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特約評論員 朱昌俊
2017-10-09 11:12 來源:澎湃新聞
「熊孩子」越來越成為一個「討人嫌」的群體。近日,著名主持人孟非就因坐高鐵被吵而發了一篇針對「熊孩子」的微博,並針對國外已經有女性專用車廂的現實,建議中國高鐵設「熊孩子專用車廂」。此微博一發出便引起了廣大網友的熱議,有支持者,也有反對和批評的聲音。目前該微博已被刪除。
但孟非的吐槽確實挺容易引起共鳴,相信不少人都有被「熊孩子」打擾的鬱悶經歷。但設置「熊孩子專用車廂」恐怕還真不是個好主意。
首先,到底如何定義「熊孩子」?如果所有孩子都要被強制進入所謂「專用車廂」,照此邏輯,是否還需要「熊孩子專用餐廳」、「專門班級」?不管如何,靠隔離某個人群來營造一個舒適的公共空間,都非上策。何況,作為未成年人,「熊孩子」之「熊」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其背後說到底還是大人的問題。
從綠皮火車到高鐵再到飛機,人們對旅途環境的要求也在提高。綠皮火車時代,小孩哭鬧,往往並不會招致旁人太多反感,很多人甚至將之視為坐綠皮車必須接受的「代價」。但在高鐵和飛機上,人們對於環境要求的心理閾值大為提升,對他人打擾行為的忍耐度也就降低。這就要求每位乘客,都得接受新的乘車禮儀。尤其是那些帶小孩出行的大人,需特別注意安撫小孩的情緒,約束其行為,避免影響他人。
小孩在公共空間的表現問題,越來越引發關注,背後其實是大眾旅遊時代的到來這一大的社會背景。該現象的普遍化,也意味著,相應的「公共訓練」和公共文明的發育勢必不足,這與大眾旅遊時代所出現的種種不文明行為,其實是同類問題。不難想見,不少大人本身對於公共場所禮儀就缺乏足夠的自醒自覺,而孩子進入公共空間後,家庭教育的缺失便很可能被放大,湧現一些「熊孩子」就是大概率事件。
不過樂觀看,當帶孩子出行的現象日益普及,更多家長意識到公共行為與私下行為的界限,社會整體的文明水位及相應的對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應都會逐步提升。上個月,就有媒體報導,一位寧波媽媽因為擔心孩子乘飛機哭鬧,給同機乘客發了耳塞和糖果,廣受好評。這說明,公共禮儀的進步,也是個習得的過程,對此不必過於悲觀。
另外,一些公共場所也可設置更多的文明提醒。比如,現今多數高鐵動車上的廣播一般會提醒帶小孩的旅客,注意看管好小孩,不要讓孩子在車內跑跳、玩耍,以免發生危險。但這種提醒多指向小孩的個人安全,卻忽視了「不打擾他人」這一方面,其實是可以更明確點出來的。還有網友建議,在座位上粘貼一些文明標識,提醒帶小孩的父母的一些「注意事項」,也未嘗不是一種公共場所禮儀教育。
公共場所被「熊孩子」不加節制的吵鬧所影響,確實不是滋味。為人父母更不該只拿「他只是個孩子」來為孩子對他人的不當影響及自身教育的缺失作辯護。
但有兩點仍需要提醒。一是越來越多的關涉到小孩不文明行為的事件,都被貼上「熊孩子」標籤,甚至某種程度上形成一種群體性的「厭孩症」,完全忽視小孩群體本身的「天性」,做出過度的輿論討伐,是有失客觀理性的;二是在一個公共場所禮儀和公共文明素養整體偏弱的社會,孩子的問題終究只是「大人問題」的一個縮影,每名成年人都該反躬自省——自己的公共禮儀表現,能打幾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關鍵詞 >> 熊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