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廣網合肥7月24日消息: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中國之聲特別直播:《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安徽篇》江淮潮湧,勇闖爭先。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中國共產黨帶領億萬人民,70年來披荊斬棘,砥礪奮進、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70年,是不斷創造偉大奇蹟、徹底改變中華民族前途命運的70年。
70年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以堅如磐石的信心、只爭朝夕的勁頭、堅韌不拔的毅力,一步一個腳印把前無古人的偉大事業推向前進。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中國之聲推出特別直播《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帶您一起走遍祖國大地,重溫歷史,對話未來。
第三期特別直播《江淮潮湧,勇闖爭先》,我們來到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安徽省。
今天,請您跟隨我們的聲音「導覽」,一起回顧新中國成立70周年來安徽省的滄桑巨變。
習近平: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們在新的歷史徵程上,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徵程上,我們還要繼續搞好改革開放,堅持基本路線一百年不動搖,我們在這裡重溫當年的改革,續寫改革開放的新篇。
2016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一行驅車來到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下麥田、進農家,主持召開農村改革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改革開放以來農村改革的偉大實踐,推動我國農業生產、農民生活、農村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這些巨大變化,使廣大農民看到了走向富裕的光明前景,堅定了跟著我們黨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對農村改革的成功實踐和經驗,要長期堅持、不斷完善。
小崗村 郭如亮攝
這裡是中國農村改革的發源地,這裡是一片希望的田野。世世代代以農為本,祖祖輩輩勤勞耕耘。1978年11月的那個寒夜,小崗村農民做出了一個大膽決定——包產到戶。這一敢想敢幹的舉動,讓小崗村嘗到了久違的豐收味道,更拉開了我國農村改革的序幕。新時代的江淮平原,又在發生怎樣翻天覆地的變化?
18位小崗村村民籤下生死狀,以一紙大包幹契約,拉開了中國農村改革的大幕。小崗村也因此被習近平總書記稱為「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
習近平:按手印,那是貼著身家性命來幹的一件事,但是,沒想到,它變成了中國改革開放的一聲驚雷,從此成為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標誌。
習總書記視察小崗村時,與大包幹帶頭人和致富帶頭人面對面交流,勉勵大家繼續推進農村改革,擔當全國示範。當下的小崗村,大包幹帶頭人正充滿信心帶領村民奔向更廣闊的致富路。
2012年底,小崗村制訂了《村莊規劃》,確定小崗村的發展定位是以現代農業和旅遊服務業為主導,創建國家級農業示範區、國家特色景觀旅遊名村。2015年7月8號,安徽省土地承包經營權第一證在小崗村頒發,不僅有安徽省統一的土地承包合同編號、地塊編碼,還附帶了完整的「宗地圖」,土地信息一目了然。
2016年,小崗實施「三變」改革——「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試點。去年,小崗村先後成立旅遊、新能源等8家公司,以控股、參股、合作經營等方式發展集體經濟。當年,村集體經濟收入增加到1020萬元,首次突破千萬元大關。
大包幹帶頭人領取首次集體資產股份分紅 郭如亮攝
現在,央廣記者梁明星正在小崗村採訪。在節目之前我們交流的時候,她跟我說,她在小崗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年輕一代小崗人和新小崗人已開始接班,他們繼承了前輩「敢為人先」的精神。新小崗人為農村經濟發展增添了新動力,使新農村建設呈現出新活力,開創出「三農」工作的新局面。新在哪呢?比如,咱們經常聽說「網際網路+」,而「網際網路+大包幹」這個項目,一聽就是小崗村當仁不讓。此刻,央廣記者正在小崗網際網路+大包幹體驗中心,我們馬上來連線梁明星。
這個「網際網路+大包幹」體驗中心位於小崗村著名的改革大道旁,非常顯眼。在這個中心的體驗館展示廳,記者看到展示架上的以健康養生為主打的系列品牌農副產品,都是當地產的,有全穀物麵條、大米、紅薯粉絲等。全穀物麵條五顏六色,生產這種麵條的小麥是當地的小麥品種,它的優點是軟硬適中,口感好、品質佳,達到了歐盟標準。
展示廳最吸引記者注意的是幾塊印滿了二維碼的展板,每個二維碼就是一家農戶的網點。負責這個項目的小崗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輝告訴記者,小崗村每家每戶的門口都貼了一個二維碼。打開手機掃描二維碼,打開的頁面是一個相同的農產品銷售網站,陳列的也都是小崗村各類農產品,點擊就可以直接購買。這就是小崗村正在推行的「網際網路+大包幹」鄉村賦能項目。
王輝說,農產品銷售利潤率不高。以前,農民開網店要交押金、打廣告、付流量費,成本很高、成交不多、周轉較慢、掙錢不易。後來,村裡建設了農產品銷售網站,全村農戶都接入了網站,通過網站個平臺銷售自家產的農副產品,這個網站也在平臺上推出了80多款本村農特產品。農民不光可以賣自家產品,還可以賣平臺上的全線產品,甚至安徽全省的農特產品,銷售效率、效益都大大提高。網店開通運行一年來,有的農戶銷售收入達到了兩萬多元。
「網際網路+大包幹」這種在「網際網路+」概念下創造出的全新農業生產、銷售模式就是這樣創新了銷售渠道,助推了農民增收。
敢闖敢試,正是江淮兒女的性格特質,是深植安徽改革開放事業的精神基因。了解了小崗村的滄桑巨變,接下來我們一起走進大別山特困片區縣之一的安徽省金寨縣,地處大別山深處的金寨縣花石鄉大灣村曾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2016年4月24號,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考察脫貧攻堅工作。
習近平:我這次專門到花石鄉大灣村來看看。我們今天坐了一個半小時飛機到合肥,坐汽車到金寨,再坐一個鐘頭汽車到這裡。我主要就想了解一下我們農民、農村這方面的情況,特別是我們一些老區、貧困地區農民現在的生活怎麼樣。
1929年桂花飄香時節,共產黨員羅銀青以金寨民歌「八段錦」曲調填詞,創作了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此後,這首歌隨著人民軍隊的腳步傳遍大江南北。
今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不能少,特別是不能忘了老區」是習近平總書記的囑託。又是三年過去了,如今的大灣村都有哪些變化?
