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越不讓孩子做一件事兒,孩子越來勁?是時候了解白熊效應了

2020-09-30 玫瑤老師說育兒


為什麼越不讓孩子做一件事兒,孩子越來勁?

德國的哲學家卡西爾曾經在《人論》一書中提到:

人類這一獨特的生物,發展的差異性決定了我們與其他動物的區別。

小貓在出生後在很快的時間就會喵喵叫,剛出生的小馬駒,半個小時左右就能站起來,抖動幾下身體就能走。但是人類就不行了,人類的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根本沒有統一動作,甚至他們這一輩子都不會有統一的動作。

不單如此,孩子還需要花一到兩年的時間學會走路,使用雙手以及用語言表達自己。孩子長到一定的年齡段,你越不讓孩子做一件事兒,他可能還會越來勁。

作為父母,我們需要看到每個孩子具有差異性,他們的想法和做法與我們不一樣,其實是高級動物才具有的一種表現。

新一代的孩子是社會文化進步的車輪,正是因為他們的觀點與我們不同,才會促進社會和文明的進展。每一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行為模式和思維想法,通過這些差異性,孩子才得以成長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有創造力的個體。

當然,孩子剛出生的時候,還沒有個體「我」的概念,他們需要通過與環境的互動發展出自我。

  • 孩子的自我,從說「不」開始

1.建立「生理我」:說「不」是孩子生理獨立的需要

自我意識的情感在1歲半以後出現,因為18~24個月的兒童越來越把自己看成一個唯一、獨特的個體。[1]也就是這個階段,孩子開始和我們明顯地「叫板來勁」。

其實如果細細觀察,就會發現在18個月之前,孩子已經開始了各項「叫板來勁」的預備。比如說:

3個月時,平時喝母乳的孩子,你給他奶瓶餵養,他可能會扭過頭去,拒絕奶嘴;


7個月時,孩子遇到自己不喜歡的口味食物會皺眉頭,你再次把食物放在他的嘴邊他會搖搖頭,發出聲音表示拒絕。


8個月時,孩子爬行的時候發現身體是可以移動,還可以碰倒玩具和物品。

孩子逐漸發現自己發出的聲音和動作是可以影響父母和這個世界的。

這為後期自我意識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尤其在他學會扶著物品站立和行走之後,他可以去到自己想去的地方,拿到想要的玩具。當他們的大肢體動作和精細肌肉能力發展越來越強時,他們開始拒絕爸爸媽媽的幫助:

你給孩子穿好了鞋子,他們非要脫下來,自己重新穿一次;


你把食物放到孩子的嘴邊,他們甚至還會吐出來,非要用勺子自己挖著吃;


你給孩子倒好了水,他會倒掉,自己重新再倒一次才肯喝。

而一些語言能力比較強的孩子,他們還會用語言表達「不!」「我不要!「

你發現了嗎?孩子用語言和動作向我們表達:請幫助我,讓我自己做。孩子和我們「叫板來勁」,是表達自己做事情的渴望,這也是孩子生理獨立的需求。

當孩子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做事情時,「生理我」便逐漸發展起來。他們的雙手變得越來越靈活,與此同時手的發展還會帶來智能的飛躍,也就是說這個過程「生理我」和「心理我」是平行雙重發展的。

2.建立「心理我」:低齡孩子「不聽」我們的,更聽從於自己的原始本能

對於3歲以下的孩子來說,他們很難聽從父母的建議,他們更遵從自身內在的引導。我們經常會驚訝於孩子身上無限的精力,他們似乎可以一整天活動而並不覺得累。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的一項體力活動指南指出:

針對3至5歲兒童的學齡前兒童應全天處於活躍狀態,以促進生長發育。照顧這個年齡段兒童的成年人應該鼓勵兒童積極玩遊戲(輕度,中度或劇烈強度),並且每天至少3小時。[2]

