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是在漢語言文學方面,更是歷史悠久,它作為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一直為我們驕傲和自豪。
不知道你還記不記得小時候背文言文的場景,當時就想著這古人也太煩了吧,沒事寫這麼多幹什麼?好好休息不好麼?
其實,相對於外國人來說,我們學習文言文還算容易的,他們才是難上加難。
曾聽過一個外國友人形容中國漢字,他是這樣說的:「日文是蹦蹦跳跳的,很可愛小巧,而中文是複雜多變的,就好像一個很複雜的圖騰,毫無規律可言,太難了!」
有一篇文言文,更是難倒了廣大外國友人,這篇文章雖然有78個字,但全文上下只有一個「音」,看得大家是一臉懵圈,別說外國友人了,同胞們也都說自己可能上了一個假學。
有人說,這篇文章讀起來酣暢淋漓,特別舒服,可我讀起來只聽到麻雀似的歡快的叫聲,這大概就是文人和我這個俗人的差別吧。
在我的印象裡,只有「之乎者也」才叫做古文,原來還有這樣的!看來我真的是孤陋寡聞,out了。
想想上學的時候,沒少跟晦澀難懂的文言文掙扎過:和眼皮痛苦地打過架,用嘴巴激烈地爭吵,對著課本死皮賴臉的硬撐,跟著老師裝模作樣的尬演,還有那麼幾次像結巴一樣被嘲笑。
文言文帶給我的痛苦,現在外國友人們一個也別想少!我們中文比英文技術含量可高多了,是時候表演它真正的技術了。
類似這樣的文言文還有一篇叫做《施氏食獅史》,也是全文只有一個「音」,古人真是太聰明了,佩服不已啊!讀起來這篇,我瞬間感覺自己又變成了結巴,太難了,真想聽聽外國友人是怎麼讀的!
說起以前學的文言文,我只記得《木蘭詩》了,而且還只能背誦上半部分,剩下的全部都還給老師了。但這仍是我最喜歡的一篇文言文,不然也不會過了這麼多年還記得了,想想當年跟它死磕的那些時間,這些回憶也很美好。
文言文是古代的一些文人雅士用來表達自己心情的一種形式,它承載著古代的傳統文化和美德。而文言文的學習是有技巧地,教給孩子這些技巧,也能夠事半功倍,不變結巴了。
01重視課外閱讀,多讀書培養語感
學習文言文跟學習外語一樣,需要我們有語感,有的時候語感建立起來,就算你不知道下個字什麼,也有可能脫口而出。家長需要督促孩子在學校外的生活中多讀相關書籍,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讀得多了,掌握的知識也就多了。
02每天記一點實詞,積少成多
在學習文言文的句式之前,掌握每個字、每個詞的含義是基礎,當孩子把每個字詞都拿捏好了,句子也就信手拈來了。家長要幫助孩子,具體到文言文中每個字意的理解,深挖其在文章中代表的含義,理解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記起來也就容易多了。
03理解斷句,鍛鍊自主翻譯的能力
文言文不同的斷句,代表的意思則大相逕庭,掌握了這一點,才能更加熟悉文中所表達的真實含義,方便記憶。家長要指引孩子對每一句話進行分析,通過作者當時的心情和處境,推斷出句子的最終意味,真正拿下整篇文章。
文言文的學習沒那麼可怕,古人的智慧結晶值得我們去發揚光大,希望每個中國人都能為之而驕傲,我們有我們的資本,在我們的地盤聽我們的話,你就得好好學中文!在這裡, 我們每個人,都能成為你們的老師,期待有一天,中文能成為全世界最普及的世界用語!
今日話題:你背得最熟的一句文言文是哪句?你覺得文言文和外語哪個更難學?歡迎一起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