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否被過度誇大了?

2022-01-17 簡單心理Uni
說起「原生家庭的影響」,我首先想到的是精神分析對一個人性格形成的看法,以及心理動力學諮詢中來訪者問題形成的背景和淵源。至於這種影響是否被過度誇大,需要回到一些具體的情境中去衡量:首先原生家庭的議題被廣泛關注和討論,也要歸功於心理學特別是個人成長相關理論的普及,一些知名心理學者和科普作家基於精神分析的視角,向公眾介紹人的心理成長或創傷是如何受到原生家庭和養育方式的影響,被塑造成現在的樣子。怎麼理解發生在內心和親密關係中的痛苦體驗,這種起源上的解釋不但在事實上可以被一定程度的印證,也讓長期飽受心理問題折磨的人找到一個明確的思考方向,開始關注並反思心靈層面發生的問題。其次,如果你決定通過心理諮詢來解決自己的痛苦和問題,精神分析流派的諮詢師通常都會以了解你的成長史開始,幾乎成了一個默認的開場方式,不管你的諮詢能走多遠,療愈的能有多深,這些默認的視角和假設也會把「你從哪來」「你過去發生了什麼」作為理解你這個人的基礎。很多難以堅持到最後的來訪者未必能說的清自己是如何轉變的,但問題形成的原因似乎總比如何解決的更具有普遍性的答案——早年經歷中的創傷導致的。

原生家庭影響被誇大的可能原因

 1. 心理學科普著作要考慮受眾的接受程度和經驗的普適性 

心理學科普對問題的回應和解釋總要契合讀者的需求和目的。什麼樣的理論和解釋可以讓承受心靈痛苦的人更能接受呢?是遺傳導致的先天氣質嗎?是身處的社會文化環境的束縛嗎?還是自身獨特的生活習慣和思維方式?什麼是可以被直觀的經驗所驗證,同時又具備普遍客觀規律的解釋呢?

通常會是既包含具體的人的主觀性,又具有客觀無法選擇的特點,而原生家庭環境的解釋恰恰符合這兩個特點——你的痛苦是人為造成的,同時也是無法選擇的。

與其說這種解釋的影響被誇大,不如說這種解釋比其他因素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它與人相關,與具體的經歷相關,甚至與每個當事人對自己家人的感受直接相關;它容易被接受也意味著一種具體實在的掌控感——當人面對自身的痛苦,獲得掌控感也是極其重要的心理訴求。科普文章或著作以最有可能被接受的方式理解闡釋一個問題,才能形成話題和流量。

 2. 如何在諮詢室外看待和介紹精神分析/心理動力學諮詢 

諮詢開始階段對個人史的探討,也許是不同風格的諮詢師最有共性的部分,你能直接的看到這是你和諮詢師首先要做的工作,它的目的是了解你的背景,尋找問題形成的原因——儘管看起來是這樣。至於是否真的找到了,找到之後又怎麼辦,不同的諮詢會有不同的過程和方向,每個來訪者的體驗和變化又是不同的。

所以在諮詢的情境中,在精神分析的框架下,「討論原生家庭的影響」似乎是一個可以被廣泛描述,也能夠說清的重要起點,不管你遇到了什麼問題,表現出什麼樣的症狀,反正一切都逃不過你的童年,你的家庭,你父母對你做了什麼,這可能也是精神分析起效的一個默認前提與共識,如果作為來訪者的你不覺得這有那麼重要,甚至是無稽之談,那麼之後那些相關的解釋你也不會相信和認同,你無法在這樣的前提假設下給自己的問題一個說法,自然也難以獲益。

所以,當你進入精神分析的那一刻,當你由衷的相信諮詢師的理論取向和背景,你就已經和這個假設達成了共識——原生家庭的影響確實很重要。



對原生家庭影響的「宿命論」理解


如標題所說,當「原生家庭的影響」被誇大,可能會出現類似「宿命論」的理解——我的痛苦全部來源於原生家庭,全部註定於原生家庭。很顯然這種認識是片面的,也會造成更多的無力感和自我禁錮,無助於個人成長與改變。這個困境可以從以下幾點進行澄清:

 1. 一切臨床應用的心理學理論和概念都有其適用的範圍和邊界 

沒有包治百病,可以涵蓋一切現象的理論和技術,精神分析也一樣。無論一個理論多麼龐雜精深,總有其無法解釋和應對的臨床難題,在諮詢中也會有無論什麼流派技術都無法治癒的症狀和創傷,這是客觀存在的局限。

