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安徽鳳臺縣。春秋時名州來。秦置縣,明廢。下蔡古代為州來國,淮夷領地,春秋時為楚國侵佔,又被吳國奪去。
鳳臺縣素稱「中州咽喉、江南屏障」,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下蔡十二連城」就是下蔡四面屯兵之城。除十二連城之外,下蔡四面屯兵之城還有小肥陵城、梁城、湄城、元康城、魏昌城、木城、柳城、羅城、留輔城等。
一、下蔡古城
即今城關北,以今古城村為中心,機械二廠、看守所、鳳臺一中、二中一帶,古為州來邑。
二、下蔡故城
即今城關。此城是五代周世宗柴榮於顯德三年(公元950年)所築。
三、下蔡新城
此城地處縣東北八裡淮河東岸的「月河灘」。南朝齊建元三年(公元481年)魏攻壽陽(今壽縣),垣崇祖恐魏復寇淮北,乃徙下蔡於淮東,即此城。
四、馬頭戍城
此城在城南15裡。南朝梁天監五年(公元506年),取魏合肥,魏人守壽陽,於石馬店築城,名曰馬頭戍城(今為郝家圩子一帶,屬壽縣)。
五、硤石城
硤石城位於縣城西南約6裡的硤石山上。《名勝志》引《郡國志》云:「硤石山兩岸相對,淮水經其中,對岸山上築二城,以防津要。」硤石山在古代徵戰中,一直是據險屯兵之地,被兵家稱為「長淮津要」。
六、青岡城
《晉書》記載,此城乃晉謝玄所建。自壽州赴潁上走中原為官道。謝玄築此城,是為了御秦的善後之計。青岡城東距淮河約20裡,西南距潁上約40裡,北距夏淝河約6裡。
據光緒十八年《鳳臺縣誌》記載:四城門、四城壕遺址微存。今此岡遺址還在,去毛集西五裡可見。
七、蛇城
《水經注》云:「椒水經蛇城南,又歷其城東。」椒水即焦崗湖。蛇城在縣西南40裡焦崗湖西北之虎頭岡西畔,南距催糧溝6裡,北距五子臺6裡,東傍虎頭岡,西距黃家壩6裡,周圍一裡餘。
此城是屯戍之處,晉以後,南北兵爭由壽陽渡淝河至淮河,至淮赴潁,由董奉岡、焦岡、虎頭岡、朱毛集、夏家集至潁上,此道為通道,故董峰岡、焦岡、虎頭岡南北東西多屯戍之處。
八、煉城
在下蔡故城西北15裡,東南距淮河16裡,南距孤山13裡,西距夏淝水18裡。位於現在的三官廟西北處。現僅存煉城碑一塊,碑文清晰可見。
九花苑城
此城在下蔡故城外,淮河東南岸,北距淮河1裡許。山水環繞,平坦而曠,是一個較好的古戰場。即今李衝回族鄉孔莊以南一帶。
十、薛家集古城
此城在縣西北薛家集。城南北相距2裡,東西相距1裡,周圍7裡,不知何代建置。現屬蒙城縣。
十一、雨淋城
在長嘴岡上,東北距峽石山5裡餘,北距夏淝水3裡,距孤山6裡,東距淮岸十餘裡,南距窯頭岡1裡,西距夏家集10裡,自壽陽赴潁上道旁,是戍守要地,與壽陽、下蔡為犄角之勢。
建城時間不詳,相傳行軍中築城,故名雨淋城。此城周圍三裡餘,今遺址無存,多瓦礫及破瓿而已。
十二、曲陽故城
光緒十八年《鳳臺縣誌》引《地理志》註:此城建築於淮曲之陽,故名曲陽故城。曲陽城在城北稍東80裡。按曲陽故城,當在懷遠縣洛河之南,與壽春東北83裡,定遠西北95裡俱合。
鳳臺東北55裡無緣北至洛河。因以上為《大清一統志》及舊志所載,故仍列而辨之。(圖片與正文無關|圖文編輯徐厚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