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TheFutureLab」(ID:futurelabstudio),作者:創變客,36氪經授權發布。
隨著疫情的退燒,產業也開始復甦。為了刺激消費與市場活力,一場「全民擺攤」的復古風席捲而來。從社區居民到大廠CEO也都紛紛加入擺攤隊列。然而,在大家紛紛議論擺地攤時卻很少有人關注地攤經濟的潛力與未來。到2030,「地攤」是否有可能成為城市更新的工具?「地攤經濟」是否有可能演變為「創意經濟」?在本篇文章中,我們將從具有近百年歷史的倫敦Brick Lane街區出發,探索「地攤經濟」背後所蘊涵的創意潛力與裂變基因。
位於東倫敦的Brick Lane曾經是一個聚集酒廠、製造商的地方,這裡很早就因頻繁的商業交流匯聚了來自中東、印度等異域文化。相對於富足的西倫敦,這裡曾被當地人視為貧窮與落後的代名詞。早在90世紀末,也因為犯罪事件的頻發變成倫敦人避而遠之的地方。特別是1888年的「開膛手傑克」(Jack the Ripper)事件之後,這裡幾乎淪為倫敦的「黑暗地帶」。為了解決當地出現的一系列社會問題,當地政府也開始嘗試通過一系列政策引導區域轉型與升級,而這卻成為了Brick Lane創意轉型的開始…
17-18世紀的Brick Lane曾是一個」交易」與「動亂」頻發的鬧市,圖源 | Google
早在17-18世紀時,Brick Lane聚集著各式各樣的小商小販,他們有的販賣異域綾羅珠寶,有的販賣自家生產的酒釀和織物。各式各樣的「攤位」使得這裡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也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與遊客。
在剛開始時,這裡並沒有一套完整的市場機制,而大多是以「自發性」(Spontaneity)擺攤為主,落魄的藝術家以賣畫為生,被貶的宮廷樂師演奏名曲牟些小利,紡織工人將自家編織的短靴擺出吸引顧客。各式各樣的地攤讓這裡有著十足的煙火氣,也讓地攤經濟得以繁榮發展。然而,「全民擺攤」也給當地帶來了一系列問題,如秩序混亂、環境破壞和貪汙腐敗等。如何建立一套有效的運營機制,藉助「地攤」促進地區轉型升級成為了當地政府的命題。
接下來面對的問題就是如何將地攤升級了,對此當地管理部門不乏有妙招。政府藉助這些自發形成的攤位據點,順勢而為將其推演成「創意市集」。概念聽上去十分美好,但在項目進行中也遇到了各式各樣的阻力,主要是如何協調來自政府、攤販個體以及區域管理部門的利益關係。
最終,經過不同利益相關者的探討與協商,一個基於「地攤」的嶄新概念油然而生:既然人們擺攤的時間、地點均無法控制,那麼不如劃定一個時間和區域,在這個時間內大家可根據販賣商品的種類進行有序擺攤。由此一個創意市集逐漸形成,也就是今天的Brick Lane周末市集(Sunday Market),不僅如此,當地「攤主」又自發形成了一個社區管理組織(Brick Lane Organisation),以保證周末市集得以有序進行。
曾經廢棄的酒廠如今變成了多元的創意社區,圖源 | Wander in Two
隨著管理機制的引進,顆粒化的地攤被有效組織起來,並根據販賣商品的種類進行區域劃分,如飲食、服裝、繪畫、音樂、書籍等等。隨著Brick Lane Market的影響力也越來越大,定位也在逐漸發生著改變— 從曾經的雜貨市場逐漸轉型為文化與創意社區。
來自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甚至開始將「市集」當作成「秀場」,有的在這裡擺攤賣手藝,有的賣積攢多年的黑膠碟片,有的賣二戰時期的紀念品…這裡逐漸變成了年輕人「淘貨」、「掃街」、和「血拼」的必去之地,也被貼上了「嬉皮」、「波普」等一系列區域標籤。如今的周末市集已是一個多元化的潮流市集,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就連倫敦人也改變了曾經對這裡的的刻板印象,「如果沒有來過Brick Lane市集,那麼你的東倫敦之旅一定不完整」。
黑膠主題地攤,圖源 | Wander in Two
咖喱主題地攤,圖源 | Wander in Two
街頭主題地攤,圖源 | Wander in Two
之後,Brick Lane開始吸引不同企業的關注,通過和企業的跨界創新催化出一系列新興業態。從展覽、論壇到辦公Soho,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搬到附近居住,也開始有更多的設計師、藝術家和自由職業者選擇了在Brick Lane附近辦公。
越來越多創意產業的聚集,讓這裡的業態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市集到展覽、街頭音樂會和演出等,Brick Lane早已不僅僅是喧鬧的市集,而轉變成為了匯聚創意產業的社區。就連每年知名的倫敦設計大展(London Design Fair)、倫敦百分百設計(100% Design London)和倫敦科技論壇(London Canna Tech Forum)等一系列國際性展覽也都在這裡相繼開展分會場。另人難以相信的是,今天如此國際化的創意市集曾經卻始於「擺地攤」。
倫敦藝匠展 The London Artisan,圖源 | Roman Road LDN
倫敦設計大展 London Design Fair,圖源 | SeenPr
加納科技論壇 Canna Tech Forum,圖源 | UKTN
曾經犯罪頻發、市場混亂的街區通過一系列創新策略成功轉型為創意街區,其中一個重要策略就是對「地攤」的整合與利用。面對曾經混亂的地攤現象,當地管理者並也沒有選擇碾壓,而是藉助一系列創新策略將其推演成創意市集,在滿足利益相關者的需求同時也為倫敦打造了一張充滿特色的區域名片。如今,在Brick Lane街區依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攤位,但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些商販已經從簡單的販賣商品走上傳達雅趣與生活方式,成為了街區燦爛的文化煙火。
如今,隨著擺地攤現象的逐漸發酵。在未來,我們是否有可能設計出一套有效的管理機制,讓未來城市更加彈性包容,同時也讓地攤不僅是販賣小商品,而是升格為塑造區域創意氛圍、提升公眾審美志趣的工具?擺地攤既是一種現象,更是一個開始。隨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擺攤大軍,「地攤經濟」將演變為「創意經濟」還是「混亂經濟」,取決於我對未來的探索與思辨。
文稿 | 創變客
排版 | 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