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來,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否被過度誇大了?

2021-12-27 知乎日報

題圖:《海蒂和爺爺》

近年來,有關原生家庭的討論越來越多,我們也很開心看到更多的人願意去回身看看來時的路、長大的家。

但在這些討論中,是否存在誇大了原生家庭影響的內容?

原生家庭與個體成長間的關係,我們應該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與視角來看待?

 

知乎「吾輩問答」第 13 期,邀你一起來聊聊——原生家庭。

這些年來,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否被過度誇大了?

    

答主:程毅南(1100+ 贊同,社會心理學、心理學、網際網路 話題的優秀答主)

的確,現在經常能見到將自己的人生尤其是性格歸結於原生家庭的人,網上和身邊都有,不能說這樣做就錯了,因為性格的成因確實是很複雜的,肯定包含有原生家庭的因素,但還會包含基因和更廣泛的社會因素。

舉個最近網上比較火的例子,黃國平博士的論文致謝,很多人看了非常受觸動,你會發現黃國平博士的原生家庭是很糟糕的,母親小時候就離開家了,父親也不管不顧,還偷他勤工儉學的錢去買酒,一直照顧他的婆婆也早早去世,家庭條件非常艱苦,但他聰明好學,又在人生中遇到了很多幫助他吃飽飯讀好書的人,讓他得以從村裡最窮的家庭走出來,成為了 AI 研究員。

他的論文致謝火了之後,他的老師也講他非常陽光積極,他自己也在論文中寫道他希望能對社會有所幫助。

我不認識黃國平博士(他應該在我樓上工作吧,不敢去攪擾大神),但我非常佩服他的人格,堅毅、樂觀、甚至有些偉大。那如果我們來分析他性格的成因,你會發現,原生家庭給他帶來很多阻礙,但一路上幫助他的很多人都幫助他堅持了下來,他能克服一個又一個難以想像的難關,也可能由於他天生聰明堅韌且遠超常人。

從他的故事中,我們能非常明確地感受到,原生家庭絕不是決定一個人性格和命運的唯一因素,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

我自己接觸的一些身邊人,看了一些早期心理學的書、或者接受了一些心理諮詢之後,就會開始懷疑自己原生家庭有問題。

有些人會指責父母,說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造成了他們性格的缺陷,如此種種,有些會因為無法與父母就這些問題和解,於是一直在爭吵,自己內心也無法獲得平靜。

他們錯了嗎?他們的父母錯了嗎?這件事很難說清楚。因為父母對待小孩的方式,除了他們自己性格的因素,還有文化因素和社會時代的因素,很多老一輩的人根本不重視情感的溝通,他們自己從小到大就沒經歷過什么正經的親密關係,中國從戰火中走到承平時代不過幾十年光景,社會經濟條件變好也就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更不要提現代養育理念的普及,以及男性參與家庭的意識的覺醒。

你可以認為他們做得不夠好,但他們或許在同齡人中做得不算差,或者比你想像得「擺爛」、「散養」、「精神虐待」什麼的要好。也許你們再早生 200 年,同樣的養育方式和家庭條件,你可能是時代中最幸福的人。

原生家庭當然是直接影響到你的「末梢神經」,但往上走幾層,你可能只是時代洪流中的一粒沙,你和你父母都是沙,你們都對自己的人生無能為力。畢竟你無法與時代或社會洪流和解,他們不會對你低頭讓步,你只能和自己和解。

走出原生家庭,還有更多的社會因素影響你,比如現在這些年校園凌霸逐漸受到重視,有非常多的同齡人之間的欺壓,發生在了對人生觀價值觀塑造最關鍵的青少年時期。

不說霸凌,一些常見的同學關係,無論是糾紛還是健康的友情,也都強烈地影響著我們的性格,畢竟學校幾乎是大多數人青少年時期與人互動最頻繁的場所了,你分到一個怎樣的班、怎樣的一群老師、怎樣的一群學生、你的初戀是誰、你上學時的社會偶像是誰,這些隨機的社會因素,對某些人性格的影響,要遠大於他的原生家庭。

進入職場之後,你第一家公司的企業文化怎麼樣,你同事怎麼樣,你領導怎麼樣,你導師怎麼樣,這對初入社會的你的價值觀的塑造也有很大影響。

所以,有非常非常多的因素會影響你的性格,原生家庭是重要的一環,但不是唯一的。

如果把自己所有的不幸都歸咎於原生家庭,可能並不能幫你找到幸福。但是如果這樣做能讓你有安全感、有掌控感、覺得自己的人生可以有個歸因,不至於無頭蒼蠅一樣找不到解釋,我覺得也可以,畢竟歸根結底,能夠平和地接受自己的人生是最好的,而人生很可能本來就沒有答案、也沒有特別意義,偶爾能找到一些自己相信的答案,我覺得這樣也挺好的

