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太愛講理的人,大多數活得虛偽又壓抑

2020-09-20 有夢想的唐糖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曾經列舉過「正常母親恨嬰兒的17條原因」,包括:


  • 嬰兒不是她自己心中設想的那樣
  • 嬰兒不是童年的遊戲,不是父親的孩子,不是兄弟的孩子等等
  • 嬰兒的出生一點也不具備神話色彩
  • 嬰兒妨礙了她的私人生活
  • 母親生孩子是為了安撫自己的母親,因為她需要一個孩子
  • 嬰兒傷害了她的乳頭
  • 嬰兒是無情的,對待她就像對待一個下等人,一個不須付報酬的僕人,一個奴隸

.............


如果母親仔細覺察,也許會發現溫尼科特所言非虛,但是很少有人會朝這個方向想,因為社會道德對於「母親」這個角色實際上是給予了太多的期待,同時,也實施了太多的道德綁架。


所以,當我第一次看到溫尼科特提出的這17條理由時,我特別注意到了他指的是「正常母親」這個群體——這一點令我特別感動。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這樣的場景:妻子帶著新生兒睡覺,一晚上要哺乳,哄娃,整晚睡不了多一會兒覺,這時候看著身邊熟睡的丈夫,往往會越看越來氣,從抱怨丈夫「怎麼睡得像個豬一樣?」到「你就是缺少責任心」,從「自私自利」上升到「你根本不愛我」.....


為什麼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在於這些母親無法面對自己對嬰兒的恨意,更無法將自己因為睡眠剝奪產生的身心俱疲的挫折感所激發的怒火投向嬰兒,所以,她們使用了「轉移」這種心理防禦機制,把怒火發洩給丈夫。


這是一種生活中很常見的心理防禦機制,同時也很難讓我們自身覺察——因為從道德的角度來說,似乎這種發火是正常的,理由也是很充分的。


但是這種發洩卻會產生一個隱形的「惡果」——那些中途被叫起來臭罵一頓的丈夫,雖然在道理和意識層面無法反駁妻子,甚至還有人馬上做出了行為的調整,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能夠完全消化自己的情緒,多數時候,他們採用了「壓抑」的心理防禦機制,將自己的不良情緒壓抑了下去。


看,我們的心理防禦機制幾乎無時不在,無處不在。而所有未經完整處理的情緒,都會轉化為生命當中的一種「黑色能量」,進入潛意識,在我們意識不到的時候悄悄對我們施加影響。所以,榮格才會說「潛意識潛意識正支配著你的人生,而你卻誤以為那是命運」,事實上,那些被防禦機制壓抑和轉移的情緒從來沒有真正消失過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是,在我的讀者群裡,大部分都是對心理學比較感興趣或者想要解除人生困惑的人,我相信他們當中的一些人也看過一些心理方面的書籍,懂得一些其中的道理,從某種意義上說,這部分群體,比起渾渾噩噩,從來不去探索和思考人生本質的大多數人,這部分群體已經算得上是「有覺知」的一部分人了,但即便如此,我也經常看到他們「互掐」,用自己所學和自己所理解的知識,來反駁或者批評其他也許認知層級比較低的人。


其實,當我這麼說的時候,我也在評判,我也把人的認知水平分了等級,從而也把「人」分了層級,正因如此,在認知層級裡,很多人會不由自主帶上鄙視鏈,去評判和不接納其他人


在剛才關於媽媽的例子中,媽媽之所以不能面對自己真實的內心,其實也源於自我評判,這與文化有關——在我們讀到的文化訊息和育兒書籍中,幾乎沒有人提到母親對嬰兒的這份真實的憤怒,反而,凡是關於撫養孩子的,字裡行間透露的都是偉大、奉獻、無私、愛這樣的辭藻。


所以,當很多人揮舞著拳頭說「我要做最真實的自己」時,其實大部分時候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無時不刻不在使用的各種心理防禦機制,其實都是在對自己撒謊——一個無時不刻不在撒謊的人,又該如何「做最真實的自己」呢?