今年4月,央廣記者劉軍在金寨縣蹲點調研採訪了半個月,爬山涉水、進村入戶,用聲音記錄了一個個老區人民脫貧致富的精彩瞬間,展現了一幕幕老區人民攻堅克難的感人畫面。我們一起來聽劉軍採制的錄音報導:《待到八月桂花開》。
俯瞰金寨縣希望小學,容納千人的校舍是大山深處的明珠
《八月桂花遍地開》朗朗上口,傳唱幾十年。歌裡唱的正是大革命時代大別山區的火熱生活。金寨縣位於安徽、河南、湖北三省交界處、大別山區腹地,全縣幾乎村村有桂花。《八月桂花遍地開》是縣歌,桂花樹是縣樹。金寨還是中國第二大將軍縣,走出過59位開國將軍。這半個月時間,我就生活在金寨,我蹲點採訪的第一站是金剛臺山腳下的金剛臺村。
4月初,村裡第一個現代化制茶廠準備投產。門前正在翻修道路,村裡的扶貧隊長王德正忙著檢查施工進度。
王德:上個禮拜就應該澆好,風雨交加還打雷。
跟王德一聊才知道,他原本是國家電網安徽公司一家下屬企業的副總,兩年前,作為安徽第七批選派幫扶幹部下派到金剛臺村。剛來的時候,就思考帶領村民致富的辦法。他和村兩委商量,又召集村民一起研究,大夥都覺得村裡有種茶傳統,有茶園底子,種茶葉是個好路子。但是一沒資金,二沒經營管理經驗,三缺銷售渠道,要做成產業困難不少。王德發揮自己的優勢,請國家電網安徽公司幫扶,公司決定無償幫助金剛臺村建設一座現代化制茶廠。
王德:我們這兒的茶是高山茶,茶質比較好。我們現在就是要做一個當地的品牌,引進一個知名企業,帶動一批茶葉大戶;再新增和改造一千畝茶園,致富一座山村。
4月13號,新茶廠建成。村裡引進縣裡一家茶葉公司負責生產和銷售,這家公司的董事長陳明松帶我參觀了生產線,整條線只要七個工人,滿負荷運行,一天能制幹茶一千斤,消耗鮮葉四五千斤。按這個產能,全村現有的鮮葉產量根本不能滿足需求,所以現在還只是小批量生產。
陳明松:價格我們計劃是好茶四千塊錢一斤,中等的兩千,普通的三四百。我們準備搞扶貧茶、愛心茶,專門收貧困戶的鮮葉,單獨核算成本,去掉加工費、包裝費,利潤全部返給貧困戶。
「張傳峰,現在你們那個手工小野茶賣到什麼價位了?」「還是四百,清明後的兩百多,穀雨之前的就是一百多。」
在湯家匯鎮紅軍街,八零後殘疾人張傳峰正在給想買金寨手工小野茶的外地客戶報價,報完價,他又忙著打包給客戶發快遞。他每天下午根據客戶需求挨家挨戶收購農產品,第二天上午再給客戶發貨。他家在湯家匯鎮竹畈村河坪組,靠養羊起家成了小老闆。五年前,他借了一萬塊錢,買了22隻小羊羔,當起了「羊倌」。
張傳峰:技術不行,死了幾隻,鎮裡面農技中心找了技術人員幫我指導。2015年下半年羊增多了,鎮裡面給我搞了創業貼息貸款十萬元,到2016年下半年羊發展到五百多頭。
一下子,他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羊司令」。2016年,他又養了2000多隻黑雞和300多隻鴨,當年就賺了12萬。養殖規模擴大了,銷售又成了問題,出現賣難。他說,必須改變傳統銷售方式。
張傳峰:電商前輩給我們講先從微信做起,走到哪裡拍到哪裡,你養的雞啊鴨啊,餵的什麼糧食,放的什麼環境,放到網上去。通過微信慢慢就自己銷售一空,然後我就幫著人家賣,掙一點差價。品種就慢慢變多,農村逮的小河魚、蜂蜜、乾菜、粉絲,我們收來經過簡單的包裝。
生意好了,他就在鎮上紅軍街盤下兩間門面房,每間鎮裡給了一萬塊錢補助,還有連續5年的房租補貼。
他的店裡除了賣自家農產品,還幫其他貧困戶賣蜂蜜、土雞蛋、黑毛豬肉等。通過網上網下兩個渠道,去年,他和生意夥伴幫助100多戶貧困戶賣出了100多萬元的農產品。
張傳峰:我們現在還有個團隊,就是這街上電商團隊,經常下鄉去收貧困戶的東西,比方說一頭豬一個人賣不了,我們就團隊來分銷。
山路崎嶇,流水淙淙。地處馬鬃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山腳下的花石鄉大灣村也是我這次蹲點印象深刻的地方。走進大灣村,就看到綠樹翠竹中掩映的一幢幢小樓房和老房子,恍如世外桃源。看到我來了,村書記、扶貧工作隊隊長餘靜就帶著我去村民汪傑家調研。
大灣村今貌
「汪傑,目前遊客的收入有多少?去年幾月開始的?」「十一開始的。」「那過年前呢?」「那段時間還好,一個月搞小萬把塊錢。」
大灣村屬於重點移民安置區和高寒山區,儘管自然風光秀麗,但鮮有人知。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曾視察這裡。餘靜介紹說,經過幾年努力,鄉村旅遊已經見效益了。
餘靜:這幾年回來搞農家樂的大戶都是過去在外面。我們馬上搞的漂流項目源頭就在這個地方,漂流一旦幹起來以後,不僅帶動村集體的經濟收入,也能帶來更多的遊客。
「山上種茶、家中迎客、紅綠結合」。借著紅色旅遊熱,大灣村還吸引了一家茶葉龍頭企業入駐,打造一體化茶葉產業鏈。餘靜說,習總書記來村裡時,村裡還有建檔立卡的貧困戶174戶415人,現在是32戶44人。
餘靜:我們在圍繞老百姓增收,也在考慮打造一些景點出來。今年我們搞了一塊集體土地入市,蓋了大概有一百多間的民宿群,這樣有大批量遊客來的時候就能真正留下來了。
安徽脫貧攻堅三年減貧人口和貧困發生率
從記者的報導裡,我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老區人民在脫貧攻堅偉大徵程中的不懈努力。統計數字顯示:去年,安徽省18個貧困縣摘帽,725個貧困村出列、72.6萬貧困人口脫貧,貧困發生率由前年的2.22%降到0.93%。今年,安徽省將確保9個貧困縣全部摘帽、64個貧困村全部出列、40萬左右貧困人口實現脫貧。