而6~17歲的兒童和青少年,則建議每天進行60分鐘的中高強度的運動,其運動量僅僅是3~5歲孩子的三分之一。孩子身上的精力,並不是我們教授孩子的,而是出自於自身探索的原始本能。著名的教育學家蒙特梭利博士則把這種內在驅動力稱之為「荷爾美」,她說:

孩子出生的時候,它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推動力,這種推動力推動孩子的成長,無意識地推進孩子進入環境,進行有目的的活動。[3]

當我們看到一個兩歲的孩子願意聽從我們的指令,做我們希望他做的事情,或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服從我們。只不過是我們給孩子提供的活動,恰好滿足了孩子內在成長的需求,給予了孩子心靈成長的養分,讓「心理我」得以成長。

如果我們不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他們的「生理我」和「心理我」就不能得到發展,隨之就會產生與我們對抗的力量。

  • 頻繁對娃說不可以,容易觸發「白熊效應」,使孩子更「叛逆」

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曾經做過一個實驗。

這個實驗是要求參與者可以隨便想像任何東西,但是不要想像白色的熊。結果參與者的思維出現強烈反彈,很快就在腦海中浮現出一隻白熊。

當我們對孩子說「不要跑!」孩子聽到的是「跑!」;

當我們對孩子說「不要大吼大叫!」孩子會鬧得更歡;

當我們對孩子說「不許碰!」孩子更想拿起來摸摸看。

這樣的語言模式,很容易觸發「白熊效應」:你越不想要的東西,反而越會佔據你的思想。我們糾正的念頭越強烈,孩子感受到的是更強烈的反差迴響,這也是父母越不讓孩子做一件事兒,他卻越來勁的原因。

做成長型父母,不再對娃說「不可以」,你還可以這麼做

給孩子一定的自由,讓他具有獨立思考空間,不僅是讓孩子能夠自己獨立去完成某件事,還可以幫助他在遇到難題時能夠獨立去思考解決的辦法。

  • 是A還是B?說明客觀事實,給予孩子有限的選擇

對於一個三歲的孩子,你讓他出門前去上個廁所,很有可能得到的回應是「我不!」(沒辦法,這個階段直接的命令就會換來直接的反抗)

與其和孩子僵持,下次不妨這麼說:「我們現在準備要出門了,路上有一段路程,我們要先上個廁所再出門。是你先去上洗手間還是我先上?」

又比如,孩子上完廁所不願意自己拉褲子。我們可以說:上完廁所穿好褲子我們就可以出去外面玩了。你要拉前面的褲頭還是後面的褲頭?

總結一下這樣的溝通方式就是:陳述客觀事實+給予孩子一個選擇。

這樣的溝通方式正向、簡單有效,符合孩子的認知和心理發展的特點,當我們把養育的重點放在如何讓孩子更好的一起做,而不是替他做、命令他做時,孩子的積極性會提高,養育也會變得更輕鬆。

  • 讓孩子參與日常生活:提升自我價值認同感

我們還要認識到孩子本身就是一個有能力的人,孩子自我價值的認同感不需要去上高昂的早教課,僅通過讓孩子參與日常生活就可以獲得。

我們需要做的就是減少對抗,創造一個讓孩子可以自己照顧自己的環境,比如說:

a.在洗手臺下面加一個踩腳蹬,孩子就可以自由上下洗簌,而不需要父母駕著洗;

b.使用小號的倒水壺,方便孩子雙手抓握自己倒水喝,而不需要父母提醒喝水;

c.進門玄關安裝矮的掛鈎,孩子就可以直接脫下冬天的帽子和外套掛好;

d.減少衣櫃裡衣服的儲存量,孩子就會更容易管理自己的物品,更好的選擇今天穿什麼。

當他可以照顧自己,甚至照顧身邊的人和環境時,孩子會感受到自己是一個多麼有能力的人。他是家庭的一份子,而不是客人。他也可以為家庭貢獻自己的力量,找到自己的歸屬感和價值感,如此孩子也會減少與我們的對抗。

