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出生不久的新生兒(珊珊)雖是足月產,但出生時體重僅有2kg,出生後,珊珊一直在醫院住院觀察,沒過多久,珊珊出現了黃疸,被診斷為「蠶豆病(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缺乏症)」。
醫院給珊珊採取光照治療,奶奶之前就聽說過「十個寶寶九個黃」的俗語,認為在醫院是光照治療,回家曬曬太陽也一樣會好,何必在醫院浪費錢呢?於是珊珊的家人強烈要求出院,回家曬太陽治療珊珊的黃疸。
醫生多番勸阻無果,只得無奈讓珊珊出院,並叮囑珊珊的家人要密切關注珊珊的黃疸情況,但珊珊的家人並沒有放在心上。出院後第三天,珊珊突然不吃不喝,也不哭不鬧,看起來精神萎靡不振,家人趕緊把珊珊送到醫院。
珊珊被送到醫院時,全身皮膚嚴重黃染,血清膽紅素為566.8μmol/l,高出正常值一倍多,由於珊珊患有蠶豆病,單獨採用光照治療效果不好,醫生決定給珊珊進行換血治療,兩個小時珊珊的血液幾乎換了兩遍,所幸,珊珊的黃疸明顯減輕,病情也逐漸好轉。
由於新生兒出生後膽紅素產量大於排洩量,代謝膽紅素的能力不足,大約60%的足月兒以及80%的早產兒會出現生理性黃疸,這是新生兒時期常見的症狀。
生理性黃疸的特點主要有常在出生後2~4天出現,膽紅素水平一般較病理性黃疸低,皮膚黃染程度較低,多呈淺黃色,且沒有明顯的症狀,精神較好,一般狀況良好。足月兒多在兩周內自然消退,早產兒生理性黃疸可延長至3~4周消退。
病理性黃疸是由於某些疾病引起的新生兒黃疸,例如新生兒溶血病、肝炎等。新生兒病理性黃疸出現的時間早,多在出生後24小時內出現,血清總膽紅素明顯升高,且每日上升速度較快。
病理性黃疸程度較重,顏色深。足月兒病理性黃疸持續時間大於2周,早產兒黃疸持續時間大於4周,黃疸可能會消退後再次出現。患兒可伴有發熱、食欲不振、嗜睡、拒奶、全身抽搐等症狀。上述病例珊珊即為蠶豆病引起的溶血性黃疸。
若為生理性黃疸,往往不需要特殊的治療,加強餵養,多飲多食,促進膽紅素代謝及排洩。
若為病理性黃疸則需要進行光療、藥物、換血等治療,同時針對引起黃疸的病因進行治療。藍光照射治療是通過光照皮膚,使體內的非結合膽紅素結構發生變化,使其排出體外。新生兒黃疸較重時可能會引起膽紅素腦病,造成神經系統損傷,嚴重者可引起死亡,此時要及時採取換血療法,避免膽紅素腦病的發生。
對於輕微的新生兒黃疸,可通過曬太陽進行退黃,但曬太陽時應避免紫外線灼傷新生兒皮膚和眼睛等部位。病理性黃疸的患兒不能曬太陽,應立即前往醫院接受治療,以免耽誤病情。
絕大部分新生兒黃疸消退良好,出現新生兒黃疸時,家長應首先區分是生理性還是病理性,並密切關注新生兒的黃疸程度。
(銀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