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強迫症」可能來自於原生家庭

2020-08-30 聖安米悅

這年頭,不給自己打上什麼「強迫症」「焦慮症」之類的標籤,感覺都要趕不上時代的步伐。

桌面上有一堆雜亂不堪的文件,你一看到便感覺渾身難受,遏制不住自己的衝動,花費了大量時間把文件擺放整齊,甚至連每個文件邊緣都要對齊才罷休。

當這一切做完後,你望向乾淨整潔的桌面,頓感舒適放鬆,不禁長長舒了一口氣。你身邊的同事看到這一幕,忍不住揶揄道:「你是不是有強迫症啊?」,你也笑著回應:「我強迫症可嚴重呢!」



強迫症?No!你這只是愛整潔,是你完美主義性格的體現而已。

完美主義不是強迫症。你喜歡布置整齊,撰寫規範,那不叫強迫症。

我們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強迫症的習慣,在大部分情況下並無大礙,只是個人的小癖好而已,不至於到疾病的程度。

強迫症是一種疾病。最常見的強迫症就是數窗戶。你會在上課的時候不由自主地去數教室的窗戶有多少個格子。

這時候的你已經不受自己的控制。你開始會疑惑自己怎麼會這個樣子,然後會開始強迫自己不要數窗戶,在發現無效之後又開始小心地勸說自己別數了,每天自己和自己講道理,告訴自己數窗戶沒有任何意義。最終發現一切都無效之後,你會陷入崩潰,發現你自己的身體已經不受自己的控制了。

強迫症與原生家庭的控制程度有很大聯繫

在一個家庭中,如果父母一方或者雙方對孩子管理嚴苛,對孩子什麼時間睡覺、什麼時間吃飯、飯桌上有什麼禮儀等一些細小環節都有精確、嚴厲的要求,那麼這個孩子在長大後很有可能會有強迫症或強迫性人格特質。



他們不想這樣,卻又總是忍不住要去這樣做,因而感到非常矛盾和焦慮。在實施反覆行為之後,心理上會得到安慰,但這也只是片刻的輕鬆,他們很快又會陷入無盡的自責和後悔之中。

但具有強迫性人格的人也不是完全沒有好處。有強迫症的人在工作中往往做事追求完美、注重細節。如果對自己有充分的了解和認知,可以發揮自己性格上的長處,轉劣為優,這類人更能在工作中有出色表現。



對於強迫症人群,我在這裡給大家提個意見:當你那些可怕的念頭來的時候,你要接受它們的存在,不要試圖用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去驅趕和消滅這些可怕的念頭。

