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斷壓抑自己的孩子,最終會怎樣?

2020-10-04 薩提亞實用心理學

薩姐出品


01


前幾天,帶著兒子在小區玩,有一件事讓我久久不能釋懷。


兒子和鄰居小哥哥一起玩小汽車時,突然有一個小男孩出現,一把搶過去。


因為小汽車被搶,兒子傷心地哭起來,嚷著「小弟弟好討厭,把玩具拿走了」,但鄰居小哥哥很冷靜,一點也沒有鬧。


可我還是看到了小哥哥眼裡滿含淚水,卻硬是把眼中的淚給逼回去。


哄兒子的同時,我順便安慰了小哥哥。沒想到,小哥哥卻很懂事地說「沒事,我媽媽教育過我要讓著比我小的夥伴」。


雖然聽到小哥哥這麼說,我很是欣慰,但還是有些擔憂,孩子明明因為玩具被搶很傷心,卻只能壓抑著自己不哭。


不由地想起之前看過一個節目,有位媽媽說自己的孩子就不敢哭,甚至覺得孩子有點可憐,因為孩子覺得哭是錯事,會受到懲罰,就一直壓抑著自己。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夠懂事省心,不管孩子的主觀意願,硬是讓孩子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然而,孩子為了變成父母想要的樣子,只能壓抑自己。


可孩子不斷壓抑自己,真的好嗎?


孩子壓抑自己並不是好事,一個不斷壓抑自己的人,活得很憋屈。


02

委屈自己,不會表達


電視劇《隱形的翅膀》安琪是一個被父母領養的孩子,原本媽媽很愛安琪,但當得知安琪的真實身份後,媽媽對她愛理不睬的,恍若安琪不是自己養大的。


在跆拳道課上,教練安排他們進行對練時,安琪將隊友打倒,卻被隊友誣陷導致她需要賠跆拳道服。但是她不想讓爸媽知道,只能求著鄰居奶奶讓她去送牛奶來賺錢,攢夠錢還教練。



安琪因為送牛奶回家晚了,被媽媽罵,她也不辯解一下,只希望媽媽能夠一直關心她。


媽媽對她特別地嚴苛,使得她從來都不敢和媽媽撒嬌。別人家的孩子和父母一起去露營、野炊,她只能在房間寫作業,即使羨慕不已,也未曾告訴過媽媽自己的想法。


她無法理解媽媽的變化,只能將錯誤歸結於自己,讓自己變得更乖,更懂事,不讓媽媽操心。


著名教育家卡森·麥卡說:兒童幼小的心靈是非常細嫩的器官。


孩子雖小,但很敏感,他總是能覺察到一些異樣。


安琪就是敏銳地發現媽媽因為走不出親生女兒去世的悲痛,才會把恨轉移到自己身上,她也瞬間成為了一個「小大人」。


她最常對媽媽說的話就是「你是不是不想要我了」,在安琪的眼裡,媽媽隨時會離開自己,將自己拋棄。她壓抑著自己,不敢表達,時刻關注著媽媽的情緒,沒有一點安全感。


壓抑自己的孩子往往認為幫助父母,隱藏起自己的感情和需要就可以贏得父母的愛。


總以別人感受為第一的孩子,真的很慘!