嶽西縣青天鄉老鴨村村民汪先平(右一)和家人在新家前合影。上圖是汪先平家原來居住的老房子
這裡是世界第一臺VCD、第一臺仿生搓洗式洗衣機的誕生地;這裡創下了多項世界或中國科研紀錄:研製出了世界首款人工智慧翻譯機、中國首臺特有體驗交互機器人、厚度只有0.12毫米的世界最薄玻璃、中國第一臺專用同步輻射光源;這裡是全球量子通信研究的最前沿。這裡是安徽,新時代的創新高地!
從揚帆起航到擊水中流,從百業待舉到碩果滿枝,勇氣和闖勁,貫穿了新中國成立70周年以來安徽發展的歷程。
習近平: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發展的新階段,所以現在就必須有新的動能來推動我們的發展。這個新的動能主要靠創新,再有就是使我們國家整個的創新的這個含量要大為提升,不是僅僅走別人的老路。因為你到這個塊頭,這個能力了,如果在科技方面、創新方面還是靠外面,也是不可持續的,所以我們是在開放的情況下,我們要抓自主創新。
2016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安徽時強調,要充分發揮科技大省和合肥作為全國四大科教基地的優勢,把創新作為最大政策,下好創新「先手棋」。他希望安徽進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實幹、開拓創新,在中部崛起中闖出新路、創造美好前景。
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視察時,習近平總書記觀看了安徽省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創新成果集中展示。在智能語音展區,他看完全球領先的智能語音技術讓機器「能聽會說」「能理解會思考」的演示後表示,十分看好智能語音技術在多語種翻譯、服務機器人等領域的應用前景。
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
習近平總書記視察3年後,智能語音又發展到了什麼程度?此刻,安徽臺記者孫玲娟正在合肥的「中國聲谷」體驗最新的人工智慧產品,感受人工智慧對生活的改變。現在我們就來連線她。
「中國聲谷」,也是定位於人工智慧領域的國家級產業基地,這裡目前匯聚了超過600家人工智慧企業。
2016年4月26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蒞臨中國科技大學先進技術研究院,剛走進科大訊飛展區,電視屏幕上便出現了央視主持人康輝和李瑞英的模擬歡迎視頻。語音技術讓兩位央視主播的聲音十分逼真。現在,經過研發團隊的不懈努力,這項技術比總書記視察時更加成熟。不僅聲音更逼真,而且圖像能夠配合演示人員做出點頭、搖頭、張嘴等各種動作和表情,甚至連口型也可以精準對應。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藉助訊飛核心的語音合成、圖像處理以及機器翻譯等人工智慧技術,虛擬主播也是成為了「網紅主播」,未來,新聞播報、唱歌、主持、二次元等虛擬主播將會具備更多的技能。
中國聲谷
除了智能語音,「中國聲谷」的企業還創新研發了很多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改變的人工智慧產品。比如說,你不方便對著電腦打字,又想上網怎麼辦,「中國聲谷」入駐企業「咪鼠科技」帶來一款能聽話、會打字的語音滑鼠,就是上網的好助手。這個滑鼠每分鐘能輸入400字,看電視、購物、查詢、上網一句話搞定。
再比如,你想出國旅行,但是外語不太好。那我身邊的這臺可隨身攜帶的翻譯機就有了大用處。這款3.0版訊飛翻譯機支持多語言互譯,覆蓋近200個國家與地區語言,支持普通話與58種外國語言即時互譯,新增了多個翻譯語種,支持寮語、波斯語、烏爾都語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語言翻譯,以及漢語普通話與維吾爾語、藏語的即時互譯,此外,還支持粵語、四川話、東北話、河南話四大方言與英語的互譯。
正是因為智能語音技術,讓這些機器能聽會說,能理解會思考,所以現在不管是在交通、教育、醫療等領域,它們都在被廣泛的運用。截至目前,在訊飛開放平臺上,開發者總量超過100萬,總應用數超過65萬,累計終端用戶數24億多,日均總服務量47億次,這相當於平均每一個中國人每天都要使用三次。總的來說,智能語音已經完全融入了我們的生活,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它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大的便利。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中國之聲特別直播《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正在進行,歡迎您的收聽。
