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歡老師凹凸個性教育CTO(首席技術官)
宋歡老師
凹凸個性教育CTO(首席技術官)
科大訊飛最佳新人
豆神大語文產品總監
對於宋歡老師的採訪,約了很久,他一直推脫。他說:「技術人員站在幕後就可以了,關於產品的內容介紹,看產品手冊就夠了,自己也沒做什麼,沒有可採訪的點……」
最終,經過小編冷酷無情(死乞白賴)地勸說,宋老師終於同意接受採訪。
剃得短短的頭髮,籃球鞋,短T恤,宋老師不像是工作多年的CTO,更像是那個午後,坐在籃球場邊休息的少年。此次採訪也不像是正式的採訪,更像是宿舍裡中文系和計算機系兩個同學的閒聊。輕鬆隨意,天南海北,肆無忌憚。在此,小編截取其中可以發布的內容,以饗觀眾。
部門會議
小編:「宋老師,您在公司主要負責什麼?」
宋老師:「負責制訂有關產研的戰略和願景,把握總體產品方向,監督技術研究與發展的活動,並對技術選型和具體技術問題進行指導和把關,突破公司的產研瓶頸,用技術手段幫助公司跑得更輕更快。」
小編:「哦,原來是這樣。目前主要在做什麼?」
宋老師:「聽說過OMO嗎?有關OMO產品、技術方面的事都是我們部門在負責。在教育行業中,有四個時代:運營、研發、數據和智能,我們團隊正在推動凹凸全面進入數據和智能的時代。」
小編:「咱們最近有什麼重要產品發布嗎?」
宋老師:「8月底會上線凹凸雙師課堂教研教學系統,10月底會發布凹凸AI智能學。」
小編:「您認為這兩款產品有什麼優勢呢,或者說凹凸目前有什麼技術優勢呢?」
宋老師:「對於AI產品來說,有兩方面的優勢:一是知識圖譜的構建。像數學等理科科目的知識圖譜,我們是不弱於當前業內頭部教育機構或與之平齊的,在語言類知識圖譜的構建上我們可以說是業內領先的。因為很多理科類知識都是包含關係和前置後置關係,可以說是一種線性結構。但語文或語言類知識完全不是這樣。
為了攻克這一難點,我們與立思辰2000人的教研團隊分析語文學習所具有的積累和能力兩大特徵,將語文學科複雜的半結構和非結構化為數據實體,用深度學習模型訓練和自然語言處理逐步清洗和提取,最終抽離成包含五個維度並不斷細分延展的立體網狀聚合結構。通過這樣的知識圖譜,可以利於我們準確表徵學生當前的學習程度,真正實現針對每個學生的個性化教學。
宋老師:「還有一個優勢是我們的IP優勢,也是我們做產品時的一個理念——有趣。我們正在構建學習的沉浸式場景。很多孩子都具有『學習困難症』,需要克服很多困難才能沉下心學習。但玩遊戲對於孩子來說是沒有那麼多困難要克服的。
我們正在打造遊戲化的學習世界,通過闖關、積分、卡牌兌換、神獸收集等學習形式,讓學生在每個知識關卡,都能看到自己的收穫和進步。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打造了「嫚嫚」機器人小助手,有機器人語音引導,可以和機器人趣味互動,同時機器人記錄學員整個學習過程,可以幫助回顧孩子的學習內容。機器人就相當於遊戲中的NPC,引導學生沉浸式學習。」
當然,我們也自信通過知識圖譜、遊戲化的建設,不斷動態校準學生的學習路徑,讓學生學習更有針對性。我想對於家長和學生來說,沒有什麼比『花更少的錢和時間,有更多學習上的收穫』更有吸引力的了。
對於雙師產品來說,我們希望可以從『參與』、『效果』兩方面著手突破、創新。一方面我們會通過分組對戰、課堂互動、MR等方式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感,打破線上名師和孩子的空間距離,給孩子沉浸式的體驗。另一方面,我們也會通過加入個性化學習元素,打造學習過程全閉環的產品工具,幫助學生更好的落實學習內容。在未來,我希望能通過我們的雙師產品,讓學生在小班課的場景中,被更多的關注,達到類似1對1的效果。」