苦海無涯,佛渡有緣人。

這個答案這麼多評論言辭激烈地抨擊,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大家說得都有道理,尤其我是用個例舉例,大家也理所當然用個例反駁,都很有道理。

如果你覺得這個答案完全不合你心意,你就當是另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早晚你會在別人身上看到它合理的地方,增加一點點你對世界的認知,這就算是我的功德了。當然,沒有也沒關係,畢竟每個人過自己的生活就很不容易了。

既然討論原生家庭,其實大家不僅可以思考父母對自己做了什麼,也可以思考你對父母做了什麼,以及未來你成為父母后你將要做什麼。

已經為人父母的讀者可能會發現,孩子生下來就會和父母產生很多矛盾和摩擦:一生下來的孩子是不會睡長覺的,每 2 小時醒一次,一鬧半小時,父母也就不能睡好覺,要陪著他不睡,所以產後抑鬱有時候也會發生在父親身上,因為長期睡不好覺;

孩子在 2 歲的時候玩玩鬧鬧啥也不懂,你就得非常有耐心地陪著他;再長大一點到了幼兒園小學,一些父母開始發現孩子怎麼教都學不會,有的氣到看見孩子玩就來氣,有的就乾脆躺平放棄到「健康快樂就好」,還有的發現孩子具有自己完全不具有的天賦,可能走上和自己完全不同的道路;

然後小學的時候發現孩子和同學之間會產生摩擦和矛盾,有的父母會發現自己的性格完全沒遺傳給孩子,孩子可能比自己更強勢,也可能比自己更懦弱,一些你處理社會問題的方法完全沒法教給他,你甚至開始從他那裡學到新的處事方式,覺得「他這樣可能也行」。

等等等等。如果你對原生家庭話題感興趣,我倒真的建議你和周圍有小孩的朋友聊一聊這個話題,看看孩子對父母做了什麼,當然這些未必是決定性的,但至少可以多個思考方向。

總之,一個孩子來到世界上,他就是家庭裡一個完全不同的新成員,他什麼都不懂,啥也不會。父母不會理所當然地適應他,他也不會理所當然地適應父母,孩子和父母之間是相互影響和改造的。

你在中文網上搜索「孩子對父母性格的影響」這幾個字,幾乎只能搜到「父母性格對孩子的影響」,而換英文搜,就能搜到反方向的研究了。這其實也說明,在目前中文網際網路的環境中,大多數人只看到了一個方向,也只關心一個方向,那就是父母的責任重大,卻很少看到另一方面,即孩子也是在獨立地面對這個世界、向這個世界(包括父母)發起挑戰、在輸輸贏贏中適應下來的。

父母並不能完全掌握你的人生,即使在小時候,很多決定也是你自己性格使然造成的,然後通過和父母或其他什麼相互影響越走越遠。

當然,在我們的文化中,社會規範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每個個體受到集體主義文化的影響(或者壓迫)要比西方國家更大,但這裡你就更要區分,是你父母對你壓迫,還是集體主義文化對你的影響,或是社會整體的意識形態及價值觀對你的影響。

就像我前面說的,站在更高的層面看,家庭只是社會文化的末梢神經而已,父母和你可能都是身不由己。站在這個角度,多理解一下你的凡人父母,感受一下他們的無力,可能也會讓你更好受一些。

原生家庭,對不同的孩子來說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有人認為它溫馨、港灣、充滿愛,也有人認為它帶來的都是噩夢、陰影、衝突……或許我們這一輩子都很難逃離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但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與過去告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自信、安全感和前進的力量。知乎「吾輩問答」第 13 期,邀請大家一起聊聊原生家庭。

 

從就業角度考慮,2021 年高考報志願,哪些專業前景比較好?

本周知乎熱榜 | 王思聰「想你的夜」火了,神舟十二號發射成功了,河南衛視《端午奇妙遊》走紅了

知乎瞎扯 | 你收到過哪些來自直男的禮物?

