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人也能寫新聞了!媒體記者會被取代嗎?

2020-12-16 輿情頻道

機器人也能寫新聞了!媒體記者會被取代嗎?

來源:人民網-輿情頻道  2015年09月18日14:39

機器人也能寫新聞了!媒體記者會被取代嗎?

——新聞寫作機器人話題輿情解讀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主任輿情分析師 何新田

人民網輿情監測室見習分析師 孫夢如

 

一、騰訊推出新聞寫作機器人引各方關注

9月10日上午10時9分,騰訊網財經頻道發出的這篇題為《8月CPI同比上漲2.0% 創12個月新高》的稿件引起許多媒體人關注。成為最大的看點的此文文末註明的來源:

 

【本文來源:Dreamwriter,騰訊財經開發的自動化新聞寫作機器人,根據算法在第一時間自動生成稿件,瞬時輸出分析和研判,一分鐘內將重要資訊和解讀送達用戶。】

此事件表明,繼多家國外媒體啟用機器人寫稿後,這一方式也終於引進國內。獲悉這一消息後,眾多媒體界和IT界人士紛紛發表看法。

有網友翻出今年5月份的一篇報導指出,利用新聞機器人寫作新聞報導的事情國外早已實現了。現在的雅虎和美聯社相當一部分財經報導和體育新聞都是機器人寫的。它們使用的都是一家叫做 Automated Insights (AI)的公司開發的軟體 WordSmith。只要導入最新的數據,1 分鐘最快可以生成 2000 篇報導。

AI公司的公關經理James Kotecki稱,Wordsmith平臺每周可以寫上百萬篇文章,系統每秒甚至能生產2000篇文章。他們的合作夥伴還包括有美國好事達保險公司(Allstate)、美國最大的有線電視運營商康卡斯特(Comcast)和雅虎,像雅虎的足球報導就是由系統自動編寫的。

據《中國傳媒科技》雜誌報導,除了Automated Insights以外,Narrative Science也開發了撰寫新聞的機器人。他們用的方法很簡單,就是創造模板,機器人能夠採取數據並填入相關空格裡。很多新聞是有一定格式的,如財報、球賽、突發事件等。只要有格式,機器人就能夠完成工作。福布斯利用Narrative Science的Quill平臺撰寫類似報導,並稱該公司是他們的合作夥伴。

 

二、《洛杉磯時報》最早開發機器人寫作技術

據觀察,早在2012年年末,《華盛頓郵報》就啟動了名為「truth teller(吐真者)」的實時新聞核查項目。「「truth teller」是一名專注核實新聞準確性的機器人,他將新聞報導中的文字、語音等信息全程記錄,並隨時與「打假」資料庫進行對比,一旦發現異常便會發出警報。在2013年美國眾議院的辯論環節,多數黨黨首Kevin McCarthy聲稱給富人加稅將會損失70萬崗位,而在此之前這一不知真偽的論調早就被政客們使用多次。「truth teller」抓取到相關新聞報導後,立刻在資料庫中檢索到《華盛頓郵報》事實核查人Glenn Kessler的反駁文章。將「打假」結果果斷反饋編輯部,立下大功。

隨著現代網絡科技的飛速發展,許多媒體也開始嘗試使用電腦程式來生成某些方面的報導,尤其是體育消息。目前越來越多的媒體都在探索類似的新聞生成方式,而《洛杉磯時報》是開發這一技術的先驅者。目前該報所使用的地震新聞自動生成系統由報社記者兼電腦程式員肯·舒文克編寫。《洛杉磯時報》還用類似的電腦系統根據警方提供的數據自動生成對罪案發生的新聞報導,不過哪個罪案應該被報導則由編輯的人腦作出決定。

據BBC中文網報導,美國加州周2014年3月18日當地時間早晨發生4.4級地震,《洛杉磯時報》是第一家報告這次地震的媒體。據悉,《洛杉磯時報》能拔得這個頭籌則是靠了「機器人寫手」。《洛杉磯時報》系統內的地震新聞自動生成系統在收到美國地質勘探局電腦系統發出的地震信息後,將數據輸入事先準備好的模板。這個系統僅用了三分鐘就完成了新聞的生成並將其發表在《洛杉磯時報》的網站上。

 