有時候,不是強迫症不願意放過你,而是你不願意放過他。

相關焦點

  • 走近強迫障礙——強迫症﹝五﹞「三高」家庭
    作者:新雨流泉壹強迫症病人的原生家庭通常具有高焦慮、高標準、高指責的特質,這「三高」特徵相當大程度地增強了兒童對強迫症的心理易感性。Salkovskis、Shafran、Rachman和Freeston(1999)已經指出,大人鼓勵兒童的廣泛的責任感對行為和責任的嚴格要求,可能使個體發展出患強迫症的傾向。在兒童時期,由權威強加的高標準和/或特別嚴重的批評可能會導致兒童出現完美態度、內疚感、極端的責任感。
  • 四步驟自我治療強迫症
    可能您一點都不想去做這個步驟,但是您必須努力的,全心的覺察,以便了解此刻的困擾是來自強迫性想法或行為。每天的覺察幾乎是自動化的、膚淺的。「全心的覺察」是更深刻的、更仔細的,且要經由專注努力才能達成。記住想改變腦部的生化變化,來減少強迫性衝動可能要花上幾周或幾個月。若想在幾分鐘或幾秒鐘內趕走這些強迫症狀,是會讓您失望的!事實上反而會讓強迫症狀更嚴重!
  • 妥瑞症會引發幼兒強迫症?醫師:不當管教也會導致強迫症
    現在腦部影像醫學也證實大腦內的神經生理病變跟強迫症有關。楊聰財表示,科學家從腦部影像發現在強迫症患者大腦的「皮質—紋狀體—視丘—皮質迴路」(cortical-striatalthalamic circuits)出現了異常,是可能導致強迫症發生的主因。
  • 強迫症患者
    點擊上方文字關注「婷婷隨筆」圖片來源:攝圖網全文共754,閱讀需要2分鐘以下為百度百科內容:「強迫症(OCD)屬於焦慮障礙的一種類型,是一組以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神經精神疾病,其特點為有意識的強迫和反強迫並存,一些毫無意義、甚至違背自己意願的想法或衝動反反覆覆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中
  • 讀懂自己的原生家庭結構圖:你原來可以很幸福
    原生家庭一詞被越來越多地拿出來討論,可以看出,原生家庭對於一個人成長的影響有多麼深遠。 健康的原生家庭,往往伴隨溫暖、親切、歡樂、和諧、幸福、自由、獨立等元素。
  • 臺灣電影 愛的強迫症《怪胎》
    用「強迫症」來帶出愛情的酸甜苦樂,真是再好不過的選擇,看似一堆怪異、重複還有點變態的行為,完全描述人在戀愛裡的脫序行徑。 起先,你以為它真的是在描述那些重複洗手、一再打掃、規律數著步伐的生活強迫,你以為它要說這些怪異要用什麼樣的自我認同繼續活在與其他人的平行宇宙,你以為它要跟你解釋什麼精神疾患的痛苦與掙扎想要從人群裡找到一點「你懂我」的理解被理解!
  • 從你的原生家庭,了解你的愛情劇本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和一個人共度一生,那麼考察一下他的原生家庭,是十分重要的。1.為什麼多年之後,你成了最不想成為的你?父母對孩子的三觀影響究竟有多大?我們可以看看知乎上這個問題下面的回答,幾乎每一條都像是一句「墓志銘」。
  • 走近強迫障礙——強迫症(三):九類典型強迫症症狀掃描(下)
    典型案例⑵有這樣一位女患者為「你可能有戀童癖」的念頭放棄了一套物美價廉、非常適合她的公寓。在治療期間,他被要求必須舒服地待在家裡,看一部色情電影,進行手淫,哪怕浮現「侵入的令人不快的畫面」也不能停止。多虧了這一實踐,漸漸地,那些侵入畫面變少,最後全部消失了。
  • 擺脫原生家庭的魔咒,你值得更好的人生
    前言今天我們要討論的內容可能有點離經叛道——「原生家庭」,似乎看起來是在「不知感恩」,但是其歸根到底,我們在討論的其實是家庭關係——也即如何正確地和家庭相處,彌補之前的瘡疤,完善自己的人格,以圖成長。而這本我所要推薦的書叫做《原生家庭——如何修補自己的性格缺陷》,由美國作者蘇珊·福沃德與克雷格·巴克執筆。
  • 沒人不愛「色彩強迫症」|wesanderson|穿搭|強迫症
    「處女座」的tag,其實我想說,沒人不愛「強迫症」。我們想要更整潔的畫面,更規律的模式,更專業的擺放,從生活收納,到攝影畫面構圖,甚至是穿搭造型都力求找到一個統一性……畢竟,「強迫症」所帶來的規律,實則是一種美與高效——這是人性所尋找的最終目的。
  • 8招教你跟強迫症患者相處
    生活中很多人都懷疑自己患上了強迫症,但是大家知道當人們身體患上強迫症具體有哪些症狀呢,其實強迫症包括強破洗滌、強迫檢查、強迫技術等等強迫症通常有哪些表現一、強迫觀念即某種聯想、觀念、回憶或疑慮等頑固地反覆出現,難以控制。(1)強迫聯想:反覆聯想一系列不幸事件會發生,雖明知不可能,卻不能克制,並激起情緒緊張和恐懼。(2)強迫回憶:反覆回憶曾經做過的無關緊要的事,雖明知無任何意義,卻不能克制,非反覆回憶不可。
  • 「三高」家庭|心理諮詢
