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心發慌 寫稿機器人僅用0.3秒寫完一篇股市新聞

2020-12-15 TechWeb

【TechWeb報導】3月14日消息,據央視環球財經連線報導,近日韓國一家金融新聞編輯部,一名人工智慧記者正式上崗,僅用0.3秒即可完成一篇股市行情的新聞報導。

記者心發慌 寫稿機器人僅用0.3秒寫完一篇股市新聞

報導稱,電腦中安裝了人工智慧記者程序,每天股市收盤時,人工智慧記者基於韓國證券交易所數據,只需要0.3秒即可完成一篇股市行情的新聞報導。網絡上曾進行的對比調查顯示,一半以上的讀者分不清楚到底是人寫的還是機器寫的。

據悉,這臺人工智慧由國立首爾大學的一支三人小組研發完成,項目帶頭人李俊煥(音譯)教授介紹,他們開發出了一種新聞撰寫演算法,使人工智慧記者能自主收集數據,分析變化最大的數據作為核心內容,再根據核心內容判斷整體的新聞基調,最後連接語言庫完成新聞稿的撰寫。人工智慧機器人是去年10月研發,目前還處於初級階段,並不具備對特定新聞進行多角度分析能力。

目前負責人工智慧研發的三人小組中,還有一名中國留學生,她的主要工作是對人工智慧的中文撰寫能力進行加強,豐富人工智慧的語言庫以及提升中文的準確度。

據李教授介紹,人工智慧機器人的最終目標是讓私人記者成為可能,即人工智慧機器人可以根據每位用戶的需要撰寫私人新聞。

2015年9月,騰訊就已經嘗試啟用寫稿機器人,發表簡單的財經新聞,後來新華社的寫稿機器人「快筆小新」正式上崗,可以寫體育賽事中英文稿件和財經信息稿件。

當時新華社體育部發稿中心主任周杰表示,「記者寫一條這樣的消息至少10分鐘,有些數字沒有表格的話還容易看錯行。『快筆小新』分分鐘可以生成很多條,還不容易出錯。這就把記者從基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來,有更多的時間採寫原創、深度稿件。」

韓國《金融新聞》編輯部主編嚴虎動稱,人工智慧機器人的出現,對目前從事新聞報導的記者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衝擊。在未來,多數從事一般性報導的記者都會失業,因此記者應該向深度調查記者轉變,這樣才能不被淘汰。(王卡卡)