臨床心理學的理論和精神分析本質上只是一種假設,一種經過觀察與總結,再經由臨床實踐的驗證,形成的一種解釋系統,它並非經由實驗驗證的實證科學,不存在廣泛普適性的公式或公理。

我們觀察到一個人早年的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的影響對其人格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大的相關性,這種相關性可以在成人後的生活中被重複和解釋,但並不意味著人格的塑造和發展只取決於這一單一的因素,也不意味著特定的養育方式會造成特定的確定性的結果,因為人是極其複雜的系統,每個人在先天和後天的差異,經歷和選擇的差異,都會對今後的生活和體驗造成深遠的影響。

沒有一種影響是普遍決定性的,我們也無法窮盡所有對人產生影響的因素。所以,相關不等於因果,原生家庭的影響很重要,但先天的遺傳,後天的社會因素,以及一些偶然的經歷,都會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2用「原生家庭決定論」來理解精神分析是一種很深的誤解 

就像把人本主義的共情理解為重複來訪者說的話一樣。精神分析的重點是要去探索一個人的內部動力,包括潛意識幻想,移情和創傷的強迫性重複,原生家庭和成長經歷只是作為一個理解的背景存在,幫助諮詢師更清晰更具體的理解這些動力形成的淵源和過程。

知道這些原因對來訪者其實幫助不大,因為分析要與深層的情感和動力工作,頭腦上知道了什麼並不能觸發人格上的改變,這也是為什麼一個簡單的解釋——因為你媽媽對你做了那個,所以你現在是這個樣子——並不能改善什麼具體的問題,這個解釋與你真正的體驗與深層情感無關,只是一個結論,雖然明白了很多道理,但依然過不好人生。

把自己的痛苦和問題歸咎於原生家庭,會將注意力集中在外部,他人和過去,難以直面自身內部的體驗和當下的狀態,這與心理諮詢和精神分析所要努力的方向背道而馳。

一個人只有真正有勇氣有能力面對心靈內部發生的一切並理解承受它,改變和療愈才會發生。科普著作只能給你一個普適性的結論和立場,但無法幫助你面對自己獨特的內心,這也是為什麼自己看書學習無法解決心理問題,需要通過諮詢和關係的原因。

精神分析認為無意識動力的影響是深遠的,心靈內部的衝動幻想與運作機制比理性和頭腦更容易主宰一個人的生活,而這些又是個人化的,不斷變化且難以覺察的,科普文章無法觸及也難以推廣,只能在諮詢和分析的框架下緩慢呈現。

人格並不是被動的產物,當環境塑造你的過程中你也參與了這個塑造的過程,為了讓心靈倖存下來,我們在各種艱難的環境中發揮了無與倫比的創造力,症狀便是其中之一。我們不記得的東西往往比記憶中的內容更深遠的影響著我們,當我們回憶過去,同時也是透過當下的感受建構了一段歷史,這是幻想與現實的合謀。

一個人對早年經歷的回憶中充滿了痛苦,一定程度上也折射出ta當下生活的不如意,回到內心和當下,你的成長和改變才能開始。

 3. 所有的分析或治療似乎都要幫助來訪者在某個層面上回答「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 

回溯成長背景和歷史試圖回答我從哪來,目的還要體現在我要去哪,我的目標和方向體現了我要成為誰,只有明確了自己曾經和現在的位置,才能從那個位置離開。精神分析的目的不是歸因,而是哀悼和分離,讓你真正的從起源之地離開。

打破宿命的關鍵在於有意識的選擇並為之承擔責任。從「被過去影響的我」到「我是選擇的我」,從「體驗和行為上不知道的知道」到「思想與情感的知道」,從「被施加的我」到「作為主體的我」。

也許心理治療無法完全消除和扭轉早期的影響,只是使之變得稍有彈性,獲得一些新的可能性,你不必完全解決那些造成痛苦的問題,當你獲得成長和變化,那些問題會變得不那麼棘手具有淹沒性。

「接納自身歷史的全部」意味著早期遺留下來的強烈的痛苦感受可以在當下的心靈中被理解和消化,從而收回向過去向外界投射出的情感,完成內外經驗的整合。

當我們理解並接受了歷史不可改變,父母不可改變,自己曾經遭受的經歷也不可改變,唯一能夠做的就是從心靈的內部將那些難以承受的情感變成可以承受的,不再強迫性的重複一些特定的體驗和人際模式,哀悼便可完成。