我猜測,中國的家長大概是最喜歡講道理的家長,這大概也是因為我們中國人太聰明了——對於歐美文化背景下的人來說,認識到中庸、陰陽等這種富有深刻哲學理念的思想,是比較困難的,我最近聽到一個故事。一個著名的進化心理學家在接觸到正念和禪修之後,才意識到自己之前很多認知都非常有局限性,而令他嘆為觀止的那些哲思,實際上對我們東方文化來說,是日日浸泡習以為常的,我們理解起來很容易,但對於西方文化的人來說,卻很困難,這個故事讓我覺得非常有趣。


不過這樣也有問題,太愛講道理的家長,往往容易培養出壓抑的孩子,這是因為道理是在理性層面的內容,是智慧的高度濃縮但如果獲得道理的過程,是剝奪了自身的感受和對道理的認知、探索過程,那麼單純的講道理,說結論,就很容易發展成「拿正確的道理來壓抑自己」——在我看來,這是很多國人的通病。我見過很多人,自認為自己活的非常通透,但其實背後,也許是無法觸碰到的真實內心世界的「真相」——臉上的面具戴的太久,以至於自己也分不清面具和血肉的區別了。


在我看來,當今社會,流行著兩種不恰當的思維模式,一種是唯感受論,把自己看到的,頭腦中加工的、認知的當成客觀事實,比如你說了什麼話讓我覺得刺耳,我的「扎心刺耳」是真實感受,基於我的感受,我認為錯誤一定在你——如果不是因為你說了那些話,我怎麼會難受?再比如,你看了我一眼,我認為你的眼神充滿敵意,是嘲弄我,所以我就因此憤恨,心情煩躁.........這種思維模式的特點是「把我的感受當成事實」,自然帶著很多的自我中心的成分


另一種是過分強調理性思維,包括很多講認知方面的大咖,他們會特別強調人在認識問題本質上容易犯的自我中心的錯誤,所以,特別強調人的思考能力,認知水平,以及理性思維。這種思維方式本身,是對第一種思維方式的修正,但是因為很多人理解的不透徹,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結果反而容易走向另一個極端——比如「過分講道理」,就是其中的代表。


過分偏執的崇尚理性思維,實際上是對真實感受的恐懼和迴避。


第二種思維的本質,是突破人的自我中心帶來的認知錯覺,以更理性、更具批判性和思辨能力的認知水平去認知世界,但是很多人將其演變為只講道理,不講感受。但事實上,不管是科學實驗還是認知的「道理」,都有其適應的情境,幾乎沒有任何一種結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


過分講道理而不講感受的人,實際上還是沒有能夠真正觸碰到真實的世界,只不過是換了一種看上去更「高級」的方式,同樣也在做著隔離客觀和真實的事情。


回到文中的第一個故事,事實上,養育孩子是一份巨大的責任,與此同時,也伴隨著巨大的犧牲——即便這個孩子是自己期盼已久的,即便作為母親,在抱著孩子餵奶的時候,我們內心中體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情與驚喜,但這都不意味著當我們面對日復一日的睡眠不足、面對著重複的生活體驗時,這些糟糕的體驗,不會消耗一個新手母親心中的激情和母愛。


當然,將自己的怒火發洩在丈夫身上,遠比將其發洩在手無寸鐵的孩子身上要明智的多——從這個角度說,人的防禦機制也總是無形當中朝著破壞性更小的方向做工,但是如果我們能夠更真實的連結自己的真實感受,能夠承認自己對孩子心懷怨恨,與此同時,更能理解和接納自己的這種怨氣情有可原,是作為一個人非常「正常」的情緒感受,那麼也許我們心中的怒火和怨氣要消減很多,也許那是一種比朝丈夫(替罪羊)發洩情緒更好的應對方法。


其實所謂「接納」,就是接納真實的情感,接納的重點在於「不評判」——比如不評判自己此刻因為持續睡眠剝奪而產生的無力感、挫敗感、心情的沮喪和莫名的怒火是「錯誤的、不應該的、邪惡的」,因為它們是完全「正常」的。


