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之計從讀誦經典開啟
何以為師?志道樂學;何以為學?聖賢經典。2月21-24日,元宵節剛過,年尾尚濃,當許多人還沉浸在年的餘歡中時,忻州市第四屆讀經教育「六小篇」研習會在實驗中學播明書院開班,來自實驗中學的高一、初一班主任、語文老師、學校的部分管理幹部以及讀經界同仁共80餘人參加了研習會。此次活動由實驗中學播明書院主辦,文禮書院、上河文化協辦,文禮書院、上河文化宣導講師梁趣媚和尤彩麗擔任主講人。從2017年4月20日舉辦首屆「六小篇」研習會開始,今年該校第四次舉辦「六小篇」研習會。
「讀書不覺春已深,一寸光陰一寸金。不是道人來引笑,周情孔思正追尋。」從早晨5點起床,6點20分早讀開始,到晚上8點30分晚讀結束,三天半的時間,緊張有序的節奏,密集大量的信息,樂學善思的氛圍,學員們讀誦《論語》《學記》,觀看視頻並深度研習王財貴先生的讀經教育理論《一場演講百年震撼》《讀經教育的基本原理》《讀經教育的全程規劃》《新儒家的志業》《讀經教育百千問答》《文禮書院規劃方案》等「六小篇」。在主講老師的引領下,研習會採用老師主講、學員輪讀、共讀、劃重點、分組討論的方式,最後由小組代表發表討論結果。研習的課題既有讀經教育的體系、操作方法、全程規劃這些理論層面的問題,又有「什麼是人性」、「理解人性對一個教師的重要性」、「聲音和文字如何影響兒童的生命發展和學習」這些關乎教育根本的深層問題,更有「結合讀經講述如何提高中華民族文化自信」這類高大上的問題。學員們認真學習,用心領會,小組討論如切如磋如琢如磨,都給出了不俗的回答。幾天的研習,大家理清了思路:教育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教人成人,而成人的標準在於「人性」,所以,教育要針對人性,開發人性,讓每一個學生的人性盡情地展露出來,使其成為品學兼優、人格完美的人。
「讀經,原來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是參加研習會的學員們共同的心聲。高三物理老師劉鳳奇由衷地說:「之前對讀經沒有深刻的認識,認為高中教學任務繁重,哪裡有時間讀經?這次研習會把我從經典的門外拉了進來,幾天的研習,竟然被經典迷住,被中國文化迷住。雖然與經典相見恨晚,但正如老師所說,此刻就是最好的時機。從今天開始,我要把經典抓住,讓儘可能多的學生步入經典的大門,愛上經典,熟讀成誦,進而涵養為求學不竭的動力。」
研習會最後,梁趣媚老師做了《兒童讀經教育理論》的綜述,對中國教育傳統、從古典教育到實用主義的全球變遷、美國的古典教育歷程和中國近一百年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教育的成果與教訓做了全面分析,並對習近平總書記歷年來對復興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所做的指示以及教育部在全國教育部門推進經典誦讀的舉措作了全面的梳理,進一步理清了大家的思路,堅定了推廣讀經的信念。
從2008年開始倡導讀經,實驗中學走過了十年讀經歷程。作為我市第一所體制內全面推廣讀經的學校,實驗中學走過了並不平坦的歷程,雖然如此,實驗中學仍然矢志不渝倡導讀經,除了學校自己不定期主辦研習會,每年都會派教師外出學習,越來越多的老師熟悉了讀經教育並帶領自己班級的學生讀誦經典。讀經,成為實驗中學越來越亮的名片,越來越厚重的底色。從校領導、管理層、各科教師到學生全員讀經,能夠通背《論語》的老師、學生越來越多。
楊寶鈞校長在研習會結業儀式上說,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我們之所以大張旗鼓地推廣讀經,不是譁眾取寵,不是為了讀經而讀經,乃至於不是為了弘揚聖賢之學而讀經。我們的出發點很簡單,通過誦讀經典,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寧靜下來,將我們的生命與中華五千年智慧根脈相連接,「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擦亮我們這顆塵封已久的心,恢復對幸福的感知能力。十年讀經路,現實的艱難,人性的複雜,甘苦自知。但求此次研習會在大家心中播下一顆經典的種子,我們只懷著一顆誠敬之心,心存期待,期待它生根,發芽,長成參天大樹,這才是教育的本色。衷心希望各位老師能做「勤而行之」的上士,聞道即行,捧起經典堅持讀下去,當經典與我們生命融為一體時,當我們內心的光明一點點擴充時,教育的真諦已經瞭然於胸,我們的孩子就離幸福不遠了。 (攝影 路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