  • 自由不是放縱,管教要有度

在一次次的經驗中,孩子會更加了解自己,明白如何與他人、環境更好的互動。教育家杜威說最好的教育是從生活中學習,從經驗中學習。因此我們的教育也需要有尺度,給予孩子自由的同時還需要讓孩子明確的限制以及讓孩子承擔有限的自然後果。自由和紀律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同時存在、缺一不可。

對於會威脅到孩子人生安全的事情,父母要做到反覆明確規則。比如在外出行必須牽父母的手、不玩打火機、不把手放在插座的洞裡等等。

帶孩子去參觀博物館或者去拜訪朋友時,也需要提前告知孩子什麼樣的行為是可以的,而什麼樣的行為是不被允許的。做到心中有規則,行為有忌憚。

對於不會對孩子造成重大人生安全的事情,可以讓孩子適當承擔後果。比如說將鞋子穿反了,但是他執意要出門。我們可以尊重孩子的決定,讓他自己承擔隨之帶來的後果。他或許會覺得打腳,或許會摔倒。但是現在的摔倒就是為了以後的不摔倒呀,孩子不僅可以增長自然邏輯的智慧,還可以幫助孩子下一次做出更好的決定,成為一個獨立自信的人。

參考:

[1] 伯克畢生發展心理學,第6章,嬰兒期和學步期的情緒和社會性發展

[2]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Americans 2nd edition,美國衛生及公共服務部(HHS),體力活動指南(第2版)

