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好的不一定會賺錢,賺錢多的也不一定會讀書,讀書和賺錢本就不應該劃等號。
1
最近有兩則新聞頗有意思。
在湖北襄陽,一名大二男生小沈初入股市,20天就賺了1.8萬元,成了小小「股神」,而股市的本金則是父親「贊助」的5萬元。他的爸爸表示,這是在鍛鍊他的投資能力,都是為了賺錢,「把賺錢的問題解決了,其它問題就簡單了,給他買房不如培養他生存的能力。」
無獨有偶,同齡女孩小趙高中畢業後沒有考上本科,父親認為讀大專沒用,還不如做個生意,於是帶著她一起擺攤賣韭菜盒子,日後打算給女兒開個店:「人家本科生、研究生出來都沒人要,4年花了十幾萬,時間也耽誤了。」
有些人覺得讀書沒啥用,而另一些人卻千方百計要讀書。
比如,就在不久前,一名80歲的老人出現在2018年邢臺農業學校舉行春季開學典禮上,他通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一名中國農業大學網絡教育動物醫學專科的一名學員。
你還記得那位用英文發簡訊的「外賣小哥」嗎?時隔五個月之後,他想讀大學的夢想終成現實,拿到了川外成人自考本科英語專業的入學通知書。
2
有網友認為,讀書為了賺錢,這話糙理不糙,畢竟就業率也是衡量高校水平的重要指標。
@亨曼山 說:「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讀書不過是為了賺錢。」
還有一些人覺得小沈的父親投資5萬屬「先見之明」。@ 88斤噠小怪瘦 就說:「他父親還是蠻有見解的,賺錢的能力有了,其他的都好辦了,對什麼有興趣就做什麼。」 @十二筆寫人生 也覺得:「給孩子留再多錢也會坐吃山空,不如把這些錢花了培養孩子如何賺錢。走到哪兒都能吃飯的飯碗才是鐵飯碗。」
但是在應該努力學習的時候認真賺錢,真的合適嗎?
@楊二狗子 有些擔憂:「想法做法是好的,但孩子的價值觀投資觀可不能引導歪了,找到正確的投資方向還是比賺塊錢重要。」
特別是小沈還只讀大二,鍛鍊投資能力的方式有很多,股市快錢或許並不是最適合的。@代打小哥 稱:「學生還是不要碰股票了,不然你的時間和金錢都會套住了。」 @進擊的笨笨豬 認為:「年輕人應該去做做實業,有一定社會沉澱和基礎再來投資也不遲。」@海Y清 說:「初入股市賺錢了,並不能意味著你在股市裡永遠能賺到錢。現在才讀大二,人生的路長著呢,先學知識,打好基礎,後長能力不遲。」
事實上,哪怕真的「股神」,也同樣堅持著學習的熱情。
微信公號@柴犬叔叔 通過HBO拍攝的一部記錄巴菲特的記錄片——《Becoming Warren Buffett》(成為沃倫·巴菲特),向大家展示了一個事實——一個人一生如果想要獲得過人的成就,註定與讀書和終生學習形影不離。
「他每天會按時起床,花大量的時間閱讀各種新聞、財報和書籍。他的辦公室沒有電腦,沒有智慧型手機,只有身後書架上的書籍,和一桌子攤開的新聞報紙。他每天就坐在那裡閱讀和學習。時光靜靜流逝,他從年輕人變成了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六十年如一日。」
3
大學生該不該賺錢,是一個無定論的話題,但賺錢不應該成為讀書的唯一目的,應該成為共識。
不得不說,「讀書無用論」近些年來重新有了「市場」。輿論對此也頗為擔憂。
@雨知哥哥 感慨說:「有錢,成了這個時代唯一成功的標誌,這才是悲哀的。」 @就是李小樂 更是一陣見血:「原來讀書是為了中華崛起,現在讀書是為了賺錢。」
「讀書表面是為了賺錢,沒錯!」@張花醬 表示,「讀書也是為了更有涵養,比如,天上飛過一群鳥,讀過書的人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不讀書的人只能說『哇哦,快看,天上有好多鳥哦』。」
@神秘的happy小胖 也覺得:「讀書的多少關乎的不是一個人的賺錢能力,而是一個人的眼界與觀念。」
就像@a李豐澤 說的:「其實即使讀書沒用,也是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經歷。」
在寫給自己孩子的書《親愛的安德烈》中,作家龍應臺對「為什麼要讀書」有這樣的見解:「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就,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擁有更多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
事實上,讀書最大的功能,不是賺錢,而是學會更好地思考,從而去解決問題。@孫圈圈 援引耶魯大學原校長理察萊文的一句話「如果一個學生從耶魯畢業,竟然擁有了某種很專業知識和技能,這是耶魯教育最大的失敗」,他認為學習不僅是培養技能,而是鍛鍊思考、創新和溝通能力。
在這一點上,習近平總書記曾在多種場合上有過精闢的論述。他在中央黨校建校80周年慶祝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到「依靠學習走向未來」:「本領不是天生的,是要通過學習和實踐來獲得的。當今時代,知識更新周期大大縮短,各種新知識、新情況、新事物層出不窮……到了知識經濟時代,一個人必須學習一輩子,才能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如果我們不努力提高各方面的知識素養,不自覺學習各種科學文化知識,不主動加快知識更新、優化知識結構、拓寬眼界和視野,那就難以增強本領,也就沒有辦法贏得主動、贏得優勢、贏得未來。」
讀書為了更好地賺錢,沒人會否認這點,但讀書只為了賺錢,恐怕很容易「讀錯了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