三、美聯社宣布使用自動化技術報導引熱議

2014年7月初,美聯社宣布,自該月開始將使用自動化技術報導公司業績。美聯社執行主編費雷拉在該社官博上發文稱,每個季度的業績期都要安排大量的記者和資源去報導,公司從7月開始採用新聞寫作軟體,自動報導公司業績,這將大大減少記者的工作量。據悉,美聯社每個季度約要撰寫300篇業績報導,而使用自動化技術在同樣的時間內可以生成4400篇業績短稿(每篇大約150-300字),所用時間比人工寫縮短90%以上。美聯社也承諾,在發布最受關注的公司(諸如谷歌、蘋果)財報時,還會繼續使用人力手寫。

據觀察,美聯社用機器寫稿的消息隨後在網絡上引來熱議。

許多網民感嘆現代科技進步的強大。部分媒體記者表示震驚,感嘆:「今後的記者崗位會越來越少」,有網友預計,未來5年後「記者編輯都失業了」。

美通社中國區媒體拓展兼發布服務總監「米斯特Panda」對此消息歡欣鼓舞稱,對於千篇一律的上市公司財報來講,用技術方式合成數據新聞是很靠譜的,絕對是載入媒體發展史的重要進步。網友「Reese_餘牧泓」設想:「如果機器人智能能達到學習和自我完善,黑客帝國和終結者裡面的情節也許會變成真的了。」

對於這些「新聞機器人」寫作水平,有媒體記者表示質疑,稱「機器人的智商怎麼能和人比啊!」也有網友指出:目前機器人的智商已經比人高,無論機器人象棋大師還是F22造型設計師。目前的機器人只是沒開發情商而已。也有媒體人士指出,機器人寫稿子,眼下只能寫消息類稿件,諸如深度、人物之類的題材的稿件是無法與記者相比較的。更有人把機器人寫稿比喻成「充氣娃娃」,稱「可以給光棍達到性高潮,但絕沒有女人的感覺和快感。」

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常務副院長尹鴻對此表達異議:「機器也來搶飯碗了……咱們新聞人有擔當,機器人有嗎?呵呵。」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王君超也說:「不看好。新聞是有溫度的,機器人做新聞給人看,很可能像報紙的靜態版面一樣,在曇花一現之後,優雅地死掉。」而搜狐網總編輯陳朝華則發言認為,機器人對數據的挖掘,也許更全面周到。

 

四、一場機器人與名牌記者的寫稿比賽

據國外媒體報導,2015年5月份,為了測試機器人和記者誰能寫出更好的報導,NPR(美國國家公共電臺)駐白宮記者、前任商業記者Scott Horsley(NPR公認的寫作好手)就和WordSmith進行了一場寫稿比賽,你猜誰會贏?

規則如下:

兩位參賽者一起等Denny’s餐飲公司出財報。財報發出後,同時開寫一篇短報導,採用秒表計時,最終比拼速度和質量。

Scott Horsley是Denny’s的常客,甚至有一位經常接待他的女服務生吉納維芙(Genevieve)知道他愛吃什麼。加上Scott對此類報導輕車熟路,看起來會贏得很輕鬆。

可是速度上就...Scott花7分鐘完成這篇報導時,機器人WordSmith早已等待多時了,後者僅用了2分鐘。

新聞機器人WordSmith背後的AI公司操作人員

當然,質量上Scott還是有明顯優勢的。在NPR發起的投票中,截止發稿前,機器人獲得了912票,而Scott的文章獲得了9916票。

下面是他們的文章,你猜哪一篇是Scott的,哪一篇是機器人WordSmith的?

新聞機器人寫作評估與分析

NPR認為,機器人的優勢在於速度,但質量也能通過學習變得更好。比如,它可以學習一家媒體上千篇的文章,從而掌握其大致語言風格,甚至經常抖的「包袱」。

據媒體報導,在美聯社於去年 7月開始使用 AI 機器人寫作的時候,所有機器生產的文章都會經過人工審核,並把錯誤記錄下來發給 Automated Insights 以改進算法;到 10 月,機器生成的文章已經不再經過人工幹預;大半年後,自動寫作系統記錄下的錯誤已經比記者所寫文章中的錯誤要少了。

那媒體人就這麼被機器人打敗了嗎?未來更理想的方式是,機器人作為輔助,和記者們配合。前者可以通過速度優勢快速、全面、準確的發送消息,而後者負責深入解讀和分析。

 

