瑪利亞胡奧皮爾斯演奏的《蕭邦夜曲》
《蕭邦夜曲》是我聽的最多的音樂曲目,每當有了一些閒暇或是感到累了的時候,都會靜靜地坐下來,聽上一集蕭邦夜曲。形影相隨的淡淡憂鬱,優美之中略帶一種沉思、傷感和夢幻色彩,蕭邦讓音樂緩緩的走進了我的心中。
可能很少有人沒聽說過蕭邦,在我最早聽到的有關蕭邦的記憶中,就是他那個裝滿了祖國波蘭泥土的銀杯和蕭邦那顆回到祖國的心臟,舒曼當年更是評價蕭邦的音樂是「花叢中的大炮」。很早以前就聽過了蕭邦的「A大調英雄波羅乃茲」,氣勢磅礴一氣呵成的音樂中表現出來的不畏強敵,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更讓我確信了蕭邦的愛國和英雄主義的鋼琴詩人形象。之後又聽了蕭邦很多的瑪祖卡和圓舞曲,再後來很多人喜歡談論的又是他和喬治桑的浪漫之情,革命?激昂?纏綿?溫柔?憂鬱如水?優美似夢?
聆聽《蕭邦夜曲》稍微晚了一些,從廣播電臺的音樂欣賞節目,到翻錄的音樂磁帶,再到CD唱盤,幾十年來,它那帶有憂鬱與慵懶的風格,富於夢幻浪漫的曲調,如詩如歌般的優美旋律,那是在沉靜的星夜裡,孤寂中內心抒發的吟唱。
蕭邦的夜曲,旋律悠長、音樂優美、空靈含蓄。我真正的喜歡上蕭邦的夜曲,應該是從這首Op.9 No.1開始的,樂曲開頭的緩板,琴鍵廻旋的是撩人心緒的詩情,旋律剛一流淌出來我就與它一見鍾情了。自第一句緩緩下行的旋律出現,柔美鬆弛的感情基調,縹緲柔和的音色,更具夢幻和深靜的感覺,猶如聖光自天而降,感覺自己好像飄在了一個夢幻世界裡,不停的遊蕩,不停的遊蕩,每一個音符都是在點綴描繪著一個夢境,那讓人心醉的音樂不斷的感染著我,俘獲了我的心
蕭邦的夜曲一共有21首,首首經典、篇篇醉人。《夜曲》最令人心馳神往的是在靜謐的氛圍中充滿了迷人的浪漫氣息。樂曲中瀰漫著惆悵、瞑想、繾綣氣氛,其中包含的激動、嘆息、興奮、不安等豐富而微妙的情緒,傷感和夢幻交織在一起。你會感到蕭邦情愁悽美、孤寂浪漫的內心世界。
曾經有無數雙手在琴鍵上撫動著蕭邦夜曲的旋律,有數不清的版本在演繹著不同風格情調的蕭邦夜曲,阿勞、魯賓斯坦、傅聰、皮爾斯、比芮、波利尼、李雲迪……一代代的大師和新銳層出不窮。我不會彈鋼琴,甚至不知道同一個琴鍵之下為什麼會有千差萬別的聲音效果,旋律、節奏、速度、強度、音色、彈性、張力、織體、調性、等等,不知道是什麼就讓蕭邦夜曲變幻出意境萬千,於是便有了評論家對不同的演奏者給予了那麼多的詞彙,從容不迫、緩慢優雅、寧靜淡然、沉穩大氣、浪漫搖曳、變幻莫測、深沉淳鬱、衝淡平和、寂靜幽瀾、浪漫委婉、優美精緻、纏綿詩意、惆悵哀愁、激情洋溢、平靜優美……
以前我聽蕭邦夜曲,並不管是誰演奏的,也不挑選什麼版本,只要是蕭邦夜曲就是喜歡的,我陶醉在蕭邦優美的旋律裡,沉浸在那似夢似幻的氛圍中。而在十幾年前,忽然遇到了葡萄牙女鋼琴家瑪利亞胡奧皮爾斯(MariaJoaoPires1944-),從此就再也放不下她了。皮爾斯的演奏,音色極美,又善於在節奏與分句處理上表現出細微的變化。以細膩、典雅、秀麗、嫵媚而享譽世界。
這套唱片的錄音也是迄今為止最出類拔萃的,清晰透明的幾乎吹彈可破,作品第9號的3首夜曲被皮耶絲彈的實在是太美了!無論音色,顆粒造型還是旋律結構,無不精美到了極點,可謂「嫵媚入骨」。
有評論說:「音樂大致有兩種聽法,一般來說,也就是對一般大眾而言,欣賞音樂是非常個人,非常主觀的事,沒有一定的標準,怎麼感覺無所謂高低對錯,任何權威的評價都代替不了欣賞者個人的審美體驗。還有一種聽法,就是試圖去理解一個真正的作曲家,這樣的話,對演奏者的演繹的評價就沒那麼隨意。」我屬於憑著感覺喜好聽音樂的那些人,我覺得皮爾斯彈得才是蕭邦的本色。
肖復興寫到「在市聲喧囂時,不宜聽蕭邦;在慾念躁動時,也不宜聽蕭邦。因此,在商業街的高音喇叭裡,在精品屋的舒緩音樂裡,甚至在燈光柔媚的咖啡廳裡,都不會聽到蕭邦。蕭邦,只適合在夜深人靜時,獨自一人聽,尤其是聽蕭邦的夜曲。蕭邦的夜曲和蕭邦本人一樣幽宛動人,蕭邦的夜曲其實就是蕭邦的內心獨白。」我卻從來也沒有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播放過音樂。
蕭邦的墓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