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言文78個字,漢語讀起來都一個音,經典至極!

2020-12-13 歷史帝君

哈佛教授寫了一篇文章,78個字的讀音一致,讀後酣暢淋漓!

文/婉清

雖然如今都說大白話,但文言文仍然屹立不倒,是中國歷史遺留的寶藏。文言文是以古漢語口語為基礎的書面語,遠古時為口語,如今成了書面語文章。隨著歷史演變,文言文和口語的差距越來越大,以至於很多人對於文言文生疏,沒有學習經歷都不太看得懂。

尤其是近現代新文化運動後,白話文成了主宰,所以導致文言文的文章越來越少。不過雖然很多人覺得白話文通俗易懂而文言文晦澀,但文言文也同樣值得我們深刻學習,因為它也不乏有趣的,比如今天要說的這一篇文言文78個字,但漢語讀起來78個字的讀音都一個音,讀後叫人酣暢淋漓贊一句經典至極!

這篇文言文叫做《季姬擊雞記》,僅僅只用了78個字來講述了一個故事,但最奇妙的是因為讀音相同。這篇文章出自於趙元任,此人曾是沒過康奈爾大學的理學學士,後來成了哈佛大學的哲學博士,還是清華的心理學物理學教授,最後還是哈佛大學的中文系教授。趙元任這位哈佛教授寫了這一篇文章曾叫他一炮而紅,而這篇文章的確厲害,我們可以來看一下。

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雞既濟,躋姬笈,季姬忌,急咭雞,雞急,繼圾幾,季姬急,即籍箕擊雞,箕疾擊幾伎,伎即齏,雞嘰集幾基,季姬急極屐擊雞,雞既殛,季姬激,即記《季姬擊雞記》。

這篇《季姬擊雞記》不算標點符號78個字整,初讀起來覺得迷茫好像在讀繞口令一般,而且意思好像還很難懂,其實仔細看就不會這麼覺得了。這篇文言文的大意是說季姬這位主人公,為了排遣自己的寂寞只好豢養了一些雞,而這些雞是林雞。

這些林雞到了飯點餓了開始嘰嘰叫了起來,於是季姬只好趕緊拿裝著粟米的簸箕餵雞。這些林雞吃了糧食就開始撒歡跑到了季姬的腿上,季姬看見這一幕著了急,忙著轟趕雞。而這些雞也被季姬給嚇壞了於是飛到了案几上,季姬一看又開始著急,就用簸箕去砸雞想把它們趕下來,但簸箕沒有砸到雞而是砸到了一些陶俑,於是俑碎成了渣渣,這些雞更是受到驚嚇而驚叫起來。季姬情急之下只好又脫下自己的鞋子卻砸雞,這雞就被打死了。季姬想著這養雞鬧出的一齣戲,於是有感而發寫下了《季姬擊雞記》。

婉清觀點:從故事來看一點拼湊感都沒有,所以這篇文言文用詞之精準令人讚嘆,而此外的同音也是另外一大亮點,讀來讀去都是一個音,所以叫人酣暢淋漓好不盡興。從此我們也可看出這位教授的功筆著實厲害,難怪能在清華和哈佛都當教授呢!大家對此怎麼看?

參考文獻:《季姬擊雞記》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存在侵犯版權問題,請聯繫原創作者刪除

