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遼視春晚》開播csm52城收視率即破1,最高實時收視率達2.7%,居全國實時收視率第一,為遼寧衛視打響了新春第一炮。
另一項最新監測數據顯示, 截至2月20日,《2018遼視春晚》優酷獨播量突破1.1億,話題#遼視春晚#閱讀量10.1億,33.8萬討論量。從百度指數大數據分析來看,遼視春晚的搜索指數整體同比增長大於1000%,移動同比增長大於1000%,整體和移動環比均增長大於1000%,品牌效應已呈現現象級發展趨勢。
在資金雄厚的其他幾大衛視面前,《遼視春晚》為何能夠再拔頭籌,《2018遼視春晚》的特色何在,又是憑藉哪些亮點再創輝煌的?
快餐晚會扎堆 遼視匠心打造精品
如今,籌備時間短,溝通協調不統一,不成熟的製作團隊匆忙上馬,在節目組一味追求速效面前,快餐晚會比比皆是。此外,平臺間搶人搶資源等惡性競爭頻發,已然成為一種行業現象。
「年度大餐變成了快餐晚會。」某衛視春晚導演孫某直言不諱地指出,此為內憂。從製作環節看,衛視製作團隊親自操刀的衛視春晚已經不多,有名的團隊更少,近年來也有部分衛視春晚是由社會公司或省內臺團隊製作,帶有極強的商業性和功利心態。
「導演、藝統、舞美、道具不統一,溝通、協調有問題,製作必然出漏洞。」孫某分析道。孫某舉例稱,「很多衛視整臺春晚彩排、錄製兩天完成,籌備時間不超過三個月。」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是否要花上大半年時間進行春晚籌備?雖然見仁見智,但如果明星單純是趕場撈錢,節目組一味追求速效,出精品的概率更低卻是不爭事實。
當越來越多的觀眾抱怨衛視春晚一年不如一年之際,《遼視春晚》卻憑藉匠心,獲得了觀眾口碑與收視的認可。去年春晚,就有不少人在微博上為《遼視春晚》點讚。
而今年的《2018遼視春晚》,也繼續發揮了其工匠精神,以「新時代·合家歡」為主題,每個節目的設計和策劃都力圖帶給觀眾溫暖、驚喜和感動。今年的開場歌舞就以高規格的藝術水準彰顯著整臺晚會的品位和格調。
世界紀錄級別的飛行器拉開《2018遼視春晚》的帷幕,屢獲國際大獎的遼寧芭蕾舞團帶來耳目一新的驚喜表演,果敢、新絲路樂隊、馮曉泉、曾格格器樂演奏與拉丁舞和遼寧籍少女組合SHY48將觀眾的熱情點燃。火風、侯旭、徐子葳、徐子淳兄弟唱響人民幸福同賀新時代。最後戴玉強、鄭詠、張英席的美聲演唱將晚會開場氣氛推上高潮。
今年《遼視春晚》高科技手段運用的更有溫度,全方位交互呈現。既充滿年味,又將狗年元素突出刻畫,在輕鬆、喜樂、有愛、溫情的氣氛中,將豐富的想像力化為現實,上天入地、出神入化,巨大的視覺衝擊力和極富色彩的表現力,為晚會節奏的調節以及愛的表達助力。
「省級衛視與央視最大的差距,不是製作水平,不是理念和尺度,是明星資源。」業內人士周先生表示,據他透露,明星片酬至少佔到衛視春晚總製作費的60%。
在網上有超高人氣的一系列新生代「小鮮肉」,幾乎年年都成為了衛視春晚力邀和爭奪的對象,甚至出現衛視之間對打的架勢。這一定程度上也造成大牌藝人跨年的商演價格比平常高2-3倍。但搶人搶資源的做法容易引發惡性競爭,而且浪費資源。
明星既是春晚絆腳石也是救命稻草。「所有衛視都明白衛視春晚存在問題,問題卻都是雙刃劍,唯收視率的市場,明星是收視的最大捷徑,快餐是節約成本的最好方式。」 某春晚團隊導演李某分析道。
