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隨著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揭牌暨研發中心竣工和製造基地開工儀式的舉辦,「江淮大眾」正式退出歷史舞臺。大眾汽車集團管理董事會主席迪斯在視頻致辭中表示,大眾汽車(安徽)將進一步強化中國市場在集團電動化、數位化戰略中的作用。
站在儀式現場的大眾汽車集團(中國)CEO馮思翰感慨說,正是得益於中國深化改革和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政策,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的電動化戰略以及與安徽的合作夥伴關係才能「更進一步」。
沿著位於安徽合肥的珠江路走上一個來回,高高矗立的「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標誌一定是路過的行人一眼就能望見的新地標。
其實,在2018年開工建設之時,「江淮大眾」本是這座汽車園區內最為常見的字眼兒。12月8日,隨著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揭牌暨研發中心竣工和製造基地開工儀式的舉辦,「江淮大眾」正式退出歷史舞臺,這裡也將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
「今天,大眾汽車集團順利完成對江淮大眾的戰略投資。自此,江淮大眾將正式更名為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站在儀式現場的大眾汽車集團(中國)CEO馮思翰感慨萬千,他說,正是得益於中國深化改革和進一步對外開放的政策,大眾汽車集團在中國的電動化戰略以及與安徽的合作夥伴關係才能「更進一步」。
此前,江淮汽車發布《江淮大眾合資合作事項的進展暨工商登記變革、交割完成》的公告,稱大眾中國投資對江汽控股的增資和大眾中國投資、江淮汽車對江淮大眾的增資事項已完成工商登記變更,江淮大眾汽車有限公司更名為「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
根據增資方案,大眾中國投資對江汽控股增資約23.82億元,大眾中國投資對大眾(安徽)首期增資約16.1億元,江淮汽車對大眾(安徽)首期增資0.83億元。大眾中國投資持有大眾(安徽)75%股權,江淮汽車持有大眾(安徽)25%股權。
「在汽車行業外資股比限制放開後,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成為繼華晨寶馬後又一家改變股比的中外汽車合資公司。」有分析認為,這標誌著大眾汽車集團完成對江淮大眾的戰略投資,並獲得合資公司管理權。這也是第一家實質上完成股比變更的汽車合資公司。「這不僅意味著中國的合資股比放開再進一步,也開啟了中國汽車產業的競爭、合作的新模式。」
「三分天下」還是另尋增量 大眾汽車(安徽)分量有多重
自2017年與江淮汽車集團成立合資公司江淮大眾起,作為國內第一家專注於新能源汽車的合資企業、同時也是安徽省先進位造業發展「一號工程」,大眾與江淮的合作就備受業內關注。
一方面,大眾在中國已經有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兩家合資企業,且「南北大眾」以相當高的佔有率影響著中國乘用車市場。在此背景下,「江淮大眾將承擔怎樣的角色」一直是不少人心中的疑問。
另一方面,江淮大眾2018年發布的合資品牌SOL(思皓)發展得不溫不火,讓雙方合作的前景蒙上了一層陰影。
隨著大眾汽車集團增持江淮大眾股份至75%投資交割的完成,以及合資企業的正式更名,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眾汽車(安徽)」)的發展路徑逐漸清晰。
在大眾汽車(安徽)有限公司揭牌暨研發中心竣工和製造基地開工儀式上,馮思翰介紹,此次新落成的研發中心將研發、質保、同步工程、全功能預生產和測試等多個部門集中在一個園區,充分落實產業價值鏈的整合。
「二期擴建工程也計劃於2021年啟動,生產線基礎設施、設備也將進一步完善,其中包括建立電池車間和車輛及部件檢驗車間。該純電動車型工廠規模完備,最大年產量預計可達35萬輛,預計將於2022年年底竣工。」馮思翰透露。
據了解,大眾汽車(安徽)未來車型將基於大眾純電動MEB平臺打造,首款車型計劃將於2023年開始投產。
「新車型將充分考慮年輕用戶的喜好,擁有前衛且獨特的設計和強烈的視覺衝擊力。MEB平臺的應用以及關鍵部門間的協同合作,也將大幅縮短新車型研發和上市周期。」馮思翰說。