剛才記者在報導中也提到了,要說安徽的創新,就不能不提位於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2016年4月26日下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中科大近代物理系了解實驗室科研總體情況。在自旋磁共振實驗室,中科院院士、中科大教授杜江峰告訴總書記,年輕的科研團隊中,有一半來自科大少年班。習總書記稱讚道:「後生可畏啊!」
就在小崗村人以「闖」勁按下紅手印的同一年,在中國科技教育領域也發生了一件開先河的事情。1978年,中科大少年班正式創建,引起了海內外的廣泛關注,成為改革開放初期「科學的春天」的一支報春花。
「1978年1月16日,中國科技大學正式向中科院呈交《關於試辦預科班的報告》,提出「招收二十名左右智力非凡的青少年」。最終錄取的21名少年組成了中科大第一屆第一期少年班,他們平均年齡14歲,最小的只有11歲。」用聲音記錄中國。
改革開放以來,安徽充分發揮科技大省和合肥作為全國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的優勢,打好創新牌。
從中國第一臺窗式空調、中國第一臺微型電子計算機、世界第一臺VCD,世界第一臺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獲得磁場強度全球第二的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到安徽省主持或參與完成的「墨子」「悟空」和「天宮」等重大科技成果。眾多原始創新成果現在已經成為安徽最閃亮的名片。
「5、4、3、2、1,點火!」
2016年8月16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位於合肥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潘建偉團隊主持研製的全球第一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在灼目的烈焰中完成發射。
「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首席科學家、中科大常務副校長潘建偉:我們能夠在原來領先的方向繼續保持領先,在原來跟國外有差距的地方迎頭趕上。
潘建偉在實驗室
我國在量子科技領域取得的成就引起了全世界科技界的矚目,英國著名的科學新聞雜誌《新科學家》以封面標題的形式報導了中國取得的這一成就並評價潘建偉團隊說:「中國科大——因而也是整個中國——已經牢牢地在量子計算的世界地圖上佔據了一席之地。」但英國人並不知道,中國的量子計算科研在起步階段卻是步履維艱。
潘建偉回憶說:九十年代初,當時可能每個科研項目大概經費只有十幾萬,所以開展那種跟國際上競爭的實驗研究是非常困難的。
1996年,潘建偉赴奧地利留學,師從量子實驗研究的著名學者蔡林格教授,當被問及夢想是什麼,潘建偉回答說:就是能夠在中國,建立一個像你這個實驗室一樣的,世界一流的量子光學實驗室。
這就是潘建偉心中的「中國夢」!今年6月底,安徽科技創新「一號工程」——全球在建的最大量子信息實驗室主體結構封頂。潘建偉感到非常欣慰:在安徽省的支持之下,在高新園區正在建設量子創新研究院,這方面的進展是非常好。
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創新研究院效果圖
改革開放推動科技創新,科技創新助推經濟、社會發展,這種良性效應正在安徽呈現:2017年,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揭牌;2018年,全省生產總值登上3萬億元臺階。安徽省科技廳資源配置與管理處副處長鍾海斌:1988年,安徽高新技術產業才1000萬多一點,到2018年,安徽省高新技術企業實現產值突破萬億元大關。安徽這些年科技創新為什麼能取得顯著成效?是因為安徽素有「敢為天下先」的創新傳統。
黨的十八大以來,創新已成為安徽最閃亮的「名片」。
安徽研發與實驗發展經費支出
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改革是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創新的強大引擎。創新是安徽最為寶貴、最具優勢的遺傳基因。創新已經成為驅動安徽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展示安徽美好形象的「金字招牌」、體現安徽時代發展的鮮明特色。
今年4月,佔地面積150畝的「安徽創新館」在合肥正式開館,這是全國首座以「創新」為主題的場館。這裡匯聚了安徽省的最新科技創新成果:量子隧道、人造小太陽、智慧機器人、新能源汽車,滿滿的科技感與未來感。安徽創新館如同「原子裂變」般在巢湖岸邊閃爍著動人的光芒,迸發出無限創造力。
安徽創新館
安徽,已經成為中部地區崛起的創新高地。
安徽,地跨長江、淮河、新安江三大流域。千百年來,江淮大地、江河湖泊滋養了生存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也給新時代的安徽人民提出了一個新課題:如何保護好這片土地,讓下一代也擁有綠水青山、金山銀山?
