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我讀大學的時候,如果你說你擔心科技會帶來的副作用,你肯定會被視為異類,因為科技總是為我們提供方便的。經濟學家不應該擔心自動化技術可能對人力勞動者構成的威脅,而是應該擔心這一技術所帶來的發展不平衡問題。」——MIT經濟學家大衛-奧特
長久以來,麻省理工學院經濟學家埃裡克-布林約爾松(Erik Brynjolfsson)一直都對人們擔憂自動化技術會取代人們在工作領域重要性的想法嗤之以鼻,但布林約爾松在MIT的許多同事卻一直試圖向外界證明這一有可能最終取代人類作用的尖端自動化技術或許就在我們眼前。
谷歌在2010年宣布,配備了許多特殊傳感器的豐田普銳斯已經在美國道路上安全行駛了超過1000英裡。直到這時,布林約爾松才開始意識到自己此前的想法或許是錯誤的。在此之前,無論是蒸汽發動機、自動焊接機還是無處不在的ATM,機器已經一次又一次證明了自己能夠在一定情況下取代人類的作用。而最近包括自動駕駛汽車、可以閱讀人類表情的電腦技術的問世則又一次迫使諸如布林約爾松這樣的專家重新審視自動化技術會在未來對現有勞動力造成多大的衝擊這一話題。
舉例來說,世界第二大礦業集團力拓礦業公司(Rio Tinto)已經在澳大利亞北領地利用自動駕駛卡車和鑽頭在鐵礦石開發地自動工作,且該公司還計劃在今後利用自動駕駛火車將開採出來的鐵礦石運往483公裡外的加工基地;在美國洛杉磯的港口,當地政府正在安裝一整套可能將所需碼頭工人數量減半的全自動系統;如今的計算機已經可以幫助人們完成法律調研、撰寫股價走勢報告、構思廣造詞,甚至是新聞稿件,而這些此前都是只有人類才能夠獨立完成的工作。
蓋茨入局
微軟聯合創始人比爾-蓋茨(Bill Gates)去年在華盛頓發表演講的時候曾表示,自動化科技的發展已經開始對所有領域的人力工作者構成了威脅,無論是司機、護士還是餐廳服務員都不例外。
「我不認為人們已經開始意識到了這一點。」蓋茨說道。
全球領先的信息技術研究和顧問公司Gartner曾預計,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工作會在十年內被自動化技術所取代。同時,牛津大學研究人員表示在二十年內,大約有50%的工作會逐漸被自動化技術取代。
「在我讀大學的時候,如果你說你擔心科技會帶來的副作用,你肯定會被視為異類,因為科技總是為我們提供方便的。經濟學家不應該擔心自動化技術可能對人力勞動者構成的威脅,而是應該擔心這一技術所帶來的發展不平衡問題。」MIT經濟學家大衛-奧特(David Autor)說道。
奧特的研究發現,自動化技術所取代的大多是諸如辦公室文員和圖書館管理員這樣的中級工作崗位,同時為市場創造出了對於低端和高端工作人員的更大需求,而這也正是勞動力市場在過去15年時間越來越兩極分化的原因所在。奧特相信,自動化技術工具的出現不是為了取代人力的作用,而是希望幫助他們更加高效的展開工作。
布林約爾松曾在2011年和他人聯合撰寫了一本有關自動化技術的書籍,他在書中曾提及了這樣一個細節:僅僅在谷歌宣布自己的自動駕駛汽車前六年,MIT經濟學家、自動化技術專家弗蘭克-萊維(Frank Levy)曾在一本書中明確表示自動駕駛汽車不可能成為現實。
萊維對於布林約爾松在書中的指責並不高興,而他直到現在也依舊認為自己在《計算機如何創造未來的就業市場》(How Computers Are Creating the Next Job Market)一書中的觀點沒有問題,即自動駕駛恐怕不會像人們想像中那麼快來到我們身邊。對此,MIT機器人專業教授約翰-萊昂納德(John Leonard)還特地為他們開辦了每月一次的開會討論時間供萊維、布林約爾松以及其他一些MIT教授在此各抒己見。
未來走勢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工業機器人專業主管亨利克-克裡斯特納森(Henrik Christensen)認為,如今的自動化技術已經在向全球工廠擴張,而中國不久前剛剛超過美國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機器人市場。「如今的大多數卡車司機或將在十年內失業,而剛剛出生的小孩未來可能根本無需學習駕車。當然,自動化技術的擴張也不一定會像人們想像中那樣迅速。舉例來說,ATM已經出現了很長一段時間,但從事出納職業的人數直到最近才開始緩慢減少。具體來說,美國各大銀行在1985年總計僱傭了48.4萬名出納,2007年時的這一人數是47.2萬名,直到最近這一人數才降至了36.1萬。」克裡斯特納森說道。