五、輿情點評:機器人不是人類的敵人而是助手

1.專家稱應客觀看待機器人寫新聞現象。

上海市網際網路輿論領導小組特約專家評論員吳興人認為,對這個問題不妨從兩方面來看。一是機器人寫新聞的挑戰不可忽視。現代科技進入新聞傳媒帶來的影響之大是超過人們的預料的。電腦的問世取代了紙和筆,記者的工作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臺手提電腦走遍天下;電腦植字的問世替代了傳統的鉛字植字和報紙的拼板,導致鉛字退出印刷舞臺,導致報紙的印刷方式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電腦發稿的普及也使電報發稿和傳真發稿自動取消。

瑞典學者的一項研究顯示,大多數讀者無法分辨自動寫作軟體和記者撰寫的某些報導。有軟體公司負責人預測,在5年之內機器人所撰寫的文章就能獲得普利茲新聞獎,並稱將來90%新聞稿由機器人撰寫。

另一方面,記者們也不要過分緊張。人類的思維短時間內還無法被機器人模仿,分析和觀點性的報導需要消息來源、知識積累、邏輯思維等眾多的能力在裡面,在這些方面,機器人寫手似無法與記者一決高下。這也許是美聯社對「機器人」寫手還不那麼放心的理由。他們決定在最初階段對每篇自動生成的報導進行審閱後再發表。美聯社編輯費拉拉承認:「通過機器人撰寫的稿件,會因為內容的生硬和重複而影響稿件的質量。」「機器人記者」能寫的文章種類有限,無法進行深度分析,更不會鍊字鍛句,所以不會又許多記者的崗位被替代。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童兵教授對自動寫稿系統並不看好,「中國沒必要搞這個系統,因為寫簡單的稿件佔記者的勞動時間和精力都是微乎其微的。」

吳興人認為,機器人搶記者飯碗的估計顯然言過其實。對記者來說,有機器人的參與寫作是一種助跑,將促使我們的腿要跑得更快些;要轉變文風,新聞應盡力避免「機械化」,防止千篇一律的寫作;記者要多寫獨家新聞,揚深入採訪之長,避「公式化」新聞之短,不寫那些機器人寫手能寫的東西,而讓機器人為我所用。

2.「機器人記者」無法完全取代記者。

據觀察,目前的主流輿論認為,記者工作是一種複雜的、高級的腦力勞動。機器人也是人類發明的。機器人的構思再精巧,也無法替代人腦。機器人搶不走記者的飯碗。我們不必過於憂慮。

據媒體報導,Automated Insights公司的「機器人記者」充分利用了模式和規則,從故事的構思、素材的採集、組織與整理、文章結構的處理到最終的遣詞用句,大都有模式和規則可循。而Narrative Science開發的新聞機器人,用的方法就是創造模板,機器人抓取數據並填入相關空格裡,只要有格式,機器人就能夠完成工作。

美國《大西洋月刊》網站報導稱,自動寫作軟體目前最擅長的領域是體育和金融,因為這些領域的一些報導本來就已經很「機械化」。而美聯社總編輯費拉拉也承認:「通過機器人撰寫的稿件,會因為內容的生硬和重複而影響稿件的質量。」

2014年3月26日,《人民日報》刊發署名為「趙鐸」的文章《「機器人記者」忙起來》指出,機器人寫手只是一種輔助形式,它可以節省時間,把記者從一堆基礎數據和信息中解放出來。然而,說機器人會搶記者的飯碗,未免有點杞人憂天。機器人撰寫新聞的過程就像一個複雜的填詞遊戲,一些具有固定模式的行業性文章更符合它的能力。機器人無法進行深度分析,更不會鍊字鍛句。如果有一天記者真的被冷冰冰的機器人取代,新聞恐將淪為諸多報導模式的生硬「拼盤」。

人們難以期望機器人會變換著語氣在採訪中進行觀點交鋒,也不能指望它在鏡頭前隨機應變或深入背街小巷明察暗訪。新聞作為一種文字和圖像的藝術,字裡行間與鏡頭之下,都包含著記者的判斷、價值觀與人文關懷。機器人寫手雖有其技術優勢,但卻無法完全具備人的靈活性和創造力。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原常務副理事長韓力群指出,目前,機器人只擅長寫一些比較結構化的稿件。很多新聞是有相對固定的格式的,比如財報、球賽、突發事件等。而消息的導語也包括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這5個固定要素。因此要撰寫這種格式比較固定的、不需要進行創作的稿件時可以事先設定好一些套路程序,就像做好一個個模板一樣,然後給機器人一些不同的素材,讓它們將其填到模板裡去,從而完成稿件的撰寫。

