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是被把握在思想中的時代。為紀念中國人民大學命名組建70周年,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於2020年7月下旬起,隆重推出「哲學的殿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講座採取在線直播形式,邀請素為學界景仰的哲學名家,聚焦哲學前沿問題做專題講座,並以騰訊會議在線直播、B站轉播等方式,向社會開放。
哲學本身就是一座宏偉壯麗的殿堂,在這座殿堂裡有許多恆久而常新的話題,與時代深沉的思緒相應和,給人以精神的啟迪。經過長期的思想積澱和學術創新,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與全國知名高校、科研機構均形成了深厚的學術傳統,在這些傳統中引領哲學學科發展、具有廣泛學術影響力的名家名師本身就是一座座殿堂。「哲學的殿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不僅將向大家展現哲學這座殿堂的宏偉壯麗,而且將邀請這些名家名師做嚮導,帶領大家進入哲學這座殿堂的深處,領略其中的思想寶藏。
本次「哲學的殿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由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主辦,著名哲學家陳先達、張立文、劉大椿擔任學術顧問,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院長臧峰宇、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黨委書記徐飛擔任總策劃。哲學院教師廣泛參與,在學術界和知識界產生了重要影響。
自7月20日至24日,每晚7點至9點,「哲學的殿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第一季以在線直播形式隆重推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張立文先生、劉大椿先生、段忠橋教授、劉曉力教授、龔群教授分別主講,呈現他們各自在中國哲學、科學技術哲學、政治哲學、心靈哲學、道德哲學等領域的長期思考,勾勒哲學學科發展脈絡,探抉哲學學科發展前沿。
7月20日,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張立文先生進行首場講座,報告的主題是「中國哲學元理」,哲學院院長臧峰宇教授主持講座。
( 7月20日,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張立文先生做主題為「中國哲學元理」的講座報告。)
張立文先生現擔任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院長、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國際儒學聯合會榮譽顧問等職,長期耕耘於中國哲學領域,於上世紀80年代創立和合學,在國內外期刊發表論文600多篇,著作等身。
在講座中,張先生圍繞「中國的哲學、哲學的對象、哲學的架構、哲學的原理、哲學的特性」等五個方面展開闡述。張先生認為,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致廣大而盡精微」的哲學理論體系,中國文化有著嚴密的邏輯結構,中國有著獨特的哲學體系。古希臘與中國先秦,中西哲學家都在追究哲學的基本問題:天地萬物從哪裡來?中國哲學從先秦以來,關於天地萬物從哪裡來的回應,與西方殊異。中國哲學強調多元的五行雜合化生萬物,以「和實生物」化解西方一元本原論,以「同而不繼」的多元形相、無形相的相反相成解構二元對立論。中國哲學儘管各家各派殊途、百慮,但面對時代共同的衝突與危機的化解課題,形成了作為同歸和一致哲學思潮的天地人的道論。在張立文先生看來,中國哲學的七大原理為:元亨利貞論、體用一源論、理一分殊論、能所相資論、不離不雜論、內聖外王論、融突和合論。中國哲學是在「繼往聖之絕學」哲學理論思維成就基礎上,在世哲學家在其理論思維方式引導下的再反思、再體認,以賦予價值理想、倫理道德、審美旨趣、終極關切新生面、新創造、新品格、新氣質。
7月21日,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劉大椿先生進行講座,報告的主題是 「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哲學院副院長劉勁楊教授主持講座。
(7月21日,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劉大椿先生做主題為 「科學技術哲學在中國的興起與發展」的報告。)
劉大椿先生為中國科學技術哲學的重要開創者和領軍學者、全國模範教師,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主任、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圖書館長、中國自然辯證法研究會副理事長等職,撰寫和出版著作、教材60餘部,發表論文170餘篇。
在講座中,劉大椿先生細述中國科學技術哲學波瀾壯闊的發展歷程,從學科歷史淵源、科學技術哲學興起、規範與多元、問題與期望等四個方面展開闡述。劉大椿先生認為,中國的科學技術哲學是一門具有中國特色的二級學科,具有獨特的傳統和歷史淵源,與中國自然辯證法的研究和事業密不可分。中國科學技術哲學的當代興起首先可追溯到20世紀80年代諸多事件的合力。縱觀科學技術哲學的興起與發展,劉大椿先生把整個過程概括為四個十年。對於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全球範圍內出現的新變化與新問題,劉大椿先生展開了理論與實踐兩方面的思考。面對發展中的問題,劉大椿先生認為,應當積極應對,秉持以下兩個基本態度:第一,要把科學技術哲學的良性運行和科學技術的良性運行聯繫起來,堅持對科學技術全面審度的態度,警惕漠視甚至反對科學的虛無主義傾向,另一方面,不應僅僅將科學視為功利性工具,要重視科學作為思想武器的批判作用。第二,要充分發揮自然辯證法課程的思想教育功能與通識作用,在課程的定位和建設中,堅持「基點不動搖、功能有特色、學科要開拓」。
7月22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段忠橋教授進行講座,報告的主題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正義概念的兩種用法——再評伍德的兩個誤解」,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院長王宇潔教授主持講座。
(7月22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段忠橋教授做主題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正義概念的兩種用法——再評伍德的兩個誤解」的報告。)
段忠橋教授在英國埃塞克斯大學獲得哲學博士,是牛津大學萬靈學院的客座研究員,曾任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哲學院副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學報》主編,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政治哲學研究中心主任,出版學術著作10餘部,在國內外著名學術刊物發表論文百餘篇。