2011年,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在新安江流域啟動。新安江跨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是在習近平總書記親自倡導和推動下進行的。早在試點伊始,習總書記就指出:「在這個問題上要避免重蹈先汙染後治理的覆轍。浙江、安徽兩省要著眼大局,從源頭控制汙染,走互利共贏之路。」試點的整個過程,是按照總書記的要求,一步步去實踐的,它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皖浙大地的生動寫照。
目前,新安江流域第二輪試點正在深入推進中。新安江流域試點實施8年來,總體水質為優,達到Ⅱ類地表水標準,試點環境效益逐漸顯現。歷經兩輪試點,總投入36億元,終於使得皖浙兩省交界斷面的水質恢復到Ⅱ類水質,千島湖營養狀態出現拐點。而在皖浙兩省斷面水質檢測全面合格的同時,黃山還順利拿到了補償金,這部分資金只能被用於新安江流域產業結構調整、產業布局優化、流域綜合治理、水環境保護和水汙染治理、生態保護等方面的投入。
新安江山水畫廊
現在,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有了那些新變化、新進展?
在黃山市的新安江延伸段。這裡以前是新安江邊一個髒亂差的岸堤,通過試點推進,如今已經變成了一個公園,成了市民休閒散步的好去處。為了推進試點開展,黃山市確實做了很大努力。
黃山市人均耕地不足一畝,許多家庭「靠水吃水」。為了修復水質,黃山市拆除了6000多隻網箱、37萬多平方米養殖水面,近4000萬元產值退養,3000多漁民「忍痛割愛」。全市關停淘汰企業170多家,拒絕汙染項目180多個、涉及投資160億元,對新安江幹流和支流102個入河排放口全部進行截汙改造。全流域綜合治理累計投入126億元,大大超過39.5億元的總補償資金。
黃山市用「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推進生態保護,完成了橫江、率水等新安江上遊16條主要河道的綜合整治,疏浚和治理河道123公裡,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40多平方公裡,增殖放流76次共7000多萬尾魚苗。
同時,黃山還在全省率先開展農藥集中配送。全市通過設立垃圾兌換超市、發放「生態紅包」等一系列「微改革」,極大地激發了群眾的環保熱情。
黃山生態美超市
通過出臺「綜合治理目標管理」「規範試點資金使用」「區縣斷面水質考核」等70多個規範性文件,黃山市建立了到邊到底的目標管理機制。形成了「縣鄉村一體、上下遊聯動、各部門配合」的責任落實機制。這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操作辦法被譽為「新安江方案」,寫入中央《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入選「中國改革十大案例」。
黃山豐樂河綜合治理
黃山市通過一件件具體工作做好水文章。這些年,黃山市的休閒養生、攝影寫生、徽州民宿等全域旅遊新業態蓬勃發展。「四個一」產業方興未艾:「四個一」,第一個是「一杯茶」,去年茶葉綜合產值突破130億元,出口額佔全國12%;第二個是「一瓶水」,培育引進礦泉水、純淨水項目,著力打造百億元產值的水產業;第三個是「一尾魚」,去年泉水魚綜合產值1.4億元,帶動近4000名群眾脫貧,實現「草魚變金魚」;第四個是「一路景」,大力發展全域旅遊特別是鄉村旅遊,全市七成以上的村莊參與旅遊服務,10多萬農民從事旅遊相關產業,人均年收入超過萬元。
黃山市的改革、試點經驗引起安徽省和全國其他省市區的關注,新安江跨流域生態補償的「樣板」正在走向全省、全國。在新安江試點的基礎上,安徽省出臺意見,決定全面推廣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經驗。提出到明年,全面推行流域上下遊橫向生態補償長效機制:建立新安江流域橫向生態補償長效機制;完善大別山區水環境生態補償機制;全面推廣地表水斷面生態補償機制。還提出建立健全重點領域生態補償機制,涉及公益林、溼地、耕地、環境空氣品質、重點生態區域等多個方面,「新安江模式」正在安徽全省開花結果。
安徽城市人均公共綠地面積
良好的效果,讓新安江生態補償機制不僅寫入《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還在全國很多地方推廣開來。以新安江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為範本的 流域上下遊橫向補償機制 試點工作,已在廣西、廣東、福建、江西、河北、天津、陝西、甘肅等省市區逐步推開。
新安江的水波把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試點經驗「蕩漾」到全國各地,泛起層層波瀾。現在,我們告別新安江的粼粼波光,踏入一條波瀾壯闊的母親河——淮河。
