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都市報11月23日訊(通訊員 張雙全 記者 楊斯涵 黃京) 11月22日,由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和西南林業大學共同承辦的2020自然保護與高質量發展論壇在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開幕。本次論壇由中國林學會國家公園分會、中國林業教育學會自然教育分會、國家林業草原森林旅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省國家公園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聯合主辦,《自然保護地》編輯部協辦。眾多國內外知名國家公園、自然教育專家學者出席本次論壇。
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陳幸良、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校長廖小平、西南林業大學校長郭輝軍、福建農林大學副校長鄭鬱善等專家學者分别致辭和發表學術演講,分享我國國家公園建設的新實踐和新成效,展示保護地自然教育的新理論和新形式,為我國自然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事業建言獻策,取得了眾多學術成果,是促進我國自然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一次學術盛宴。
自然保護地是生態建設的核心載體,在維護國家生態安全中居於首要地位。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是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大舉措,是黨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改革任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保護自然,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副院長陳幸良介紹,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先後建立了10多種自然保護地類型,數量超過1萬處,面積約佔陸地國土面積的18%,形成了類型齊全、分布合理的自然保護地體系。自然教育可以發揮各類自然保護地社會功能,已成為提升國民科學素養和自然保護意識的重要途徑。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校長廖小平表示,近年來我國自然教育發展勢頭迅猛,取得了不少成績和經驗,但自然教育的需求與供給嚴重失調,截至2017年底,全國約有2000家自然教育社會機構,平均每11萬青少年擁有1家,自然教育多以旅行研學為主,對生態文化科普關注低,現有自然保護地在自然教育方面存在「五重五輕」現象,亟待各界合作,加強研究和突破。作為中國林業教育學會自然教育分會主任委員單位,中南林科大履行社會責任,充分發揮專業優勢,通過相關專業課程教育、組織環保社團和開展生態文化活動、提供自然教育社會服務,為自然教育發展貢獻了中南林科大力量。
與會代表們還圍繞國家公園建設的發展趨勢、發展體系和發展思路,我國自然教育探索與實踐、科學普及以及課程設計等開展了學術討論交流,形成了一系列前瞻性、引領性的新理念、新觀點、新方案。
[責編:楊斯涵]
[來源:三湘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