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攝於自己美國住家門口
早起聽到鳥鳴,
出門聞到花香,
上學踏著綠茵,
到校得到擁抱.
這個寒假,我帶著一組來自全國多個省市的初中生在美國南加州一座小城市最棒的初中和高中學習和生活,以上節奏乃過去一周的寫照。
這次加州行是自己設計的課程。每次設計課程,我有個習慣:不僅僅確保學生有收穫,同時也會考慮自己的成長。設計意味著可以嘗試新事物,實現新突破,所以從設計到實施,整個過程令人興奮。這次加州行,除了安排學生入住美國當地住家之外,我自己也住進了當地的一家美國人,跟一對退休的夫妻成為了好朋友。
回想曾經在美國的15年,我往返於自己家和學校宿舍之間,這次何不嘗試美國家庭生活?我期待新挑戰,也期待新收穫,頓時勾起自己很多年前在日本京都留學時候住家生活的酸甜回憶。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我秉著這個信念,帶著一群少年來到了位於加州聖地牙哥北邊的一座小城市:茉莉塔市。
從北京來到加州的這座小城市,最大的感受是人少了,笑容多了。而自己內心,就如同城市的塵土,在北京,漂浮在空中,在這裡,安靜地躺在田野裡。這座小城市,清晨聞到的是帶有露水的花香,抬頭看到的是歡樂的海鷗,更高更遠處點綴著幾隻熱氣球。一眼望去,是樹、是山、是水,是鳥,是陽光。冬天本來「寒冷」,但是這裡午後溫度好比初夏。
僅僅一周的時間,我不再刷朋友圈,也不關注過多微信文章:XX教育公司即將赴美上市/XX美國校長給寒假生活的9條建議/高曉松入職哈佛等等雜音離我遠去。
就連最重磅的特斯拉CEO伊隆-馬斯克,與其看新聞,不如聽鄰居一位SpaceX員工娓娓道來最真實的伊隆-馬斯克,遠比媒體的二手信息更有料,也更加有親近感。
在這樣一種愉悅的環境之下,我開始了課程的第一種嘗試:進課堂聽課。美國人很注重隱私,老師對訪客聽課帶有先天性的敏感度,但是這裡的每一位老師卻都是張開雙臂歡迎我的到來。作為同行,我尤為感謝。
我聽課的重點在於了解我的小組成員在美國課堂裡的真實表現:學生能聽懂多少?是否願意尋求幫助?是否會提出自己的疑問?是否能參加課堂小組互動?受挫之後心態如何?對每一位學生,我會儘量觀察做筆錄。
課後活動觀看水球/Water Polo練習-該校水球隊剛剛參加了加州州冠軍賽
在這樣一種寧靜的環境之下,我開始了課程第二種嘗試:美國家訪。讀者可能對中國家訪比較熟悉,但是美國家訪到底有什麼不同呢?在選擇美高這件事上,中國父母往往傾向寄宿高中,其最大的原因並非寄宿高中相對走讀學校有絕對優勢,而是走讀學校的住家質量層次不齊,令家長難以安心。
當地典型的住家社區
我之所以訪問住家,一是了解住家真實情況,二是了解學生與美媽美爸的相處能力。每個孩子的起點不同,也許非常獨立,也許過於嬌嫩,我的目的是想從一線了解中國青少年與美國住家共同生活存在的某些共性挑戰。
令我驚訝的是,不僅僅住家的住宿條件超出我的預期,而且每一位學生與住家之間的融洽程度讓我另眼相看。前天訪問的兩位女生,來自上海和寧波,曾主動提出為住家分擔家務活,而住家媽媽卻不捨得讓她們幹活,頗有一種奶奶寵愛孫女的感覺,很難得。
另外一個住家充滿音樂細胞:家裡的初中生男孩在學校的儀仗隊吹大號,爸爸喜歡彈吉他,媽媽喜歡彈鋼琴。當天家訪,看住家裡擺了兩臺鋼琴,我感到手癢,便給住家獻上一首曲子,頓時跟住家拉近了距離不少,也就留下來跟她們共進晚餐。音樂掙得美食,如俞伯牙遇上鍾子期,算是找到知音啦!
住家的兩臺木質鋼琴
在這樣一種自由的環境之下,我開始了課程第三種嘗試:不論是美式精英教育還是中國明國時代大師教育,我一直想嘗試的教學方式是模仿影片《死亡詩社》/Dead Poets Society場景:在燦爛的陽光之下,在戶外圍桌而坐,由導師帶領一小組同學進行啟發式的討論學習。
因為我們即將訪問聖地牙哥大學,因此放學後我帶領小組討論研究這所大學。我不希望學生只是被動完成一次簡單的校園遊,我更希望她們帶著自己的問題去尋找答案。我有意鼓勵這群初中生提出問題,再尋找答案,讓她們體會如何主動學習。
不過理想和現實總是存在一定的距離:啟發式學習固好,但是學生們並不能很快適應。自主學習固好,但是道路漫長,非一朝一夕能夠成就。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我作為導師,或許應該反思自己啟發學生的能力。
在這樣的一種信任的環境之下,我開始了課程第四種嘗試:聽一聽美國學校對中國學生的印象和觀察。在這樣的一座小城市,在這座小城市的學校裡,從校長到老師,從前臺到清潔,每個人都散發著友善和熱情。
初中校長Mr. Fox放學後在門口跟每一位同學打招呼
我對美國校園有一種深刻的熟悉感。在當地的中學呆了幾天,甚至會有一種回到家的感覺。一周下來,我認識了學校裡多位既重要又普通的角色:清潔老大哥Bruce,前臺美媽Ann以及門衛大叔Ron。我非常享受與這些人交流,因為她們很真實,也很友善,她們每一位都記住我這位普通訪客的名字,並且她們所有人無一例外都高度歡迎中國學生的到來。
在這裡,我分享茉莉塔山谷高中學生會這周一剛發起的kindness week/愛心周的小視頻。我早上剛剛跨入校園的時候,一下子就覺得成了一位VIP!
美國教育和中國教育存在很多區別,我們可以比較教學法(比如圓桌討論),可以比較基礎教育的紮實程度,可以暢談美國人的體育精神或者中國人的班級榮譽感,但是比這些更加重要,更加根本的一個區別,在這次加州行,在這樣的一座小城市體現的淋漓盡致: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
這句話源於一句非洲諺語,在一些非洲的村莊裡,每一個新出生嬰兒的撫養和教育的責任都是由一整個村莊裡所有的人來負責和承擔的。希拉蕊·柯林頓出版的一本書就叫做《it takes a village》,內容就是關於兒童的教育撫養問題的討論。
令我印象深刻事例是上周三下午的一次偶遇。當時在校門口詢問去當地市政府廣場,結果一位年輕非裔媽媽主動提出直接帶我去。在車裡聊天又了解到這位非裔媽媽是一位國際貿易律師,曾經在上海呆過幾個月。在工作之餘,她每周一次為這所學校做義工,免費教授初中女生Hip Pop。如果你在這裡呆上幾天,你就會發現在這樣的一座小城市,即使走在路上,陌生人之間都會相互打招呼,都會點頭微笑。
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本來就是潛移默化的過程,而這樣的一種文化氛圍給下一代留下了寶貴財富:人與人原始的信任,以及人人回報社區的價值觀。這種文化超越任何一所學校、一個家庭的教育,這也是美式教育最具有價值的基石:她的社會教育。
Email:910025373@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