而在本土化人才團隊的搭建上,據悉,預計到2025年,大眾汽車(安徽)研發團隊員工數量將達到約500名。依託於大眾汽車集團全球專業技術體系,本地研發人才將有機會前往德國總部及其研發中心接受培訓。同時,來自德國總部的研發專家也將為在合肥的員工提供專業培訓。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整車企業外,大眾還收購了合肥電池供應商國軒高科的戰略股權。馮思翰直言,通過多措並舉的方式,大眾汽車(安徽)將成為安徽新能源汽車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環,並將在合肥打造一個「電動出行新基地」。
汽車分析師張翔告訴記者,在中國市場,大眾汽車(安徽)的揭牌意味著大眾集團電動化戰略的提速。
「作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車市場,大眾集團急需增加在中國的投資。而隨著中國汽車產業合資股比放開,與江淮的合作是順勢而為的雙贏選擇。」張翔直言,控股地位的取得意味著大眾在合資企業中擁有更大的話語權,新能源產品的投放、落地速度將進一步提升。
「在產品端,小型純電動車或將成為大眾汽車(安徽)的第一選擇,大眾汽車(安徽)應該不會與一汽-大眾、上汽大眾形成同質化競爭。」張翔說。
對此,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馮思翰曾表示,對於大眾汽車來說,投資大眾汽車(安徽)和國軒高科更多程度上意味著在雙積分、電動化戰略等領域實現更好的「平衡政策」。
「大眾汽車(安徽)很重要,會成為未來一個新的支柱。」馮思翰強調說,三家合資企業將互為補充,「大眾汽車(安徽)不會取代現有的南北大眾兩家地位」。
股比放開是大勢所趨 更考驗車企戰略定力的日子來了
在中國汽車市場的發展歷史中,「合資股比限制」始終是無法迴避的敏感話題。合資大潮時而岸高岸低,時而風正帆平。它讓4家總銷量超過1000萬輛的巨型合資企業平地而起,也讓鈴木、大發等國際巨頭鎩羽而歸。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水平的不斷提高,汽車行業股比放開早被提上日程。2018年,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商務部聯合發布《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8年版)》。根據該措施,汽車行業取消專用車、新能源汽車外資股比限制;2020年取消商用車外資股比限制;2022年取消乘用車外資股比限制,同時取消合資企業不超過兩家的限制。
2018年10月,寶馬集團宣布,以36億歐元的代價將其在華晨寶馬持股比例從50%提升至75%,股東雙方將於2022年完成股權調整工作。這也被外界認為是中國汽車行業「股比放開」第一例。
申港證券發布研報顯示,自國家發改委公布汽車行業合資企業外資股比放開的時間表以來,各項承諾陸續兌現,中國汽車產業將更加直接的參與到全球資本競爭及製造業競爭中。
申港證券據此認為,出於對技術、利潤的控制需求,外資尋求控股甚至獨資的趨勢是確定的。
馮思翰向記者透露說,除了大眾汽車(安徽),大眾汽車正在和「南北大眾」合資夥伴探討包括交叉持股在內的未來發展計劃。「相信,隨著法律框架的放寬,大眾汽車會找到更多創新性方法。」
在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汽車行業分會會長、中國國際商會汽車行業商會會長王俠看來,隨著2022年合資股比的完全開放,中國汽車市場的競爭將會更加激烈。
「不僅外資品牌和中國品牌之間的競爭會加劇,外資品牌之間的競爭同樣會加劇。」王俠分析說,如何在新形勢下升級合作模式,找準新的生存發展之道,將成為考驗中外車企智慧的「終極考題」。
一個業內公認的事實是,合資股比的放開將進一步加速汽車產業格局的改變,我國汽車生產和消費市場將開啟新競合模式。
特別是對於試圖在新能源領域和智能網聯領域領跑全球的中國汽車產業來說,「僅靠代工廠模式就能攫取巨額利潤」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如何與全球汽車市場「同頻共振」才是下一個階段的核心議題。
「不可否認的是,開放必然加劇國內競爭,這會對自主品牌提出更嚴峻挑戰。」王俠坦言,從長遠來看,開放能夠更大力度促進中國汽車產業結構優化,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
「更大範圍、更高質量的開放更將有利於車企導入更加優質的全球資源、優質服務、前沿技術、更高端人才等,有利於進一步提升中國汽車產業與全球汽車產業的融合度,提升中國汽車品牌的競爭力和話語權。」王俠如是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程鴻鶴 來源:中國青年報
來源:中國青年報·出行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