他認為表達自己只會給別人帶來麻煩,甚至還會因此而失去別人的關心和愛,為了繼續討好身邊的人,只好無限委屈自己。


總是壓抑自己的情緒,最終會喪失不少欲望和追求,甚至還可能會被壞人盯上。


03

只考慮別人,漸漸忘了自己


聽過這樣一句話:太沒有脾氣的人,一定在壓抑自己


深以為然。


電影《陽光普照》中的阿豪就特別「好」,好到沒有脾氣,一心只考慮別人,而忘了自己。


可他好的背後,卻是對自己深深地壓抑。


阿豪是家裡的哥哥,從小成績優異,父親是駕校的教練,母親是化妝師,弟弟很調皮,不學無術。從小就乖巧懂事,是朋友眼中的補習名人,是老師期待最高的那個學生。



阿豪在家裡更是父母的驕傲,因為在父親的眼裡,只有他一個兒子。


他從來不會拒絕別人,別人的要求他都會答應,哪怕是自己想要的東西,也從來不說,也不會主動爭取,永遠被動地由別人擺弄,仿佛自己是一個沒有生命力的玩偶。


即使這樣,他還在擔心自己沒有做好,一直壓抑著自己,批判自己。即使心裡痛苦,他也不會和任何人說。


就連一直不爭氣的弟弟都說:哥哥很好,總是為別人著想,從小到大大家都喜歡他。


同學覺得他把所有的好都給了別人,卻忘了留一點給自己。


然而,他一點都不快樂,甚至說他從來沒有快樂過。他的內心很孤獨,有壓力也無處傾訴,默默承受一切。


沒有人真正關心他,關心過他是否有夢想,而他更是習慣了一切以別人的需求為主,對自己卻像別人一樣忽視。


只考慮別人,卻沒有表達自己的不開心,其實就是在忍耐。


在我們的教育當中,忍耐是種美德,表達不滿就是不善解人意的表現。


於是,孩子只能一直忽視自己內心的聲音,一直往前走,得到了認可,但也失去了快樂。嚴重的話,最後會走向自我攻擊和毀滅。


《陽光普照》中的阿豪,最後就自殺身亡,成為父母心中永遠的痛。



這樣一個不斷壓抑自己的人,會漸漸失去愛與被愛的能力,變得沉默寡言,喪失生活中全部的快樂。


生活中這樣的孩子很多,他們因為怕,一心考慮著別人,而忘了自己的感受。


可為了維護自己在別人心中美好的形象,內心卻要不斷與真實作鬥爭。


當無法和自己和解時,孩子的內心世界終會崩塌。


04

有愛的父母,用心暖著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杜威說:「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


真正好的教育,是讓孩子可以勇敢表達,從容做真實的自己,而不是讓孩子在壓抑中形成膽怯、懦弱的性格。


孫儷曾在微博上發過等等偷玩遊戲的事情,她沒有責罵還是巧妙地化解,用愛贏得了孩子的心。


「媽媽,我要告訴你一件事情,你不要說我好嗎?剛才你不在的時候,我玩了一會兒遊戲。」


等等在媽媽規定的周一到周五之間不可以玩電子遊戲的時間裡偷玩了遊戲,然後又老老實實和媽媽坦白了。


媽媽也沒有辜負等等的期望,孫儷不僅沒有生氣,還因為等等的坦白而開心地獎勵他多玩了20分鐘的遊戲。



孫儷的這一舉動,不僅減輕了等等的愧疚,也拉近了母子之間的距離,讓等等更加信任媽媽。


正是父母的這份用心,讓孩子可以真實地做自己,不用壓抑,即使做錯事也可以勇敢坦白。


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有幸有這樣的父母,讓孩子沒有一絲負擔地敞開心扉對父母說實話,當自己有困難或是受傷了也只能一個人默默抗下所有。


人生來就渴望被愛,無條件的愛,不帶任何附加條件。


當父母用心愛著孩子,孩子才會被尊重、被看見、被關注。



那個被愛著的孩子,就會像天使一般,真誠地做自己,有勇氣戰勝一切的困難。


只有被偏愛,才敢有恃無恐。


黃磊曾經說過:「每個孩子的天性都是善良天真、熱愛自由的。父母的引導和鼓勵,都會令他們更好地成長。」


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活成父母的樣子,而是讓他活成自己願意成為的樣子。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給予無條件的愛,沒有任何包袱和負擔,他們內心充盈而有旺盛的生命力。


願每個孩子都能活在陽光下,有恃無恐、無所畏懼地成長!

