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心理諮詢匠帶你進入自己內心的世界,喜歡的關注吧!
文/老K
記得前段時間,我在知乎看到一個人關於抑鬱症的描述讓我很感慨。
他說:
當我的抑鬱症發作時,我有如下的狀態,請朋友們理解。我感激我愛的家人朋友們為我做的一切,很遺憾,我無法總是把這感激掛在嘴邊。我謝謝你能盡力趕到我家來,但來之前一定要告訴我,因為你不請自來會讓我覺得很緊張,會讓我羞愧我居然沒有關心自己,關心周圍的人。如果你要來,請先提醒我。如果我看起來心煩意亂,那是因為我的頭腦中一片嘈雜。如果可以,約我出去的話請單獨約,因為人太多會讓我覺得緊張。我可以跟你一起看電影或電視,但時間不要太長,內容不要深奧難懂,因為我的注意力不會太過集中。跟我制訂計劃不要定太重要的人生規劃,而是計劃像一起去散步、野餐、去海邊這樣的小事情。我心情抑鬱的時候,未來就是一片虛無;我能夠填補的空白越多,我就覺得越有希望。你誇我的時候,我可能在揉眼睛,可能沒有仔細去聽,但我內心裡是感激你的。我可能不想說話,可能會覺得嘴裡像有一大團花生醬一樣,所以,如果我不怎麼說話,或者我說得不清不楚的時候,不要擔心我。
很多人紛紛表示不理解,為什麼你有個抑鬱症這麼麻煩,當下誰沒有點痛苦,我憑什麼要這樣顧及你的情緒,我難受的時候誰管我啊!
好像大家看完之後不但不覺得他可憐,甚至會覺得不公平。
抑鬱不等於抑鬱症
我們知道,每個人都會有不高興的時候或階段,
為什麼突然就有了抑鬱症這樣一個概念呢?
這是很奇怪的事情。
我們這個時代害怕不高興的狀態,
而且認為一個人某段時間不快樂,
沒有力量去維持一個「正常」的生活,是不能被接受的。
這個想法的背後是大家誤認為人就應該一直很high、很得意、自信、積極努力才是對的。
所以我們總有個想法,你抑鬱就是你脆弱。因為每個人都會抑鬱,為什麼你就扛不住?
可事實是抑鬱不等於抑鬱症。
老一輩人那個年代也沒有所謂抑鬱症的診斷,所以一旦失眠或者不開心,醫生第一反應是神經衰弱,隨著這樣的觀念不斷固化,我們自然覺得抑鬱症是難登大雅之堂。
這無疑也給了抑鬱症患者很大壓力,他們不敢讓大家知道自己的問題,甚至會有病恥感。
習慣壓抑情緒的人都怎麼樣了?
我見過很多抑鬱症患者,他們在得病前總是有個思維「我應該如何如何,我不能如何如何。」
大多數人帶有這個思維認知會本能選擇抗拒當下的事實。比如很多抑鬱症患者總喜歡說:「我現在情緒很糟糕,我為什麼不能一直開心?人家被人就不會因為這樣狀態愁眉苦臉啊!」
他們喜歡看別人如何如何,而且習慣用自己頭腦中的生活狀態來引導自己,否定當下。這其實就是長期壓抑自己的情緒形成的不好習慣。
人啊,在家庭裡承受的煎熬、抑鬱、傷痛,都會沉澱在身體裡。
你的大腦暫時忘記了,可是你的身體會一直記得。
70%以上的人會以攻擊自己身體器官的方式來消化自己的情緒,這是導致出現病症的最大原因之一。
2011年,姚貝娜被查出患上乳癌,並接受了乳房切除手術以及整形再造手術,手術進行了8個小時,經過化療,她的身體恢復了健康。而當一切都漸漸走向美好時,姚貝娜的乳腺癌復發了。
這樣的經歷也讓姚貝娜用一句很經典的話總結了自己的人生,她說:「世上的事情,除了生死,都是小事。
我們如何擺脫壓抑的自己?
我認為擺脫壓抑最好的辦法是,允許自己表現憤怒。
無論是否憤怒,每個人都應該至少一個星期捶打一次床。一些心理治療師會鼓勵你進入憤怒,我認為,他們讓你沉迷於憤怒的時間也許會太長。憤怒和其它情緒一樣,只會持續幾分鐘,小孩子能夠很快轉換情緒,我們有義務馬上處理剛產生的情緒。作家伊莉莎白·庫白勒羅斯在她的研習班中,做了一個非常棒的練習,她把它叫做"表現出來"。她讓你找來一段膠皮管和一本厚厚的舊話本,用膠皮管不斷打電話本,讓各種情緒浮現出來。
當你釋放憤怒的時侯,可能會覺得不好意思,這很正常,特別是這種做法有違於家庭觀念時,第一次會讓你覺得害羞,接下來會變得有趣並很有效果。上帝不會因為你憤怒而憎恨你,只有當你釋放了憤怒,才能用一種新的眼光看待問題,並找到解決的辦法。
而且我們還可以通過冥想來改變自己對待情緒的態度,當下很多冥想的教程,而且天花亂墜,其實冥想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讓你有一顆平等心來對待你身體所有的感受和情緒,當你這樣做的時候自然不會是一種壓抑狀態。
蘋果創始人賈伯斯發現,當心定下來的時候,直覺會非常地清晰、敏銳,他可以透過紛擾的表面,看到實物的本質。
施瓦辛格說:冥想改變了我的一生,不僅我的焦慮感消失了,我的情緒也比之前穩定。直到今天,我仍然從中獲益。
因此,懂得愛自己,不僅僅是住最好的房子,吃最精緻的佳餚,忠於內心,超越自我,而是你比誰都能更關心自己的情緒,比誰都更敏銳的察覺身體發出的信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