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判文書說理根本要求:不能用道德說理代替法律論證

2021-01-10 網易

  民商實務 追尋法意

  解析案例 探索規則

  

  裁判文書說理根本要求

  不能用道德說理代替法律論證

  編輯:伊路芳菲

  我們歷來不缺「文以載道」或「春秋決獄」的歷史傳統。不管是平民百姓,還是縣官推事,每個人的內心都充滿「以理服人」的正義衝動與欲望。因而,無需社會倡導和他人鼓勵,法官在裁判文書進行道德說理都在所難免。

  用道德進行裁判,除了受以上文化心理的影響外,還有一個重要因素,即受法理教育的粗疏所累。在法理學中有一個重要觀點,即道德與法律的作用方向具有一致性。然而,道德與法律的一致性,更多的是體現在立法之中,或者說體現在法律規範之中。在司法實務中,道德與法律的關係體現為:法律規範本身就包含道德要求,法律規範所承載的道德要求其本身就足以協調與滿足該法律規範適用的需要。因而,在適用法律過程,我們完全可以做到——不在法律規範以外尋找其他道德依據。

  我們沒有任何一部法律規定過,可以依據道德指導法律適用。《民法典》第十條規定:「處理民事糾紛,應當依照法律;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此說明,第一,處理民事糾紛的依據是法律,而不是道德;第二,只有在既沒有法律規定,又無習慣可供遵循的情況下,才能依據公序良俗進行裁判;第三,這裡的公序良俗,也並非直接就是道德,只不過這種公序良俗不能與道德底線相衝突而已。

  再來看訴訟中的情況,原告與被告雙方對立,此時法官應當適用哪一方的道德標準進行裁判,或者適用法官自己的道德標準進行裁判?無庸置疑,不管法官是否願意承認,其肯定是用自己的道德標準進行裁判。如此,問題就來了,不同法官有不同的道德標準,比如,法官有男女之別與老少之分,還有其他各種差異,如此就難以有統一的道德標準。因而,在訴訟裁判中,只有一樣東西可以在各訴訟主體之間,構成相對統一的裁判標準,那就以法律規範為裁判的標準。

  這些年來,法院實行裁判文書改革,其中有一項,就是增強裁判文書的說理性;然而,在操作中卻出現了用道德來進行說理的傾向。這種傾向,與法院在訴訟中的居中裁判的地位不相適宜,因為法官不應當站在當事人任何一方的道德立場講話。由於道德標準則具有多元化與多層次的特點,如果法官以道德進行說理,則會形成各執一辭、眾口難調的狀態,容易引起當事人及公眾的紛爭。

  由於道德的水準及話語難有統一的標準,因而裁判文書用道德進行說理,難以服眾、容易出錯,並授人以柄。法官的職責是適用法律,如果離開法律說事,就是跨界越位。曾經很多法官,在這方面有過深刻而沉痛的教訓,例如,洛陽李慧娟(種子案)、南京王浩(彭宇案)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事例。

  最近,用道德進行裁判,還出現了一種新的情況,即對當事人的訴訟行為進行譴責。筆者這幾天,在朋友圈多次看到一篇題為《關於知假買假,這份最完美的驚世判決》的文章,對某地二審法院作出的支持「十倍賠償」的裁判文書的說理較為推崇。現將該文所推崇的裁判說理摘錄如下(紅色字體部分):

  「上訴人銷售不安全食品,危害公眾健康,其不反省自己,反而指責被上訴人訴訟以營利為目的,對該主張,本院不予支持。被上訴人提起本案訴訟即使以營利為目的,但是其行為同時具有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淨化市場的作用,法律規定支付價款十倍的賠償金就是對這類行為的褒獎。欲要杜絕被上訴人的營利,上訴人最好的辦法就是不銷售不安全食品。」

