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圖:《海蒂和爺爺》
近年來,有關原生家庭的討論越來越多,我們也很開心看到更多的人願意去回身看看來時的路、長大的家。
但在這些討論中,是否存在誇大了原生家庭影響的內容?
原生家庭與個體成長間的關係,我們應該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與視角來看待?
知乎「吾輩問答」第 13 期,邀你一起來聊聊——原生家庭。
這些年來,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否被過度誇大了?
答主:程毅南(1100+ 贊同,社會心理學、心理學、網際網路 話題的優秀答主)
的確,現在經常能見到將自己的人生尤其是性格歸結於原生家庭的人,網上和身邊都有,不能說這樣做就錯了,因為性格的成因確實是很複雜的,肯定包含有原生家庭的因素,但還會包含基因和更廣泛的社會因素。
舉個最近網上比較火的例子,黃國平博士的論文致謝,很多人看了非常受觸動,你會發現黃國平博士的原生家庭是很糟糕的,母親小時候就離開家了,父親也不管不顧,還偷他勤工儉學的錢去買酒,一直照顧他的婆婆也早早去世,家庭條件非常艱苦,但他聰明好學,又在人生中遇到了很多幫助他吃飽飯讀好書的人,讓他得以從村裡最窮的家庭走出來,成為了 AI 研究員。
他的論文致謝火了之後,他的老師也講他非常陽光積極,他自己也在論文中寫道他希望能對社會有所幫助。
我不認識黃國平博士(他應該在我樓上工作吧,不敢去攪擾大神),但我非常佩服他的人格,堅毅、樂觀、甚至有些偉大。那如果我們來分析他性格的成因,你會發現,原生家庭給他帶來很多阻礙,但一路上幫助他的很多人都幫助他堅持了下來,他能克服一個又一個難以想像的難關,也可能由於他天生聰明堅韌且遠超常人。
從他的故事中,我們能非常明確地感受到,原生家庭絕不是決定一個人性格和命運的唯一因素,也不一定是最重要的。
我自己接觸的一些身邊人,看了一些早期心理學的書、或者接受了一些心理諮詢之後,就會開始懷疑自己原生家庭有問題。
有些人會指責父母,說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造成了他們性格的缺陷,如此種種,有些會因為無法與父母就這些問題和解,於是一直在爭吵,自己內心也無法獲得平靜。
他們錯了嗎?他們的父母錯了嗎?這件事很難說清楚。因為父母對待小孩的方式,除了他們自己性格的因素,還有文化因素和社會時代的因素,很多老一輩的人根本不重視情感的溝通,他們自己從小到大就沒經歷過什么正經的親密關係,中國從戰火中走到承平時代不過幾十年光景,社會經濟條件變好也就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更不要提現代養育理念的普及,以及男性參與家庭的意識的覺醒。
你可以認為他們做得不夠好,但他們或許在同齡人中做得不算差,或者比你想像得「擺爛」、「散養」、「精神虐待」什麼的要好。也許你們再早生 200 年,同樣的養育方式和家庭條件,你可能是時代中最幸福的人。
原生家庭當然是直接影響到你的「末梢神經」,但往上走幾層,你可能只是時代洪流中的一粒沙,你和你父母都是沙,你們都對自己的人生無能為力。畢竟你無法與時代或社會洪流和解,他們不會對你低頭讓步,你只能和自己和解。
走出原生家庭,還有更多的社會因素影響你,比如現在這些年校園凌霸逐漸受到重視,有非常多的同齡人之間的欺壓,發生在了對人生觀價值觀塑造最關鍵的青少年時期。
不說霸凌,一些常見的同學關係,無論是糾紛還是健康的友情,也都強烈地影響著我們的性格,畢竟學校幾乎是大多數人青少年時期與人互動最頻繁的場所了,你分到一個怎樣的班、怎樣的一群老師、怎樣的一群學生、你的初戀是誰、你上學時的社會偶像是誰,這些隨機的社會因素,對某些人性格的影響,要遠大於他的原生家庭。
進入職場之後,你第一家公司的企業文化怎麼樣,你同事怎麼樣,你領導怎麼樣,你導師怎麼樣,這對初入社會的你的價值觀的塑造也有很大影響。
所以,有非常非常多的因素會影響你的性格,原生家庭是重要的一環,但不是唯一的。
