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記者王海宣、高飛昌半個月前的廣州車展上,思皓品牌下突然出現了江淮的燃油車產品,這引來外界紛紛猜測,現在謎底揭曉了。
12月8日,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下稱「大眾(安徽)」)在安徽合肥揭牌,同時其研發中心竣工,製造基地也已經開工建設。根據大眾(安徽)規劃,未來將生產大眾MEB平臺產品,首款車型計劃於2023年投產。這是大眾在入股江淮之後,最新的動作。
大眾(安徽)的前身是江淮大眾,後者是江淮和大眾在2017年成立的合資公司,雙方派駐人員。今年5月份,大眾汽車集團投資約10億歐元,獲得江淮汽車母公司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控股有限公司50%的股份,並增持江淮大眾股份至75%。在投資交割完成後,令人意外的是,江淮大眾卻更名為了「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
而隨著大眾(安徽)成立,此前雙方合資的江淮大眾已經發布的「思皓」品牌也已轉移至江淮汽車旗下運營。江淮大眾在2018年推出思皓品牌,產品主要由江淮汽車負責研發生產,競爭力有限;而原計劃在江淮大眾引入西雅特國產的計劃也發生變動,引發外界對於大眾、江淮合作生變的猜想。
「公司有大量江淮的人回去了。」有業內人士表示。在江淮大眾變身為大眾(安徽)之後,大眾顯然向以更獨立的方式來運作這家公司。這種模式可能更接近華晨寶馬的運營方式——外方掌握絕對的主導權。這是大眾在南北大眾中未曾嘗試過的新模式。在燃油車時代,大眾憑藉與中國兩家龐大的國企進行合資合作,取得了巨大成功。
2019年,大眾在中國銷量達到423萬輛,約佔中國乘用車銷量(2144萬輛)的五分之一。但對等的股比讓大眾無法更多的獲得利潤,大眾曾經多次試圖改變在合資公司中的股份,其與一汽的股權變更更是持續了十餘年之久。而在2018年中國宣布放開汽車合資股比之後,德國大眾也曾單方面放出風聲要改變在上汽大眾中的股比,在引起上汽集團不滿之後,此事最終作罷。
不過,在新能源汽車時代,大眾正試圖在中國建立起一套全新的合資合作體系,並強化自己的掌控力。一個新的大眾中國棋局在形成。
施壓南北大眾
按照計劃,大眾(安徽)股改後新合資公司由大眾中國控股;新建MEB工廠並投放4-5款MEB平臺產品,首款車型將在2023年下線;新工廠產能將在2025年達到20-25萬臺。這個新變化令外界對新能源汽車時代大眾在中國的布局產生了新猜測。
MEB平臺是大眾集團推出的首個純電模塊化平臺,此前,大眾在歐洲市場推出了MEB平臺首款純電動車型ID.3,這款車在今年10月份已經取得歐洲市場的銷量冠軍,11月份也在歐洲多個國家銷量排名第一。目前在南北大眾中都有相應的產品引入計劃,按照大眾此前的雙車戰略,也是一款車引入兩個版本,分別在兩家公司中投產。
但在大眾(安徽)中會如何安排產品,目前還是未知數。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大眾集團此前對中國市場的規劃,未來兩年它將在中國市場投放8款國產電動車型。目前已經引入了ID.4這是否意味著剩下的7款中,有4-5款是分給了大眾(安徽)。另外,在2022年股比完全放開之後,不排除大眾中國(安徽)公司的業務會拓展到燃油車和混動車型。
外界認為,在擁有自己掌握完全話語權的大眾(安徽)之後,大眾會傾向於將資源輸入這個公司之中,這可能會對南北大眾形成事實上的壓力。「要改變在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中的股比是非常艱難的事情,但是大眾自己另起一攤子卻更為容易。」分析人士指出。三家公司的良性競爭將擴大其品牌的市佔率,目前大眾旗下除了大眾有3家合資公司,該公司控股的奧迪品牌也已經成立了第二家合資公司。
從目前的動向來看,大眾正在把合肥變成它的電動車核心基地。除增持江淮大眾外,大眾今年11億歐元投資了合肥本土動力電池企業國軒高科,成為其第一大股東。大眾表示,它將在安徽打造一個電動出行基地,其正在與國內外供應商協商在大眾(安徽)工廠周邊建造一個專屬供應商園區,並邀請電動車供應商入駐。這些動向對於垂涎於獲得大眾技術和品牌加持的江淮,或者是已經和合作多年的一汽-大眾、上汽大眾來說都不是好消息。
此次發布會上,大眾汽車(安徽)沒有過多談及生產製造基地的規劃。「因為2023才SOP,現在一切有序推進中。」大眾中國上述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至於大眾汽車(安徽)在營銷等方面的工作,大眾中國還尚未成立專門團隊負責。「有點早,沒車呢還。」對方表示。
思皓的新角色
在大眾(安徽)迎來高光時刻,但此前的思皓品牌卻陷入低谷。「經雙方同意,思皓品牌的運營已轉移至江淮汽車集團。思皓品牌及商標仍歸大眾(安徽)所有,大眾(安徽)將思皓相關商標的使用權授予江淮汽車集團。」12月10日,大眾中國內部人士向記者表示,「這個品牌已經是江淮汽車的了。」
記者諮詢多家經銷商了解到,之前歸屬於江淮大眾的思皓品牌純電動車型,已經納入江淮乘用車銷售渠道。「E20X前幾天剛賣了一輛,現在店裡沒現車,不過可以預定。」北京一家江淮4S店銷售人員告訴記者。
在一些業內人士看來,思皓品牌運營的轉移並不意外。「江淮大眾前期沒有車型可以從德國引進,所以推出思皓來填補空白期。」汽車分析師張翔告訴記者,「大眾後續有能力、有時間、有精力推出更多的車型投投放市場以後,大眾(安徽)肯定是要推廣從德國引進的車型,這樣的話才能打開局面。」
思皓品牌雖被大眾(安徽)「拋棄」,但其所具備的大眾基因仍具有很大吸引力。「思皓是江淮汽車與大眾汽車集團在持續深化合資合作的進程產生的,目前是屬於江淮汽車與合資公司共用品牌。同時,思皓品牌隸屬於大眾汽車十三個子品牌之一。」江淮汽車在對思皓品牌的歸屬上這樣強調。
對江淮汽車來說,他們或許正需要這樣一個新品牌。目前諸多車企正在進行換標以刷新品牌,特別是與商用車採用統一標識的車企正在積極改變。比如一汽奔騰、東風風神、東風風行、新寶駿等車企都啟用了新標。江淮乘用車此次可以利用思皓車標,這個操作思路也大致一樣。
在引入思皓品牌後,江淮汽車乘用車進入「三品牌時代」,「原先的江淮乘用車事業部併入目前江汽集團旗下思皓汽車事業部了,也就是說目前的思皓汽車事業部是兼顧此前瑞風、嘉悅以及目前的思皓車型。」12月8日,江淮汽車內部人士告訴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