相關焦點

  • 心理學:一個不斷壓抑自己的人,最終會怎麼樣?
    壓抑往往反應出一個人的自卑,越是壓抑自己的欲望,越不敢表達自己,只能失去自我。這類人通常堅強得驚人,遇見任何挫折都會自己消化,仿佛早已習慣了孤獨。不怕一個人看電影、一個人吃飯、工作很晚也依舊堅持,好像一個行動機器。
  • 為什麼一個人選擇長期心理壓抑,哪怕最終精神崩潰?
    ta會進入我們的潛意識,讓我們的心態和行為逐漸變得消極甚至失控。因為一直壓抑自己的人會爆發一種「補償心理」,這種補償心理很容易毀掉自己或他人。情緒壓抑後的釋放好比「節食減肥」,節食到最後會暴飲暴食或是有厭食症。
  • 那些被鎖在「籠子」裡的孩子:求心理陰影面積,孩子以後會怎樣?
    讓家人讓自己孩子過上好日子,但是你覺得你孩子現在這樣好嗎?他們內心又是怎樣想的?坐在這樣的車裡他們會感到自卑嗎?他們在同齡人面前抬得起頭嗎?現在抬不起頭,以後他們還能夠抬起頭嗎?孩子的這個坐車場景,讓我想起了古代押送犯人和現代人的牢籠。只有那些被判刑和有特殊病情的患者才會住在這樣的地方,為何我們可愛的孩子現在住進了這樣的「地方」?
  • 一個孩子在外面很放鬆,回家卻很壓抑,不願意回家的原因
    內心充滿痛苦的人,只要能發現這樣一個簡單的道理,他們的痛苦就減輕很多。並且,這個道理的核心是,你那些灰暗的、一直以來難以被別人和自己理解接納、似乎根本無處安放的感受,其實就是來自你的家庭,而且主要來自你與父母的關係。父母是偉大的,這是我們文化一直所宣導的,經過兩千多年一以貫之的宣導,孩子對父母的孝道就成了一種「非如此不可」的教條。
  • 海明威的悲慘童年:不合格的母親,是怎樣毀掉一個家庭的?
    正是因為海明威有一個不懂得教育,只會不斷強迫孩子的母親,海明威的性格開始存在了壓抑、陰暗的一面。目睹了慘狀的弟弟,和同樣生活在這個壓抑家庭的妹妹,都最終選擇了極端的方式結束生命。就連海明威自己,也備受憎恨和羞恥的情緒折磨,在自己62歲的時候開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 父母應該成為孩子的樹洞:那些不被傾聽的孩子,會壓抑到想死
    最終,孩子都如願去了各自的學校,家長們也和和氣氣,圍在餐桌旁共同舉杯,每個角色都有了屬於自己的歡喜。看著這些角色一路走來,著實是太不容易了,為女兒操心到極致的宋倩,被媽媽壓抑到窒息的英子,總之不被接受的一凡,溫柔卻患上癌症的劉靜……這一路上,各個角色都有各自的悲歡離合,就像現實生活中的每一個人。這3個家庭,都有各自的特點,其中一些細節,值得家長們去品味和學習。
  • 美術教育,請不要壓抑孩子的天性
    許多評委老師被孩子大膽的創造力所打動,這就是孩子純淨如水的心靈,它充滿的想像力。2故事二:一個孩子,5歲時,他會畫的誇張齒輪下的蝸牛,7歲時,他會畫廚房裡怪異的大青蟲,可是,10歲時,他只會在老師的指導下,和同學們一起畫圓圓的蘋果,大大西瓜……為何長大了,反而小時候的想像力卻不見了?
  • 人為什麼會壓抑?又該怎麼做?
    比如你是一個明星,因為一句話可能會被黑粉噴的體無完膚,但是你又不能發脾氣回噴那些黑粉,這樣只會讓人感覺你更沒素質,只能忍受黑粉吐槽的你情緒得不到發洩,逐漸就是壓抑。再比如你是一個有家有理想的奮鬥青年,你每天不分白天晝夜的努力工作,就是為了家人過上好日子,早日實現自己的理想。
  • 常常潑冷水,最終會收穫一個什麼樣的孩子?
    可怕的是,孩子到了最後,也會真的覺得自己笨。原因是父母和周邊的人都說自己笨。這樣的孩子就會失去自信。如果我們自己都放棄了自己,那還有誰能把你扶起來?就算扶起來也是一堆爛泥。曾有一個這樣的小故事:上世紀60年代,一個混血男孩出生在美國夏威夷的檀香山,他的父親是肯亞人,母親來自美國的一個中產家庭。
  • 成全自己最好的方式,就是遵從內心,即使被壓抑也會跑出來
    而今天小編來給大家講的電影也是一部因愛成魔的故事—《黑天鵝》,影片中的女主妮娜熱愛芭蕾,她的生活中唯一能夠支持她的就是芭蕾,為了跳好芭蕾處處壓抑著自己,壓抑著天性,壓抑著欲望,讓自己變得乖巧,讓自己的生活中變得只有芭蕾,妮娜過了28年這樣的生活,十點鐘之前必須回家,床上到處都是布娃娃,聽媽媽的話,可是人終有一天會長大,會明白成長的意義,妮娜也不例外。
  • 情緒是靈魂的語言,當我們壓抑情緒時,我們的靈魂會變得沙啞