接納自己,必須要從接納自己的情緒和感受開始,如果沒有這個開始,就談不上真正意義的接納自我,而沒有自我接納的人,根本無從談起接納孩子,接納配偶,接納這個世界,自然,這樣的人,會總感覺生活中充滿了挫折,永遠都不能如我所願,或者活成一個外強中乾的空心人。


願你能接納自己作為一個正常人普通人的所有的一切。



寫在最後


最近,關於接納這個話題,又令我有很多思考,我看到太多的人,一邊嘴上說著接納,一邊根本做不到接納,因為不接納自己,產生了很多自責和負疚的心理,因為不接納孩子,造成親子矛盾緊張,孩子的學習也一落千丈,因為不接納客觀真實的世界,所以,生活的特別疲累。


太多的人對接納有誤解,比如誤認為接納=放縱=不作為;誤認為接納=反正改變不了,那就只能接受;比如誤以為接納和規則是對立的等等。


所以,看似普通的兩個字,其實內涵深刻,今天這篇文章,只是開了一個小小的頭,其實背後還有太多的內容。


我有時候在想,我就是太懶了,要不然可以寫成一個個的專欄,有系統和透徹的講解一些內容,這樣對它感興趣的人,就會了解的更多——不過很明顯,我這麼想的時候,又在評判自己了。


看,接納真的很難。


我是「有夢想的唐糖」,心理學的終生學習者與踐行者。歡迎關注,互動,點讚,評論,打賞...

