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經列舉過「正常母親恨嬰兒的17條原因」,包括:
.............
如果母親仔細覺察,也許會發現溫尼科特所言非虛,但是很少有人會朝這個方向想,因為社會道德對於「母親」這個角色實際上是給予了太多的期待,同時,也實施了太多的道德綁架。
所以,當我第一次看到溫尼科特提出的這17條理由時,我特別注意到了他指的是「正常母親」這個群體——這一點令我特別感動。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妻子帶著新生兒睡覺,一晚上要哺乳,哄娃,整晚睡不了多一會兒覺,這時候看著身邊熟睡的丈夫,往往會越看越來氣,從抱怨丈夫「怎麼睡得像個豬一樣?」到「你就是缺少責任心」,從「自私自利」上升到「你根本不愛我」.....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這些母親無法面對自己對嬰兒的恨意,更無法將自己因為睡眠剝奪產生的身心俱疲的挫折感所激發的怒火投向嬰兒,所以,她們使用了「轉移」這種心理防禦機制,把怒火發洩給丈夫。
這是一種生活中很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同時也很難讓我們自身覺察——因為從道德的角度來說,似乎這種發火是正常的,理由也是很充分的。
但是這種發洩卻會產生一個隱形的「惡果」——那些中途被叫起來臭罵一頓的丈夫,雖然在道理和意識層面無法反駁妻子,甚至還有人馬上做出了行為的調整,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能夠完全消化自己的情緒,多數時候,他們採用了「壓抑」的心理防禦機制,將自己的不良情緒壓抑了下去。
看,我們的心理防禦機制幾乎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而所有未經完整處理的情緒,都會轉化為生命當中的一種「黑色能量」,進入潛意識,在我們意識不到的時候悄悄對我們施加影響。所以,榮格才會說「潛意識潛意識正支配著你的人生,而你卻誤以為那是命運」,事實上,那些被防禦機制壓抑和轉移的情緒從來沒有真正消失過。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在我的讀者群裡,大部分都是對心理學比較感興趣或者想要解除人生困惑的人,我相信他們當中的一些人也看過一些心理方面的書籍,懂得一些其中的道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分群體,比起渾渾噩噩,從來不去探索和思考人生本質的大多數人,這部分群體已經算得上是「有覺知」的一部分人了,但即便如此,我也經常看到他們「互掐」,用自己所學和自己所理解的知識,來反駁或者批評其他也許認知層級比較低的人。
其實,當我這麼說的時候,我也在評判,我也把人的認知水平分了等級,從而也把「人」分了層級,正因如此,在認知層級裡,很多人會不由自主帶上鄙視鏈,去評判和不接納其他人。
在剛才關於媽媽的例子中,媽媽之所以不能面對自己真實的內心,其實也源於自我評判,這與文化有關——在我們讀到的文化訊息和育兒書籍中,幾乎沒有人提到母親對嬰兒的這份真實的憤怒,反而,凡是關於撫養孩子的,字裡行間透露的都是偉大、奉獻、無私、愛這樣的辭藻。
所以,當很多人揮舞著拳頭說「我要做最真實的自己」時,其實大部分時候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無時不刻不在使用的各種心理防禦機制,其實都是在對自己撒謊——一個無時不刻不在撒謊的人,又該如何「做最真實的自己」呢?