5個大型水利樞紐,30多個水庫,20多個行蓄洪區,是千公裡堤防工程,淮河已經成為一條高度治理的河流。
剛剛我們跟隨著央視的紀錄片,走近了赫赫有名的王家壩。老話說,「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這是一片自古豐沃的土地,也是一片水患水災不斷的土地。以往頻繁的抗洪搶險,讓千裡淮河第一壩——王家壩成為國人心中淮河水情的晴雨表、媒體聚焦的風向標。
淮河一千公裡,最多災多難的400多公裡河段在安徽境內,19項治淮工程有14項在安徽。治淮70年,人最重要,精神最重要,是人民的力量改變了這條河。
蚌埠五河公路大橋今昔對比
2016年開始進行的引江濟淮工程溝通長江、淮河兩大水系,是我國跨流域、跨省重大戰略性水資源配置和綜合利用工程。
李錦斌:我宣布,引江濟淮工程正式開工。
2016年12月29日,隨著安徽省委書記李錦斌一聲令下,「引江濟淮」工程正式開工。這項工程被稱為安徽省的「南水北調」工程,是一項以城鄉供水和發展江淮航運為主,兼有農業灌溉補水、生態環境改善等綜合效益的大型跨流域調水工程。工程的啟動,意味著安徽人50年的期盼終於要成為現實。工程供水範圍涉及安徽、河南兩省14市55縣、市、區,整個工程由「引江濟巢」「江淮溝通」「江水北送」三部分組成,輸水線路總長723公裡,工程預算總投資912.71億元。
目前,引江濟淮工程進展順利,重要控制性工程陸續動工。前不久,引江濟淮江水北送段首個地表水廠——亳州地表水廠項目主體結構完成,預計明年可以投入使用,日供水量可達20萬噸。屆時,這裡將是皖北地區最大,國內自動化水平最高的地表水廠。中建一局亳州市城南地表水廠項目負責人常龍傑:它建成之後,可以連續168個小時不需要有人值守,它一天的處理水量可以供整個亳州市的日常用水,還能有30%以上的餘量。
截至目前,引江濟淮工程已開工36個項目,河渠工程已開工一半以上。引江濟淮這一安徽人民期待了半個世紀的「超級工程」一步步成為現實。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中國之聲特別直播《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正在進行,歡迎您的收聽。
70年來,安徽堅定不移實施大開放戰略,堅持「請進來」與「走出去」並重,推動開放型經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實現了從量到質的飛躍。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開放發展的定位更加精準,姿態更加主動,舞臺更加廣闊。
安徽與上海、江蘇、浙江地緣相近、人緣相親、文化相通,交流合作源遠流長。長三角有了安徽,擴大的是容量,打開的是大格局;安徽走進長三角,融入的是潮流,擁抱的是大未來。
揚皖所長,主動作為。安徽作為長三角的重要方面軍,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實施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的重要指示,努力當好長三角科技創新策源地、生態綠色後花園、產業發展生力軍、對接「一帶一路」西大門、能源供給大通道,共同下好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這盤大棋」。
合寧高速隴西立交橋段
去年下半年,宣城、上海兩地打破行政區劃界限,互發全國首張異地辦理營業執照,標誌著G60科創走廊九城市「一網通辦」全面投入運行,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按下了「快進鍵」。
「G60科創走廊九城市『一網通辦』綜合服務窗口正式啟用。」
上午8點,隨著宣城市政務服務中心G60科創走廊九城市「一網通辦」綜合服務窗口的開通,宣城市市長張冬雲將上海市松江區市場監管局核發的上海市宣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營業執照交到了宣城企業家俞佺手裡。隨後,上海市也為企業家王桂松發放了宣城市工商質監局核發的宣城瑞梅醫療健康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營業執照。宣城企業家俞佺在上海松江區有較多業務,在家門口就辦好了上海的營業執照,讓他省去了許多奔波之苦。
俞佺:以前在上海辦理註冊企業,要到上海去辦理,來來回回非常折騰。G60科創走廊『一網通辦』開通,為我們企業群眾辦事、創業,提高了效率,節約了企業的成本。
G60科創走廊九個城市在長三角地區率先實行「一網通辦」,線上在各地政務服務網開設「一網通辦」欄目,線下在政務服務中心設立「一網通辦」綜合服務窗口。企業、群眾到異地辦理營業執照,無需再異地來回跑,直接在當地政務服務網「一網通辦」欄目註冊或到當地「一網通辦」綜合服務窗口申請,就可以申領到營業執照。
