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指著下圖左邊的那堆小石子,問孩子:「不數數的話,你能知道有多少個嗎?」
看了會,答:「不知道....」
把亂序排列的石子如圖右依次排列,問:「現在能看出來有多少嗎?」
答:「6個。」
問:「你怎麼不數,都能知道呀?」
答:「腦子「蹦」一下就出來了。」
好吧,就是這麼一看,就「蹦」出來的。
小學數學教學中有很多基本的工具,比如數學尺子、數軸、百格圖、坐標系等,藉助這些工具,孩子們便有了「做」數學的機會。孩子的思維是從具象向抽象過渡的,比起語言灌輸,實際的動手操作能更積極地作用於大腦,因為它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體驗和經歷。今天要說的是「十格陣」,它是國外幼兒數學教學中常見的一種工具。
十格陣是什麼?
顧名思義,「十格陣」就是十個格子組成的一個陣列,它是由上下兩行組成的,每行5個格子。在填充的過程中次序必須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為什麼選擇5和10這些數字呢?因為我們的數字系統採用十進位,5和10是關鍵的裡程碑,是「友好」的數字。
十格陣有利於數感的提高,對理解將來的加減運算也有很大幫助。
十格陣有什麼用?
1、目測識數
人類天生具有對數量的感知能力,這種數學能力被稱為目測能力。一般,孩子可以目測5以內的數量。
這種「一眼識數」的能力有什麼用呢?它有利於數感的增強,視覺數感能幫助孩子建立數量的心理圖像,它是建立在感覺聯結的關係網上,使孩子能夠在頭腦中將數字視覺化並操作,從而為解決需要做估計和測量的數學問題提供有力的參照。
如文章開篇中提到的,採用十格陣的形式,可以通過排列狀態來加深對數字的認識,以5為一個單元,快速將孩子對較小數量的視覺感受升級為對10以內數量的視覺感受。
以前總在關注孩子能否正確數數,沒想到這種不用數數就能正確感知一個小集合的數量的能力也同樣重要。人類目前使用的十進位非常強大,對於孩子來說,難以逾越的障礙就是10這個數字太大,不能立刻用視覺感受到。通過大量練習,讓孩子熟悉用視覺感知較大的數量,從而可以看一眼立刻就說出數字。
2、相對數量概念
看一眼就知道哪個十格陣中的物品多,從而形成數量的相對性概念。
利用十格陣,很容易對兩個數量的進行比較,比如13和15,雖然兩個十格陣都擺滿了,但是13在第二個十格陣中才填3個格子,而15在第二個十格陣中填滿了5個格子,很明顯13要比15少。
3、引入數位的概念,熟悉10以上的數字。
採用十格陣表示10以上的數,數字的十進位很直觀地表現出來了。13表示成一個十格陣和另一個十格陣中的三個格子,可以看到13是由1個10和1個3組成的。對於20以上的數字,甚至更大的數字,都可以用十格陣直觀地表示出來,比如35是三個滿十格陣和一個填滿五格的十格陣組成的。
採用十格陣,可以快速識別兩位數。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已經在慢慢地體會十進位。
4、理解「湊10」過程
用十格陣依次表示數字1~10,再用另一種物品填滿每個十格陣,可以「看到」10的各種組合。
有5對好朋友:1和9,2和8,3和7,4和6,5和5。再配合「湊10兒歌」:一九一九好朋友,二八二八手拉手,三七三七真親密,四六四六一起走,五五湊成一雙手。孩子就能熟練掌握10以上加法中的湊10技巧啦!
5、加法運算
「9+6」的操作:排滿一個十格陣,再來5格,就是15;「16+14」,把空著的十格陣排滿,結果就是3個十格陣,即30。加法運算就是這麼easy。
20以上的加法也可以輕鬆駕馭。這並不是運算的「拐杖」,也不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數學的學習過程應該是先具象,然後抽象和具象結合,最後才能在腦中抽象出這個過程。必須讓孩子經歷具體的操作過程,然後自己去體悟。
有了十格陣這個直觀的操作工具,以後孩子碰見計算題,就能在大腦中腦補出這些畫面。
分享一個可以和孩子玩的小遊戲
在地面上「畫」出一個十格陣,數字1~10在十格陣中從上到下,從左到右依次排列。另做一份1~10的數字卡,卡片翻過來。一人隨機抽取一張數字卡,另一人將身體任一部位(手,腳,屁股,頭都可以)放入有相同數字的格子中。直到十格陣中的人無法再夠到下一個數字的格子中,遊戲結束。
這個遊戲可以幫助孩子識別數字,強化對5這個裡程碑數字的深刻印象。拋開這些功利性的目的,這個遊戲本身就很有趣,多大孩子都可以參與進來,孩子玩得根本停不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