[3] 吸收性心智,瑪麗亞·蒙特梭利,臺灣及幼出版社

相關焦點

  • 越禁止越來勁,為什麼孩子總和我對著幹?是時候了解白熊效應了
    隨著孩子逐漸成長,許多父母發現孩子越來越難管教了。孩子特別愛反著幹,越讓他做啥,越不做;而不讓孩子幹的事,他反而越來勁!一部分父母紛紛表示很崩潰。  孩子為何如此「叛逆來勁」?我們先來聊一聊原因,然後從原因入手,再找找方法應對這些「小怪獸」吧。
  • 為啥「你越不讓,孩子越要幹」?家長是時候了解「白熊效應」了
    其實有的時候我們會發現一件非常有趣的問題,那就是我們越不讓孩子去做什麼事情,那麼孩子就越是容易去做怎樣地事情。而且在面對這樣的情況時,父母根本就找不到方法去教育自己的孩子,這也成了很多父母的心頭之病。在王先生的眼裡,孩子一直以來都是不聽話的,而且他根本就不知道該以怎樣的方式才能夠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 孩子為什麼總喜歡和家長對著幹?「白熊效應」了解一下
    孩子一直和家長唱反調會有這些不好的影響:影響一:孩子容易走向歧途因為孩子不願意家長管教,那麼即使家長說了什麼教誨的話,在孩子耳朵裡也是刺耳的聲音,因此,孩子做了什麼不好的事情家長要指導並且盼望改正的時候,孩子則會用非常極端的態度面對家長,那麼,問題會變得格外嚴重
  • 越禁止越叛逆,了解「白熊效應」你就不會再命令孩子「不要」了
    小傢伙平時比較老實,也比較正常,怎麼會這麼「不識好歹」地違背大人的意願呢?老李說:「儘管宏亮這孩子以前沒有亂塗亂畫的毛病,為了保證新房整潔,從開始裝修我就告誡宏亮不要亂塗亂畫,還給他做了示範。哪成想這孩子居然這麼叛逆!」大家應該有同感,生活中這樣的事還真不少。我們越是命令小孩子不要幹什麼,往往他就越執意做什麼。
  • 孩子總是聽不進家長的話?「白熊效應」在起作用
    其實在人們的生活中也經常受到白熊效應的影響,比如一個人失眠的時候,他想的最多的就是讓自己睡著,但是越是強調自己要睡著,就越是難於入睡。我們越讓孩子吃青菜,他就越不想吃青菜,就是要和父母唱反調。這些現象都是受到「白熊效應」的影響。
  • 父母越禁止,孩子越要做?了解「白熊理論」,讓孩子改掉壞習慣
    養娃的家長經常被不聽話的孩子氣得頭疼,很多時候不讓孩子做什麼,孩子偏要做;尤其是那些父母越禁止的事情,孩子越會去嘗試,這是為什麼呢?&34;告訴你答案。生活中,很多家長都會對孩子說&34;:不能看電視、不能吃零食、不要玩手機……但是父母越禁止,孩子就越要做,難道是叛逆期到了?其實,&34;這個現象,跟一個心理學理論息息相關,那就是白熊理論。什麼是白熊理論?
  • "白熊效應":孩子愛和父母唱反調,大多是因父母總說"不"
    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周先生讓孩子不要玩打火機,他就是要玩打火機。因此,周先生也很納悶,為什麼自己的孩子那麼喜歡唱反調呢?很多父母應該都有過周先生這樣的經歷,自己讓孩子千萬不要做某些事情,但他們卻按捺不住躁動的心,瞞著父母去嘗試。尤其是在電子產品方面,孩子更容易無視父母的話。父母不讓他們玩手機電腦,他們就偏要玩,甚至還自己偷偷去網吧。
  • 白熊效應:一個「不」字,可能會毀了你孩子的一生
    這一切都來自於國外的一個心理學實驗:白熊效應。 美國一位心理學教授,叫丹尼爾魏格納,他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實驗,他在一堂心理課上,他要求參與實驗的學生們,在課堂上規定的十五分鐘之內,可以隨意想任何東西,但是絕對不要去想白熊。實驗結果是,所有人的腦海裡都有了一個強烈的白熊形象。而且幾乎所有的人都無法控制自己不去想白熊!
  • 「白熊效應」:孩子有時候愛「唱反調」,或許只是無心之失
    楚楚不明白,為什麼自己三令五申的讓孩子不準去、不要去,可是孩子卻跟沒聽見似的。「不」,孩子越不聽話呢?家長說「不」,孩子越愛唱反調,很多時候是因為家長的「指令」在孩子腦海中呈現的形式並不是家長所期望的,孩子對家長的指令存在著理解上的誤差,我們可以藉助「白熊效應」來理解。
  • 為啥「你越不讓,孩子越要幹」?答案很簡單,很多家長卻想不明白
    比如,孩子在玩玩具,你告訴他玩具不要亂扔,他嘴上說著好,結果他趁你不注意,把玩具丟的到處都是;孩子在吃飯,你告訴他注意一點,不要把飯弄撒了,結果他能直接把碗弄掉在地上......為什麼你越不讓,孩子越要幹?
  • 實用的育兒心理學效應 ——「白熊效應」