相關焦點

  • 78個字的文言文讀一個音!
    這篇文言文僅78個字,卻全讀一個「音」,它就是《季姬擊雞記》,創作於1930年,也是漢語普通話的「同音文」。這麼多個字都是同一個音,只不過音調不一樣,不僅是老外,就連很多中國人看到應該也會覺得一臉懵,因為類似的文章在世界非常罕見,讀起來又都是「嘰嘰嘰」的發音,想必不少人已經在屏幕面前讀起來了。不得不說漢字的博大精深。
  • 他寫了一篇96字的文言文,全部字都是一個音,一口氣讀順的沒幾人
    導語:他寫了一篇96字的文言文,全部字都是一個音,一口氣讀順的沒幾人。大家都知道,中國的文化是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的,像是我們的文言文,就讓很多外國人嘆為觀止了。其實不僅僅是外國人,我們學習文言文的時候, 也並不會覺得那麼簡單。
  • 這篇古文僅78個字,卻全讀一個「音」,網友:老外看到該懵了!
    作者:緣來星期八 版權聲明:原創文章,禁止抄襲 受過義務教育的人肯定都被文言文「折磨」過,不僅生澀難懂,背誦的時候還非常拗口,有種分分鐘想打人的衝動,套用現在比較火的一句話就是「我太難了」。
  • 78字文言文只有一個「音」,老外一臉懵,網友:我可能上了個假學
    有一篇文言文,更是難倒了廣大外國友人,這篇文章雖然有78個字,但全文上下只有一個「音」,看得大家是一臉懵圈,別說外國友人了,同胞們也都說自己可能上了一個假學。有人說,這篇文章讀起來酣暢淋漓,特別舒服,可我讀起來只聽到麻雀似的歡快的叫聲,這大概就是文人和我這個俗人的差別吧。
  • 漢語真是博大精深!一篇文章96個字卻是一個讀音,曠古奇文
    全文96字讀音都是「shi」,讀音相同,但是字不相同,所代表的含義也不盡相同,讀來一頭霧水,究竟是什麼意思呢?解釋一下不同的字的意思。一字多音的產生可以分為五個原因:古代「四聲別義」;古代假借通用文字;古今音變;方音與普通話音共存;口語和書面語分讀。用一個字表示幾個讀音和意義不同的詞,這樣做確實是節省了許多漢字,但這樣做恰恰也為學生們學習漢字造成了不少困難,一個字有多種讀音,學生在學習時如果記憶不深刻,就很容易發生混淆。
  • 一篇文章共有78個字,字字讀音相同,許多人讀不懂卻很欽佩
    人都知道我國是文明古國,而且這些年的變化發展中,我們的文化從未有過中斷,更是以文學作為代表,經過上千年的敲打和洗禮,我國每個時代都有文人,他們將我們的文化推到了更高的巔峰,可以說,文學已經滲透於我國的每一個方面,這也讓我國所散發出來的文學魅力遠超於其他國家。
  • 史上最神奇的一篇文章:全文78字音調全一致,能讀對一半都是天才
    這篇文字通篇78個字,但是讀音卻都是一樣的,每個字所代表的含義卻有很大的不同。這篇文章的便是《季姬擊雞記》,沒錯,連標題都是同一音節。而撰寫這篇文章的便是有著「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美譽的趙元任教授。趙元任出生於1892年,是清朝著名的詩人趙翼的後人,父親也曾中過舉人,所以趙元任也算得上是出生於書香世家了。
  • 這篇古文共78個字,卻全部讀一個音,舌頭捋不直的建議多讀幾遍
    當今世界的已知語言已然有5651種,而漢語的魅力是尤為獨特的:它源遠流長,看起來古色古香,寫起來龍飛鳳舞,讀起來字正腔圓,品起來字字璣珠。那一筆一划,都蘊藏著歷史的波瀾壯闊;那一撇一捺,都流淌著文化的濃鬱韻味。
  • 他寫一篇奇文,全文96字都是一個音,能讀順的人考普通話絕沒問題
    有「中國現代語言學之父」美譽的趙元任先生就曾經用同音的不同字寫過一篇文言文,通篇都是以一個音構成,讓人讀來大感神奇。這篇文章叫《施氏食獅史》,原文如下:石室詩士施氏,嗜獅,誓食十獅。施氏時時適市視獅。十時,適十獅適市。是時,適施氏適市。施氏視是十獅,恃矢勢,使是十獅逝世。氏拾是十獅屍,適石室。石室溼,氏使侍拭石室。
  • 中國歷史上的最強文章,全篇78個字,而且全都一個音
    文章,從古代開始,無論國內國外,都是寫作者抒情達意、陶情升華,甚至抨擊當局、喚醒迷途中的人們的重要憑藉。作為擁有幾千年悠久歷史的國家,在我國發展史上,文章,自然也已產生百千年,並且隨著國家的進步也在不斷進步。古文,是古人記錄當下、交流心聲、教育後人的重要手段。
  • 神一般的文章,全文78個字的讀音一致,翻譯官表示無法翻譯
