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姐出品
01
前幾天,帶著兒子在小區玩,有一件事讓我久久不能釋懷。
兒子和鄰居小哥哥一起玩小汽車時,突然有一個小男孩出現,一把搶過去。
因為小汽車被搶,兒子傷心地哭起來,嚷著「小弟弟好討厭,把玩具拿走了」,但鄰居小哥哥很冷靜,一點也沒有鬧。
可我還是看到了小哥哥眼裡滿含淚水,卻硬是把眼中的淚給逼回去。
哄兒子的同時,我順便安慰了小哥哥。沒想到,小哥哥卻很懂事地說「沒事,我媽媽教育過我要讓著比我小的夥伴」。
雖然聽到小哥哥這麼說,我很是欣慰,但還是有些擔憂,孩子明明因為玩具被搶很傷心,卻只能壓抑著自己不哭。
不由地想起之前看過一個節目,有位媽媽說自己的孩子就不敢哭,甚至覺得孩子有點可憐,因為孩子覺得哭是錯事,會受到懲罰,就一直壓抑著自己。
很多父母希望孩子能夠懂事省心,不管孩子的主觀意願,硬是讓孩子變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然而,孩子為了變成父母想要的樣子,只能壓抑自己。
可孩子不斷壓抑自己,真的好嗎?
孩子壓抑自己並不是好事,一個不斷壓抑自己的人,活得很憋屈。
02
委屈自己,不會表達
電視劇《隱形的翅膀》安琪是一個被父母領養的孩子,原本媽媽很愛安琪,但當得知安琪的真實身份後,媽媽對她愛理不睬的,恍若安琪不是自己養大的。
在跆拳道課上,教練安排他們進行對練時,安琪將隊友打倒,卻被隊友誣陷導致她需要賠跆拳道服。但是她不想讓爸媽知道,只能求著鄰居奶奶讓她去送牛奶來賺錢,攢夠錢還教練。
安琪因為送牛奶回家晚了,被媽媽罵,她也不辯解一下,只希望媽媽能夠一直關心她。
媽媽對她特別地嚴苛,使得她從來都不敢和媽媽撒嬌。別人家的孩子和父母一起去露營、野炊,她只能在房間寫作業,即使羨慕不已,也未曾告訴過媽媽自己的想法。
她無法理解媽媽的變化,只能將錯誤歸結於自己,讓自己變得更乖,更懂事,不讓媽媽操心。
著名教育家卡森·麥卡說:兒童幼小的心靈是非常細嫩的器官。
孩子雖小,但很敏感,他總是能覺察到一些異樣。
安琪就是敏銳地發現媽媽因為走不出親生女兒去世的悲痛,才會把恨轉移到自己身上,她也瞬間成為了一個「小大人」。
她最常對媽媽說的話就是「你是不是不想要我了」,在安琪的眼裡,媽媽隨時會離開自己,將自己拋棄。她壓抑著自己,不敢表達,時刻關注著媽媽的情緒,沒有一點安全感。
壓抑自己的孩子往往認為幫助父母,隱藏起自己的感情和需要就可以贏得父母的愛。
總以別人感受為第一的孩子,真的很慘!