    到了這個階段裡的孩子,越是和他們說「不行、不要、不可以做什麼」,他們只會更叛逆,越來越難管教。其實,不止是2-3歲的孩子會這樣,6歲孩子,青春期孩子也是如此,哪怕是成年後的我們,不論是自己或是別人說「不要去想」或者「不要去做」時,都會誘發內心的一種牴觸情緒。大家可能都有過類似的經歷,有時越是想要忘掉越是反覆回憶,越是告訴自己要睡著,越是睡不著。
  • 為什麼越強調「不要摔跤、不要摔跤」,孩子反而越容易「摔跤」?
    大家也都比較對心理學實驗感興趣,特別是在西方,他們會做一些很有趣的實驗,我們也可以相關了解到一些信息。我這裡要介紹的便是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魏格納的一個實驗,他在接受測驗的一群人當中,叫人們不要想像一隻白熊,結果測驗結果是0幾乎大家都在想像一隻白熊,不管是什麼樣的白熊,是皮毛白白的,還是高高大大的一個動物,或者是粗壯的腳趾,大家反正都不約而同地朝白熊的方向去想像。
  • 孩子總和你對著幹,越阻止越要做?是時候了解「潘多拉效應」了
    這可以說是很多家長共同的困擾,我們越說什麼事不能做,孩子就越想要做。在家長看來,孩子是在故意作對,於是對他管束得更嚴了,這樣下來自然會導致惡性循環。為什麼越阻止越無效?同樣的道理,爸媽的禁止或命令反而促使孩子想要去看看那個杯子、打開那個盒子。你越不讓他做的事,他就越好奇越想去試試看究竟做了是什麼感覺,或者做了之後會有什麼結果。疏比堵更有用針對這種情況,「疏」一定比「堵」更有用,家長們可以試試以下3種方法。
  • 心理學:為什麼經常說戒菸的人越戒不掉?這是「白熊效應」在作亂
    但是為什麼會這樣?大家都知道吸菸有害健康,但是往往我們都會「不在意」,而這裡也就不得不說一個我們人自身的bug(漏洞)。人作為高級物種和其他物種最大的區別就在於我們會「反省」,而這種反省相當於心理學上的「元認知」。我們會不定期的反省,問自己「雖然抽菸感覺很美妙,但是這麼做對嗎?」也是因為有「元認知」的存在,所以人不容易「上癮」。
  • 如何讓孩子不那麼叛逆?從避開"反彈效應"開始,父母要自省
    "你不讓我做,我偏要做",很多父母都遇到過這種孩子越管越叛逆的情況為什麼自己的孩子會變得這麼叛逆,李先生百思不得其解。相信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會遇到和李先生類似的情況,自己越管孩子,孩子就越不聽話。
  • 越說戒菸的人越是戒不掉,是意志力不夠嗎?心理家:白熊效應
    而有些人心情煩躁,孤單寂寞的時候也會吸菸,為了緩解自己內心的苦悶。但是每個吸菸者都了解吸菸的危害,那為什麼就是不戒呢?原來,在心理學上,我們把反省稱之為「元認知」。因為作為高級動物的人類,區別其他動物我們會「反省」,有時候我們吸菸可能會有負罪感,開始反省自己「為什麼抽菸?抽菸對身體好嗎?
  • 不讓我幹我偏幹,這是"白熊效應",還是逆反心理
    一、什麼是白熊效應?白熊效應就是俗稱的&34;。這個效應以美國哈佛大學社會心理學家丹尼爾.維格納的一個社會實驗命名的。這個實驗具體是這樣的,參與實驗的人被要求不要在腦海裡想像一隻白熊,結果呢,很多實驗參與人員都會在腦子裡跳出一隻白白胖胖的熊。
  • 孩子做事磨磨蹭蹭,爸媽越催越拖拉,或許是「超限效應」在作祟
    我們又該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改善這樣的習慣呢?下面我們就來逐一分析下。孩子做事兒為啥拖拖拉拉想要了解為啥有的孩子,在上學出門前會一直在衛生間磨蹭著上廁所,又為啥會在去郊遊前,總是忘記他的水壺。首先要"蹲下來",站在孩子的角度來理解這件事情。孩子做事磨磨蹭蹭,爸媽越催越拖拉,或許是「超限效應」在作祟。
  • 為什麼你越是說不要,孩子越是要做?白熊理論告訴你真相......
    神奇的實驗結果顯示:無論你在想什麼,你的念頭會時不時拽著你,想起白熊。這就是心理暗示的強大效應:你越不想要的事物,反而越會佔據你的思想;你越想要趕走的念頭,反而以更強烈的方式呈現在你的腦海。還好我平時說話不多而且簡單,所以能迅速回憶起對崽崽所有的交待。每天早上,崽崽打開電腦時會告訴我:&34;。
  • 孩子老跟你唱反調?是「反彈效應」在作怪,父母試試這樣做
    但是孩子聽了媽媽這些話之後,不但沒有停下腳步,反而跑得更快了,他們一邊跑還一邊笑。孩子高興了,但是媽媽好像就要崩潰了。這位媽媽的貼文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下面有很多媽媽紛紛留言說自己也遇到了這種情況。每次讓孩子不要哭的時候,孩子會哭得更兇,越不讓他們幹什麼事情,孩子就處處與家長對著幹。家長們往往都非常的疑惑,孩子們明明還沒有進入到青春叛逆期的時候,為什麼現在就已經叛逆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