早年的影響在情感層面可以慢慢褪去,真正變成一個你身後的背景,你知道你是從那裡來的,但不必停在那裡,你依然可以去你想去的地方,從那裡離開,這個過程就是真正的成長。


👇戳閱讀原文,了解更多心理諮詢師信息

相關焦點

  • 這些年來,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否被過度誇大了?
    題圖:《海蒂和爺爺》近年來,有關原生家庭的討論越來越多,我們也很開心看到更多的人願意去回身看看來時的路、長大的家。但在這些討論中,是否存在誇大了原生家庭影響的內容?原生家庭與個體成長間的關係,我們應該以一種什麼樣的心態與視角來看待? 知乎「吾輩問答」第 13 期,邀你一起來聊聊——原生家庭。這些年來,原生家庭的影響是否被過度誇大了?
  • 原生家庭對人的影響
    原生家庭對人影響的重要性怎麼說都不為過。 除了嬰兒時期的哺育,父母之間的關係,父母的性格,教養方式的一致與否,是否偏愛子女,則會更進一步的影響子女。,或過度控制,要麼就是父母偏愛某個子女。 對那些在缺乏溫暖關愛原生家庭中長大的孩子, 則要憑藉自己的良知去發現內心的光明。要找到過去未曾滿足的內在需要並正視它,療愈曾受到過的創傷,走出原生家庭的影響,並斬斷原生家庭的代際影響。
  • 連諫:過分誇大原生家庭的影響 讓成長失去意義
    草根二代、富二代、官二代、小知識分子二代—四個不同家庭成長起來的孩子,因為人生、情感等問題交織在一起,命運碰撞後各自走向殊途—女作家連諫在最新小說《謝謝你一直都在》中,講述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一生的影響。   原生家庭是指自己出生、被撫養、成長的家庭。一般由父母、兄弟姐妹或爺爺(外公)奶奶(外婆)組成。
  • 被原生家庭影響的女孩兒……
    該節目聚焦原生家庭、重男輕女、容貌焦慮、大齡單身、全職主婦、家庭暴力、中年危機、物化女性等當代女性生存痛點,向社會發出女性真實的聲音。由於第一集《許願》中,楊紫的精彩演繹,在微博重掀對原生家庭的討論。楊紫飾演的是一個叫小雨的女孩兒,是一個單親家庭的女孩,她從小到大經受著來自原生家庭的傷痛和被控制,令她窒息到想要逃離。這種狀態更讓她對親情、友情和愛情的理解,產生了很多負面的影響,也同時影響著她的生活。所以她決定在自己26歲生日的這天,跟媽媽說出在心裡積藏已久的話。
  • 原生家庭的影響,該如何緩解?不要讓新生家庭成為第二個原生家庭
    他強調人的生活風格,約在四五歲的時候以往家庭環境中形成,以後幾乎一生不變。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其實在孩子4、5歲的時候已經開始潛移默化了。原生家庭的影響在這裡,給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位朋友青梅原生家庭對她的影響,這段時間,她一直在努力改變這種狀態(以下用第一人稱):
  • 你所誇大的「糟糕的原生家庭」,總是成為失敗和不幸的藉口
    在《學齡前兒童的雙生子依戀風格實驗(A twin study of attachment in preschool children)》的相關期刊發表中,我們不乏能夠看到這樣的結論,即「雖然共享環境是顯著的影響因素,但非共享環境的影響有時更大」。「對於童年期受到的影響,不能僅考慮原生家庭的因素」,這對最初的家庭治療理論而言是一種發展。
  • 所謂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是否被妖魔化了?
    曾經我也認為原生家庭一直對我有影響,造成現在的各種問題。我媽很強勢,什麼事都管,控制欲望強,我煩,抱怨她,指責她。直到前幾個月,和多年不見的同學喝酒,閒聊之際,提到原生家庭問題,同學抱怨父母忙著上班,沒人管他,我抱怨我媽管的太多。我常常想起這段對話,我倆抱怨原生家庭的主要問題竟然相反,一個管得多,一個管得少。
  • 原生家庭是否影響了你的選擇,希望你是幸運的人
    原生家庭的重要性,父母對我們的影響的巨大,都被大多數人所忽視了。但成年後,我們可以,而且也應該深刻地思考父母的人生,思考父母給我們帶來的各種正面和負面的影響,採取拿來主義的態度,重新梳理一遍,重塑我們的價值觀。這樣,我們的人生會變得美好很多。
  • 原生家庭影響孩子一生
    一個人的童年是一個人人格塑造的重要時期,這個階段如果沒有得到來自父母足夠的愛,或者在家庭負面影響極端的環境中成長,會讓孩子產生不可逆的心理創傷。這種情況不僅讓孩子被灰色記憶伴隨一生,而且很容易在成年後重複這些行為,比如家庭中有人酗酒、家暴,這樣的小孩長大以後就有更大概率會出現這些行為,或者更容易被這樣的人吸引進入戀愛關係,容易愛上渣男渣女,甚至有一些受虐傾向。
  • 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 到底有多大?