你的評論,可能會成為我下一篇文章的主題~

我為自己寫作,而產生共鳴的讀者,只是剛好遇到我的「同路人」


相關焦點

  • 心理學:如果一個男人,經常說「很愛你」,說明他真的很虛偽
    虛偽的人,為了掩蓋其內在的醜陋或者自卑,所以行為上會表現的不同。莊子言:「子之道狂狂汲汲,詐巧虛偽事也,非可以全真也,奚足論哉?」正是說的虛偽之人所做虛偽之事的真假之性。人的部分性可以是虛偽的,那麼愛情之中同樣會出現虛偽的表現。
  • 改自家WIFI密碼被鄰居指責:心理學4招教你對付「不講理」的人
    看到這則視頻,不禁讓人哭笑不得,滿臉問號。怎麼改自己家的WIFI密碼還要經過鄰居的批准?合著你蹭著我家的網怎麼還能這麼理直氣壯?這就好像有人對你說,「你家的錢為什麼不給我花?」「你家做的飯為什麼不讓我吃?」一樣,霸道得太不講理了。
  • 改自家WIFI密碼被鄰居指責:心理學教你4招對付「不講理」的人
    看到這則視頻,不禁讓人哭笑不得,滿臉問號。怎麼改自己家的WIFI密碼還要經過鄰居的批准?合著你蹭著我家的網怎麼還能這麼理直氣壯?這就好像有人對你說,「你家的錢為什麼不給我花?」「你家做的飯為什麼不讓我吃?」一樣,霸道得太不講理了。
  • 怎樣才算是虛偽,你是如何理解的?
    虛偽,這個詞在當下社會交際圈裡,用的比較平凡,虛偽,是說做人處事,不太忠貞,但過于謙虛了也是種虛偽的表現吧!虛偽,是客觀存在於每一個人身上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會說謊,都會掩飾自己,這在心理學上是正常的,都是一種正常的表現。小孩從小開始就會說話,心理學家皮亞傑就說過說謊是一種自然傾向,它是兒童自我中心思維基本組成的一部分。所以虛偽存在於我們的一生之中。
  • 心理學:與別人處不好關係,自己還痛苦,就是因為進行了情緒壓抑
    以下是正文部分(這是專欄第24節,共30節)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學,就需要心理學,歡迎來到《自我發展心理學30講》,以下是本節摘要。那些與人處不好關係,自己還痛苦的人,就是因為進行了情緒壓抑,這會讓對方(潛意識)感到不真誠,信息不明朗,從而產生疏遠行為。
  • 黃子韜深夜感嘆:真的活得好累好痛苦好壓抑
    2月17日深夜,黃子韜在微博之外的另一個社交平臺更新內容,分享了一些自己的心情,但內容讓人看得感覺很是壓抑。黃子韜發文稱:「晚安,明天又是新的一天,不過還好今天的超級重場戲拍完了… 什麼時候可以告別一下崇利明…真的活得好累好痛苦好壓抑。
  • 心理學:一個不斷壓抑自己的人,最終會怎麼樣?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一直處於壓抑中的人,就像「節食」減肥最後會發展為暴飲暴食或厭食症一般,他們遲早會爆發「補償心理」,很容易毀滅自己及他人。壓抑往往反應出一個人的自卑,越是壓抑自己的欲望,越不敢表達自己,只能失去自我。這類人通常堅強得驚人,遇見任何挫折都會自己消化,仿佛早已習慣了孤獨。不怕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吃飯、工作很晚也依舊堅持,好像一個行動機器。
  • 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講愛就可以不講理了嗎?
    很多講師在課堂上講到家庭關係時會說:家是講愛的地方,不是講理的地方,理講清了,愛就沒了?這話確實能給部分人帶來感動和啟發,但仔細分析一下,卻有點以偏概全,生活中,有些蠻不講理的人,不聽勸告時,也經常拿這句話來當擋箭牌。
  • 虛偽的人往往有這四個特徵,切忌不可去深交,身邊有的話要注意了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那一些虛偽的普通人,總是能狠過勾心鬥角的真小人。相對於小人,我們還能及早發現,立即遠離。而這類偽君子,則會帶有友善的面具,微笑著將惡毒的利刃刺入你的心窩。鬼谷子被稱作「謀聖」、有教導處張儀、蘇秦等洞察人心的大謀士,相對於偽君子的嘴臉,他自然而然是瞭若指掌。在鬼谷子的觀念中,虛偽的人都是有這四種特性,遇到了一定要遠離!
  • 「活得太累,一看便知」:活得太累的人,往往有五個特徵,你有嗎
    人活著,快樂最重要,可現在這個社會,快樂的人卻是越來越少了,很多人反倒是越活越累,像這樣的人,往往有一些明顯的特徵,可以說是一看便知,具體而言,活得太累的人,往往有以下五個特徵,你有嗎?一個人,有這五個特徵,是活得太累的表現,早克服,才能找回快樂。
  • 那些活得越來越好的女人,大多數都有這些特徵,希望其中有你!
