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幫忙點下「關注」!具備目標思維的人,總能夠走得比別人更快更久一點!
作者:積極的麥子
由於一直以來,我都將「欲速則不達」視為我的座右銘,因此在很多事情上你會感覺到,我是比較從容對待的。這可能是與我個人的性格有關係吧!從小到大我在家裡都屬於那種比較溫順的性格,很少跟家裡人因為一些物件而吵架。即便是在我19歲那年,順利考取駕照時,我也沒有死乞白賴的要家裡人給我買輛二手的麵包車練手。
和我同期考取駕照的髮小們,幾乎人人都問家裡人所要過買車的事情。對於有些家庭條件富有的小夥伴,家長還是選擇妥協了。興許正因為我的性格緣故,註定沒辦法快速做出一件事情。直到2015年12月底我才發覺,這樣性格的我還是有優點的。其中之一就是,耐得住寂寞!
2015年之前,我從未察覺到自己的性格有什麼優勢,直到12月中旬參加秦嶺那次馬拉松之後,才發覺我個人魅力。
第一次參加全馬比賽,還是山地跑道,更坑人的是,國際全馬總長是42公裡,我們最後竟跑了50公裡!多出來的近8公裡只因舉辦方沒找到合適的地點停車,所以延長了。
雖然有點被坑的感覺,但我也收穫很多。這次參賽者有210多人,我的成績不算最佳,頂多是中下的層次,我記得第一名用時兩個半小時吧!能夠取得29名的成績,是因為很多人半路就選擇放棄了。
有意思的是,我發現前期發力越猛的人,最後棄權的越快。
1
不少人喜歡將跑馬拉松比作是人生經歷,最初領先自己的人,沒什麼;關鍵分勝負的時候在結尾,所以前期不用太在意。這種講法沒有什麼毛病,但也只說多了一半。我覺得,只有跑過全馬的人,才有十足的資格說話。
跑完全馬的經驗提醒我,一旦你與對方拉鋸太長,基本就沒有機會了!其次,前期總想著一口氣到達目的地的想法,也要不得,它會催化你儘早放棄目標。
最初開始跑時,我是刻意保存實力的,基本上我屬於最後一批跟隨大部隊跑的。不同的是,我始終保持不脫離大群體。差不多10公裡過去,如果你還持續向前跑,會發現一路上不斷有放棄跑的人,他們有的停留原地,有的緩慢行走。
接著到達20公裡階段時,你的前後周圍視野範圍內幾乎沒有人,這個時候腦子裡會產生放棄的念頭。大多數人都是在這種情況下,支撐不足寂寞和疲累選擇停下來。
當你熬過35公裡後,逐漸視野裡開始走進人了,他們反倒比你之前經過時遇到的人更加有鬥志,甚至不停息的加快速度。因為他們開到目的地,看到希望。希望可以給人帶來激情,也能給人帶來絕望。
一路下來,大部分時間都是獨自一人奔跑,疲憊、寂寞、恐懼、飢餓等負面情緒不斷湧出來。也正因此,很多人會感覺到跑全面的過程,更像是經歷人生的過程。有過孤獨、寂寞、疲憊以及恐懼。但信念還得支撐你要繼續前行。
2
別想太多,專注第一步
當天跑完全馬後,我興奮的將成績發到朋友圈,以紀念此時此刻的心情。其實我知道,更多的是疲憊感。意想不到的是,竟然在幾分鐘內聚集了幾十個朋友圈點讚,還有很多祝福我的短語。其中最多的就是:你是怎麼做到的呢?
如果說有什麼立馬可以幫你改變的萬能辦法的話,我可以肯定是「別想太多,專注第一步」!
比賽結束後,很多中途放棄的參賽者多少感到有些遺憾。他們更多的是表達「當初再堅持一會,就可以完成了。」 不過事實上沒有「如果」。
人的天性是,感受到幸福感,快樂感,才會願意持續做事。當長時間感受不到快樂,幸福時,本能會抗拒繼續做事情。正因此你會看到,很多人願意一整天停留在老虎機(一種賭博機器)前,其實也不是很好玩,就因它能夠在下一秒及時反饋結果,而在短時間等待結果時,我們的內心能感受到興奮和快樂。
去年3月跟朋友去安康旅遊,當時朋友邀請我跟她一起爬山,我心想「爬山也挺好玩的」,於是就一同前往安康一處景區。
抵達目的地後,我還是犯了難。朋友提議去這座山頂的寺廟逛逛,其實也沒什麼。主要是想要抵達山頂寺廟,必須越過眼前近200多個臺階才行。粗略計算,從地面到臺階頂部至少有40多米。別說是爬上去了,就是從中間往下望一眼,我都險些犯暈!
