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年春天,在越南中部長山山脈的邦美蜀小城,一棵健壯的小樹苗被連根拔起,隨後踏上了一千多公裡的北上旅程。當它抵達雲南大理朱苦拉村時,葉子已經無精打採,但飽受咖啡因缺乏之苦的法國傳教士田德,還是抱著僥倖心理,把它小心翼翼地種在了教堂的後牆邊。
就這樣,咖啡樹第一次扎進了中國的土地。彼時,越南已經成為亞洲最大的咖啡種植地,而咖啡在中國還極為稀罕。如今,117年過去了,中國已經躋身全球第六大咖啡產地,但咖啡文化在中國仍難言紮根。
在咖啡的世界叢林裡,中國依然是一頭沉睡的猛獅。儘管咖啡也被資本寵幸、吹上了網際網路的風口,推出過許多款蓋澆飯的肯德基也推出了現磨咖啡,喝杯咖啡在北上廣深的職場收穫了比吃頓飯更高的答覆率。但用專業分析師更為客氣的表述來定性,中國仍然不是一個典型的咖啡消費市場。
中國咖啡的進口情況,與全球老二的經濟地位極為不相稱。
從進口量上看,根據 International Coffee Organization 數據,2017 年,中國咖啡進口量 15.5 萬噸,在全球排位第8位。
從進口金額上看,根據 World’s Top Exports 數據,2017 年中國咖啡進口額 5.2 億美元,在全球排位第 14 名。
從進口增速看,也並不平穩。據美國農業部的統計,中國咖啡生豆的進口,從2010年到2015年接近現實翻番,但真正跳躍式增長發生在2016年這一年,但很快,到了2017年出現「見頂」的情況,而2018年的進口量出現了輕微的下滑。
若從人均消費看,中國的咖啡消費也只是剛剛起步。
按照券商申萬宏源較為樂觀的測算,以城鎮就業人口而非全國人口為統計對象,中國城鎮職工平均每年消費的咖啡約為20杯,大概相當於美國(約388杯)的二十分之一和日本的十四分之一(約280杯)。
這種統計口徑的背後邏輯,等於間接承認了咖啡在中國的消費人群特徵的兩個關鍵詞:城市和上班族。但並非所有的市場空白都意味著可以現實指數級增長,咖啡市場是否會成長為一個巨大的藍海,還依賴於對中國消費者對其需求。
回到消費者,人們飲用咖啡,主要基於兩點需求:
其一是生理需求。
由於咖啡中所含的咖啡因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特別是腦細胞,興奮大腦皮質,使人提高警惕性、情緒激昂、降低睡意並減輕疲勞,維持持久的工作能力。亦能提高身體基礎代謝,抗老化,具有利尿作用,並能刺激腸胃蠕動,幫助排便。甚至咖啡因還可以縮短人的反應時間並提高反應能力,而被奧運會被列為運動員違禁品。
咖啡第一個挑戰中國人的是味蕾,一杯美式入口所裹挾而來的第一絲焦苦,就打敗了99%的中國人,南方人覺得聞到了燒糊了鍋巴味,北方人仿佛被煙囪嗆到了嗓子眼。市場研究公司Kantar World Panel在2018年所作的一次調查顯示,中國人最愛喝拿鐵。其實喜歡咖啡加奶的絲滑的還有法國和英國,在法國和英國最受歡迎的咖啡種類大多都會加入牛奶。
但在中國,咖啡還面臨著一個幾乎無法被打敗的競爭對手——同樣可以幫助提神的還有茶葉。作為茶葉的故鄉,在五環外的下沉市場,在過去數千年裡,人們習慣了茶葉來提神,抵禦辛苦勞作的疲憊。中國茶葉流通協會統計顯示,2018年,中國人種植了全球近六成的茶葉,同時也是全球第一大茶葉消費國(212.4萬噸)。
好的一面是,咖啡與茶的繁榮似乎可以共存。茶葉消費和咖啡消費儘管功能類似,但彼此替代效應並非絕對,一個咖啡愛好者可能同時也愛喝茶,例證來自位於亞歐大陸東西端的兩個島國。
日本與中國類似,飲用茶葉的歷史超過千年,而咖啡的流行不過數十年。咖啡在日本的流行始於二戰後,這裡面既有明治維新的啟蒙,但更多的與美佔時期所植入的咖啡文化密切相關。因此,二戰後嬰兒潮的一代人成了當下日本咖啡的主力,但消費者群體趨於老化的特點,促使日本的咖啡從業者思考如何吸引年輕人。
另一個例子則是英國,英國茶飲協會(Tea and Infusions Organisation)的調查數據顯示,大不列顛舉國上下每年喝掉600億杯茶,相當於人均每天喝三杯。根據研究機構Allegra Strategy的數據,2017年,英國新開了643家咖啡店,是歐洲咖啡店數量增長最多的國家。BBC報導稱,2017年,英國人總共在咖啡上花費了63億英鎊,相比在飲茶上花費的只有15億英鎊。當然,費用花銷的真相是,茶葉更耐喝:每一杯咖啡平均需要消耗10克的烘焙研磨後咖啡豆,而每一杯茶平均消耗3克的茶葉。
其二是社會需求。
如果茶館在中國古代所起到的休閒和信息樞紐的功能,咖啡館在西方社會同樣扮演了類似的角色,而且還與文學、新聞的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海明威在巴黎丁香園咖啡館(171 Boulevard du Montparnasse, Paris)寫完了《太陽照常升起》,直到今天這家店裡還保留著一張海明威之椅。
咖啡館當初所起到的溝通和交流的意義,所扮演的寫字樓、家庭之外的第三空間角色,在2019年的今天,其實已經被網際網路所大大削弱,人們已經可以用幾乎零成本的方式建立聯繫,這是未來制約咖啡館想像力的一大瓶頸。
事實上,咖啡館正在經歷有史以來的最大衝擊。據美國彭博社報導,星巴克CEO凱文 · 詹森 ( Kevin Johnson ) 在2018年底發送的公司郵件中提到:將調整公司組織架構以及從高層開始裁員;同一年,英國老牌連鎖Costa咖啡為可口可樂所收購,估價51億美元。當然,咖啡館和書店這對難兄難弟已經開始抱團取暖。那仍然無法迴避那個根本性的問題:今天的咖啡館存在的意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