    作為孩子你渴望有父母的陪伴,但當你這個需求未被滿足,在潛意識的層面,你覺得被孤立了,你要求父母無條件的接納無條件愛你!而在很大程度上,這種需求也未被滿足,你一次次感覺受到了傷害,繼而你以生氣來回應感受到的傷害,很快你發現,需求怒氣以及受傷感要麼太過痛苦難以承受,要麼不被允許!於是在你體內不斷壓抑這些感受跟情緒!
  • 男孩也會被性侵,家長需保護好自己的孩子!
    性侵是個敏感而難於啟口的一個話題,但確實發生的機率不斷上升,不但女孩會被性侵,小男孩一樣也會被性侵!男孩也會被性侵?對!沒聽錯,特別是長得漂亮的、柔弱的小男孩最易成為目標。本身孩子小不懂事,加上膽小怕事,遇到性侵也不敢說出來,更不知道怎麼應對,恐懼與壓抑終成為陰影。這種陰影無疑對孩子的心身造成很大影響,對以後的三觀起著致命的負作用。
  • 如何正確釋放,自己心中壓抑的情緒?使自己的心靈得以解放
    就是說他不想去發脾氣,但是因為其基因的原因,他會無緣無故的去發脾氣。這個留言讓我啟發到寫這篇文章,而今天這篇文章就是講如何釋放自己長期壓抑的情緒。我總結了4點方法來釋放壓抑情緒。但是我準備去警察局報案時的路上,在一個陰暗的角落裡,發現這個賊正在翻我的包袱。我當時就抓住他,準備去痛打他一頓。只見他在角落裡不斷的哭泣,我當時動了惻隱之心,問他為什麼會在那裡哭?
  • 孩子心情壓抑,親子關係緊張,「直升機父母」教育不出優秀的孩子
    其實這種父母就是最近流傳的「直升機父母」,像是直升機一樣,盤旋在孩子的上方,時刻關注孩子的一舉一動,孩子要是有一點偏離既定的軌跡,就會降落將孩子拉回到設定好的軌道上。父母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是希望孩子變得優秀,但是這種「直升機父母」培養出來的孩子優秀的卻很少,而且都是偏科一樣的優秀。
  • 長時間的壓抑自己的情緒,會讓你變成什麼樣子?
    不同的情緒狀態會對人產生不同的影響。建議情緒低落時,也就是有負性情緒一定要採取有效方法去解決,而不是壓抑著,若是長時間的壓抑情緒會對生理和心理兩方面的健康造成大大的影響。那麼今天來講長時間壓抑自己的情緒,會讓你變成什麼樣?
  • 在情緒裡成長:怎樣走出情緒壓抑?
    情緒像一個信使,攜帶身體想要告訴我們的信息;如果我們只是因為害怕這些信息,而逃避甚至驅趕這些信使,就無法從情緒裡成長起來。今天我們來說說不良的情緒處理模式。人的一生,會遇到各種情緒。每個人處理情緒,都有自己的一套模式。
  • 地暖壓抑力4個壓三天掉多少正常 地暖壓力標準是怎樣
    近兩天的氣溫一直在降低,而很多小區內現在也是剛通燃氣,所以在供暖方面的處理還是沒有開始操作,其實供暖裡面沒有很多因素需要去操作,即便是像地暖這類很關鍵的供暖方式,主要的點也主要是在壓力上,其餘的一些,即便是忽略掉,也不會有什麼影響,那麼地暖壓抑力4個壓三天掉多少正常?
  • 放棄一個自己喜歡的人是怎樣的感覺?
    兩個人自從有了孩子後矛盾不斷,三天一吵五天一打,雞飛狗跳,惡語相向。孩子在父母的這種惡劣關係下膽小自卑,敏感多疑。經過深思熟慮後孩子媽媽小夢決定離婚,協議離婚未得到丈夫的同意,萬般無奈之下只好起訴離婚。法院一審未判離婚,二審因男方動用關係依然未判離婚。小夢心力憔悴,繼續起訴,歷時三年,終於叛離。
  • 孩子一個月在家不出門會怎樣?不得不說,「愛宅」優勢終於暴露
    不過今天在一個短視頻平臺,看到一個寶媽分享的自家孩子的日常,一個小男孩兒也是差不多5、6對的樣子,穿著紅色格子的睡衣,生活習慣興趣愛好卻像個退休的老大爺,吃飯做事一幅老幹部畫風,媽媽忍不住想讓孩子鬧騰一下,但孩子行動坐臥依然自由節奏,簡直是撒潑打鬧頑皮孩子中的一股清流。
  • 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一個殘酷的心理學實驗揭開了真相
    母親其實更像一面鏡子,希望孩子能夠成為自己生命的延續,並將自己的期待寄托在孩子身上。因此,孩子與母親之間的關係也會更加密切。但那些從小被剝奪了母愛的孩子,該怎樣與母親建立羈絆?他們的未來會是怎樣的呢?心理學家哈洛的「母愛剝奪實驗」揭開了真相。被剝奪母愛的孩子,未來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