我猜測,中國的家長大概是最喜歡講道理的家長,這大概也是因為我們中國人太聰明了——對於歐美文化背景下的人來說,認識到中庸、陰陽等這種富有深刻哲學理念的思想,是比較困難的,我最近聽到一個故事。一個著名的進化心理學家在接觸到正念和禪修之後,才意識到自己之前很多認知都非常有局限性,而令他嘆為觀止的那些哲思,實際上對我們東方文化來說,是日日浸泡習以為常的,我們理解起來很容易,但對於西方文化的人來說,卻很困難,這個故事讓我覺得非常有趣。
不過這樣也有問題,太愛講道理的家長,往往容易培養出壓抑的孩子,這是因為道理是在理性層面的內容,是智慧的高度濃縮,但如果獲得道理的過程,是剝奪了自身的感受和對道理的認知、探索過程,那麼單純的講道理,說結論,就很容易發展成「拿正確的道理來壓抑自己」——在我看來,這是很多國人的通病。我見過很多人,自認為自己活的非常通透,但其實背後,也許是無法觸碰到的真實內心世界的「真相」——臉上的面具戴的太久,以至於自己也分不清面具和血肉的區別了。
在我看來,當今社會,流行著兩種不恰當的思維模式,一種是唯感受論,把自己看到的,頭腦中加工的、認知的當成客觀事實,比如你說了什麼話讓我覺得刺耳,我的「扎心刺耳」是真實感受,基於我的感受,我認為錯誤一定在你——如果不是因為你說了那些話,我怎麼會難受?再比如,你看了我一眼,我認為你的眼神充滿敵意,是嘲弄我,所以我就因此憤恨,心情煩躁.........這種思維模式的特點是「把我的感受當成事實」,自然帶著很多的自我中心的成分。
另一種是過分強調理性思維,包括很多講認知方面的大咖,他們會特別強調人在認識問題本質上容易犯的自我中心的錯誤,所以,特別強調人的思考能力,認知水平,以及理性思維。這種思維方式本身,是對第一種思維方式的修正,但是因為很多人理解的不透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結果反而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比如「過分講道理」,就是其中的代表。
過分偏執的崇尚理性思維,實際上是對真實感受的恐懼和迴避。
第二種思維的本質,是突破人的自我中心帶來的認知錯覺,以更理性、更具批判性和思辨能力的認知水平去認知世界,但是很多人將其演變為只講道理,不講感受。但事實上,不管是科學實驗還是認知的「道理」,都有其適應的情境,幾乎沒有任何一種結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過分講道理而不講感受的人,實際上還是沒有能夠真正觸碰到真實的世界,只不過是換了一種看上去更「高級」的方式,同樣也在做著隔離客觀和真實的事情。
回到文中的第一個故事,事實上,養育孩子是一份巨大的責任,與此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犧牲——即便這個孩子是自己期盼已久的,即便作為母親,在抱著孩子餵奶的時候,我們內心中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情與驚喜,但這都不意味著當我們面對日復一日的睡眠不足、面對著重複的生活體驗時,這些糟糕的體驗,不會消耗一個新手母親心中的激情和母愛。
當然,將自己的怒火發洩在丈夫身上,遠比將其發洩在手無寸鐵的孩子身上要明智的多——從這個角度說,人的防禦機制也總是無形當中朝著破壞性更小的方向做工,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更真實的連結自己的真實感受,能夠承認自己對孩子心懷怨恨,與此同時,更能理解和接納自己的這種怨氣情有可原,是作為一個人非常「正常」的情緒感受,那麼也許我們心中的怒火和怨氣要消減很多,也許那是一種比朝丈夫(替罪羊)發洩情緒更好的應對方法。
其實所謂「接納」,就是接納真實的情感,接納的重點在於「不評判」——比如不評判自己此刻因為持續睡眠剝奪而產生的無力感、挫敗感、心情的沮喪和莫名的怒火是「錯誤的、不應該的、邪惡的」,因為它們是完全「正常」的。
接納自己,必須要從接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開始,如果沒有這個開始,就談不上真正意義的接納自我,而沒有自我接納的人,根本無從談起接納孩子,接納配偶,接納這個世界,自然,這樣的人,會總感覺生活中充滿了挫折,永遠都不能如我所願,或者活成一個外強中乾的空心人。
願你能接納自己作為一個正常人和普通人的所有的一切。
【寫在最後】
最近,關於接納這個話題,又令我有很多思考,我看到太多的人,一邊嘴上說著接納,一邊根本做不到接納,因為不接納自己,產生了很多自責和負疚的心理,因為不接納孩子,造成親子矛盾緊張,孩子的學習也一落千丈,因為不接納客觀真實的世界,所以,生活的特別疲累。
太多的人對接納有誤解,比如誤認為接納=放縱=不作為;誤認為接納=反正改變不了,那就只能接受;比如誤以為接納和規則是對立的等等。
所以,看似普通的兩個字,其實內涵深刻,今天這篇文章,只是開了一個小小的頭,其實背後還有太多的內容。
我有時候在想,我就是太懶了,要不然可以寫成一個個的專欄,有系統和透徹的講解一些內容,這樣對它感興趣的人,就會了解的更多——不過很明顯,我這麼想的時候,又在評判自己了。
看,接納真的很難。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心理學的終生學習者與踐行者。歡迎關注,互動,點讚,評論,打賞...
你的評論,可能會成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題~
我為自己寫作,而產生共鳴的讀者,只是剛好遇到我的「同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