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則故事,還是挺生動形象的,孩子上幼兒園的家長相信都能體會到:一個年輕的老師懷孕了,家長群裡的家長就謀劃,送什麼禮物。一位比較積極的家長就比較熱情,在群裡說道:「要不我們送個嬰兒車吧。」家長群裡平時也比較清冷,除了老師布置的作業和平時督促外,基本沒有閒聊。
但是這位家長的話剛說完,便有家長附和,大部分都是回復「同意」,更像是加一,其他的沒有更多建設性的意見。也有很多家長乾脆沒有回覆,因為他們心裡跟明鏡似的,這件事即使最後他們出錢出力,可能老師也不會記住他們一絲。這時一位家長出來回懟:你咋不給老師買套別墅,馬屁精。
故事雖然很短,但不難看出,這段經歷中,只有那個最先提出的家長擁有勝利的號角,無關送的什麼禮物,最後老師記住的也只有是她。如果最後沒有送禮,老師也會記住,是她先提出來的這份心意,如果最後送禮了,也會記得是她送的禮物。其他的家長更多的是點綴,可能家長送禮清單上會留下他們的名字,但是在老師心中卻留不住。
雖然被一位家長回懟的話嗆了一下,很多人心裡可能也會暗中拍手叫好,但是大部分家長卻認為這種直截了當的方法,是一種低情商的表現,也不願默默附和。其實不然,不難發現從小到大的群體中,總歸是最先提議的能夠得到關注,這也是另一種光輝。眾口難調不假,不論禮物有沒有送到別人心裡,但是記住的永遠是最先提議的人,別的人莫名其妙就成為了服從者。
生活中會發生這樣的事,職場中也不免發生這些事情。有的人願意拍領導馬屁,但是卻不願意單獨給領導買禮物,就想著拉攏其他人一起給領導送禮,但是卻想邀功。
請務必記住,生活中千萬不要被別人牽著鼻子走,到頭來得不償失,甚至留下不好的印象。
其實那些拍馬屁的人,不在乎大家討論的是什麼,只是為了引導大家。就好比,那則故事中提出的現象,寶媽為了拍老師馬屁,會提議道:「老師懷孕快生了,我們應該籌劃給老師買個嬰兒車,還是買一些其他有價值的東西呢」,接下來無論家長討論什麼,她都會接受,只是更願意拋出橄欖枝,作為這座橋梁讓老師更好的記住她,無論最後有沒有送禮成功,老師都會記得她。這就是人性的本質,老師最後感受到也是心意,而她也不會當出頭鳥,這畢竟都是家長「商量」的結果。
職場中更是不乏缺少拍馬屁的人,有的人在開會的時候對於觀點傾囊相出,但這些觀點可能是他一個一個請教同事得出的,人家只是隨口指導一下你,並沒有放在心上。然後你卻在會上,把大家的觀點整合說出來,大家也無話可說,這畢竟是私下給予你的幫助,只會暗暗記住這個抄襲對象。
沒錯,他會被記住,但絕對不會是以一個壞人,小人的名聲去記住,頂多是個處事圓滑的形象。
為人處世,要學會分辨。如果在這段過程中一味的輸出,而得不到等價交換,那可以趁早結束,得到的只是名片交換而已。如果真的是這樣,倒不如選擇獨處,不脫離世俗,也許會顯得更為出色。不必為了別人一味的附和,隨波逐流,這樣也許會迷失自己,跳出這個圈子,生活也許會更舒適,更為自由自在。
珍惜當下,首先學會自我相處,自我交流,保護自己為第一要義,生活才會更進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