相關焦點

  • 雲南首個寫稿機器人公開測試 「小明」上崗寫篇稿只要1秒
    因此,寫稿機器人是讓記者從簡單的、重複性的工作中解脫出來,寫出更有深度、更有思想、更有人文關懷的新聞報導。本報記者報導   新聞助讀   機器人寫稿成新聞報導新手段   近幾年,隨著自然語言處理、大數據計算等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國內外許多媒體已經開始了機器人報導的探索與實踐。
  • 機器人搞不出大新聞
    [2]「Dreamwriter生產一篇稿子平均只要0.46秒。」騰訊人工智慧項目總監、Dreamwriter負責人劉康介紹[3],Dreamwriter每天最多生產超過2500篇文章。[9] 如今,在中國網際網路,如不去主動搜索,讀者已經很難再看到AI寫作機器人生產的新聞。 DT稿王的沉寂,距離其高調發布僅一年零一個月。至今,在第一財經官網上,DT稿王只留下了6篇「0評論」、「0點讚」的歷史文章,其中最後一篇文章發布於2017年6月9日。
  • 機器人記者崛起了,但人類記者不用害怕
    據紐約時報報導,目前,彭博社發布的新聞內容中約有三分之一是使用一款名為Cyborg的AI寫作機器人完成的,該機器人能夠協助記者每季度完成數千篇公司財務報告相關文章。在工作效率方面,2016年韓國一家新聞機構投入使用的機器人0.3秒寫出一篇股市行情稿件;2016年8月,裡約奧運會期間,今日頭條的「張小明」2秒內生成稿件並完成發布;2017年1月,《南方都市報》寫稿機器人「小南」首篇300餘字的稿件在一秒內成文;第一財經的「DT稿王」,每秒寫28個字, 一分鐘寫1680字。
  • 地震信息播報機器人6秒寫圖文並茂新聞稿自動發布
    新聞內容包括地震發生時間、地點、震級、震源深度等地震參數,也有震中周邊300公裡近5年來發生地震的歷史記錄,還包括地震周邊5公裡村落、周邊20公裡內鄉鎮以及安州區當地的人口、地理以及氣候等情況,堪稱一篇內容翔實的新聞稿件。  關鍵是文章最後的括號中寫明:「以上內容由機器於2016年5月29日10時23分14秒自動編寫,用時6秒,測試階段僅供參考。」
  • 機器人也能寫新聞了!媒體記者會被取代嗎?
    此事件表明,繼多家國外媒體啟用機器人寫稿後,這一方式也終於引進國內。獲悉這一消息後,眾多媒體界和IT界人士紛紛發表看法。 有網友翻出今年5月份的一篇報導指出,利用新聞機器人寫作新聞報導的事情國外早已實現了。現在的雅虎和美聯社相當一部分財經報導和體育新聞都是機器人寫的。
  • 新聞寫作機器人的應用及前景展望——以今日頭條新聞機器人張小明...
    (表1)這些寫稿機器人無一例外都運用到了大數據處理技術。首先通過數據採集,將其錄入資料庫中,在將這些數據按照語句出現頻率以及新聞要素關鍵詞進行分析加工。製作出一套符合該媒體發稿風格的模板,然後將新聞元素5W1H代入其中,一篇新聞消息就這樣產生了。
  • AI寫稿機器人將替代所有汽車試駕編輯?智駕君做了一次小實驗
    文丨AutoR智駕 王碩奇據西雅圖時報報導,微軟將於6月底進行裁員,裁員對象主要為記者和編輯,並將在未來加大力度使用AI技術取代人類新聞編輯。「新上崗」的AI算法將會代替人類編輯選取可報導的新聞事件、改寫新聞標題、尋找文章配圖等工作。
  • 細思極恐,機器人都取代了人類的哪些工作?
    特別是有媒體列出長長一串將被代替工種的名單,比如非訴訟律師,金融分析師,高等教師,醫師 ,藥劑師,各類諮詢師 ,網絡運營和營銷,電話營銷,裁判記者,行政人員,財務人員,人事,翻譯等都赫然在列。事實上,是我們過度反應了,如同汽車加工廠、自動化加工廠裡的工業機器人代替一部分人工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但我們從來沒覺得恐慌過。
  • 專訪北大計算機所萬小軍:寫稿機器人是新媒體時代的產物| CCF-GAIR...
    機器人寫稿並不是一個全新的話題了。2016年8月,萬小軍帶領的北大計算機所與今日頭套實驗室聯合推出新一代AI寫稿機器人——奧運AI小記者Xiaomingbot。2017年1月,萬小軍與南方都市報合作研發寫稿機器人「小南」。
  • ...北大計算機所萬小軍詳解寫稿機器人的技術及應用| CCF-GAIR 2017
    小南寫的春運火車票的新聞中採用了不少賣萌的句子。當然這也是把我們的新聞記者的語言表達做了很好的總結,最後使我們的機器人也能這樣表達出來。 最近小南機器人也做了一些天氣預報的寫作。小南讀報主要是在兩會期間統計南方都市報跟兩會相關報導都分別屬於哪些領域,做了一個統計和盤點,然後把這個盤點的結果用自然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
  • 寫稿機器人「小柯」上線,會翻譯,還會寫科學新聞