機器人寫稿件不可能有訓練有素的人類寫得那麼好,這從外國記者Scott Horsley的稿件獲得了更多人的支持就可見一斑。記者的知識是日積月累的,用的時候可以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而機器人只能依靠人類為其存儲的語料庫,以及寫作知識程序來寫作。作為人類記者的輔助工具,機器人記者可以把記者從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使人類記者有更充足的時間採訪深度報導,進行選題策劃。

機器人「Quakebot」的設計者舒文克表示,機器人寫手雖有其技術優勢,但卻無法完全具備人的靈活性和創造力。讓機器人成為記者的幫手,相信它會使工作更有趣。

3.機器人不是人類的敵人,或將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自1959年美國製造出第一臺工業機器人以來,機器人在日本、韓國、德國等工業化國家得到了大規模應用,並且越來越朝著「小而有力」「聰明好用」的方向發展。

那麼,眾多機器人的廣泛應用會不會讓各國本已十分嚴峻的就業情況雪上加霜呢?在業內專家看來,短期內機器人可能會搶走一些工作機會,但從長期和全局來看,機器人不但不會搶走工作機會,反而還會創造大量就業。

NPR 分析指出,在這個機器入侵的時代,最難被機器人取代的工作是精神健康和社工類的工作。這類工作只有 0.3% 的可能會被機器取代,因為它需要運用人的智力、協調溝通能力、還有最重要的人性的力量。而最容易被機器取代的工作則是電話推銷員,而且這已經成為了現實——現在連 10086 都能自動打電話來催你交話費辦業務了。

復旦大學計算機系教授章元峰指出,實際上,我們現在接觸到的人工智慧有些做得已經不錯了。比如蘋果手機的siri,微軟的小冰,還有10086的自動應答機器人,它們都可以和人聊天。

中國人工智慧學會原常務副理事長韓力群指出,隨著日後機器人的大規模使用,會有更多的人轉向從事機器人研發、生產製造、維修以及機器人教育、培訓等領域的工作。機器人把人類從簡單重複和危險工作中解放出來,使人可以投入到更具創造性的工作中。未來在機器人面前,人仍將具有無法替代的優勢,而未來的世界將由人與機器人協作創造。「我們不應該把機器人放在與人類對立的位置,而應該建立和諧友好的人機關係。」韓力群說。

中國科學院瀋陽自動化研究所所長於海斌也援引數據指出,從2004年到2008年,德國的機器人總量增加了約2.3萬臺,同期的失業率從4%下降到1.8%;巴西的機器人總量增長約2000臺,失業率從9%降至7%。「這些數據說明,機器人產量的增長不會造成大量失業,相反,更多的就業機會被創造出來。」 

