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影響被誇大的可能原因
1. 心理學科普著作要考慮受眾的接受程度和經驗的普適性
心理學科普對問題的回應和解釋總要契合讀者的需求和目的。什麼樣的理論和解釋可以讓承受心靈痛苦的人更能接受呢?是遺傳導致的先天氣質嗎?是身處的社會文化環境的束縛嗎?還是自身獨特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什麼是可以被直觀的經驗所驗證,同時又具備普遍客觀規律的解釋呢?
通常會是既包含具體的人的主觀性,又具有客觀無法選擇的特點,而原生家庭環境的解釋恰恰符合這兩個特點——你的痛苦是人為造成的,同時也是無法選擇的。
與其說這種解釋的影響被誇大,不如說這種解釋比其他因素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它與人相關,與具體的經歷相關,甚至與每個當事人對自己家人的感受直接相關;它容易被接受也意味著一種具體實在的掌控感——當人面對自身的痛苦,獲得掌控感也是極其重要的心理訴求。科普文章或著作以最有可能被接受的方式理解闡釋一個問題,才能形成話題和流量。
2. 如何在諮詢室外看待和介紹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學諮詢
諮詢開始階段對個人史的探討,也許是不同風格的諮詢師最有共性的部分,你能直接的看到這是你和諮詢師首先要做的工作,它的目的是了解你的背景,尋找問題形成的原因——儘管看起來是這樣。至於是否真的找到了,找到之後又怎麼辦,不同的諮詢會有不同的過程和方向,每個來訪者的體驗和變化又是不同的。
所以在諮詢的情境中,在精神分析的框架下,「討論原生家庭的影響」似乎是一個可以被廣泛描述,也能夠說清的重要起點,不管你遇到了什麼問題,表現出什麼樣的症狀,反正一切都逃不過你的童年,你的家庭,你父母對你做了什麼,這可能也是精神分析起效的一個默認前提與共識,如果作為來訪者的你不覺得這有那麼重要,甚至是無稽之談,那麼之後那些相關的解釋你也不會相信和認同,你無法在這樣的前提假設下給自己的問題一個說法,自然也難以獲益。
所以,當你進入精神分析的那一刻,當你由衷的相信諮詢師的理論取向和背景,你就已經和這個假設達成了共識——原生家庭的影響確實很重要。
對原生家庭影響的「宿命論」理解
如標題所說,當「原生家庭的影響」被誇大,可能會出現類似「宿命論」的理解——我的痛苦全部來源於原生家庭,全部註定於原生家庭。很顯然這種認識是片面的,也會造成更多的無力感和自我禁錮,無助於個人成長與改變。這個困境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澄清:
1. 一切臨床應用的心理學理論和概念都有其適用的範圍和邊界
沒有包治百病,可以涵蓋一切現象的理論和技術,精神分析也一樣。無論一個理論多麼龐雜精深,總有其無法解釋和應對的臨床難題,在諮詢中也會有無論什麼流派技術都無法治癒的症狀和創傷,這是客觀存在的局限。
臨床心理學的理論和精神分析本質上只是一種假設,一種經過觀察與總結,再經由臨床實踐的驗證,形成的一種解釋系統,它並非經由實驗驗證的實證科學,不存在廣泛普適性的公式或公理。
我們觀察到一個人早年的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的影響對其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大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可以在成人後的生活中被重複和解釋,但並不意味著人格的塑造和發展只取決於這一單一的因素,也不意味著特定的養育方式會造成特定的確定性的結果,因為人是極其複雜的系統,每個人在先天和後天的差異,經歷和選擇的差異,都會對今後的生活和體驗造成深遠的影響。
沒有一種影響是普遍決定性的,我們也無法窮盡所有對人產生影響的因素。所以,相關不等於因果,原生家庭的影響很重要,但先天的遺傳,後天的社會因素,以及一些偶然的經歷,都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2. 用「原生家庭決定論」來理解精神分析是一種很深的誤解
就像把人本主義的共情理解為重複來訪者說的話一樣。精神分析的重點是要去探索一個人的內部動力,包括潛意識幻想,移情和創傷的強迫性重複,原生家庭和成長經歷只是作為一個理解的背景存在,幫助諮詢師更清晰更具體的理解這些動力形成的淵源和過程。
知道這些原因對來訪者其實幫助不大,因為分析要與深層的情感和動力工作,頭腦上知道了什麼並不能觸發人格上的改變,這也是為什麼一個簡單的解釋——因為你媽媽對你做了那個,所以你現在是這個樣子——並不能改善什麼具體的問題,這個解釋與你真正的體驗與深層情感無關,只是一個結論,雖然明白了很多道理,但依然過不好人生。
把自己的痛苦和問題歸咎於原生家庭,會將注意力集中在外部,他人和過去,難以直面自身內部的體驗和當下的狀態,這與心理諮詢和精神分析所要努力的方向背道而馳。
一個人只有真正有勇氣有能力面對心靈內部發生的一切並理解承受它,改變和療愈才會發生。科普著作只能給你一個普適性的結論和立場,但無法幫助你面對自己獨特的內心,這也是為什麼自己看書學習無法解決心理問題,需要通過諮詢和關係的原因。
精神分析認為無意識動力的影響是深遠的,心靈內部的衝動幻想與運作機制比理性和頭腦更容易主宰一個人的生活,而這些又是個人化的,不斷變化且難以覺察的,科普文章無法觸及也難以推廣,只能在諮詢和分析的框架下緩慢呈現。
人格並不是被動的產物,當環境塑造你的過程中你也參與了這個塑造的過程,為了讓心靈倖存下來,我們在各種艱難的環境中發揮了無與倫比的創造力,症狀便是其中之一。我們不記得的東西往往比記憶中的內容更深遠的影響著我們,當我們回憶過去,同時也是透過當下的感受建構了一段歷史,這是幻想與現實的合謀。
一個人對早年經歷的回憶中充滿了痛苦,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ta當下生活的不如意,回到內心和當下,你的成長和改變才能開始。
3. 所有的分析或治療似乎都要幫助來訪者在某個層面上回答「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回溯成長背景和歷史試圖回答我從哪來,目的還要體現在我要去哪,我的目標和方向體現了我要成為誰,只有明確了自己曾經和現在的位置,才能從那個位置離開。精神分析的目的不是歸因,而是哀悼和分離,讓你真正的從起源之地離開。
打破宿命的關鍵在於有意識的選擇並為之承擔責任。從「被過去影響的我」到「我是選擇的我」,從「體驗和行為上不知道的知道」到「思想與情感的知道」,從「被施加的我」到「作為主體的我」。
也許心理治療無法完全消除和扭轉早期的影響,只是使之變得稍有彈性,獲得一些新的可能性,你不必完全解決那些造成痛苦的問題,當你獲得成長和變化,那些問題會變得不那麼棘手具有淹沒性。
「接納自身歷史的全部」意味著早期遺留下來的強烈的痛苦感受可以在當下的心靈中被理解和消化,從而收回向過去向外界投射出的情感,完成內外經驗的整合。
當我們理解並接受了歷史不可改變,父母不可改變,自己曾經遭受的經歷也不可改變,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從心靈的內部將那些難以承受的情感變成可以承受的,不再強迫性的重複一些特定的體驗和人際模式,哀悼便可完成。
早年的影響在情感層面可以慢慢褪去,真正變成一個你身後的背景,你知道你是從那裡來的,但不必停在那裡,你依然可以去你想去的地方,從那裡離開,這個過程就是真正的成長。
👇戳閱讀原文,了解更多心理諮詢師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