    神一般的文章,全文78個字的讀音一致,翻譯官表示無法翻譯說到詩詞故事想必大家就會立馬聯想到李白、杜甫、王維這樣大名鼎鼎的詩人,詩講究四大要素,分別是押韻、四聲、平仄、對仗。另外還有詞、文言文等等,在古代不管是文章還是書籍都普遍的用文言文記載,今人看起來就會比較費勁,但是卻讓整篇文章風趣奧妙。民國時期出現了同音文,同音文沒有那麼普及所以很多人不知道,其意思就是整個文章中的漢字只有一個音。最有名的恐怕要數《季姬擊雞記》。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
  • 神一般的文章,僅78字讀音卻都一樣,外國人表示沒法翻譯
    從小學方塊字長大的我們,對形形色色的漢語早就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但對外國人來說,漢語實在太難學了,有些人學了一輩子,水平可能還不如中國的一個小學生,漢語的魅力就在於它變化多端、詞義豐富、書寫具有美感,很多古典詩詞的美,大概也只中國人能體會到。
  • 神一般的文章,全文78個字的讀音都一樣,讀完實在太爽了!
    初看起來,是不是感覺很茫然,再讀起來,是不是感覺很奇特?這篇叫做《季姬擊雞記》的文言文,全文78個字(不含標點符號)都是同一個音,稱為同音文。所謂同音文,就是全文採用的一個音,聲調不限,但是不能為同音而同音,通篇讀出來應該有個主題。
  • 小學語文文言文學習方法!讀三遍,一篇搞懂文言文「套路」!
    第一級為「誦讀與積累」,主要任務為誦讀經典文言文,識記常用的文言虛詞和少量的常用文言實詞;第二級為「美讀與感悟」,主要任務為提高朗讀要求,在學習過程中增加審美元素,繼續識記大量文言常用實詞;第三級為「自讀與批註」,主要任務為獨立閱讀,訓練批註的基本方法,分為四個步驟:觀摩與初試、釋義與註解、直譯與意譯、賞析與評點。
  • 這篇文章真厲害,一共就78個字的讀音一致?翻譯官:好難呀
    大家都知道在上學的時候,大家經常要被很多的古文,這些都是古人們的精華,也是給大家留下了很多的學識,也是深受現代人的佩服,但是有的文章也是很拗口的,其中《季姬擊雞記》就很是厲害,整個文章中的漢字只有一個音。是這樣的:季姬寂,集雞,雞即棘雞。棘雞飢嘰,季姬及箕稷濟雞。
  • 神一般的文章,78個字的讀音一致,讀完大呼過癮
    初看起來,是不是感覺很茫然,再讀起來,是不是感覺很奇特?這篇叫做《季姬擊雞記》的文言文,全文78個字(不含標點符號)都是同一個音,稱為同音文。所謂同音文,就是全文採用的一個音,聲調不限,但是不能為同音而同音,通篇讀出來應該有個主題。 比如這篇《季姬擊雞記》就還是有個主題,小編幫您翻譯如下:一個叫做季姬的女子感到寂寞,便收羅了一些小雞來養,那是出自荊棘叢中的野雞。野雞餓得直叫喚,季姬便拿出竹箕中的小米來餵養它們。雞吃飽了之後,飛到了季姬的書箱之上。
  • 一首小詩40個字,從字到尾一個音,中國的語言文字太神奇了
    筆者這裡僅以趙元任的《熙戲犀》為例,即可看出漢語言文字的奇妙之處:一首小詩40個字,但是,從字到尾只有一個音,太奇妙了。趙元任先生是江蘇武進人,生於1892年,1982年去世。他是國際上知名的語言學大師,也是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者之一。趙元任從小就天資聰慧,尤其是在語言方面的天賦,很早就顯露了出來。
  • 高中字數最長的4篇文言文,最長一篇近3000字,你當年背下來幾篇
    文言文一直是高考語文的必考難點,多少學生看著課本上的一篇篇文言文頭皮發麻,明明都是一些我認識的字,怎麼連起來一讀就不知道是什麼意思了呢?高中文言文中有的不僅要學習意思,還要求學生整篇背下來,其中有四篇字數最長,起碼800字起步,最長的一篇有近3000字,堪稱是學生的噩夢,下面和大家分享下這四篇文言文。
  • 讀《曾文正公全集》想哭的心都有,一篇文章八個字不懂讀
    感覺又回到小學時候認字的階段,得時不時得打開新華詞典,查下這字怎麼讀,啥意思……我很奇怪,因為現在讀書看報都難得有不認識的字了,很長時間以來,自以為應該掌握了大部分的漢字吧?我好奇現在的漢字到底有多少個?
  • 最奇特的一篇文章,全文94個字的讀音相同,網友:讀完的都是天才
    其實各個地區的人在當官前都要學習官話。在周、秦、漢時期,朝廷使用的漢語稱「雅言」,南北朝時期稱「正音」,「官話」一稱出現在明清時期,都是以「洛陽讀書音」為標準音。而漢字以及漢語也都隨著歷史的發展而有所變化,這是一個逐漸規範的過程,也是一種文化底蘊,如女帝武則天時期,有一個酷吏侯思止雖然讀書少,但也靠著高密在武則天身邊站穩了跟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