相關焦點

  • BBC:機器人都能寫新聞 記者們真要失業了嗎?
    中新網1月31日電 據外媒報導,機器人跟記者並肩工作,寫新聞,已經是一些媒體機構的現實。有些體育消息,如果不加作者名字,幾乎可以「以假亂真」。機器人都能寫新聞,記者們真要失業了嗎?資料圖:當地時間2018年1月23日,2018年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冬季達沃斯」)在瑞士小城達沃斯開幕。今年的冬季達沃斯年會開幕前夕,當地迎來了多年不遇的強降雪。
  • 「機器人記者」是否會搶了人類傳統記者的飯碗?
    自2014年大數據在媒體行業的深度應用以來,新聞生產的流程、報導的廣度深度、新聞的展示方式和傳播能力都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媒體行業總體呈現出從數字信息化向智能化轉變的明顯趨勢,可視化的數據新聞、高冷酷炫的智能輕應用、「瑞士軍刀」之稱的智能手錶、不現顏值的「機器人記者」等智能化產物紛至沓來。今天,讓我們來聊聊初露鋒芒的「機器人記者」,看她是如何驚豔的。
  • 細思極恐,機器人都取代了人類的哪些工作?
    特別是有媒體列出長長一串將被代替工種的名單,比如非訴訟律師,金融分析師,高等教師,醫師 ,藥劑師,各類諮詢師 ,網絡運營和營銷,電話營銷,裁判記者,行政人員,財務人員,人事,翻譯等都赫然在列。事實上,是我們過度反應了,如同汽車加工廠、自動化加工廠裡的工業機器人代替一部分人工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但我們從來沒覺得恐慌過。
  • 記者職業被人工智慧取代的機率僅為 8.4%
    他們認為包含以下三類技能要求的工作,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  1、社交能力、協商能力、以及人情練達的藝術;  2、同情心,以及對他人真心實意的扶助和關切;  3、創意和審美。  基於此,他們預計記者、編輯的職業被人工智慧取代的機率僅為 8.4% 。
  • 記者職業被人工智慧取代的機率僅為8.4%
    2015-2016年是機器寫作的「爆發年」,美國各家主流媒體紛紛引入機器人寫稿技術,應用到奧運會、美國大選這兩大新聞事件上。在2016年的奧運會中,獎牌、賽事等諮訊通過機器寫作程序,迅速生成並發布到推特上,新聞產品全流程的「無人化」操作讓機器寫作一鳴驚人。同樣,美國大選期間,「機器人記者」在一個晚上一口氣報導了50個州的票數結果,高效無誤的寫作軟體得到了實踐驗證。
  • 新聞寫作機器人的應用及前景展望——以今日頭條新聞機器人張小明...
    以「小明」為例,在奧運會期間其一篇稿件的完成時間約在2秒左右,也就是說比賽剛一結束,稿件就已經寫好發布了。這讓其在發稿速度上要快其他媒體一步。其次,發出的稿件可以第一時間發布到社交媒體上,讓其消息在眾多類似消息中脫穎而出,更容易受到用戶的關注。
  • 機器人搞不出大新聞
    理想狀況下,在「創作稿件——發布曝光——反饋學習——繼續創作」的閉環中,AI寫作機器人能通過不斷學習,帶來越來越符合主流讀者取向的內容。樂觀的預測是,機器人將取代全世界的寫作者。 然而並沒有。
  • 人工智慧會成為記者的好夥伴嗎?
    回合一:智能算法會完全勝任私人記者工作嗎?無論你拒絕還是接受,你極有可能消費了AI生產的內容且毫無察覺。毫無疑問,新聞和信息生態系統再次處於變革之中,人們對「智能內容」的需求量也順勢而生。那麼,未來機器算法會完全勝任「私人記者」的工作嗎?
  • 未來的機器人將取代人類嗎?_眾聲_澎湃新聞-The Paper
    這個想法的思路是,如果將來的超級人工智慧真能全面超越人類智能,那就不妨讓人腦與人工智慧結合,比如在人腦中植入晶片,使人腦也能接受無線傳輸的大數據,擁有雲腦,也能進行雲計算和深度學習,等等,這就至少可以做到讓人和超級人工智慧一樣強大,於是也就不會被機器人取代。現在這個設想已經被一些科技專家付諸研究,其中就包括發出「取代警告」的技術大家馬斯克。
  • 機器人記者崛起了,但人類記者不用害怕
    據紐約時報報導,目前,彭博社發布的新聞內容中約有三分之一是使用一款名為Cyborg的AI寫作機器人完成的,該機器人能夠協助記者每季度完成數千篇公司財務報告相關文章。迅速成文,秒速搶發隨著傳統媒體轉型及自媒體的崛起,新聞寫作中的「搶發」成為被尤其突出的特點之一。由於在寫作標準化消息時,機器人寫作擁有快速成文的特點,國內媒體也逐漸引入寫作機器人。
  • 地震信息播報機器人6秒寫圖文並茂新聞稿自動發布