相較於盲目追求流量明星,《遼視春晚》則更願意選擇契合節目特質的實力唱將,以及各種創意及跨界的組合,保證節目的品質與完整性。
「校長」譚詠麟帶來了譚氏情歌的代表作《朋友》和《講不出再見》。作為當年流傳度最高的歌曲,這兩首歌堪稱經典中的經典,雖然已經被傳唱了二三十年,卻愈發歷久彌新,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的青春。
作為《遼視春晚》的「老小朋友」,有「國風公子」之譽的霍尊演唱了一首新歌——《漁舟唱晚》。這首歌並不僅是對那支經典古箏曲《漁舟唱晚》的填詞改編,而是一次將傳統詩詞、戲曲等元素組合在一起的全新創作,更是繼去年《霸王別姬》之後的又一驚豔之作。我們相信該首歌也將引領中國風歌曲的新風尚。
青年歌唱家雷佳也在《2018遼視春晚》的舞臺上首次獻唱新曲《築夢中國》,用氣勢恢弘的歌聲,歌唱我們祖國在過去一年裡取得的偉大成就,展現新時代的大國風範和中國夢的逐漸綻放。
還有新老搭檔的跨界組合,也是《2018遼視春晚》的亮點之一,「鋼琴王子」郎朗在節目中聯手郭冬臨,用鋼琴演奏與小品幽默、內涵的內容相結合,用琴聲奏出春夏秋冬的意境,為觀眾呈現一個超級震撼創意小品《夢想協奏曲》。
在《2018遼視春晚》舞臺上,跨界的可不止郎朗一個人,叱吒音樂圈多年的蔡國慶雖然唱著《三百六十五個祝福》開場,但演的卻是個小品。蔡國慶搭檔王寧,上演了一場笑點十足的「處女秀」。在節目中,敢於大膽嘗試與創新的蔡國慶,還自嘲「總是吉祥的光永遠環繞著你,30多年這光不停多費電呀……」。這首歌也成為了整個小品的「神曲」。
當速效、功利,浮躁成為行業現象,《遼視春晚》希望以一場好看、走心的晚會,彰顯平臺的初心與匠心。
缺少競爭特色 遼視堅守地域特色
衛視晚會同質化嚴重,缺少平臺特色早已不是新鮮事,以往,衛視春晚「地方特色」是觀眾喜聞樂見的,但現在「除了一兩家由於主持人特色具有區別性,抹去臺標,明星一樣、節目差不多,讓人記憶深刻的節目少之又少,缺少品牌性,這是衛視最大的悲哀」,孫某表示。
首都師範大學文學院影視系副教授凌燕也認為,近年來衛視春晚缺乏地域特徵,會造成缺少競爭特色;而過於地域化,則會影響市場擴張:「造成了許多衛視就在差異化和大眾化之間飄移。」
而與此不同的是,《遼視春晚》一直在發揮地域差異的特色和優勢,知乎上有網友評價,《遼視春晚》在除夕前夜能讓相當一部分遼寧人打開電視看屬於自己的春晚,這點無可替代。既有北方文化特色鮮明的原因,也有文藝人才多的原因。
這其中《遼視春晚》的語言類節目格外亮眼,可以說是一張王牌,今年的語言類節目,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令人驚喜,《2018遼視春晚》用最接地氣的方式打造獨具特色的小品盛宴。
把遼寧當作第二故鄉的馮鞏再次搭檔王振華,到《歡樂飯米粒兒》家中做客。用極具年味、年俗特點的作品,讚美遼寧的風土人情、名山名川、歷史文化,機智巧妙,富有新意。
說到《遼視春晚》,就不得不提宋小寶等人,近年來每一屆的《遼視春晚》舞臺上,他們都會給觀眾帶來精彩爆笑的節目。前年的《吃麵》中,宋小寶連吃3碗「辣根拌麵」,被嗆得眼淚直流,去年的《烤串》,串沒吃著就猛灌了6瓶啤酒,今年宋小寶終於不在吃喝上死磕了,他與程野在情場展開PK,爭奪趙海燕的芳心。
強勁對手程野一點也不讓著又矮又瘦又黑的宋大爺,把宋大爺欺負的再次淚灑現場,導致今年宋大爺不僅脖子疼,還升級虐心!