他認為表達自己只會給別人帶來麻煩,甚至還會因此而失去別人的關心和愛,為了繼續討好身邊的人,只好無限委屈自己。
總是壓抑自己的情緒,最終會喪失不少欲望和追求,甚至還可能會被壞人盯上。
03
只考慮別人,漸漸忘了自己
聽過這樣一句話:太沒有脾氣的人,一定在壓抑自己。
深以為然。
電影《陽光普照》中的阿豪就特別「好」,好到沒有脾氣,一心只考慮別人,而忘了自己。
可他好的背後,卻是對自己深深地壓抑。
阿豪是家裡的哥哥,從小成績優異,父親是駕校的教練,母親是化妝師,弟弟很調皮,不學無術。從小就乖巧懂事,是朋友眼中的補習名人,是老師期待最高的那個學生。
阿豪在家裡更是父母的驕傲,因為在父親的眼裡,只有他一個兒子。
他從來不會拒絕別人,別人的要求他都會答應,哪怕是自己想要的東西,也從來不說,也不會主動爭取,永遠被動地由別人擺弄,仿佛自己是一個沒有生命力的玩偶。
即使這樣,他還在擔心自己沒有做好,一直壓抑著自己,批判自己。即使心裡痛苦,他也不會和任何人說。
就連一直不爭氣的弟弟都說:哥哥很好,總是為別人著想,從小到大大家都喜歡他。
同學覺得他把所有的好都給了別人,卻忘了留一點給自己。
然而,他一點都不快樂,甚至說他從來沒有快樂過。他的內心很孤獨,有壓力也無處傾訴,默默承受一切。
沒有人真正關心他,關心過他是否有夢想,而他更是習慣了一切以別人的需求為主,對自己卻像別人一樣忽視。
只考慮別人,卻沒有表達自己的不開心,其實就是在忍耐。
在我們的教育當中,忍耐是種美德,表達不滿就是不善解人意的表現。
於是,孩子只能一直忽視自己內心的聲音,一直往前走,得到了認可,但也失去了快樂。嚴重的話,最後會走向自我攻擊和毀滅。
《陽光普照》中的阿豪,最後就自殺身亡,成為父母心中永遠的痛。
這樣一個不斷壓抑自己的人,會漸漸失去愛與被愛的能力,變得沉默寡言,喪失生活中全部的快樂。
生活中這樣的孩子很多,他們因為怕,一心考慮著別人,而忘了自己的感受。
可為了維護自己在別人心中美好的形象,內心卻要不斷與真實作鬥爭。
當無法和自己和解時,孩子的內心世界終會崩塌。
04
有愛的父母,用心暖著孩子
美國心理學家約翰·杜威說:「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
真正好的教育,是讓孩子可以勇敢表達,從容做真實的自己,而不是讓孩子在壓抑中形成膽怯、懦弱的性格。
孫儷曾在微博上發過等等偷玩遊戲的事情,她沒有責罵還是巧妙地化解,用愛贏得了孩子的心。
「媽媽,我要告訴你一件事情,你不要說我好嗎?剛才你不在的時候,我玩了一會兒遊戲。」
等等在媽媽規定的周一到周五之間不可以玩電子遊戲的時間裡偷玩了遊戲,然後又老老實實和媽媽坦白了。
媽媽也沒有辜負等等的期望,孫儷不僅沒有生氣,還因為等等的坦白而開心地獎勵他多玩了20分鐘的遊戲。
孫儷的這一舉動,不僅減輕了等等的愧疚,也拉近了母子之間的距離,讓等等更加信任媽媽。
正是父母的這份用心,讓孩子可以真實地做自己,不用壓抑,即使做錯事也可以勇敢坦白。
但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有幸有這樣的父母,讓孩子沒有一絲負擔地敞開心扉對父母說實話,當自己有困難或是受傷了也只能一個人默默抗下所有。
人生來就渴望被愛,無條件的愛,不帶任何附加條件。
當父母用心愛著孩子,孩子才會被尊重、被看見、被關注。
那個被愛著的孩子,就會像天使一般,真誠地做自己,有勇氣戰勝一切的困難。
只有被偏愛,才敢有恃無恐。
黃磊曾經說過:「每個孩子的天性都是善良天真、熱愛自由的。父母的引導和鼓勵,都會令他們更好地成長。」
最好的教育,不是讓孩子活成父母的樣子,而是讓他活成自己願意成為的樣子。
當孩子感受到父母給予無條件的愛,沒有任何包袱和負擔,他們內心充盈而有旺盛的生命力。
願每個孩子都能活在陽光下,有恃無恐、無所畏懼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