辦的讀物《僑園》中,去年刊載過一篇這樣的文章《言傳身教的母親》。
年逾八旬的母親是個農民。解放初期,上過掃盲班,粗識文字。在我的印象裡,母親總是衣著儉樸整潔,言語和藹可親,身影忙忙碌碌。她言傳身教的家風,成了我們姐弟的人生信念,做人做事的標準和尺度。
……
母親的言傳身教,我們姐弟銘記在心,兄友弟恭,養成了勤儉節約、不爭名不圖利的品德。談話不揭別人短處,背後不講別人壞話;爭名利是丟人的事,爭名利不如多幹事;越是爭越是得不到;不要想著天上掉餡餅等已深深印在腦海中。
從這篇文章的截取片段中,我們能夠間接看出言傳身教對孩子的重要性,身教重於言傳!
魯迅先生指出:「什麼是教育?教育就是愛。愛的教育在教育界是一種高深的教育理念,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氣度,進而在教育中使學生的人格得到了培養。作為一名教師應該關心、熱愛和每個學生,時刻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用真心打動每位學生,不應讓學生在求學的道路上留下任何遺憾。
什麼是教育者的真心呢?就是真誠,要讓孩子看到你的表裡如一。如果你嘴上說著讀書很重要,但是行為上卻不讀書,就是不真誠,孩子就不會信服。
但是如果你行為上先行動了,你只需要和孩子稍微提示一下,他自然就會知道讀書的重要性。
這,就是教育者的真心。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氣度。
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老師判斷孩子讀書質量如何的時候,會有這樣的辦法:去看看他爸他媽,如果孩子爸媽自己不讀,孩子基本上不會讀書。
如果孩子爸媽自己讀書,那麼孩子的習慣通常也會很好。
所以,如果你想讓孩子自己讀書,先不要講什麼大道理,也不要迷信什麼網上的什麼教程和方法,不需要花錢給孩子報多少閱讀班,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拿起書本,每天抽出30分鐘讀讀書,這,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