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五強VS江西五強:西安是南昌的2倍!

2021-01-09 觀城市

陝西前五強與江西前五強GDP對比,誰更強?

陝西 江西

西安是9321億元 南昌是5596億元

榆林是4136億元 贛州是3474億元

寶雞是2227億元 九江是3121億元

鹹陽是2195億元 宜春是2687億元

渭南是1828億元 上饒是2513億元

從數據上看,西安太強了,將近是南昌的2倍,其餘四城,沒想到贛州竟然輸給了榆林,其餘三城明顯勝出。這樣看來,江西沒有特大城市,是江西的短板。

網友評論:江西人不知道的是西安GDp這一項最弱,最弱的項目也近南昌兩倍,不僅如此主城區規模,建成區,主城區人口,城鎮化率,科技,教育,航空、航天、軟體、電子、通信、人均存款,個稅、歷史、文化、知名度、美譽度、高學歷人才吸引力、科技進步指數,專利申請,產業結構,產業檔次,市民學歷,醫療水平,戰略地位,時尚指數,政治地位,旅遊,領事館,文化影響力,地鐵客流,以上南昌更不著邊!

相關焦點

  • 江西10強「三甲醫院」:南昌大學一附院第2,贛州市人民醫院第8
    江西,古稱「吳頭楚尾,粵戶閩庭。2019年全省生產總值24757.5億元,比上年增長8.0%,高於全國平均水平1.9個百分點,居全國第4、中部第1位。江西的醫療實力其實並不差,今天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江西10強的「三甲醫院」。
  • 江西省10強大學:江西師範第二、南昌航空大學第六、東華理工第九
    但是,江西省卻格外重視教育的發展,不僅每年高考的分數線居全國前列,嚴格控制生源質量,又投入大量資金建設本土高校,今天就帶著大家一起來看看江西省內10強高校。處於第一的是南昌大學,南昌大學之前可是全國前五的名校,如今雖然有所沒落,但是實力依舊不俗,是全國211工程大學,至今已有近百年歷史,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更是一流學科。
  • 福州大學、南昌大學和西北大學,3所地方211,哪個更強?
    福州大學、南昌大學和西北大學,是三所相當強的地方211大學。福州大學位於福建省會福州,該校在福建省內的認可度很高。南昌大學位於江西省會南昌,是省內唯一的211和雙一流高校,是江西省高校「老大哥」。西北大學位於陝西西安,是陝西省唯一的211和雙一流高校,雖然陝西名校雲集,但是西北大學也能夠在眾多「高手」中立足。下面塔尖對福州大學、南昌大學和西北大學進行簡單的對比介紹。福建省內重點大學有廈門大學和福州大學。很多外省小夥伴只知道廈門大學,廈大在全國的知名度很高。
  • 盤點江西南昌的五所師範類高校
    >今年以前,南昌已經擁有了四所師範類高校,那就是江西師範大學,江西科技師範大學,豫章師範學院,南昌師範學院。不過,南昌四所師範類高校的歷史即將改寫,要變成五所師範類高校了,因為江西即將新設一所師範學院--南昌應用技術師範學院。
  • 江西最好大學10強排名,南昌大學排第一,但第2不是江西財經大學
    江西是一個高校雲集的地方,這裡有名的大學有南昌大學、江西師範大學、江西財經大學、江西理工大學等等,其中南昌大學的知名度享譽海外,那麼今天就來看看江西最好大學10強排名,南昌大學排第一,但第2不是江西財經大學。
  • 南昌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李汝資:「跳出江西看江西」與「站在...
    2019年,江西地區生產總值為24757.5億元人民幣,排在陝西與遼寧之後,位居全國第16位。今年前三季度,江西GDP超過遼寧,跟陝西的差距縮小到300億元以內。江西這些年來經濟發展加速,各項經濟指標穩步上升,增速在中西部居前列。進入「十四五」,江西如何發奮努力再進位?記者專訪了南昌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李汝資。
  • 江西本科投檔線公布,南昌大學和江西財經哪個強?分數說明一切
    在江西關於南昌大學和江西財經大學誰是一哥,那是有兩種說法的,一種說法是南昌大學是NO1,一種說法是江西財經大學是NO1。一直爭執不下。我們就來看一下今年江西省第一批次南昌大學與江西財經分投檔分數線。比如在蘇區專項計劃上南昌大學要比江西財經大學高四分,在排名也是相差將近2000名,在地方專項計劃上分數相差更是超過了4000名。
  • 山大、川大和西安交大學科實力強!江西學科建設水平仍有提升空間
    2.1998年,浙江大學由同根同源的原浙江大學、杭州大學、浙江農業大學和浙江醫科大學合併而來,學科覆蓋面廣,學科實力強。2.2 山大、川大和西安交大學科實力超同省其它985院校山東大學、四川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雖然不是省內唯一的985院校,但其學科實力卻能力壓省內其它的985高校。
  • 江西5強城市對比湖南5強城市,6個維度PK,江西差距大?
    文/笑晨話城市,持續更新稿件 江西5強城市對比湖南5強城市,6個維度PK,咱江西差距大? 江西5強城市對比湖南5強城市,從市域面積、常住人口、GDP、人均GDP、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本科大學數量6個維度對比,看看兩個省的城市哪個更具有競爭力?
  • 江西南昌大學對比重慶西南大學,榜單排名相近,誰的實力更強?