    多名網友紛紛轉發這條地震新聞,並表示驚嘆:「機器人6秒寫完『四川地震』新聞,手慢的記者震驚了嗎?」  設計初衷  讓及時地震播報內容更豐富  這則流傳於朋友圈的地震新聞,真的是機器人寫的嗎?昨日下午,成都商報記者聯繫上國家地震臺官方微博「中國地震臺網速報」(以下簡稱「速報」)。
  • 建築師和工程師會被機器人取代嗎?
    研究人員以此來確定一份工作被取代的「風險」有多大。瓶頸有三個因素:如果一個角色在這三方面都要求很高,那麼它面臨人工智慧風險的可能性就會降低。建築師和工程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些專業人士需要大量的創造性智慧。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可能無法模仿這種創造性的智能。因此,建築師和工程師不太可能擔心失去他們的工作。至少現在是這樣。該研究的結論是一個警示。
  • 聰明的機器人最終會取代所有人力工作嗎?
    ——MIT經濟學家大衛-奧特長久以來,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埃裡克-布林約爾松(Erik Brynjolfsson)一直都對人們擔憂自動化技術會取代人們在工作領域重要性的想法嗤之以鼻,但布林約爾松在MIT的許多同事卻一直試圖向外界證明這一有可能最終取代人類作用的尖端自動化技術或許就在我們眼前。
  • 醫考機器人通過考試,他能取代醫生嗎,你怎麼看?
    今天有條新聞說,由清華訊飛聯合實驗室研發的「智醫助理」醫考機器人參加了全國臨床執業醫師綜合筆試,20分鐘考完,成績高出合格線96分。由於醫考不只是考記憶,所以對機器人來說,並不是說讀取教材、病例、論文的速度快,計算和檢索信息快,考試成績就能好,據研發者說,它運用的也是計算機的自主學習能力。僅是會考試,不可能當好醫生,所以,會考試的人工智慧並不能取代醫生,而是給臨床醫生提供輔助決策,或是培訓、醫療教學等方面提供幫助。
  • 社群媒體漸漸取代傳統媒體成為主要新聞來源
    社群媒體漸漸取代傳統媒體成為主要新聞來源 2012-04-27 16:56
  • 寫稿機器人「小柯」上線,會翻譯,還會寫科學新聞
    近日,一款看起來挺有文化的寫稿機器人上線了。它叫小柯,由中國科學報社和北京大學科研團隊共同研發。   小柯寫的不是普通的稿子,而是中文科學新聞。   小柯:一個盡職的摘要翻譯轉寫者   科技日報記者發現,7月5日,小柯機器人發出第一篇稿子,截至8月22日記者統計時,小柯機器人共發稿415篇。初期更新時間距論文發表時間間隔一個月左右,現在可以做到當天或隔天更新,每天更新幾篇到二十幾篇不等。
  • 未來,也許你看到的所有新聞都是AI寫的
    AI代替人工來進行內容篩選、改編、推薦配圖,並呼籲其他媒體和記者也開始使用AI技術。對於微軟而言,裁掉人類編輯而改用AI機器人肯定能為公司削減不少開支,但也有人質疑,新聞創作缺少了人類編輯的把關,內容質量一定會下降。
  • 在人工智慧和新聞的結合上,國外媒體已經飛起來了?
    負責《華盛頓郵報》新數字項目的傑雷米·吉爾伯特(Jeremy Gilbert)希望能夠把帶有人工智慧軟體的新聞內容「注入到」人力記者製作的內容之中,讓機器人的新聞作品更像人力記者。 機器人編輯既然機器人能寫新聞,為什麼編輯新聞不用它呢?《衛報》、《紐約時報》和路透社在新聞編輯流程中進行了一些嘗試,難度、深淺不一。
  • 未來已來,看看騰訊用機器人寫的新聞稿
    這篇稿子為什麼能用機器人生成呢?根源並不是機器人本身有多高明,而是在於,在這個時代,新聞生產可以不依賴於採訪。新聞生產和採訪的脫離,這是當今時代新聞業最重大的變化。寫消息稿的記者,如果不對新聞事實加以深度分析和獨立判斷,就是會被機器人徹底取代。記者本質上的核心競爭力,是採訪,沒有採訪的記者就不成其為記者。
  • 記者心發慌 寫稿機器人僅用0.3秒寫完一篇股市新聞
    記者心發慌 寫稿機器人僅用0.3秒寫完一篇股市新聞報導稱,電腦中安裝了人工智慧記者程序,每天股市收盤時,人工智慧記者基於韓國證券交易所數據,只需要0.3秒即可完成一篇股市行情的新聞報導。網絡上曾進行的對比調查顯示,一半以上的讀者分不清楚到底是人寫的還是機器寫的。據悉,這臺人工智慧由國立首爾大學的一支三人小組研發完成,項目帶頭人李俊煥(音譯)教授介紹,他們開發出了一種新聞撰寫演算法,使人工智慧記者能自主收集數據,分析變化最大的數據作為核心內容,再根據核心內容判斷整體的新聞基調,最後連接語言庫完成新聞稿的撰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