    壹強迫症病人的原生家庭通常具有高焦慮、高標準、高指責的特質,這「三高」特徵相當大程度地增強了兒童對強迫症的心理易感性。Salkovskis、Shafran、Rachman和Freeston(1999)已經指出,大人鼓勵兒童的廣泛的責任感對行為和責任的嚴格要求,可能使個體發展出患強迫症的傾向。在兒童時期,由權威強加的高標準和/或特別嚴重的批評可能會導致兒童出現完美態度、內疚感、極端的責任感。
  • 走進強迫障礙——強迫症〔四〕失控的大腦
    :「要知道大腦長什麼樣,常見的方法就是握緊拳頭,然後伸出大拇指指向地面,就像羅馬皇帝對戰敗的角鬥士做出裁決一樣。現在你的大拇指就是腦幹,拇指的指甲就是脊髓的頂端。而你的指頭和手掌就代表大腦皮質(皮層),小手指代表前額葉皮質。現在大家還是做同一個動作,但是要在無名指間捏上一枚葡萄。我們的強迫思維就存在於這枚葡萄裡……,基底神經節就是你彎曲的無名指間夾著的那枚葡萄。
  • 這些年來,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否被過度誇大了?
    原生家庭與個體成長間的關係,我們應該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與視角來看待? 知乎「吾輩問答」第 13 期,邀你一起來聊聊——原生家庭。這些年來,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否被過度誇大了?你可以認為他們做得不夠好,但他們或許在同齡人中做得不算差,或者比你想像得「擺爛」、「散養」、「精神虐待」什麼的要好。也許你們再早生 200 年,同樣的養育方式和家庭條件,你可能是時代中最幸福的人。原生家庭當然是直接影響到你的「末梢神經」,但往上走幾層,你可能只是時代洪流中的一粒沙,你和你父母都是沙,你們都對自己的人生無能為力。
  • 如果你有《安家》孫儷的原生家庭,用3個方法經營你的新生家庭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他就是出生在一個非常混亂的原生家庭之中。他的繼父是一個酒鬼,還會家暴,他的媽媽結過4次婚,柯林頓最終擺脫了原生家庭的束縛,成為了美國的總統。反觀他的弟弟,則順理成章地成為了社會的害蟲。他因為販毒酒駕詐欺,而多次入獄,令哥哥非常頭痛。走出原生家庭的陰影,不是不可能,但是非常困難,具體該怎麼進行呢?
  • 心理學家:這個方法每天練習20分鐘,你就能擺脫抑鬱症、強迫症
    只有知道抑鬱症、強迫症是怎麼來的,你才能成功的戰勝它!你可能會問自己,為什麼自己患上抑鬱症、強迫症這種病是怎麼來的,究竟是自己的原因,還是外界因素刺激所導致的?為什麼我會對一些自己知道明明沒有危險的事物感到害怕或是莫名的悲觀、憂慮?為什麼我知道這樣做是沒有必要的,但是自己還是控制不住自己去做? 現在較為流行的說法是一些神經症領域專家提出的「單因素」理論。
  • 強迫症:根本上是人格的缺陷
    文:我愛我心理諮詢室心理學大師弗洛伊德說,強迫症的本質就是「一個人自相搏鬥」,由於自相搏鬥的內在衝突不斷延續,強迫症也不斷擴展,形成惡性循環的「怪圈」,從而使病人陷入痛苦的深淵。 推動強迫症狀的是焦慮情緒,焦慮情緒和強迫症狀交互影響,形成惡性循環。 強迫症是很頑固的神經症,但也不是對他束手無策的。 作為一個強迫患者,應該覺得有希望。
  • 如何減少原生家庭的影響?
    然而一旦過於認同他人對自己的界定,也就會為了成為別人口中的「乖孩子」而忽略了自己的感受。從「心」走出原生家庭一位來訪者向我表達了他的困惑,他說他一直沒有從原生家庭中真正走出來,即使他現在已經組建了自己的家庭。他不斷地以各種方式獲得存在感,會每隔兩天就會回父母家小住,父母有任何的事情,他一定會第一時間關注,第一時間解決,第一時間協調,因為他害怕被父母忘記。
  • 對待原生家庭的方式,藏著一個人的未來
    拋開她「 23 張專輯」,「參演電視就差點當視後」之類的商業自吹。52 歲了,伊能靜卻絲毫沒有這個年齡的穩重和嚴肅,仍然在各種吵架撕扯和娛樂頭條裡蹦躂。一邊,她有著和自我年齡非常相稱的超強表達欲。另一邊,脫口而出的 「QQ 空間似雞湯」一直充斥著她的生活和導演的電影,兩者矛盾又自成一體。明明付出很多,卻一點也不討喜。她似乎總在努力付出、向別人證明她的幸福,卻又好像隨時會崩塌。而這一切其實可以聯繫到她原生家庭成長經歷。
  • 《狗十三》:原生家庭帶來的疼痛,註定是一場失敗的逃亡
    然後你不自覺地就想起那片烏雲,想起那些刻在你內心,流淌在血液裡的悲哀,想起你曾有的破裂的家庭,想起父母的爭吵和廝殺,想起那個黑屋子,你被父母反鎖在裡面強迫你好好學習,黑屋子裡是沒有自由沒有尊嚴的你,黑屋子外時而傳來歡笑聲,時而飄來一陣謾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