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一直處於壓抑中的人,就像「節食」減肥最後會發展為暴飲暴食或厭食症一般,他們遲早會爆發「補償心理」,很容易毀滅自己及他人。
壓抑往往反應出一個人的自卑,越是壓抑自己的欲望,越不敢表達自己,只能失去自我。
這類人通常堅強得驚人,遇見任何挫折都會自己消化,仿佛早已習慣了孤獨。不怕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吃飯、工作很晚也依舊堅持,好像一個行動機器。
他們從小壓抑自己想買玩具的心理,因為這是一個節約好孩子的象徵。習慣於在外人面前表現得乖巧懂事,用他人的表揚來滿足虛榮心。
當與人有矛盾時,最先承認自己的錯誤,怕對方難受,自己卻並沒有做錯什麼。從而讓自己越來越軟弱,經常被欺負排擠,畢竟人都喜歡撿軟柿子捏。
壓抑一旦突破臨界值,可能會因為擰不開一個瓶蓋而失聲大哭。
父母時常教育孩子要懂得禮讓,控制自己的情緒,學會理性思考,不要被感性驅動。好像感性的人就低人一等,這是多麼荒誕的看法。
所以,人會有意識地抑制住情緒,好像表達自我情緒是對他人的冒犯,是失禮的、軟弱的象徵。
壓抑自己,給自己穿上厚厚的殼,表面上看起來無堅不摧,其實就像雞蛋一樣,最強硬的就是外表那層殼,不管用多大力捏都不會碎,但只需輕輕一敲,立馬稀碎。
極端的堅強,會讓你變得極端脆弱。你每走一步都變得小心翼翼,心裡永遠繃著一根弦。
你害怕犯錯,害怕接受自己的不好,思維能力會變慢。在人多的時候,你沒有辦法克服緊張,語言組織困難,腦海一片空白,想表達卻說不出口。
你強烈的勝負欲又會使你緊張、焦慮,但下臺後你卻會通過解釋來否認緊張,從而出現死循環。
第一,他們會一直滿足別人的要求,即使自己不開心、不願意,也會情不自禁滿足他人。
這樣就形成了討好型人格,他們從來不懂什麼叫拒絕,認為拒絕是對他人的傷害。
把父母誇讚的聰明、懂事、不用人操心作為自己的標籤,永遠滿足父母對外攀比的願望,沒有自己的人生規劃及目標,就像是一副空皮囊。
第二,這樣的自己會只考慮他人,忘了自己。
看起來和誰都能相處得很好,和誰都沒有矛盾。因為他們把偏見、憤怒都壓抑在最深處,表現出忍讓與寬容。
他們看似朋友多,可幾乎沒有摯友,因為沒有人能真正走進他們的內心。這樣的人是活給別人的,不是活給自己的。
第三,永遠表現出燦爛懂事,卻永遠什麼都沒有。
一個壓抑自己需求的人什麼都得不到,所有壓力都無法傾瀉,只能默默承受。看似開朗、大方、陽光的人,其實內心無比的孤獨。
沒有人想做機器,那為什麼很累了還要硬撐,明明不開心還得要求自己擠出微笑,帶著面具生活真的有好處嗎?
他人的期望算什麼?小小的辜負又能怎樣,別人的看法無法對你造成多大影響。好好回想以前的經歷,是不是都有說不出的委屈和心酸?想想故作堅強的自己,是不是很心疼?
請好好愛自己吧,情緒表達是我們所擁有的基本權利,是捍衛基本需求的武器。學會傾聽自己的內心,表達自己的需求。
學會懂得拒絕他人,敢於承認自己的不足,正視自己的缺點。沒有人是完美的,不完美才是最好的自己。
林奕含說過:忍耐不是美德,生氣才是。壓抑的爆破威力無窮,受傷害的遠遠不止自己。
別再壓抑自己,一點點改變,先學會獨立思考問題,有主見也就有了方向。父母在教育孩子時,要給孩子無條件的愛,不要讓他們有心理負擔。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
[1] Phillip L. rice. Trans. Shi Lin et al. Stress and health. Beijing: China Light Industry Press,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