在講座中,段忠橋教授對美國史丹福大學教授艾倫·伍德(Allen W. Wood)的一個著名論斷——「馬克思並不認為資本主義是不正義的」——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段忠橋教授認為,所謂「伍德命題」是不能成立的,因為它與馬克思和恩格斯本人的相關論述明顯相悖。為此,他對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正義概念的用法進行了分析,指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的相關論述中對正義概念有兩種不同的用法,第一種是基於歷史唯物主義的用法,第二種是基於不同階級或社會集團的分配訴求的用法。伍德由於沒有弄清馬克思和恩格斯對正義概念有兩種用法,從而導致了他得出上述觀點。但正義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並不像伍德所認為的那樣是一個司法概念,而是一個道德概念,道德屬於上層建築中的一種意識形態,是以善或惡、正義或不正義等評價方式來調整人們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道德的這一特徵決定了,它既可體現佔支配地位的生產方式的要求,也可體現不佔支配地位的生產方式的要求。因此,伍德斷言「馬克思並不認為資本主義是不正義的」就是難以成立的,因為處於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中的無產階級也有自己的正義要求,而站在無產階級一邊的馬克思和恩格斯必定認為資本主義是不正義的。
7月23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劉曉力教授進行講座,報告的主題是「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的演化」,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聶敏裡教授主持講座。
(7月23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劉曉力教授做主題為「人類意識與機器意識的演化」的報告。)
劉曉力教授是中國人民大學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平臺首席專家,是國內從事心靈與認知哲學研究的權威學者之一,常年在哲學與認知科學交叉領域進行前沿工作,曾任中國邏輯學會副會長,現為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科學哲學專業委員會理事長。
劉曉力教授以Alpha Go之後為什麼機器意識成為熱門話題作為導引,從如下五個方面展開講座主題:意識的哲學爭論;人的意識與機器意識的科學探索;涉身性情感與情緒的哲學討論;目前AI 發展面臨的 「情感落地」瓶頸,以及可情感落地的人工道德主體應該具備哪些特徵。劉曉力教授指出,一個真正的人工道德主體需要滿足「情感觸發」、「信用賦能」和「實踐推理「三項能力特徵。情感觸發是在不同認知資源的選擇中作為觸發器的效果;信用賦能是從小樣本學習尋求獲得普遍模式的認知能力;實踐推理是有審時度勢主動設定目標,自主形成信念適應外部世界並具有反事實推理的能力。劉曉力教授在講座最後指出,如果機器沿著不同於人類的演化道路演進,人工道德主體的最終實現可能產生一定的社會風險,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人機關係的未來保持樂觀的期待。深圳大學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哲學與認知科學跨學科平臺研究員朱銳對本次講座進行了評議。朱銳教授認為部分科學家確實認為「奇點」的到來會使人工智慧全面超過人類智能,威脅人類地位,而有效的應對方案就是使人工智慧具有道德主體地位,對未來前景進行自我道德幹預。
7月24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龔群教授進行講座,報告的主題是「西季威克的功利主義」,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院長張霄副教授主持講座。
(7月24日,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龔群教授做主題為「西季威克的功利主義」的報告。)
龔群教授是國內知名倫理學者、中國人民大學首批傑出人文學者,他曾經擔任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執行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倫理學理論、應用倫理學、政治哲學,是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幾個重大關係研究》首席專家、教育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西方倫理思想史》課題組重大攻關項目首席專家。
在講座中,龔群教授選擇從西季威克的代表作《倫理學方法》入手,來討論西季威克的功利主義思想及學術創見。在對西季威克著作中的一個重要概念 「自我主義」(egoism)做了說明之後,龔群教授對構成西季威克倫理學方法的「直覺主義」做了詳細介紹,表明在西季威克看來只有哲學的直覺主義才可稱得上真正的倫理學方法。龔群教授還重點介紹了西季威克對邊沁、密爾古典功利主義的改造與發展,指出西季威克第一個發現了邊沁、密爾形態的功利主義在其基本思想內部的深刻矛盾,即主張自我快樂幸福為目標的自我主義與主張「最大多數最大幸福」的功利主義最高目標之間的矛盾,並給出了解決這一內部理論困境的方案,這就是:將每個人對自己快樂和幸福的追求從傳統的功利主義理解中排除出去,只在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意義上來討論功利主義。龔群教授在講座最後強調說,西季威克將功利主義與直覺主義聯繫起來,以期實現自我幸福原則與社會幸福原則之間的溝通,最終捍衛功利主義的學術進路,對後世影響很大,值得我們繼續深入研究討論。
截止7月28日,「哲學的殿堂——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第一季已經獲得6萬次的點擊收看量,五名專家在線開講,答疑解惑,為廣大觀眾、哲學愛好者、哲學從業者進一步深入了解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提供了寶貴的窗口。據悉,「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在近期還將陸續推出,為哲學學科的研究、發展和傳播提供助力,為哲學愛好者聆聽國內哲學名家的學術研究成果提供平臺。
(作者:楊瀾潔,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
原文連結:
[中國社會科學網]領略思想寶藏:「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名家講座系列」第一季成功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