宣城市工商質監局調研員曹曉峰:過去是要自己跑去,要跑多少趟,可能時間還耽擱很久。現在的企業,就在宣城本地的窗口來提交材料,九個城市全部都是聯網的,一天就能夠辦理,非常方便。
G60科創走廊 「一網通辦」,以跨城市證照審批辦理為重點,提供區域性一體化受理、收件、查詢、發證等服務,有助於打破行政區劃限制,降低區域制度性交易成本,為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按下了「快進鍵」。
不僅如此,目前,長三角地區已有29個城市實現醫保「一卡通」,覆蓋了三省一市1200多家醫療機構,長三角地區異地就醫門診可以直接結算。已有超過5萬人次享受了這種公共服務的普惠和便利。
安徽的GDP增長迅速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中國之聲特別直播《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正在進行,歡迎您的收聽。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誌。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一直以來,安徽醫改都是全國醫療衛生體制改革的排頭兵。
從2009年基層醫改,到2012年縣級公立醫院改革,再到2015年全國綜合醫改試點省建設,安徽一直扮演著探路者的角色。
從2013年開始,中國之聲在安徽選擇了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作為樣本,每年對這所醫院進行持續追蹤和樣本觀察,看醫改給這所醫院、患者帶來的變化。
這裡,是一座村莊;這裡,是一條大街;這裡,是一所學校;這裡,是一家醫院。這裡有困惑待解,十年,未來怎樣改變?我是記者肖源,我在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這裡,是安徽省內規模最大的三級甲等醫療機構——安徽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14年,院長必須做的事,會順利嗎?明年,我將持續觀察這裡。來年的變化,將在明年的今天,為您呈現。
門診大樓裡,比去年多了數十臺掛號終端機。60歲的老倪患有糖尿病,每個月都要來安醫大一附院做一次內分泌常規檢查。
患者老倪:把卡插進去,比如我是內分泌科,專家的號呢,有個紙條子。現在出來個條子。這個條子。
2015年,安醫大一附院想幹的事情,能幹成嗎?明年,記者將持續觀察這裡。
2015年4月1號,作為城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單位的安醫大一附院,有了不小的變化。這種變化,對老百姓來說,是積極的。醫改的目的,最根本的,就是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2015年,在安醫大一附院,掛號,不那麼難了。
就診患者(大學生):昨天預約的,手機上有個自助預約。加他們的微信,就可以直接掛,然後你時間也可以就是能精確到一個小時。
未來一段時間,資金是擺在安醫大一附院面前的頭號難題。明年,記者將持續觀察這裡。
亞專科建設,配合多學科會診,再輔以快速康復系統,這就是安醫大一附院在過去的一年,乃至幾年裡播下的種子。普外科主任李永翔說:快速康復肯定是符合醫改精神的,它是一個系統工程,讓病人的痛苦減少,出院快,減少費用,提高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在醫改這個大舞臺上,安醫大一附院這個角色,會唱出什麼樣的腔調?明年,記者將持續觀察這裡。
陳博:博士的時候是拿800一個月(津貼),現在突然講,陳博,你一個月能拿5000多塊錢,我現在覺得我太高興了。
這是2014年初,剛剛結束11年的求學生涯,入職安醫大一附院的醫學博士陳博,接受中國之聲《十年這裡》採訪時說的話。五年之後的2018年初,他成了主治醫師,剛剛過去的2017年,他作為副教授,在安徽醫科大學帶了第一個自己的碩士研究生。2013年做了科研處長的孫良丹,對這五年來醫院的變化,最大的感受則是,在學術科研界,頻頻出現安醫大一附院的名字。
孫良丹:中國醫學科學院醫學信息研究所弄的科學影響力排名,2014年是第六,15年是第五,16年是第二,17年變成了第一。
醫院各項事業熱火朝天,剛剛過去的全國醫院綜合水平評測,安醫大一附院參評的25個學科當中,有23個進入全國前一百強。最近,醫院制定了一個「登峰計劃」,在學科建設領域「高峰更多、高原更高」,簡單點兒說,就是讓醫院的強勢學科變得更強,用一流的學科平臺吸引優秀的醫學人才,提升安徽醫學的綜合實力,為健康中國、健康安徽服務。對安醫大一附院來說,醫院發展的路,還很長。