如果把自己所有的不幸都歸咎於原生家庭,可能並不能幫你找到幸福。但是如果這樣做能讓你有安全感、有掌控感、覺得自己的人生可以有個歸因,不至於無頭蒼蠅一樣找不到解釋,我覺得也可以,畢竟歸根結底,能夠平和地接受自己的人生是最好的,而人生很可能本來就沒有答案、也沒有特別意義,偶爾能找到一些自己相信的答案,我覺得這樣也挺好的。
苦海無涯,佛渡有緣人。
這個答案這麼多評論言辭激烈地抨擊,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大家說得都有道理,尤其我是用個例舉例,大家也理所當然用個例反駁,都很有道理。
如果你覺得這個答案完全不合你心意,你就當是另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早晚你會在別人身上看到它合理的地方,增加一點點你對世界的認知,這就算是我的功德了。當然,沒有也沒關係,畢竟每個人過自己的生活就很不容易了。
既然討論原生家庭,其實大家不僅可以思考父母對自己做了什麼,也可以思考你對父母做了什麼,以及未來你成為父母后你將要做什麼。
已經為人父母的讀者可能會發現,孩子生下來就會和父母產生很多矛盾和摩擦:一生下來的孩子是不會睡長覺的,每 2 小時醒一次,一鬧半小時,父母也就不能睡好覺,要陪著他不睡,所以產後抑鬱有時候也會發生在父親身上,因為長期睡不好覺;
孩子在 2 歲的時候玩玩鬧鬧啥也不懂,你就得非常有耐心地陪著他;再長大一點到了幼兒園小學,一些父母開始發現孩子怎麼教都學不會,有的氣到看見孩子玩就來氣,有的就乾脆躺平放棄到「健康快樂就好」,還有的發現孩子具有自己完全不具有的天賦,可能走上和自己完全不同的道路;
然後小學的時候發現孩子和同學之間會產生摩擦和矛盾,有的父母會發現自己的性格完全沒遺傳給孩子,孩子可能比自己更強勢,也可能比自己更懦弱,一些你處理社會問題的方法完全沒法教給他,你甚至開始從他那裡學到新的處事方式,覺得「他這樣可能也行」。
等等等等。如果你對原生家庭話題感興趣,我倒真的建議你和周圍有小孩的朋友聊一聊這個話題,看看孩子對父母做了什麼,當然這些未必是決定性的,但至少可以多個思考方向。
總之,一個孩子來到世界上,他就是家庭裡一個完全不同的新成員,他什麼都不懂,啥也不會。父母不會理所當然地適應他,他也不會理所當然地適應父母,孩子和父母之間是相互影響和改造的。
你在中文網上搜索「孩子對父母性格的影響」這幾個字,幾乎只能搜到「父母性格對孩子的影響」,而換英文搜,就能搜到反方向的研究了。這其實也說明,在目前中文網際網路的環境中,大多數人只看到了一個方向,也只關心一個方向,那就是父母的責任重大,卻很少看到另一方面,即孩子也是在獨立地面對這個世界、向這個世界(包括父母)發起挑戰、在輸輸贏贏中適應下來的。
父母並不能完全掌握你的人生,即使在小時候,很多決定也是你自己性格使然造成的,然後通過和父母或其他什麼相互影響越走越遠。
當然,在我們的文化中,社會規範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每個個體受到集體主義文化的影響(或者壓迫)要比西方國家更大,但這裡你就更要區分,是你父母對你壓迫,還是集體主義文化對你的影響,或是社會整體的意識形態及價值觀對你的影響。
就像我前面說的,站在更高的層面看,家庭只是社會文化的末梢神經而已,父母和你可能都是身不由己。站在這個角度,多理解一下你的凡人父母,感受一下他們的無力,可能也會讓你更好受一些。
原生家庭,對不同的孩子來說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有人認為它溫馨、港灣、充滿愛,也有人認為它帶來的都是噩夢、陰影、衝突……或許我們這一輩子都很難逃離原生家庭帶來的影響,但我們每個人都有機會與過去告別,通過自己的努力去獲得自信、安全感和前進的力量。知乎「吾輩問答」第 13 期,邀請大家一起聊聊原生家庭。
從就業角度考慮,2021 年高考報志願,哪些專業前景比較好?
本周知乎熱榜 | 王思聰「想你的夜」火了,神舟十二號發射成功了,河南衛視《端午奇妙遊》走紅了
知乎瞎扯 | 你收到過哪些來自直男的禮物?
本文內容來自「知乎」
轉載請聯繫原作者
戳「閱讀原文」查看更多回答
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