  以上裁判理由中的兩處加粗部分,應當歸於道德說理的範圍。然而,問題的關鍵,不在能否進行道德說理,而在這種說理方式是否違反訴訟法基本原理。在訴訟中,當事人提出實體主張及抗辯理由,是其享有的訴訟權利,此屬於公法性質的權利,對此不宜以實體法上的理由,對其能否提出這樣的主張及抗辯進行評判和譴責。如果當事人的主張及抗辯不能成立,則裁判文書需要論證當事人的主張及抗辯不能成立、法院不予支持的理由,這是法院的職權和職責所在。此時,裁判文書如果譴責當事人提出這樣的主張及抗辯,則沒有法律上的依據,違反了對公法行為「法無授權不得為」的基本原則。

  同時,這種說理方式,在邏輯上存在嚴重缺陷。這類案件的爭議焦點及核心問題為:當事人是否實施銷售不安全食品的行為,其應否承擔十倍賠償責任。至於該當事人即案件中的食品銷售者是否「不反省自己」以及能否「指責對方訴訟以營利為目的」等問題,則與前述爭議焦點和核心問題並無直接關係。因而,這種說理方式,實際上是通過對「表面上成立的、無需論證的道德問題」的說理,來淡化或者代替對「依職權及職責在裁判文書中必須解決的法律問題」的論證與說理。其實,這不是在於加強裁判說理,而是在逃避裁判說理。即所謂「說理不夠,道德來湊、帽子來扣」的方式,逃避對法律適用問題的分析說理。

  即便裁判文書可以或者應當進行道德說理,但其所針對的也只能是當事人在實體法上的事實行為的可責性,比如言說當事人違約及侵權等行為的可責性;而不能針對當事人在程序法上的訴訟行為的可責性,比如言說當事人提出某項訴訟主張及抗辯理由的可責性。

  同時,法官應當是仁慈、善良和寬容的,尤其是對敗訴的一方當事人,雖然在法律適用及裁判結果上不容寬宥,但是在語言及態度上,則應當保持公法主體對公民個人的基本尊重。對公民個人,沒有必要在道德上咄咄逼人,在話語上喋喋不休。

  法官的職責,是守住法律底線,而不是站在道德高位上說事。並且,從職業素養上看,道德說理並非法官的強項。法官言說道德,可能還說不過街頭大媽,更說不過那些宗教大師和勵志達人。法官的專長,在於法律適用上。十年前的南京彭宇案,就是讓法官去言說道德,結果說出了一個長期遭受輿論病詬的判決書來,至今最高法院仍在為其澄清真相而努力。

  其實,這件事不能責怪當年的王浩法官,因為道德說理不是其專業及專長。可見,讓法官去進行道德說理,是強人所難。對這種情形,套用一句網絡話語「明明可以靠顏值,卻偏偏要靠才華」,可以這樣來形容法官在裁判文書中進行道理說理——「明明可以靠法律,卻偏偏要靠道德」

  當然,對當事人的訴訟行為,亦並非在任何情形下都不能進行評判、譴責和裁斷。比如,對惡意訴訟、虛假訴訟等行為,法院必須進行相應的裁判處理。然而,這已經不是單純的裁判文書說理問題,而是法院必須查明的案件事實以及必須適用法律的具體訴訟問題了。但這種情形不本文討論範圍之內。

