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客戶端11月29日電 工業物聯網、量子信息科學、3D列印、新材料應用……11月26日,第六屆先進位造技術與裝備國際論壇在成都舉辦,臺上,11位相關領域知名專家學者帶來最前沿報告,臺下,來自政府機構、科研院所、企事業單位近350餘名代表齊聚,互動與提問的話筒自由移動,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討論十分熱烈。
集技術交流學習、合作協商於一體,自2015年以來已成功舉辦六屆的先進位造技術與裝備國際論壇,是西南地區由航空企業主辦的唯一學術性國際論壇。至今已受到了包括加拿大、皇家學會、俄羅斯科學院、新加坡國立大學、國際標準化組織金屬切削工具機測試條件技術委員會、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等在內的國內外知名高校、研究所及企業的知名專家、學者支持,為國內外航空航天領域相關企業、科研院所及高等院校提供了一個世界先進位造及裝備技術的交流、創新、合作平臺,為促進中國航空製造技術水平提升發揮積極作用。
在本屆論壇上,剛剛進入工作崗位半年的強度主管設計師陳漢,在中國工程院院士蹇錫高、清華大學軟體學院院長王建民、國家特聘專家陳志平、清華大學教授「長江學者」符松等業界大咖相繼登臺分享後,也獲得了站上發言席的寶貴機會,他帶來了自身工作領域關於先進位造技術與裝備方面的報告。初生牛犢,陳漢緊張又充滿期待。他是企業在十幾份優秀報告中經過公開投票產生的代表,機會的來之不易令其倍感珍惜。在如此友好的學術氛圍中,受益的並不僅僅是陳漢一人。
辦國際論壇搭建公平的展示舞臺,引群賢畢至交給技術人才一支自由提問和交流的話筒,在這所有的背後,除了相關方面政府部門的良苦用心外,還深埋著作為論壇主辦方之一航空工業成飛凝才聚力、激活創新動能的「新」思。
「發起論壇是希望能夠開展相關創新成果的推廣、為企業帶來高品質科研項目,同時以此為窗口吸引更多尖端人才加入。」航空工業成飛副總經理隋少春介紹,這幾年他們依託於論壇的舉辦確實收穫了實實在在的好處。一方面建立了良好的創新生態,專家學者圍繞高端裝備製造領域共性問題開放討論,很好的帶動了創新鏈和產業鏈發展;另一方面,對先進人才的吸附力逐年增強,形成了人才引進的正向循環,而這一切最根本的是要為激活企業創新動能而服務。
「企業捨得花大力氣支持我們進行很多預先技術的研究,而且允許試錯和失敗情況的發生,這讓我們可以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去,大家的成長非常快!」雷沛2018年受聘航空工業成飛,至今已是公司智能技術裝備實驗室的負責人,今年他帶到論壇現場展示的「部件自動化調姿技術」原本是一項飛機現代化製造中的難點,如今被他們成功突破。而這一切都得益於企業對於他們的鼎力支持。
「一切有益於人才發展的都可為之,一切阻礙人才創新的都可破之。」隋少春表示,該公司每年將3%-5%的產值投入於企業的創新發展,除了搭建國際論壇等人才所需的交流學習展示平臺外,還為人才營造了寬鬆的創新環境,如定期召開創新例會內部發布創新成果,開展博士座談會等,希望在不斷的反饋中優化創新機制,深耕企業創新土壤,目前已取得顯著成效。(工人日報記者 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