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已經過去啦。新的一年,大家有沒有又在心裡給自己列好了今年的目標和計劃清單呢:如今年要看多少本書,要減肥多少,要學習什麼技能,要去哪裡旅行等等。
我想小部分人會選擇動手寫出自己19年的目標,大部分人則是在腦海裡想像著新的一年希望自己可以收穫什麼,實現什麼目標。
問題來了,小編想問一下你們,你們去年的目標,前年的目標是否都如自己所想的實現了呢,或者至少一步步縮小自己與期望目標的距離了呢。
我想應該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也正因如此,一些人乾脆打消了制定目標的念頭。
不可否認,人的天性就是懶惰的,很多時候總是想的多做的少,總是間歇性地假裝自己很努力,以安慰自己,為自己的懶惰尋找藉口。
除了懶惰的本性之外,其實,我們的目標之所以沒有實現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今天,小編就以心理學的角度和大家聊聊關於目標的事,我們如何設定目標,且讓我們離自己的目標一步步靠近。
要想讓我們的目標實現,首先最重要的肯定是我們心裡要有自己的目標,這也是基礎的,沒有目標,談何實現。我們每個人心裡可能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目標。那麼,目標是怎麼產生的呢。
在心理學上,目標是指一個人想要努力實現的事情、達到的高度以及獲得某種地位,目標會促使我們做出行動。當我們有了目標,我們就會朝著一個方向努力。

目標其實是因為我們有了某種動機,我們有了某種需要和願望,此時,目標就產生了。
目標對我們來說有多重要呢?
哈佛大學有一個關於目標對人生影響的跟蹤調查。
對象是一群智力、學歷、環境等各方面都差不多的人。調查結果發現,27%的人沒有目標,60%的人有較模糊的目標,10%的人有清晰而短期的目標,只有3%的人有清晰而長期的目標。

25年的跟蹤結果顯示:3%的人25年來都不曾更改過目標,他們朝著目標不懈努力,25年後他們幾乎都成為了社會各界的頂尖人士。
10%的人,生活在社會的中上層,短期的目標不斷地被達成,生活狀態穩步上升。60%的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中下層,他們能夠安穩地生活與工作,但似乎都沒什麼特別的成就。
27%的人,幾乎都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25年來生活過得不如意,常常失業,靠社會救濟,並常常報怨他人、報怨社會。
是的,其實,我們的目標對人生有著巨大的導向性作用。成功在一開始,僅僅就是一個選擇。你選擇什麼樣的目標,就會有什麼樣的成就,有什麼樣的人生。
因為有了需要的渴望,我們有了目標。而在心理學上,需要一詞是指必須得到滿足的強烈願望或渴求。
需要的種類較多,但在心理學上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
成就需要
渴望完成一件艱巨的事情,而且完成這件事情本身會使得個體的需要得到滿足。這類人常期望把事情做好,承擔責任,關心如何發展自己的事業。類似那些創業家大多具有很強的成就需要。
權利需要
高權利需要的人迫切想要控制資源,如人或金錢。一般有3個特徵:1.通過魄力和決策施展自己的權利。 2.花費較多時間試圖改變他人行為和想法。3.關注周圍人的立場。成功的執行官都具有很高的權利需要。
關係需要
具有強烈關係需要的人會追求與他人的密切關係,並且在關係裡很忠誠。
認同需要
具有強烈認同需要的人希望自己的貢獻和能力可以獲得大家的廣泛認可。因此很多公司也有屬於自己的認同制度,通過獎勵方式滿足員工的心理。這也是一個有效的激勵因素。
規則需要
具有高規則需要的人會有將事物按秩序歸放整齊的強烈願望。希望將事情安排妥當。
冒險和尋求刺激需要
有些人喜歡在工作、生活中追求挑戰,喜歡冒險尋求刺激。這種需要顯然在高科技領域是很重要的。
這個需要分類大家可能不是很了解。如果說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我想大部分人是有聽說過的。這也是目前最廣泛流傳的需要分類方法。也是人類動機最普遍和適用的解釋。

根據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的理論,他認為人們的需要是有以下幾種的,並且是按照層層遞進的順序,滿足的