  最後,應當看到:雖然,對裁判文書能否用道德進行說理的問題,或許存在一定爭議;並且,在裁判文書中對違法及不當行為進行道德譴責,也並無不妥;而且在一些情況下,對違法及不當行為進行道德譴責,也是應當的,或者說是必需的;同時,對一些深奧晦澀的法律制度,用淺顯易懂的道德原理來進行圖解,更是法治宣傳的需要。但是,對雙方訴爭具體問題的判斷,必須用法律進行說理論證,絕對不能用道德說理來代替對法律適用的分析論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民事判決書如何做到說理充分
    但是,從總體上講,判決書的質量離社會公眾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為此,最高人民法院要求加快裁判文書的改革步伐,提高裁判文書的質量,並出臺了判決書的樣本,對判決書的製作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增強判決的說理性」,「公開裁判理由」,「使裁判文書成為向社會公眾展示司法公正形象的載體,進行法制教育生動教材」。民事判決書是人民法院依法行使審判權的集中體現,是對整個訴訟活動最精煉、最完整的概括。
  • 「勝得茫然、輸得糊塗」,裁判文書如何以理服人
    「判決書寫得根本看不懂。」  「法官為什麼這麼判?」  …………  長期以來,我國裁判文書中「不願說理」「不善說理」「不敢說理」「說不好理」等問題較為常見。面對一紙「乾巴巴的」判決書,很多當事人往往會「勝得茫然、輸得糊塗」。  裁判文書說理改革是司法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
  • 法律文書說理改革須解決瓶頸問題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法律文書釋法說理,引起司法實務部門與法律語言學者的關注。最近,在青海省西寧市舉辦的法律語言研究會2014年學術年會上,為什麼要說理,說理與論證是怎樣的關係,如何提升說理的層次和水平等問題成為與會人員研討的主題。與會專家表示,要推進法律文書說理改革,須解決瓶頸問題。
  • 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加強和規範裁判文書釋法說理的指導意見
    二、裁判文書釋法說理,要闡明事理,說明裁判所認定的案件事實及其根據和理由,展示案件事實認定的客觀性、公正性和準確性;要釋明法理,說明裁判所依據的法律規範以及適用法律規範的理由;要講明情理,體現法理情相協調,符合社會主流價值觀;要講究文理,語言規範,表達準確,邏輯清晰,合理運用說理技巧,增強說理效果。
  • 杭州江幹探索適用簡式判決書 說理部分格式化簡寫
    杭州江幹探索適用簡式判決書 說理部分格式化簡寫 在當事人到庭後,法官向當事人告知民事裁判文書簡化改革相關情況,徵得當事人確認同意後適用簡易裁判文書。就在法官宣布案件審結後10多分鐘,當事人便拿到了民事裁判文書。  江幹法院推行裁判文書改革,在全市範圍內對金融借款合同糾紛首次適用簡式判決書,適用於事實清楚、證據充分、法律關係明確的金融借款合同糾紛。
  • 勤鑽精新,讓行政裁判更加有力丨優秀裁判文書煉成記
    編者按:法律的權威來自社會認同,社會認同來自司法裁判。一份優秀的司法裁判不僅是對法治的最好詮釋,也是法官對自己法律生涯的最大褒獎。近十年來,上海法院的法官們在裁判文書質量的提升之路上埋頭耕耘,一篇篇優秀文書脫穎而出,在全國和市級評選中頻頻獲獎。是誰寫出了這些優秀文書?他們為什麼能獲獎?這些獲獎者心裡最看重的是什麼?
  • 裁判文書說理視角下的「但書」研究——基於157份無罪裁判文書的分析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增強法律文書說理性,推動公開法院生效裁判文書」。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再次強調「加強法律文書釋法說理,建立生效法律文書統一上網和公開查詢制度」。
  • 裁判文書說理:激活案例指導制度之舉
    二是法官不善於說理論證。比如,說理論證其實並不需要面面俱到,而只需要圍繞雙方有爭議的要點展開即可——無論是事實問題,還是法律問題。如此,總結爭點就是法官的一項基本功,然後圍繞爭點分析各方的主張及其依據,提出自己的主張,並使用事實依據和規範依據進行論證。由此可見,前述提到的對原告訴稱和被告辯稱的重複實際上反映了法官在整合能力方面的不足。
  • 最高法印發《關於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裁判文書釋法說理的指導意見》丨附全文和答記者問
    一、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裁判文書釋法說理,應當堅持以下基本原則:(一)法治與德治相結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習近平法治思想,忠於憲法法律,將法律評價與道德評價有機結合,深入闡釋法律法規所體現的國家價值目標、社會價值取向和公民價值準則,實現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得益彰。(二)以人民為中心。
