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寫此文,藉此表達我對校訓的理解、對母校的感情和對在西北師大建設、發展中作出貢獻的前輩學者的懷念。
西北師大校訓八個字:「知術欲圓,行旨須直。」簡單來說,上句是說掌握知識要廣博無所缺憾,又能融會貫通而靈動善變。下句是說做人的宗旨必須端直方正,品行合於道德,一生有所持守。
這兩句話本是來自先秦諸子《文子》中的《徵明》篇。《徵明》篇中說:
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圓,行欲方。
「方」和「直」的意思一樣,這裡都指的是品行端正。由《文子》中這幾句話可以看出,「知術欲圓」的「知」是「智」字之借,讀去聲。西漢時劉安的《淮南子·主術》篇也有這幾句話,字也作「智」,說明為「智」字之借無疑。還有一個最有力的證據,是校訓這兩句是取自20世紀40年代黎錦熙先生為我校前身國立西北師院畢業生的題詞,這幅題詞黎先生是先用注音字母寫,再用漢字寫的,他在「知」的注音字母上標的聲調是去聲符號,可見黎先生也是作為「智」的借字來看的。這個字在這裡是名詞,不是動詞。「知術」是指智慧和運用智慧的方式。同樣,「行旨須直」的「行」和「行欲方」的「行」,也是名詞,不是動詞;不能作「行事」解,而應作「品行」、「德行」、「操行」、「行檢」解,指受思想支配或體現人品的舉止。「行」字的這個意義,20世紀50年代以前也讀去聲,50年代才同「葉公好龍」的「葉」(舊讀shè)改讀為yè一起,改讀陽平。《論語》中「聽其言而觀其行」的「行」,過去也讀去聲,現也讀陽平。有些詞的舊讀雖然仍保留在口語中,但字卻變了,如「品行」寫成了「品性」等。總之「行旨須直」的「行」是名詞,指品行、德行。一句話,「行旨須直」是說,在品行、操守方面一定要正直。
《文子·徵明》在上引那幾句話後面解釋說:
智圓者,無不知也;行方者,有不為也。
《文子·徵明》篇中對「智圓」「行方」還有一段解釋,講得更為明白:
智圓者,終始無端,方(旁)流四遠,[如]淵泉而不竭也;行方者,直立而不撓,素白而不汙,窮不易操,達不肆志也。
這一小段和上面所引用來解釋的那兩句,在《淮南子·主術》中也有。只是個別字句稍異。如「終始無端,方(旁)流四遠」八字,《淮南子》作「環復轉運,終始無端」,意思更為明了。這就是說,「智圓」是指反覆靈活運轉,變化無窮。這就是我在本文開頭說的「知術欲圓」的第二層意思:融會貫通而靈動善變。關於「行方」,文中說「直立而不撓」,是說要正直立於世,不隨風而倒,也不會受壓而屈。「撓」是彎曲之意。「素白而不汙」是說保持潔白,不使有汙點。「素」也是白的意思。末兩句是說再貧困、不得志,也不會改變操守;事業成功,飛黃騰達,也不會肆無忌憚無所不為。這就正是孟軻說的:「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這麼一解釋,大家就可以知道當年黎先生為畢業生題寫這兩句話的深意,也可以具體而深刻地理解西北師大校訓的內涵。
總而言之,西北師大校訓「知術欲圓,行旨須直」取黎錦熙先生在抗戰勝利之時為西北師院學生的題詞,其中含有豐富的思想、深刻的道理,希望學生不斷用知識來充實自己,同時又能融會貫通,富有創造性,做人方面要正直而有所操守。(節選於《當代教育與文化》201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