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教授寫了一篇文章,78個字的讀音一致,讀後酣暢淋漓!
文/婉清
雖然如今都說大白話,但文言文仍然屹立不倒,是中國歷史遺留的寶藏。文言文是以古漢語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遠古時為口語,如今成了書面語文章。隨著歷史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距越來越大,以至於很多人對於文言文生疏,沒有學習經歷都不太看得懂。
尤其是近現代新文化運動後,白話文成了主宰,所以導致文言文的文章越來越少。不過雖然很多人覺得白話文通俗易懂而文言文晦澀,但文言文也同樣值得我們深刻學習,因為它也不乏有趣的,比如今天要說的這一篇文言文78個字,但漢語讀起來78個字的讀音都一個音,讀後叫人酣暢淋漓贊一句經典至極!
這篇文言文叫做《季姬擊雞記》,僅僅只用了78個字來講述了一個故事,但最奇妙的是因為讀音相同。這篇文章出自於趙元任,此人曾是沒過康奈爾大學的理學學士,後來成了哈佛大學的哲學博士,還是清華的心理學物理學教授,最後還是哈佛大學的中文系教授。趙元任這位哈佛教授寫了這一篇文章曾叫他一炮而紅,而這篇文章的確厲害,我們可以來看一下。
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雞既濟,躋姬笈,季姬忌,急咭雞,雞急,繼圾幾,季姬急,即籍箕擊雞,箕疾擊幾伎,伎即齏,雞嘰集幾基,季姬急極屐擊雞,雞既殛,季姬激,即記《季姬擊雞記》。
這篇《季姬擊雞記》不算標點符號78個字整,初讀起來覺得迷茫好像在讀繞口令一般,而且意思好像還很難懂,其實仔細看就不會這麼覺得了。這篇文言文的大意是說季姬這位主人公,為了排遣自己的寂寞只好豢養了一些雞,而這些雞是林雞。
這些林雞到了飯點餓了開始嘰嘰叫了起來,於是季姬只好趕緊拿裝著粟米的簸箕餵雞。這些林雞吃了糧食就開始撒歡跑到了季姬的腿上,季姬看見這一幕著了急,忙著轟趕雞。而這些雞也被季姬給嚇壞了於是飛到了案几上,季姬一看又開始著急,就用簸箕去砸雞想把它們趕下來,但簸箕沒有砸到雞而是砸到了一些陶俑,於是俑碎成了渣渣,這些雞更是受到驚嚇而驚叫起來。季姬情急之下只好又脫下自己的鞋子卻砸雞,這雞就被打死了。季姬想著這養雞鬧出的一齣戲,於是有感而發寫下了《季姬擊雞記》。
婉清觀點:從故事來看一點拼湊感都沒有,所以這篇文言文用詞之精準令人讚嘆,而此外的同音也是另外一大亮點,讀來讀去都是一個音,所以叫人酣暢淋漓好不盡興。從此我們也可看出這位教授的功筆著實厲害,難怪能在清華和哈佛都當教授呢!大家對此怎麼看?
參考文獻:《季姬擊雞記》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存在侵犯版權問題,請聯繫原創作者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