MIT管理學院傑出教授、斯隆管理學院技術、創新、創業與戰略項目主任斯科特-斯特恩(Scott Stern)同樣相信,自動化技術已經發展到了自己的轉折點,而現在擺在科學家面前的一個最重要問題就是機器人和人類在處理複雜問題時的互動技術離我們還有多遠。對此,有不少MIT學者相信如今電腦的運算能力是這一技術成為現實的唯一瓶頸。目前,全球各地都在建立龐大的資料庫以及越來越多的超級電腦,而這些工具的出現則將使電腦有可能從事此前必須由人類主導的工作。然而,就連MIT機器人專業教授約翰-萊昂納德都不認為這一自動化技術的重大突破會在可預見的未來出現。
「機器人領域的部分進步讓我們錯誤的認為自己已經同施瓦辛格《終結者》電影中的橋段十分接近了。」萊昂納德說道。對此,萊昂納德特地在自己的車輛儀錶盤上安裝了一個行車記錄儀來查看自動駕駛系統在日常通勤路途中有可能遇到的複雜情況。在仔細查看了這一視頻後,現年49歲的萊昂納德表示自動駕駛汽車在自己的有生之年恐怕還無法在車流如梭的城市道路中完美領航。
谷歌近期為萊昂納德提供了一次試駕旗下自動駕駛汽車的機會,萊昂納德在試駕後將這一體驗同萊特兄弟的首次飛行試驗進行了比較。「它們都是了不起的成就,但看看萊特兄弟的首次飛行和將這一技術投入商用花費了多長時間?」萊昂納德補充道。
平衡利弊
事實上,有關自動化技術引發人們對於工作崗位不確定性的擔憂最早起源於19世紀。當時的英國紡織工人擔心第一代自動紡織機的問世會對自己的賴以生存的技能構成威脅,而隨後的事實也證明他們的擔心是完全正確的。然後,在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人們對於機器自動化威脅的擔心又再次被擺上了臺面,因為那時越來越多的工業機器人開始首次進入美國生產企業之中。不過根據芝加哥大學針對頂尖經濟學家展開的一項調查顯示,他們中有88%的人都認為美國歷史上還沒有因為自動化而導致了就業率的降低。
因為雖然自動化機械的使用大幅降低了產品的成本,但同時也為企業創造出了更大的市場需求,所以這一情況反而為我們創造了更多的工作崗位。具體來說,汽車的誕生雖然讓鐵匠這一職業瀕臨滅絕,但同時也創造出了諸如汽車經銷商等更多的職位需求。換句話說,過時的技術遲早會被淘汰,但社會的總就業人數依舊能夠保持平衡。其中,世界第二大礦業集團力拓礦業公司似乎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
力拓創新部負責人約翰-麥格(John McGagh)表示,公司的自動化進程大約在十年前,也就是更強大的計算機晶片以及擁有更高精度的GPS問世後開始正式起步。全新自動駕駛卡車的啟動會減少許多的駕駛崗位需求,但同時也創造了更多其它的崗位需求,就比如網絡工程師以及近五年才出現的機電一體化工程師這一崗位。
值得一提的是,喜達屋集團位於加州庫比蒂諾的Aloft酒店在不久前啟用了一款名為Botlr的機器人管家,Botlr能在晚間向客房提供食品和牙刷等物品。Botlr是一款完全自動化的機器人管家,這款機器人能記住酒店中的所有通道、電梯和客房位置,使用雷射雷達來進行導航、確定道路,並通過攝像頭來避免碰撞人和障礙物。
當酒店賓客致電前臺需要服務時,酒店員工可以向機器人輸入信息。只需按幾顆按鈕,機器人即可向賓客提供所需的物品。Botlr能通過酒店的WiFi網絡呼叫電梯,登上電梯前往特定的樓層,而這些操作均不需要機器人接觸電梯的控制面板。而且,Botlr在抵達房間外後不會敲門,而是會通過撥打室內電話的方式通知房客開門,而房客也不需要為這一服務付出小費,僅僅需要對其進行服務評分而已。
Savioke CEO史蒂夫-庫辛斯(Steve Cousins)表示:「我們也曾考慮過讓Botlr同房客進行交流,但一旦這樣做的話對方就會默認為你能夠理解他們所說的話,而我們則希望這是只有酒店員工才擁有的『技能』。」
來源:騰訊科技
物聯網智庫 整理髮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