本文內容來自「知乎」

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戳「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回答

相關焦點

  • 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否被過度誇大了?
    至於這種影響是否被過度誇大,需要回到一些具體的情境中去衡量:首先原生家庭的議題被廣泛關注和討論,也要歸功於心理學特別是個人成長相關理論的普及,一些知名心理學者和科普作家基於精神分析的視角,向公眾介紹人的心理成長或創傷是如何受到原生家庭和養育方式的影響,被塑造成現在的樣子。
  •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
    原生家庭對人影響的重要性怎麼說都不為過。這些都是父母偏愛的極端例子,但在現實生活中,你也可以看到父母的偏愛對下一代的影響。這種情況就會出現弱勢的一方和孩子結成聯盟,共同來對抗那個強勢的一方。結成聯盟後,孩子對強勢的一方會不再服從。在這種模式下,孩子會在家庭中扮演那個強勢的一方,在部分程度上承擔了父親或母親的角色,可實際上他又沒有能力去充當那個角色,從而出現家庭功能的紊亂,和孩子角色的混亂。
  • 連諫:過分誇大原生家庭的影響 讓成長失去意義
    草根二代、富二代、官二代、小知識分子二代—四個不同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因為人生、情感等問題交織在一起,命運碰撞後各自走向殊途—女作家連諫在最新小說《謝謝你一直都在》中,講述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被撫養、成長的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或爺爺(外公)奶奶(外婆)組成。
  • 被原生家庭影響的女孩兒……
    該節目聚焦原生家庭、重男輕女、容貌焦慮、大齡單身、全職主婦、家庭暴力、中年危機、物化女性等當代女性生存痛點,向社會發出女性真實的聲音。由於第一集《許願》中,楊紫的精彩演繹,在微博重掀對原生家庭的討論。楊紫飾演的是一個叫小雨的女孩兒,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女孩,她從小到大經受著來自原生家庭的傷痛和被控制,令她窒息到想要逃離。這種狀態更讓她對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理解,產生了很多負面的影響,也同時影響著她的生活。所以她決定在自己26歲生日的這天,跟媽媽說出在心裡積藏已久的話。
  • 你所誇大的「糟糕的原生家庭」,總是成為失敗和不幸的藉口
    這些需求,特別是「安全感」等高層次的心理需求,(當時的觀點認為)在童年期,幾乎只有通過原生家庭才能獲得滿足。如果這些需求長期無法得到滿足,缺失的心理感受可能積累成為創傷,對個體成長產生影響。而且童年的創傷發生時間越早,成年後所出現的心理問題越嚴重。(以上引自參考文獻[3])說完精神分析,那就說說行為主義。
  • 所謂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否被妖魔化了?
    曾經我也認為原生家庭一直對我有影響,造成現在的各種問題。我媽很強勢,什麼事都管,控制欲望強,我煩,抱怨她,指責她。直到前幾個月,和多年不見的同學喝酒,閒聊之際,提到原生家庭問題,同學抱怨父母忙著上班,沒人管他,我抱怨我媽管的太多。我常常想起這段對話,我倆抱怨原生家庭的主要問題竟然相反,一個管得多,一個管得少。
  • 原生家庭的影響,該如何緩解?不要讓新生家庭成為第二個原生家庭
    他強調人的生活風格,約在四五歲的時候以往家庭環境中形成,以後幾乎一生不變。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其實在孩子4、5歲的時候已經開始潛移默化了。原生家庭的影響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位朋友青梅原生家庭對她的影響,這段時間,她一直在努力改變這種狀態(以下用第一人稱):
  • 原生家庭影響被誇大?你在孩子眼裡,可能還不如一隻黑猩猩重要
    ,每當社會上曝出問題孩子的新聞,媒體幾乎都會一股腦兒地剖析孩子的原生家庭,一板子打在父母教育身上。而在心理諮詢師呂晉看來,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的當下,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往往被過分地誇大 一直以來,我們都關注到了原生家庭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卻忽視了這裡面有一個大的前提——這一切都發生於孩子在家長面前,或者在與家長相關的情境中。 而大多數孩子至少要面對兩個截然不同的環境,即家裡面和家以外的世界,每一個環境有各自的行為規範和獎懲規則。
  • 原生家庭究竟如何影響我們?
    這是關於原生家庭的很典型的問題。關於原生家庭,一直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原生家庭的決定論,認為原生家庭就像是人的底層作業系統,對人的影響深遠。我們現在所有的問題和困境,都是從原生家庭來的,或者至少,能從原生家庭裡找到影子。這一部分的結論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你去讀精神分析方面的書,他們也很擅長抽絲剝繭地把你現在的問題跟原生家庭聯繫在一起。這種聯繫加深了「原生家庭決定論」的印象。
  • 原生家庭影響孩子一生