    說起江西的大學,很多江西人都會感到很無奈。周邊的省份都有985高校,唯獨江西僅有一所211南昌大學。同時,江西人考上重點大學的難度,也明顯高於周邊省份,一本錄取率常年在全國倒數三名徘徊。在這種狀況下,江西唯一一所211院校——南昌大學,便成了萬眾矚目的對象。
  • 除南昌大學實力強外,江西這3所大學相當不錯,2021年考生可報考
    國內大學近3000所,實力較高的當屬是清華、北大,其次是211/985大學,可各地大學實力盡不相同,比如大學教育實力較強的當屬北京、上海、江蘇、陝西等地,重點高校較多,而像河南、河北、江西、山西、雲南、廣西、貴州等地大學教育實力就不是那麼強大了,各地僅有一所211大學。
  • 陝西2019年餐飲年收入首次突破千億 如此火爆為何難進全國20強?
    陝西去年餐飲收入1044.41億元,同比增長10.3%,首次突破千億規模。在全國31個省份(不含港澳臺)中,陝西餐飲收入排在第22位,與2018年排名相同。 餐飲收入與人口有直接聯繫。2019年全國餐飲收入前五強都是人口大省,廣東、山東和河南人口超過1億人,江蘇、四川人口也超過8000萬。
  • 2012年江西文化企業10強公布 省廣電網絡傳輸公司入圍
    原標題:2012年江西文化企業10強公布 省廣電網絡傳輸公司入圍   今視網10月23日南昌訊(記者 史玉琨)23日,記者從江西省文化廳獲悉,經省文化體制改革和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綜合評審,江西省廣播電視網絡傳輸有限公司獲得2012年度江西省文化企業10強稱號,也是文化信息傳輸服務類唯入入選的企業。
  • 校友會2020江西省大學排名,南昌大學躋身全國50強
    艾瑞深校友會網發布《2020中國大學評價研究報告—高考志願填報指南》,報告顯示,北京大學連續13年問鼎冠軍,雄居校友會2020中國大學排名榜首;清華大學第2,復旦大學第3,浙江大學第4,南京大學第5,天津大學首次躋身全國前10強,山東大學躍居至第13位。北京、江蘇和上海分別有21所、13所和9所高校躋身全國百強,雄居全國前3甲;全國36所省屬高校躋身百強行列,南昌大學首次躋身前50強。
  • 江西財經大學VS南昌大學,誰才是江西最好的大學?小編給你答案!
    1、南昌大學(211,雙一流)南昌大學是國家「雙一流」計劃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教育部與江西省部省合建高校、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江西省高水平大學整體建設高校。學校辦學始於1921年創辦的江西公立醫學專門學校和1940年創建的國立中正大學。
  • 江西省第一高校為什麼是南昌大學而不是江西大學?
    關於中國的大學改名,有的多種怪相,南昌大學就是其中的一種怪相。為什麼江西大學和江西工業大學合併後,不是叫江西大學,反而叫南昌大學?其實南昌大學的歷史確實比較複雜牽扯到的學校也比較多,而且經過高等院校調整期,將一所排名靠前的綜合性大學四分五裂,光環擁有停留在過去。
  • 2017中國民辦大學排行榜150強
    原標題:2017中國民辦大學排行榜150強,武昌首義學院蟬聯第一   中國哪些民辦大學的綜合實力最強、辦學水平最高?哪些大學榮膺2017中國五星級民辦大學?哪些大學躋身中國一流民辦大學隊列?
  • 「南昌民營企業30強」名單:正邦第一 雙胞胎第二
    原標題:「南昌民營企業30強」名單出爐 正邦集團居第一gyi中國飼料行業信息網-立足飼料,服務畜牧   12月31日下午,由南昌市工商聯主辦的「2016南昌民營企業30強」發布會在南昌市召開,會上發布了「2016南昌民營企業30強」榜單,並為入圍企業授牌。
  • 陝西西安這五所優質高中,你知道哪幾所?
    文\學長去哪兒西安,古稱長安,陝西省會、特大城市、關中平原城市群核心城市,下轄11區2縣,是中國最佳旅遊目的地、中國國際形象最佳城市之一,其中以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而聞名於世。好了,城市就介紹到這裡了,今天我們來聊聊陝西西安這五所優質高中,號稱西安五大名校高中,你知道哪幾所?一、西北工業大學附屬中學西北工業大學附屬中學,簡稱西工大附中,1971創辦,是一所省級示範高中,目前學校現有高中教學班20多個,在校學生3000多人。
  • 山東科技大學和西安理工大學,兩所強雙非工科院校,誰的實力更強
    山東科技大學辦學歷史:學校以1949年人民政府接管國立北平高級工業職業學校為建校年,前身是北京機械學院和陝西工業大學於1972年合併組建的陝西機械學院,1994年經教育部批准更名為西安理工大學入選國家「萬人計劃」2人、「長江學者獎勵計劃」2人、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1個,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3人,「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4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8人,中科院「百人計劃」3人。有全國優秀教師、全國先進工作者5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12人。入選「特支計劃」9人、「三秦學者」創新團隊2個、高校「青年傑出人才」支持計劃1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