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黃法曹憶建溪梅花
宋秦觀
海陵參軍不枯槁,醉憶梅花愁絕倒。
為憐一樹傍寒溪,花水多情自相惱。
清淚斑斑知有恨,恨春相逢苦不早。
甘心結子待君來,洗雨梳風為誰好?
誰雲廣平心似鐵,不惜珠璣與揮掃。
月沒參橫畫角哀,暗香銷盡令人老。
天分四時不相貸,孤芳轉盼同衰草。
要須健步遠移歸,亂插繁華向晴昊。
這首寫梅的七言擬古詩,為詩人遊海陵和黃詩所作,在當時引起轟動效應,排名僅次於林逋的梅花詩。歷代和詩者甚多。這對於推薦海陵的美譽度,有著很大貢獻。
有人說此詩作於元豐三年(1080),也有人說此詩作於元豐七年(1084)。我比較贊同後者。
一來,蘇東坡首和此詩就在1084年。這麼好的詩,若作於四年前,才被人發現並和韻,於理不通。
二來,秦觀應該是寄詩黃州,向遭受貶謫的蘇東坡問好,表達仰慕思念之情。信到之日,正好是黃州春梅開放之時。
蘇東坡看了信和詩之後,不久接到朝廷改任他汝州團練副使的詔書(平調),感到仕途無望,又苦顛沛流離,於是,蘇東坡將自己早已冷卻的官場之心,化作了這一首和韻,以詩明志:東坡先生心已灰,為愛君詩被花惱。意思是我的心已經死了,以後就跟你一起寫寫詩吧(到江蘇後上表辭職歸養)。
此時,蘇東坡吟出這句詩當是水到渠成,而不需任何雕飾。也就是秦觀的梅花詩觸及他內心最柔軟的那個點。不敢說,這首詩讓蘇東坡決定遠離官場,但至少起了推波助瀾的功用。而秦觀對於蘇東坡安家宜興的想法,也是非常高興的。他早年就曾說:「我獨不願萬戶侯,惟願一識蘇徐州。」高郵與宜興很近,以後可以就近請教了。
蘇東坡寫信告訴秦少遊,不日將啟程順江東下,先與弟蘇轍遊廬山(當時將秦觀和自己的梅花詩給轍一看,轍亦和韻一首),再拜訪金陵王安石(舉薦秦觀),最後可在揚州一敘。並附上這一首《和秦太虛梅花》詩,大大地誇讚秦觀梅花詩:西湖處士骨應槁,只有此詩君壓倒。
這裡講一下和韻詩。和韻指與別人的詩相唱和時,依照其詩所押的韻作詩。一般有三種形式:依韻,即韻腳與原詩韻在同一韻部而不必用其原字;次韻,或稱步韻,即韻腳用其詩原韻原字,而且用字先後次序也必須相同;用韻,即韻腳用原詩的字而不必依照其先後次序。
蘇東坡的這首就是步韻。蘇轍、道潛都是步韻。在今天的泰州桃園內浮香亭(原址在州治藕花洲),就有書法家抄錄了他們四人的詠梅詩,亭子四周為春梅,讓人感受到春日的氣息撲面而來。
秦觀梅花詩,一上來就讚美愛梅花的黃通判,他憐愛一株長在小溪旁的梅花。表達了落花有意,流水有情,相看兩不厭的情誼。
第四句用情頗深,即便梅花已經謝了,「我」也會心甘情願待君來。因為在無數次的洗雨梳風中,「我」最仰慕的人只有您(蘇東坡)一人啊。
第五句用典「廣平心似鐵」,說唐代名相宋璟(廣平公),為官清嚴,人稱 「鐵腸石心」。即便是廣平公,也不惜筆墨寫下《梅花賦》,我們這些多情之人又怎會不愛梅花呢。
最後幾句,勸大家珍惜時間,及時賞花,莫待暗香銷盡,零落同衰草。
秦觀這首詩,結構完整,一氣呵成,言花言情,動人心魄,故成為詠梅佳作。秦觀也因為這一首梅花詩再次得到蘇軾的稱讚,將之推薦給王安石,王安石稱他「有鮑、謝清新之致」。第二年,秦觀即高中進士,從此成為「蘇門四學士」之首,沿著師父的足跡,一步步走向了宋詞的巔峰——被尊為婉約派一代詞宗。
-作者-
作者簡介:嚴勇,文學碩士,主攻唐宋詩詞的整理與研究,江蘇省作家協會會員,全國青年作家班第三期學員。已出版文史集《泰州史話:運鹽河邊的城市》,散文集《讀書旅行》。公開發表文章二百餘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