  • 優秀裁判文書煉成記:說理含而不露水到渠成
    ▲ 陸逸獲獎的優秀裁判文書說起撰寫裁判文書,陸逸有一個「秘籍」——把判決書說理部分前置到庭審中來,有意識地在庭審中搭建判決書說理部分的結構和重心。如此一來,庭審一結束,整個判決書說理部分的架構也就呼之欲出了。02含而不露:文書說理水到渠成「判決書就是應當讓法律的精神易於為人所知,正義不是神秘的,應當是實實在在被看懂的。」《民法典》的很多規則很抽象,但所有民法原理都可以對應生活中的原型,可以用簡單的例子講出來。
  • 執行對裁判文書裁判給付內容的確定性要求
    因此,在實踐中重視並儘量避免裁判內容的不確定性,並對內容不確定的法律文書採取合理的救濟手段,對執行的順利進行以及司法權威的樹立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裁判給付內容確定性是執行名義的內在要求  執行名義,也稱執行依據、債務名義,是表示存在一定的實體權利,同時確定該權利的範圍與種類,並宣示可由執行機關執行的一種法律文書。
  • 最高法發布民事訴訟文書樣式 增強法律文書說理性
    20多年來,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民事審判工作出現了很多新情況新變化,原有文書樣式已經不能滿足當事人的訴訟需求和司法審判的需要。此次發布的民事訴訟文書樣式,先後五易其稿,共修訂、起草訴訟文書樣式568個,其中人民法院用文書樣式463個,當事人參考文書樣式105個。
  • 王陽明:心即理
    朱熹以心與理對立統一的關係為基礎提出自己的格物說,一言以蔽之,格物就是吾心格事物之理。心雖然屬於主體,但事物之理卻是外在的,儘管作為主體的心能夠認識客觀外在事物之理,但此理不存在於主體心中,其局限性就顯現出來,使得格物之說流於支離,也即忽視了道德主體的主體性。
  • 黃澤敏:法律漏洞填補的司法論證
    這些方法種類雜多,不同的法官面對同一類型的法律漏洞時,會選擇適用自己認為適當的填補方法,導致同案不同判現象的發生,凸顯了填補方法的選擇、排序之難題,也為司法裁判的說理論證帶來現實困難。說理論證是司法裁判的內生性要求,「司法如何填補漏洞」的問題因之轉變為「如何通過司法上的論證說理對漏洞進行填補」的問題。對此作答,不僅是一種學理期待,更是一種現實需求。
  • 裁判文書說理是深化司法公開改革的點睛之筆
    09:46:34 | 來源:人民法院報第四版 | 作者:劉樹德   為了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決定》有關加強法律文書說理改革要求
  • 優秀裁判文書煉成記:裁判理由的撰寫彰顯法官功力
    除此以外,她還找來了優秀的行政文書進行研究,進一步了解行政文書的撰寫思路和行文要求。在這起案件中,一家軟體公司複製了他人的軟體,為此行政機關對其作出了處罰決定,但王靜卻在判決中撤銷了這部分的處罰決定。直播間的主持人問道:這會不會讓受眾感到困惑,難道複製他人軟體的行為是被法院允許的?
  • 裁判理由的撰寫彰顯法官功力丨優秀裁判文書煉成記
    前期準備階段,王靜花了大量的時間熟悉案情,學習行政訴訟法和相關實體法,防止自己在庭審和撰寫文書中出現不該有的程序或者實體差錯。除此以外,她還找來了優秀的行政文書進行研究,進一步了解行政文書的撰寫思路和行文要求。
  • 天津法院10篇優秀裁判文書你Pick哪一篇?快來投票!
    為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進一步推動提升全國法院裁判文書製作水平,充分發揮精品文書引領示範作用,打造全國法院「百篇優秀裁判文書」品牌,最高人民法院組織開展「第三屆全國法院『百篇優秀裁判文書』評選活動」。對此,承辦人嚴格依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為「一帶一路」建設提供司法服務和保障的若干意見》要求,充分吸取學理、參照「蒂森克虜伯」案等最高人民法院涉「一帶一路」典型案例裁判規則,精心製作了本案裁判文書。本裁判文書具有以下特色:一是明確規則。
  • 什麼是「一事不再理」?
    在遭遇糾紛時,很多人選擇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到法院起訴主張自己的訴求。但是,很多當事人在起訴時並不了解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導致有時主張不被法院支持。「一事不再理」是民訴法的一項重要原則,北京誦盈律師事務所楊志崢律師在本文中就「一事不再理」原則做出了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