每萬人醫院床位數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偉大時代呼喚偉大精神,崇高事業需要榜樣引領。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安徽面孔頻頻亮相「中國好人榜」、「全國道德模範榜」,構成了令人驚嘆的安徽現象。
我這裡有一份數據:「中國好人」安徽上榜總數連續十一年全國第一,全國道德模範安徽當選總數也是位於全國首位,全國文明城市上榜數量居全國前列。江淮大地好人薈萃、英模輩出,榜樣的精神為新時代安徽的改革發展凝聚起磅礴力量。
馬鞍山市是安徽省第一個獲得全國文明城市稱號的城市,今天,我們來認識一下在馬鞍山市花山區「紅袖標愛心助鄰社」黨支部。這個黨支部的黨員平均年齡為65歲,日常生活中,他們幫老助困、宣講政策、調解糾紛,成為年輕人的好榜樣。
「她就愛抓著你的手,親切得不得了。她把我女兒一樣,我就講『你就是我老娘哎,我多個媽媽多好啊。』」
在馬鞍山市花山區礦院社區的百歲老人陳安茹家,老人坐在床邊,牢牢地握住「紅袖標誌願者」周聖清的手。老人家今年已經102歲高齡了,在她眼中,周聖清就像她的女兒一樣。這對並無血緣關係的「母女」相識於十年前。從起初的一句問候,到之後放不下的牽掛,周聖清幾乎每隔一陣子就來陪老人聊聊天、做做家務。
熱心幫老助困公益事業的「中國好人」周聖清今年已經78歲了,瘦弱精幹的身體裡似乎蘊含著無限的熱情和能量。1991年從馬鞍山市港務局教師崗位退休後,周聖清發動身邊的社區老人成立了「夕陽紅」晨練隊和文藝隊。團隊建立起來之後,老人們又發揮各自特長,組成了志願服務隊,投身到鄰裡守望相助、社區文明創建、便民維修服務等多樣志願服務活動中,成為社區裡最忙碌的「紅袖標」志願者。
周聖清
周聖清:我們的愛心傳遞卡已經發出去1200多份,只要來了電話,我們馬上及時分配、對號入座。我們隊伍裡有有醫生、有教師,有工人、有幹部,啥都有。就是說,居民有需求,我們能辦到的一定上門。
在「紅袖標」愛心助鄰社志願者們的努力下,馬鞍山礦院社區由一個治安欠佳、環境混雜的老舊小區變為居民安全感、幸福感滿滿的愛心社區。
小區居民陸其琴:我很感動,經常能看到這些穿著紅衣服的志願者,即使大熱天的也在巡邏,有了這些志願者經常上門宣傳,我們小區居民的整體文明素質也有所提高。
2015年,馬鞍山市首個老年志願者黨組——「紅袖標」愛心助鄰社黨支部正式成立,支部19名黨員,平均年齡65歲,全部是志願服務隊的骨幹隊員。黨支部書記周聖清介紹說:僅僅靠我一個人來感恩黨還是不行,百花齊放才是春,我總覺得,把老年朋友們團結起來,我們老年人能和你們年輕人一樣步入了新時代,找出差距,有新擔當,實現我們的人生價值。
周聖清的榜樣力量點燃了馬鞍山志願團隊的服務熱情,每到夏季酷暑或冬季嚴寒,礦院社區的年輕黨員就主動聯繫上周聖清,要求替換下年紀偏大的志願者隊員。
礦院社區黨總支書記潘紅:「紅袖標」志願服務隊的這些隊員都是70多歲的老人,但是他們所做的一些工作確實是我們年輕人有時候都是做不到的,可以說他們是我們的榜樣,能在礦院社區和周老師他們這個團隊一起共事,我也感到非常榮幸,同時也非常感謝他們!
「紅袖標」愛心助鄰黨支部成立以來,已發現並及時處理轄區內治安維穩隱患近200個,悉心照料200多位65歲以上的困難老人。
壯闊東方潮,江淮換新天。長江之畔、淮河之濱,一個傳統農業大省,已然崛起為富有生機活力的新興工業大省,成為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居前、發展勢頭穩健的省份之一。創新驅動正引領安徽走上後發趕超之路。一個昔日的產業承接轉移地,正加速向原創成果策源地躍升。
安徽:從農業大省邁向工業大省
改革藍圖已經繪就,衝鋒號角業已吹響,銘記習近平總書記「在中部崛起中闖出新路」的囑託,安徽各級幹部群眾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從更高層次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安徽工作的重要要求,創新引擎動力強勁,創新能力持續領先,從跟跑、並跑奮力邁向並跑、領跑。新中國成立70年的奮鬥歷程,就是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徵程,空前增強的獲得感、幸福感,正在凝聚起江淮兒女建設現代化美好安徽的磅礴力量。
安徽人民正以堅如磐石的信心、只爭朝夕的幹勁、堅韌不拔的毅力,咬定青山不放鬆,擼起袖子加油幹,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把事情幹好,爭創更佳業績、更大輝煌。
聽眾朋友,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廣中國之聲特別直播《壯麗70年,奮鬥新時代——共和國發展成就巡禮》安徽篇到這裡就要結束了。
本期直播,監製:梁悅、孫葉;
責任編輯:盛堅毅、崔天奇;
撰稿:王利、張建亞;
記者:劉軍、張秋實、梁明星、孫玲娟、汪娜、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