    一個人的童年是一個人人格塑造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如果沒有得到來自父母足夠的愛,或者在家庭負面影響極端的環境中成長,會讓孩子產生不可逆的心理創傷。這種情況不僅讓孩子被灰色記憶伴隨一生,而且很容易在成年後重複這些行為,比如家庭中有人酗酒、家暴,這樣的小孩長大以後就有更大概率會出現這些行為,或者更容易被這樣的人吸引進入戀愛關係,容易愛上渣男渣女,甚至有一些受虐傾向。
  • 如何減少原生家庭的影響?
    如何減少原生家庭的影響?by  胡慎之(ID:hushenzhixl)過於認同等於忽略自我在家庭中越是被忽視的那一個人,他對家庭的貢獻可能會越高;在家庭中越是能力最強的那個孩子,恰恰有可能是被最被忽視的,這又是為什麼呢?
  •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許多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早期生活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個人的生活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個人的一生幸福。
  •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四)
    畫家圖譜,記錄家庭成員年齡和婚姻情況,結婚甚至離婚日期,三代。畫出歷史大事件及順序。同一個時期大事件對家庭的影響,家庭的反應,了解不同事件對家庭成員之間的影響。堅持之後家人會適應你的改變來調整自己。我們毎個人都是一方面需要「親近感」(或稱為「聚合感」),另外一方面也需要「距離感」(或稱為「分離感」)。我們都需要一定的歸屬感和安全感,希望得到別人的支持、欣賞和愛;但同時也需要獨立、自主、自由和自決權。我們毎個人都是一方面需要「親近感」(或稱為「聚合感」),另外一方面也需要「距離感」(或稱為「分離感」)。
  • 如何看待原生家庭對人生的影響?
    一、原生家庭是什麼意思? 原生家庭,指的是我們出生和成長的家庭,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婚姻狀況、貧富程度,以及工作性質、處事方式等,都會對子女產生一定的影響。
  • 原生家庭是否影響了你的選擇,希望你是幸運的人
    原生家庭的重要性,父母對我們的影響的巨大,都被大多數人所忽視了。但成年後,我們可以,而且也應該深刻地思考父母的人生,思考父母給我們帶來的各種正面和負面的影響,採取拿來主義的態度,重新梳理一遍,重塑我們的價值觀。這樣,我們的人生會變得美好很多。
  •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最近在看電視劇《三十而已》發現,原生家庭真的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顧佳14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所以小小年紀的她不得不被迫懂事,獨立。而陳嶼,他從小被打罵著長大,所以他的性格特別的自私以及陰沉。「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什麼都會做,你再看看你」「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 「你再這樣子,我就不要你了!」 家應該是個溫暖的地方,卻有時候總讓人受傷。
  •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有哪些?
    因為父母只有經營好夫妻關係,兩個人同心同力去輔助孩子,才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孩子的成長和性格,教育有可能會事半功倍,近些年來流行的「喪偶式教育」 也就不容易發生。除此之外,原生家庭對孩子還有這幾方面的影響。
  • 婚姻是否幸福?原生家庭早已初見端倪,孩子的未來掌握在父母手裡
    ,悄無聲息地操控著我們的一切,不幸的原生家庭裡埋下的種子,可能會在成年後毫無徵兆地爆發出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更是根深蒂固的,它決定著一個人處事的方式以及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原生家庭裡獲得的認知思想,會隨著成長不斷加深,複製到自己新的家庭生活中,我們會習慣性攜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來和伴侶相處,或許談戀愛時還不會發覺,可是一旦走進婚姻,就會日益凸顯。
  • 我的個性從哪來——「原生家庭」如何影響人的一生?
    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亞認為,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而這種聯繫有可能影響他的一生!電視劇《都挺好》中蘇明玉就生活在一個父親懦弱自私,母親重男輕女又極度偏心的原生家庭中。自己不喜歡別人幹預,愛較勁的一面,其實都和自己的原生家庭有關。他和父親的關係很差,從小就不喜歡問父親問題,也討厭父親對自己的幹涉,而這些都在有意無意的影響他。
  • 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 到底有多大?
    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這一話題,隨著《聽見她說》電影的上線,而再次被大家熱議。 電影《聽見她說》中的章節中講述了一個叫小雨的女孩,生活在原生家庭各種控制的高壓之下,她倍感壓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