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淮汽車更名大眾(安徽),大眾在合資公司中持股比例落定,大眾成為首個突破50:50股比紅線的外方汽車企業,標誌著過去36年的汽車產業保護策略正式裂了縫隙。
江淮汽車,這個不斷摸索「商轉乘」、「新能源汽車」道路的安徽汽車製造商,在時代的潮流下,默默讓出主導權,就像在合作中逐漸失聲的華晨和北汽。
折騰不熄,世間再無江淮乘用車
按照12月2日晚公告,江淮大眾更名為「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江淮汽車的乘用車宣告易主,「冠姓權」之爭折射出股權與話語權之爭。
具體來說,江淮汽車僅在合資公司中持股25%,而大眾中國持股75%,且江淮汽車的母公司江汽控股,原本100%由安徽省國資委持有,而今一半為大眾所有。
前江淮汽車董事長左延安一語成讖:「一旦做了汽車工業就是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哪一天停止了投入,停止了新的增長點,將會前功盡棄。」
商用車起家的江淮汽車,很早就開始向乘用車之路,也一度乘著SUV快速發展的東風,2015年乘用車銷量超30萬輛,但是小型SUV瑞風S3後繼無力,且一度暴露生鏽門問題,深陷低質低價的旋渦,口碑不佳。
2016年的江淮將自己的重心投入到新能源汽車上,憑著新能源車補貼,江淮一路高歌猛進,僅當年獲得補貼就超過39億元,超過很多車企一年的利潤,江淮還入股了電池生產企業國軒高科,不過其新能源產品一直未能在市場掀起大的水花。
空有80萬輛的產能,江淮另闢蹊徑,轉而淪為造車新勢力蔚來汽車的代工廠。對此,江淮汽車的一把手還闢謠稱:「我們是共同設計,製造,最終向市場提供有競爭力的,對客戶有價值的產品,不是代工。」
然而,最終蔚來ES8上市時,車身上沒有一處江淮的字樣,現在看來,當年的對話有了幾分阿Q精神勝利法的意味。
諸多嘗試中,傾向於對當前熱點概念的模仿,沒有技術的持續投入,缺少鑽研和探究,這也是江淮汽車被市場拋棄的原因,某汽車分析師評論稱。
這次江淮乘用車委身大眾,江淮既是無奈,又是解脫。畢竟佔據總股比的25%固然不算多,但總好過一無所有的「0」,而且多年積累也不至於完全荒廢。再不濟,轉念想,商用車領域還有瑞風系列和Refine系列,尚可聊以自慰。
曲線救國,大眾是不是接盤俠?
即使已有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兩家合資企業,且年貢獻銷量400萬輛,大眾汽車仍然焦慮,在電動化、智能化的時代,自己是否已被拋下。
選擇大比例持股江淮乘用車,大眾有意將其作為在華新能源車發展的支點,撬動中國、乃至全球的新能源車市場。
按照規劃,大眾集團將在江淮大眾(如今的大眾(安徽))投產4-5 個大眾集團品牌產品;優先考慮在江淮大眾投產B級車和C級車細分市場的純電動、插電混動車型。
大眾(安徽)在2025年的預期產能為20-25萬輛,年度總收入達300億人民幣;2029年的預期產能為35-40萬輛,年度總收入為500億人民幣。
近期,德國《商報》(Handelsblatt)還援引知情人士說法稱,大眾汽車指望借中國合資夥伴江淮汽車生產最新的小型純電動車,最初只在中國生產,未來將出口到歐洲。不過考慮到早在2017年江淮就已與大眾合資,合資企業近年來的表現並不令人滿意。
2018年4月江淮大眾第一款車思皓SOL E20X亮相,2019年9月曆時一年半之後正式上市。新車補貼後售價為12.80-13.80萬元,搭載電池容量為49.5kWh,工信部續航裡程為402km。橫向比較市場上主流電動車續航近600km,電池容量近100kWh的配置,思皓毫無優勢。在加上大眾方面對該車投入保守,引起江淮是否能保持大眾品質的猜測。
在生產領域,大眾給予江淮相當多的支持,導入了德國VDA質量管理體系,升級生產線,系統性的對江淮的產品進行提升,在大眾的幫助下,江淮的產品質量確實有了一定的提升,嘉悅系列通過自己的銷量也展示了大眾在汽車製造領域的獨到之處。同時,也創造了「大眾共線」這個讓江淮自豪,讓外人尷尬的稱號。不知道大眾會如何看待這一濃濃的倒貼感?
調整股比後,新產品是會掛思皓標,還是會掛VW的標,令人好奇。而且,對大眾來說,今後要同時處理好三家合資公司的關係,可不是個簡單的事情,得有高超的平衡術,才能避免產品重疊、內耗嚴重等一系列問題。
在汽車電動化當道的時代,一汽和上汽還會安於大眾拿舊時代的燃油車來嗎?恐怕未必。
寫在最後
現如今,在政策、市場和技術多重因素疊加下,中國已率先形成全球最大的系能源汽車市場,並在產業鏈上形成了技術快速迭代的進步態勢,加上智能網聯和5G時代的發展、消費者對新能源車接受度較高、充電站等基建較為全面,有望在全球引領這一輪汽車產業的變革。
大眾與江淮合作,江淮雖然上鬥不過已見成績的比亞迪、廣汽新能源等傳統巨頭,下鬥不過黑馬崛起的特斯拉和上汽通用五菱,但好歹在新能源行業已有了十餘年的研發經驗,九代技術,四代產品。大眾在「大象轉身」之際,發現即使與一汽、上汽在燃油車領域的合作頗具規模,仍在新能源領域無處下爪,只能和寶能、恆大一樣,靠「鈔能力」迅速獲得所需要素。
兩者究竟是「強強聯合」還是「弱者抱團」?只需三五年,時間會給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