    近日,一款看起來挺有文化的寫稿機器人上線了。它叫小柯,由中國科學報社和北京大學科研團隊共同研發。   小柯寫的不是普通的稿子,而是中文科學新聞。   小柯:一個盡職的摘要翻譯轉寫者   科技日報記者發現,7月5日,小柯機器人發出第一篇稿子,截至8月22日記者統計時,小柯機器人共發稿415篇。初期更新時間距論文發表時間間隔一個月左右,現在可以做到當天或隔天更新,每天更新幾篇到二十幾篇不等。
  • 記者職業被人工智慧取代的機率僅為 8.4%
    他們認為包含以下三類技能要求的工作,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  1、社交能力、協商能力、以及人情練達的藝術;  2、同情心,以及對他人真心實意的扶助和關切;  3、創意和審美。  基於此,他們預計記者、編輯的職業被人工智慧取代的機率僅為 8.4% 。
  • 記者職業被人工智慧取代的機率僅為8.4%
    他們認為包含以下三類技能要求的工作,被機器人取代的可能性非常小:1、社交能力、協商能力、以及人情練達的藝術;2、同情心,以及對他人真心實意的扶助和關切;3、創意和審美。2015-2016年是機器寫作的「爆發年」,美國各家主流媒體紛紛引入機器人寫稿技術,應用到奧運會、美國大選這兩大新聞事件上。在2016年的奧運會中,獎牌、賽事等諮訊通過機器寫作程序,迅速生成並發布到推特上,新聞產品全流程的「無人化」操作讓機器寫作一鳴驚人。同樣,美國大選期間,「機器人記者」在一個晚上一口氣報導了50個州的票數結果,高效無誤的寫作軟體得到了實踐驗證。
  • 【新傳時政熱點】機器人新聞寫作的現狀——以「張小明」為例(北京體育大學2020年新聞與傳播學考研必讀)
    從web1.0到web3.0,手機通信由2G到3G、4G甚至是5G時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帶來了媒體的重組與變革。網際網路+、雲計算、虛擬實境、人工智慧……在科學技術這一強大生產力的推動下,媒介形態、內容生產、傳播渠道等領域呈現全方位多層次的演進。如今在大數據的時代背景下,數據成為新聞盛宴的重要原材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人們做任何事都可以用數據說話。
  • 北大計算機所萬小軍:寫稿機器人偷了誰的才華?
    延續上一次大會的議題,本次 CCF-GAIR 2017 將會迎來更多人工智慧和機器人行業的議題與討論。說到機器人,就不得不說近兩年在媒體行業火起來的寫稿機器人。從 2015 年開始,騰訊、百度、今日頭條,以及傳統媒體南方都市報先後加入寫稿機器人的大軍,特別是今日頭條和和南方都市報的背後,離不開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以下簡稱北大計算機所)的支持。
  • 新華社正式啟用寫稿機器人!小編哽咽了
    早在9月份,快科技就報導過,騰訊已經開始啟用寫稿機器人,像是CPI漲跌此類的財經新聞已開始逐步發表在網站中。而來自新華社的最新消息,在明天(11月7號),也就是中國國家通訊社新華社成立84年之際,寫稿機器人「快筆小新」將正式上崗。
  • 「機器人記者」是否會搶了人類傳統記者的飯碗?
    如果你無法分辨哪一篇是由人類寫的,那你不是唯一一個。而答案是:上邊是機器寫的,下邊是人寫的。你猜對了嗎?只要輸入一些數據,如公司收益報表之類,這個聰明的程序就能在幾秒鐘之內生成一篇新聞報導。  可以看到,美聯社與AutomatedInsights合作,共同促進了自動化新聞寫作的發展。算法的驚人之處在於,其充分利用了模式和規則。尤其是新聞寫作,從故事的構思、素材的採集、組織與整理、文章結構的處理,到最終的遣詞用句,大都有模式和規則可循。只要有模式和規則,就有算法的用武之地。
  • BBC:機器人都能寫新聞 記者們真要失業了嗎?
    中新網1月31日電 據外媒報導,機器人跟記者並肩工作,寫新聞,已經是一些媒體機構的現實。有些體育消息,如果不加作者名字,幾乎可以「以假亂真」。機器人都能寫新聞,記者們真要失業了嗎?資料圖:當地時間2018年1月23日,2018年世界經濟論壇年會(「冬季達沃斯」)在瑞士小城達沃斯開幕。今年的冬季達沃斯年會開幕前夕,當地迎來了多年不遇的強降雪。
  • 你看到的第一條九寨溝地震信息是機器人發布的
    與此同時,人們驚訝地發現,地震發生後僅25秒,全國人民就已經收到了相關信息播報。這條由「地震信息播報機器人」自動編發的稿件,共540字配發4張圖片,包括速報參數、震中地形、熱力人口、周邊村鎮、周邊縣區、歷史地震、震中簡介、震中天氣等十幾項內容。 25秒能做什麼?
  • 曾威脅到文字創作者們職業生涯的AI寫作機器人,去哪兒了?
    沒有感情的「填空機器」目前看來,AI寫作機器人缺乏一篇可以令讀者記憶深刻的代表作。Open AI發布的人工智慧語言模型GTP-3一度有希望成為「破局者」。技術角度,GPT-3可能是目前最先進的人工智慧,參數量和訓練數據集容量都領先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