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說到幼師,大家應該會流露出羨慕之情,認為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職業,畢竟校園裡的生活是單純的,而幼兒園的孩子更是天真可愛,每天和他們待在一起,心態也會年輕很多。
但是現在卻有越來越多的人感慨幼師難做,甚至因為接受不了"心累"選擇遠離幼師行業,為什麼會有如此大的變化呢?
現在很多幼兒園都有實時監控,幼師和孩子的一舉一動都在家長的監視之下,一方面家長想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兒園裡表現如何,另一方面也是擔心孩子在幼兒園會不會被欺負?包括其他同學以及老師的不友好對待。
所以現在人們對幼師的要求越來越高,相對應的是幼師的自由越來越小。
有一則事件登上了熱搜,體育課上,孩子們都在太陽底下站隊,但是老師卻戴著漁夫帽躲在陰涼之處,於是家長們就不願意了,事情越鬧越大,最後以學校道歉才結束。
01幼師越來越難做,本質也許是孩子巨嬰思維的泛濫
我們必須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我們生活中90%的愛與痛,都和一個基本事實有關——大多數成年人,心理上是嬰兒。
武志紅說:"我們都是大號嬰兒。我們發展了很複雜的行為,對權力、名聲、成就與物質等的需求可以漲到很高的地步。但它們常常是一種防禦,是兩種在嬰兒時期沒被滿足的最原始的簡單願望轉化出來的。一個願望是:抱抱我;一個願望是:看著我……"
02巨嬰式思維最大的特點就是自戀和自私
這類孩子總是把自己當成世界的中心,他們覺得自己的要求必須被滿足,自己的想法必須被看見,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無論如何都一定要得到。
但是與此同時,他們卻會肆意的忽略他人的想法,只要感覺到自己被無視,那麼就會有天塌下來的感覺,不管客觀事實是什麼,不管對方有什麼樣的難處,對於他們而言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巨嬰式思維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會有所體現,無論是在學校還是職場,總是有巨嬰式思維的人存在。
1、缺乏自信
人們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認可和稱讚,不管是孩子還是成人,他們都希望自己在學習上的努力被看見,自己在工作上的成績被發現。
但實際情況卻是這些往往容易被他人忽略,這就會導致人們產生不自信的感覺,因為自己能力不行,所以才無法發光發熱。
2、缺乏關愛
孩子在生活中最希望得到父母的關愛,成人在職場上最渴望得到領導的賞識。但很多時候未必能夠如願,因為比自己優秀的人大有人在,但是卻很少有人意識到這一點。
所以人們就會感到無法接受認為世界不公,卻不知道社會本來就是殘酷的,如果你不足夠的優秀,機會真的會擦肩而過。
03父母應該怎麼做,才能避免孩子成為巨嬰?
1、分清愛和溺愛
孩子在嬰幼兒時期,他們因為缺乏足夠的能力,所以父母應該儘可能的給予他們足夠的愛,滿足孩子幾乎所有的要求。
但是這種滿足並不能夠一直存在,因為孩子會成長,所以父母要學會適當的放手,否則父母對孩子的愛就會轉變為溺愛,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2、營造和諧家庭
父母相處的方式直接會影響孩子,如果父母能夠為孩子營造一個幸福和諧的成長環境,那麼孩子必然會在潛移默化中受到影響,從而學會如何與他人,與社會相處。
但是如果家庭環境不和諧,父母總是冷戰或者暴力相向,那麼孩子就會把責任攬在自己身上,認為是自己不夠好才會影響父母關係。
所以他們會犧牲自己,委曲求全,刻意的迎合父母,以此來換取家庭的和諧氛圍。
3、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
父母在給孩子愛的同時,也要教會孩子對自己的事情負責,讓孩子知道天上不會掉餡餅,即便是父母給予的一切,也不能夠心安理得的接受,更不能把所有的得到當成應該。
孩子既然是家庭的一分子,就應該學會為家庭付出,參與家務事物中,在這個過程中孩子才會對家庭有責任感有擔當,成長成為一個健康的人,一個真正能夠為自己人生負責的人。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的教育,只要父母願意用心,願意給孩子時間,陪孩子長大,相信孩子一定會有健康的人格,成長真正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