不過最終我還是徵服了這200多個臺階,抵達山上的寺廟。我採用的方式也很簡單,全身心專注於腳下的第一步,然後周而復始。每次只踩一個臺階,漸漸地就抵達最高處了。
此期間,好幾處我都即將要選擇放棄,而越是盯著遠處的山頂,越是想放棄。後來隨性我連看都不看山頂,悶頭只走好腳下的每一個臺階。我是這樣想的:「臺階是有限的,山頂的高度是有限的,只要我持續一個一個臺階上,總能抵達山頂的。」
顯然這種方法,使我輕輕鬆鬆抵達山頂。
3
先實現小目標,再著眼大夢想
經濟學家表示,人們更願意選擇一些快速看到結果的事情,這樣更容易堅持。很多做事半途而廢的人,只因將夢想視為目標,當執行一段時間目標後,發覺沒有任何結果,最終導致放棄。
相比之下,與其著眼夢想,或所謂的終極目標,不如專注於可快速得到結果的小目標上,不僅能持續讓人高手到更多快樂和幸福感,更能積極持續的做下去。
比如,不要將目標定為年收入30萬;嘗試著將目標定為每天收入多少錢,或一月收入多少錢。同理,不要將目標定為「今年我要寫一本書」,嘗試著將目標定為「我每個月寫30篇文章」,或每天寫1篇1000字以上的文章。
當我們將今天的一篇文章完成,就等於完成了一個小目標,我們也會產生更多幸福感。
去年我在制定寫作計劃的時候,總想著一個月完成多少篇文章,結果到月底發現任務沒有完成。主要原因是,後續你會因為各種理由推脫。
自從今年1月中旬開始,我將寫作計劃縮進在一周內,比如一周要寫6篇文章,周日復盤。再進一步量化下,周一至周6每天一篇文章即可。如果有充裕時間就多寫一點,算是額外的獎勵。每天著眼於當天的小目標,反而使我寫作效率更高了。
4
重新定義夢想、目標和步驟
如何擺脫拖延症的困擾?立馬行動,現在就開始。
如何更高效的實現目標?篩選出最關鍵且正確的第一步,把精力放在實現第一步上,周而復始的重複進行。
聽起來,方法很簡單易懂,不過執行起來卻各不相同。究其原因,我認為很多人不懂得夢想、目標和步驟的區別。
《如何想到又做到》作者肖恩·楊長期從事行為科技領域的研究,他深知人性深處是強烈抗拒長期無結果的行為。如何能夠確保每個人順利實現目標呢?
首先我們需要重新定義夢想、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步驟。書中提出了一個「階梯模型」。
階梯模型最大的優勢是,將夢想與目標區分開,通過拆解的方式,將夢想以最小單位的步驟執行的策略,以此來抵達最終目的地。
舉個例子,如果你的夢想是成為一名英語老師,那麼你當下的目標就是先想辦法考取教師資格證,接下來應該怎麼做呢?
如果你是本科學歷,需要選擇一家考證機構報班學習;或者直接購買課件在家自選,然後根據國家舉辦的教師資格證開始時間,進行應考。假如順利考過,不久會得到證書,之後就可以面試老師了。
所以,你會發現,實現夢想是需要先完成一定的目標才行,否則只盯著夢想,遲早會選擇放棄的。
如何區分夢想和目標呢?
需要3個月以上完成的,可視為夢想需要1-3個月內的,可視為長期目標需要1周-1個月內的,可視為短期目標需要一周以內的,可視為實現目標的步驟
你可以通過需要實現時間長短,進行區分夢想、目標以及實現目標的步驟。這樣會使你更加清晰自己處於哪個階段上。
以寫書為例,比如完成一本書稿需要10-12個月,顯然這是我的一個夢想。總計10個章節內容,預計劃一個月完成一章節的內容,那麼完成3個章節的內容就是我的長期目標,完成1個章節內容就是我的短期目標;而一章完整內容裡需要10篇文章,以我寫作節奏完整一篇文章需要2-3天,顯然完成一篇文章是我實現目標的步驟。
以此倒推,我只需要盯緊2-3天完整一篇文章的步驟,就可以順利在10-12月內,實現我最終的夢想。(出書)
所以,我甚至不用顧忌夢想離我多遙遠,目標還有多久實現,只需盯緊達成目標的每一小步驟,就可輕鬆如意的實現最終夢想。
實現目標更像是多米諾骨牌,只要分析判斷清楚最重要的一小步驟,緊跟不放、持續推動,最終將實現最終目標。
我是積極的麥子,目標思維實踐者,創立【目標管理】和【文案寫作】專題,如果你對目標管理,或想提升讀寫/文案能力,可留下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