生理需要:身體上的需要,如食物、水、睡眠等需要。
安全需要:心理和生理的安全,不受傷害。
社會需要:也叫歸屬和愛的需要,關注人際交往。
尊重需要:是指個體希望得到他人及自己的尊重和認可。
自我實現需要:最高水平的需要。包括自我實現和自我發展。
(其他三種還有:認知需要、審美需要、卓越需要)
人的欲望是無窮盡的,得不到的東西會追求,得到了,滿足了,則會繼續追求新的目標,有新的需要或更高的需要。
目標就是在這些需要的渴望之上產生的,當你需要達成的目標可以滿足你的某種需要需求時,你就會為了讓目標實現而實施一系列行為。
有了需要,人有了渴望,就會設定目標,讓自己有一個追求的方向。目標的分類一般有幾個方面:
社會與家庭生活:結婚、生孩子等
興趣與愛好:學會某些技能,學習某個才藝:學會做飯,彈吉他等等
身心健康:運動方面的目標等
事業:升職加薪等
個人收入:未來幾年要賺到多少錢,存款多少等
這是大部分人的目標分類,比較細化。
而在目標內容理論,則將目標劃分為大的兩方面:內部目標和外部目標,內部目標是指反映個體的內在成長趨向的目標,如自我接受、親密關係、健康等;外部目標是指如何獲得外部獎賞或社會讚許,通過獲得外部的價值給別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等目標,如財富、權力、地位等。
有了目標,接下來就是如何通過行動,通過什麼計劃去一步步實現目標。
為什麼大部分人的目標無法實現,其實,不外乎是在行動的過程中,無法一下子看到成果,於是人們開始懷疑自己,對目標開始動搖,逐漸減少行動的頻率,因此,半途而廢,導致目標無法完成。
實現目標的過程其實就是不斷地進行一場又一場的心裡建設,讓自己堅持下去,克服一路上的困難和障礙。因此,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自然少不了對自己的激勵,即自我激勵。
缺乏自我激勵,會讓人意識不到自己的潛能,不知道其實自己可以做得更好。因此,我們要學會有效的激勵自己。學習一些自我激勵的技術。

設定好目標後,將目標拆解。
設定目標是最主要的自我激勵方法,然後,學會將目標拆解為一個個小的目標,完成一個個小的目標,即可就實現大目標,這樣你的動機水平也會提高。
獲得積極的反饋
反饋代表著回報。當我們知道自己的努力是有價值的,我們就會感到鼓舞,積極地繼續堅持自己的目標。當我們努力的成果被人給予良好的評價反饋,我們制定更高的目標。目標定的越高,自我激勵的水平也越高。
3.對自己運用行為矯正
行為矯正:一個在做對的事情時給予激勵而在做錯時給予懲罰的激勵系統。許多人運用這套機制通過行為矯正提升自己的動機水平。我們需要注意:確定哪些行為是我們希望的,其次建立一套完整的獎懲機制。
4.使技能提升與你的目標相聯繫
當人們得知他們的努力可以得到特定回報的時候,個體就會被有效地激勵。因此,你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可以將它想像這是你的某項技能的提升,將兩者聯繫起來,可以大大提高動機水平,同時會加強你對自己效能感的認知。
5.提升自我期望的水平
如果你提升了自我期望的水平,你的成功可能會更多。因為你想成功,所以最後才成功了,你對於達成目標的期待和渴望有助於你提升動機水平。反過來,如果你提升了你的激勵水平,那麼你對於自身的期望也會高一點。通過提高自我期望而提高自我績效的現象叫做伽拉忒亞效應。
6.培養積極的意識,把要實現的目標當做有意義的
一個自我激勵的戰略是培養積極的想法意識。如果你認為自己的這個目標是有意義的,實現的過程讓你感覺有價值,是愉快的,那麼你就很容易受到激勵。
7.培養心理堅韌性
心理堅韌性是一種心理狀態,擁有這種心理狀態的人會體驗到更高水平的承諾感、控制感和挑戰性。因此,他們會更投入自己的目標,在遭遇挫折和失敗的時候,思想和行動都充滿影響力,而且喜歡挑戰,樂於成長。
學會自我激勵還不夠,我們還要學會自我約束。
自我約束:即系統地、持續地朝著目標努力直到完成該目標的能力。自我激勵和自我約束結合,會使我們更加堅定地朝著目標前進。

自我約束包含以下幾個成分:
陳述自己的任務目標
在心裡問自己,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想完成什麼樣的目標,在未來幾年內,最希望在哪些方面取得改變和收穫?人只有知道自己要完成什麼目標,才會約束自己。
建立角色模型,找到學習的榜樣。
學習自我約束的最好方法是模仿其他自我約束成功者的行為。以那個人為榜樣,學習他為了完成目標的行事方法。
為每個任務設定目標
你的目標必定是由於完成每個小小的具體目標而達成的,成功完成那些小目標,你的任務就會達成。
4.制定計劃清單和「如果,那麼」計劃
制定行動的計劃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約束自我,只有按著制定的計劃去實施,才可以更快更順利地完成目標任務。「如果,那麼」計劃則是對計劃的補充計劃,能讓你知道在突發情況下,你該怎麼辦。
5.在腦海裡幻想實現目標時的情形
專注目標也是對自己的約束,會讓我們不斷追求完成目標。因此,我們也可以在腦海裡經常想像,當我們達成目標時的場景,形象化會幫助大腦將畫面轉化為現實。
6.將生活時段分開
自我約束者善於劃分時間段,在什麼時候該做什麼樣的事情,工作的時候就專心工作,私下的時候就做自己想做的。這樣做有利於自我約束的建立。
7.減少尋找藉口
自我約束者不會尋找藉口解釋自己為什麼沒有完成目標,而是想著如何繞過障礙,想方設法完成目標。唯有堅持和決心可以讓我們達成目標。
總而言之,要想實現目標,我們首先要設定合理的目標,然後要去實施行動,在實施行動的過程中要學會自我激勵和自我約束,如果這些都可以做到,那麼,相信,堅持下去,你一定會實現自己的目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