    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如願以償。 你若是想讓自己活得精彩,那麼,首先你一定得下功夫,你得努力,你得上進,這樣你才會活得比別人精彩,活得比別人有趣。 若是你一味的隨波逐流,那麼,你想要越活越精彩,越活越好,那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上天是不會眷顧一個異想天開的人,所以,別總活在自己的幻想之中。
  • 心理學:假如閨蜜結婚,選一雙鞋子參加婚禮?測你究竟有多虛偽!
    心理學:假如閨蜜結婚,選一雙鞋子參加婚禮?測你究竟有多虛偽! A、 答案解析: 選擇A:你有些虛偽,你是一個表面上很熱情性感的人,但是實際上你是一個非常渴望被愛,很空虛的人,你在別人面前總是表現出一幅無所謂的樣子
  • 活得又苦又累的人都有這三個毛病,趕緊改了吧
    走過歲月的長河,看過太多悲歡離合,你會發現凡是活得累的人,大多數都有這三個毛病,不知道你有嗎?一、付出型人格的人活得很累。什麼是付出型人格?就是我們在一段關係中,總是以他人為中心,喜歡盲目地付出,時時處處為他人著想,甚至忽略了自己的感受。
  • 活得高級的女人懂得愛自己,《如懿傳》中的人都不如她活得高明
    活得高級的女人懂得愛自己,《如懿傳》中的人都不如她活得高明《延禧攻略》已經全劇已經更新完一段時間,不過熱度還是一直不減。也還是我們這些吃瓜群眾的茶餘飯後的一些談資。也算是看別人的劇,談自己的人生吧。一方面,一心想著皇上,自己的兒子,還有後宮的大小事務,生怕有什麼差池;另一方面又害怕自己容顏老去,怕皇上不再愛自己,害怕兒子不爭氣,害怕有一天會有人替代自己。其實放在現代,是不是也有很多的女人,像嫻皇后一樣,也開始擔心老公是不是不愛自己,是不是外面有人了?是不是自己老了,老公會愛上別人?
  • 「餘歡水」大結局:把攻擊性釋放出來太爽了!
    愛撒謊、沒膽、被欺負,「攻擊性」基本為零餘歡水大概是極其衰的男主角了。雖然生活在大城市,有房有車(後來給妻子買了),但活得極其窩囊。這部分每個人都有,但如果一個人時時刻刻都用假自我來面對社會的話,這個人一定活得既虛偽又窩囊。而「真自我」就是褪去面具後,真實的自己,這部分由於早年父母或者社會的幹涉,導致我們不敢把這部分展現出來,所以經常是被壓抑下去的。
  • 「心理學」身體不會說謊,更不會壓抑
    身體不會說謊,更不會壓抑很多人會好奇,但是身體與思維不同,它不會說謊,更不會壓抑。成年人在大多數時候還是分得清身和心的區別,比如:摔傷了是身痛,傷心了是心痛。當人在感冒、發燒時,整個人會覺得思緒紊亂,頭腦昏沉;人在興奮時,身體也會分泌出多巴胺、腎上腺素,產生相應的身體反應。
  • 做人真實,討厭虛偽的三大星座,天生的拆臺小能手,愛揭穿謊言
    生活中總有一些愛吹牛的人,他們喜歡吹噓一切,好讓人們覺得自己是最有實力的人,因此獲得他人的認同和崇拜,殊不知自己幾斤幾兩重對方早已經看在了眼裡,只是不願意拆穿而已。有三個星座的人脾氣可沒那麼溫順,他們號稱是拆臺小能手,由於做人耿直又真實,所以最討厭虛偽的人設,因此千萬不要在他們面前吹牛,那無異於往槍口上撞,會被他們拆臺拆到體無完膚無地自容。
  • 《熱鐵皮屋頂上的貓》:愛對虛偽的拯救
    她的天才在這部電影裡更是體現得淋漓盡致,應該說每一個人的表演都最真實的還原了那個大家庭的曾經虛偽的生活狀態,也還原了最後和解。這部電影給我的帶來的感受是很複雜的,事態的轉折也出乎意料,但看到最後,我卻覺得這是一部很溫情的電影,因為它告訴我們,愛是對虛偽最好的拯救。
  • 真正愛自己的人,都做了這件事
    文|斯淇近年有個短語很紅很流行,叫做「愛自己」。吃頓大餐,買個名牌包包,入一件明星同款外套,這算愛自己嗎?不能說不算,畢竟物質生活的豐盛有助於提升人的幸福感。我從小到大那麼善良、懂事、堅強、隱忍,一個人活得像一支隊伍,從不給別人添麻煩,卻被現實一次次地碾壓,說好的「德不孤,必有鄰」呢?就因為我實誠肯幹,旁人就把麻煩事都甩給我去做嗎?帶著種種疑問,我走進了若杉心理工作室。說來也是緣分,當我決定尋求心理諮詢的幫助時,曾在網上搜集了很多機構和分析師的介紹。
  • 真正層次高的人,是活得「乾淨」
    一個邋遢的人,就有一堆邋遢的朋友。還有的人,本身就「不安好心」,加了一大群好友,都是亂七八糟的網友,有買東西的,算命的,天天發抱怨的,甚至還有騙子朋友。每天打開朋友圈,看著別人發的東西,就是「烏煙瘴氣」。真正活得有層次的人,會常常整理自己的朋友圈,及時屏蔽那些毫無意義的東西,把那些負能量都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