    原生家庭對子女的影響,這一話題,隨著《聽見她說》電影的上線,而再次被大家熱議。 電影《聽見她說》中的章節中講述了一個叫小雨的女孩,生活在原生家庭各種控制的高壓之下,她倍感壓抑。
  •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到底有多大?
    最近在看電視劇《三十而已》發現,原生家庭真的會影響孩子的一生,顧佳14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所以小小年紀的她不得不被迫懂事,獨立。而陳嶼,他從小被打罵著長大,所以他的性格特別的自私以及陰沉。「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什麼都會做,你再看看你」「我這麼做都是為了你好」 「你再這樣子,我就不要你了!」 家應該是個溫暖的地方,卻有時候總讓人受傷。
  • 如何減少原生家庭的影響?
    如何減少原生家庭的影響?by  胡慎之(ID:hushenzhixl)過於認同等於忽略自我在家庭中越是被忽視的那一個人,他對家庭的貢獻可能會越高;在家庭中越是能力最強的那個孩子,恰恰有可能是被最被忽視的,這又是為什麼呢?
  •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四)
    如何活用自我分化,讓你在新家庭中實現超越。新家庭的自我分化,把節奏放低,速度放緩,在輕鬆可控的節奏裡進行。
  • 原生家庭影響被誇大?你在孩子眼裡,可能還不如一隻黑猩猩重要
    這些年,每當社會上曝出問題孩子的新聞,媒體幾乎都會一股腦兒地剖析孩子的原生家庭而在心理諮詢師呂晉看來,教育越來越受到重視的當下,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往往被過分地誇大廣西大學的學霸寢室,6名女生都被保研/呂依蓉 攝實際上,比起原生家庭
  •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許多心理學研究早已證明:早期生活經歷,特別是原生家庭對個人性格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對個人的生活會產生長期、深遠的影響,甚至會決定個人的一生幸福。
  • 如何看待原生家庭對人生的影響?
    一、原生家庭是什麼意思? 原生家庭,指的是我們出生和成長的家庭,原生家庭中父母的婚姻狀況、貧富程度,以及工作性質、處事方式等,都會對子女產生一定的影響。
  • 婚姻是否幸福?原生家庭早已初見端倪,孩子的未來掌握在父母手裡
    ,悄無聲息地操控著我們的一切,不幸的原生家庭裡埋下的種子,可能會在成年後毫無徵兆地爆發出來。原生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更是根深蒂固的,它決定著一個人處事的方式以及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原生家庭裡獲得的認知思想,會隨著成長不斷加深,複製到自己新的家庭生活中,我們會習慣性攜帶著原生家庭的烙印來和伴侶相處,或許談戀愛時還不會發覺,可是一旦走進婚姻,就會日益凸顯。
  • 如何擁有正確的原生家庭觀,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如何擁有正確的原生家庭觀,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原生家庭如何擁有正確的原生家庭觀,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如何擁有正確的原生家庭觀,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如何擁有正確的原生家庭觀,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好的童年不是一味的保護,溺愛,而是經歷挫折與磨難
  •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不僅是意識層面的,更多是潛意識層面的。這意味著你的很多不好的行為模式明明是父母的傳承,但你自己根本沒發現,甚至潛意識裡認為自己是對的,因為父母一直也是這麼認為的。 在成為父母的那一刻,希望所有人都能為孩子營造一個充滿愛與關懷的家庭,這個家庭將是你孩子的原生家庭。
  • 原生家庭究竟如何影響我們?
    這是關於原生家庭的很典型的問題。關於原生家庭,一直有兩種觀點。一種是原生家庭的決定論,認為原生家庭就像是人的底層作業系統,對人的影響深遠。我們現在所有的問題和困境,都是從原生家庭來的,或者至少,能從原生家庭裡找到影子。這一部分的結論有一定的道理。如果你去讀精神分析方面的書,他們也很擅長抽絲剝繭地把你現在的問題跟原生家庭聯繫在一起。這種聯繫加深了「原生家庭決定論」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