小編:「我在網上看到到程式設計師加班的問題,咱們目前還加班嗎?」
宋老師:「加班。這段時間很多『同學』都是晚上兩點才走的。」
小編:「是一直這樣還是最近才這樣?」
宋老師:「最近是這樣。不過我們加班的次數還是挺多的。」
小編:「最近為什麼加班多呢?」
宋老師:「推動產品儘快上線吧。目前教育行業正在進行OMO模式的轉型,我們的技術團隊正在建立一整套的體系,支持我們的教學、教研。目前整個行業應該說還沒有完全成熟的OMO解決方案,我們希望能儘快推出可靠的產品,對我們的教學、校區管理、教研、學生管理等都實現OMO模式的轉型,這是特別大的一個工程。我的工作法則是永遠相信產品可以做到更好,可以有更多的創新。
說到這我得特別感謝下咱們的技術團隊。所有人的加班都是自願的,他們本身希望儘快實現這一套產品生態的建立。
從我這麼多年工作經驗來說,要做出一個好的產品,團隊中所有人都不能掉鏈子,任何一個環節或細節出現問題,都可能延長研發周期。所以我們這段時間還是很拼的,不是因為有人要求加班,就是因為這幫人不甘於平凡,希望自己的作品是行業領先的。我對於擁有這些夥伴感覺特別驕傲,每個人都特別棒。」
小編:「您在工作中最辛苦的時候是什麼時候?」
宋老師:「早上八點到第二天凌晨四點,持續有近一個月。那段時間我是快速的瘦了下來,瘦了有11斤。印象特別深的就是那時候感覺不到餓,也想不起來吃飯,基本上每天都是晚上12點才吃。」
小編:「您是怎麼和教育結緣的呢?」
宋老師:「我是畢業後進入科大訊飛,當時負責的就是教育項目。面向高校、公立校等。後來在做公立校項目的時候和立思辰結緣,也是負責教育方面的項目,後來就來到凹凸。可以說我從在校的時候就開始接觸教育項目,一直到現在,都在教育圈。」
小編:「對於教育您有什麼看法或願景嗎?」
宋老師:「『人人可享優質教育。』當然這是凹凸的理念,也確實是我個人對於教育的看法。除了好的教材、老師,我更希望每個孩子都能得到個性化教育。我們目前的公立教育體制是為了惠及最廣大的學生,讓每個人都儘可能的受到教育。但以『最大化』的角度來做這件事會不可避免的忽略個體個性化的發展。其實這不是體制的錯,資源有限或者說是經濟發展水平有限,只能這麼做。但每個孩子都是不一樣的,都有不同的學習路徑、方法、性格特點,需要不同的教育方式。
我覺得我們已經來到了個性化教育快速發展的時期,我期望,也正在努力,為更多的孩子們提供好的教育,提供讓孩子成為更好自己的機會。所以我對於自己正在做的事充滿了熱情和憧憬。」
小編:「對於未來您有什麼規劃、憧憬嗎?」
宋老師:「未來還是為我們的教研教學提供支持。最理想的情況下是我們在這一輪的產業升級中積累起技術優勢甚至形成技術壁壘,但這不僅需要技術、團隊、相關數據的支持,還需要靈感,對行業需求的把握,還有用戶的反饋。總體來說我們的設計理念是不會變的『有譜、有趣、有效』,剩下的就是按部就班。調研,分析,創新,做產品,迭代……」
部門會議
採訪全部結束。宋老師的回答沒有什麼驚豔的地方,沒有什麼感人肺腑的經歷。這可能是每一個埋頭做事的人共同的狀態吧。
你可能在格子間寫代碼,也可能是在屏幕前處理著一張張的照片,或者是在檯燈下複習著昨天的課文。
普通的生活沒有跌宕起伏。直到你的產品引起了轟動,你的作品驚豔了觀眾,高考後的成績單讓你的父母熱淚盈眶,除去這些瞬間,我們的生活也總是平凡。
也許磕磕絆絆,也許崎嶇不平,但不知為何,我們穩步向前走著,甚至忘記了曾經克服的困難,忘記了腳下的路並不平坦。
你以為是為了那一閃而逝的榮耀,其實已經把前行變成了習慣。
部分產品研發部同學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