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條新聞說,由清華訊飛聯合實驗室研發的「智醫助理」醫考機器人參加了全國臨床執業醫師綜合筆試,20分鐘考完,成績高出合格線96分。由於醫考不只是考記憶,所以對機器人來說,並不是說讀取教材、病例、論文的速度快,計算和檢索信息快,考試成績就能好,據研發者說,它運用的也是計算機的自主學習能力。僅是會考試,不可能當好醫生,所以,會考試的人工智慧並不能取代醫生,而是給臨床醫生提供輔助決策,或是培訓、醫療教學等方面提供幫助。
這讓我想起之前我們談過的法院正在使用的智能系統,幫助法官解決龐雜的文案工作,快速檢索案例,提供判案依據等。至少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在這一類工作領域,人工智慧並不是替代性的,而是輔助性的,在節約工作時間、節約人力成本方面,能發揮重要的作用。醫生、法官並不用擔心失業,但必然有人在機器換人的時代失業。
如果說,一年前,人們還驚訝於阿爾法狗戰勝李世石,驚訝地看到人工智慧在據說是「最後的堡壘」圍棋界大殺四方,那麼今天,不僅阿爾法狗在進化——新版的阿爾法狗「AlphaGo Zero」只經過幾個小時從零開始的自我強化學習,就以100:0的戰績擊敗了去年的老版AlphaGo,人工智慧還在以不可思議的速度迅速在各個領域應用。比如,富士康的機器人生產線,京東的無人智能分揀中心,菜鳥的機器人倉庫,在那裡幾乎看不到人。崑山無人分揀中心可以做到從供包到裝車,整個分揀大環節全流程無人操作,分揀能力9000件/小時,同等場地規模和分揀貨量下,每個場地節省180個人力。還有更多我們看不到的領域,正在從自動化變為智能化。
(京東的無人智能分揀中心)
從一個數據大概也可以從側面看出這種變化的趨勢,在在2018畢業生招聘大集上,有人注意到,部分行業由於機器換人的趨勢,導致勞動力需求下降,比如金融業,這個傳統招聘大戶由於行業服務模式的變化降低了對勞動力的需求。但是,這需要擔憂嗎?那天和一位智能製造領域的創業者交談,他堅定地認為,在智能製造領域,機器換人是必然的。可是,同樣是這個招聘會的數據卻告訴我們,製造業建築業的需求是在大增的。當然,這裡也有一個變化,就是學歷要求也在增加。學歷要求增加,是不是也反應了行業需求的變化?
一方面我們驚嘆於科技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免不了會問,從這些地方節約出的大量勞動力,能去哪裡?他們的技能提升能跟得上社會變化的速度嗎?有多少人要被這樣的速度甩下?比如無人分揀中心的普及,對雙十一大搶購的人來說,當然是好事。昨天一個流傳的小視頻裡,快遞員看著滿滿一大倉庫堆成山的快遞抱怨--錄音:「讓你們不要買這麼多東西,看看,怎麼送,這些東西怎麼送」。再過幾年,他會不會要懷念這個體現他價值的時刻呢?同情也好,擔憂也好,改變正在向不可逆的方向發生。
其實我們這些媒體人又有何資格替他人擔憂?改變也在我們身邊悄悄進行著。昨天朋友圈裡有人發了個截圖,是楚天金報的一紙通知,該報12月1日休刊,併入楚天都市報,那紙通知是給員工們進行競崗之前的摸底調查,也就意味著,一些員工可以保住工作,另一些可能只能拿著補償回家。發這個截圖的朋友並非媒體從業者,而是一個創業者,他的觀點是:如今不是報業的寒冬,而是內容產業的春天,只是介質在悄悄更迭;顛覆你的,從來不是你的同行。
我一直在暗暗思量他這個旁觀者的觀點。今天我們回頭去看五年前,好些變化已經有跡象了,但未必能明白那與你我有怎樣的關聯,有人加快了奔跑的速度,有人反而在降速,有人改變了方向,有人則在猶豫。那麼,如果五年後,我們再回看今天呢?今天的這些現象正在給我們帶來怎樣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