儘管,最後宋小寶獲勝,獲得與趙海燕牽手的機會,可這時突然一個大反轉,趙海燕卻說她不能決定,要聽她老伴閆光明的。實際是閆光明得了重病,想找一個值得託付的人繼續照顧海燕。最後幾人說服閆光明要好好治療,幾人決定組團養老,陽光溫暖的結尾讓人回味。
《遼視春晚》繼續發揮了語言類節目的優勢,採用接地氣的方式延續獨具特色的東北喜劇風格。不光笑「果」非凡,而且正能量,打造出經得起觀眾考驗的時代精品。《遼視春晚》中每一個語言類節目都具有時代氣息,多維度詮釋和解讀一個個引發觀眾共鳴的主題。
以情動人 大家小家引發情感共鳴
衛視春晚的存在與其說是一個用於娛樂全國人民,逗人歡樂發笑的節目,不如說是一個迫使人們「團聚」的習俗。衛視春晚需要記錄時代,它需要溫暖人心,它需要能夠讓中國社會感受前進的腳步,感受到濃濃的親情。
一直以來《遼視春晚》都十分注重「家文化」的情感表達,2017年有媒體認為,縱觀整場晚會,每一個節目的背後都有深遠的寓意,家庭和睦的展現、振興家鄉的宏願、對傳統美德的頌揚和對家國情懷的詮釋,匯聚成了整場晚會的主題——家和萬事興。
今年更以「新時代·合家歡」為創作主題,《遼視春晚》面對時代變遷和社會進步,走入了萬千世界與百姓生活中去,通過聚焦千姿百態的社會生態,淋漓盡致地敘寫出了小家溫馨、大家驚喜、國家興盛的螢屏圖景。
從《2018遼視春晚》的歌曲的編排上來看,就已經將「家」的概念體現得淋漓盡致。從《母親》到《朋友》,從《一眼千年》到《築夢中國》,由小家到大家,再到國家,老歌金曲致敬歲月,新歌新曲反映時代,《遼視春晚》以走心的懷舊情懷照顧老觀眾的同時,也在不斷創新發展,力求喚起不同年齡段觀眾相通的情感共鳴,讓從50後到90後的觀眾都能找到自己喜愛的歌,才能掀起全家觀看春晚的熱潮,一起體會春晚帶來的歡樂和家的溫暖。
此外,《遼視春晚》更是以小品為載體,傳遞親情的溫暖與價值。小品《團圓飯》中潘長江飾演的獨居老人因為機緣巧合,誤入黃曉娟、鞏漢林兩家「談婚論嫁」的飯局,小品劇情一波三折,笑點十足,而其背後的主旨在於呼籲兒女多回家陪伴老人。
小品《帶刺的玫瑰》,表達了女兒對父親的愛,而《媽媽的嘮叨》讓人看到母愛的偉大,媽媽催婚女兒,女兒找假男朋友冒充,最後露餡,但其實是因為媽媽得了白內障,怕失明看不見女兒穿婚紗有遺憾。該小品之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閻維文帶來了一首《母親》,則把現場的氣氛推向高潮,直擊觀眾們最柔軟的一面,溫暖人心,全場飆淚。
《遼視春晚》聚焦「家」文化的情感表達,在中華民族的傳統「家」節中,守護和牽動著全國觀眾的「情」節,也彰顯了遼寧衛視的平臺責任感和社會責任心。
無論是傳統音樂的現代演繹,還是各類藝術的新老傳承,《 遼視春晚 》都以精英文化的審美標準,深入淺出地展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魅力。深深紮根於東北這片黑土地的遼寧廣播電視臺,始終著眼於文化大格局,致力於對東北文化、東北特色的發揚和傳承。以高尚的品位、博大的胸懷、獨有的氣魄、正確的價值、精品的內容、精道的編排贏得了收視與口碑的雙飛。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唯有匠心不負光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