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好幼師育兒
一個16歲的浙江女孩,岑某諾,一天可以寫:300首詞、2000首詩、15000字小說。
這個姑娘已經不叫「優秀的女孩」,而是應該被稱作「天才神童」了。
但這個極其難以做到的「驚人的成功」,令世人產生了很多疑惑,她的這種方式值得家長去複製學習,推崇與膜拜嗎?
1、數量與質量的取捨
1)像流水線一樣,日均作詩2000首:大人都做不到的事,她憑啥能做到
一個優秀設計師2000件作品,與一位資深老藝術家的1件作品,同時讓你選擇,你會如何選擇呢?
在父母看來,對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來說,300首詞、2000首詩、15000字小說,這個驚人的數字輸出量是否合適?
父母的第一反應:這可能是大家都想擁有完美的女兒,如果有這樣一個「完美」女兒的存在,那就不會有家長「輔導孩子做作業,抓瘋的痛苦經歷。」
這樣一個「完美的孩子」,日輸出2000首,這個數字是不是太嚇人了?一個成人基本都難以做到高質量的每日一詩,這個孩子卻是成人的2000倍輸出量。
那這個孩子2000首詩,到底是怎麼來的呢?這比起機械流水線都頻繁?那這些「流水般」的詩詞,到底有多少獨創性及高質量呢?結果可想而知。
2)花費很多時間,做出一件精品,品質是不是更吸引人
這時大家可以想到:這個孩子不是獨立一人完成了這個工作量,要麼就有可能是2000首詩詞,不具備完全獨創性。
因為都知道,創新、創造是一件極其費時費神的事情,世界上的名人,哪一個不是花了多年的時間,才產出一個精品,而這個精品就足以閃耀世界。
家長是不是要深入思考「作詩」的初心,是為了大量頻繁的生產,關注數量的積累,還是去了解每一首詩中,所包含的豐富思想及見解呢?
一天生產2000首更有益,還是一天用心去「作詩一首」更打動人心呢?
2、利益與天真的互換
1)孩子沒有了童年該有的天真,令人心疼
據悉,這個女孩是「國際新聞小記者的副主任」;女孩是多個「品牌創始人」;女孩成為了「成功學」的代言人,到處演講,傳播自我。而這三個身份,全部是在其父親岑剛燦的助推下呈現的。
父女倆上演了當時代最「成功的父女」組合。
但了解越深入,對這個小女孩身上的「世故與圓滑」所憂傷。這個孩子身上,已看不到這個年紀該有的「天真與爛漫」了。
2)簡單快樂的童年,讓孩子可以保持勇敢和愛
人生的路很長很長,孩子未來會遇到艱苦,在真正成人進入社會之前,家長願意讓孩子生活在「簡單而快樂的世界,看到的都是美,感受到的都是愛」。
這種長期的「善與愛」,可以給孩子心中注入無盡的力量,支持她未來的幾十年時光中可以保持「勇敢與愛」。
3)比起短暫的優秀,更應該將眼光放長遠,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比起孩子短暫幾年的「優秀卓越風光時刻」,父母應更加在意孩子未來善良與真誠。所以,如果有一個優秀的女兒,父母不要讓孩子過早進入社會的利益,去爭奪「不符合年紀」的職業,讓孩子成為了自己「謀利」的工具。
不管孩子如何優秀,如何想要虛榮,都有可能受到父母潛在的引導與培養。
品牌創始人會給孩子光環,但這種光環是「以營業為目的」時,就多少帶了一絲市場與利益的色彩。這種色彩可能會讓孩子結束「純真」,了解「現實的利益取捨」。
如果一個父母不是「成功學」的倡導者,卻讓孩子成為成功學大師之女,這已成為一個賺錢機器。這種思想,是有機會去傷害孩子。當然世事無絕對,可能這個父母也是無心的?
一次可能是無心,但多次「與利益掛鈎」的演講場,而且受益的就是名下公司的時候,似乎就有一點「赤裸裸」,剝奪孩子「天真」的嫌疑了,你覺得呢?
薩提亞大師主張:「一個人在原生家庭中,經驗到的各種關係,以及各種應對方式,對這個人的一生影響最為重大。而這些家庭關係中,影響力最大的就是童年及青年時期。」
所以,一個家庭,一雙父母對孩子的一生,會產生巨大的影響。出於父母責任的重大,家長或者應該更多的去長期的、有愛的為孩子規劃,讓孩子可以更加健康、快樂的成長。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