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形狀必定是球形的》
(亞里斯多德 古希臘)
地球的形狀必定是球形的。因為地球的每部分到中心位置都有重量,因此,當一個較小部分被一個較大部分推進時,這較小部分不可能在較大部分周圍波動,而是同它壓緊和合併在一起,直到它們達到中心為止。要理解這個話的意義,我們必須想像,地球是在生成過程中,就像有些自然哲學家所說的那樣。只不過他們認為,向下運動是由外部強制造成的;而我們則寧可說,其實向心運動是因為有重量的物體的本性而產生的。
在這些自然哲學家的理論體系中,當混合物還處於潛在狀態時,微粒在分解過程中從四面八方同樣作向心運動。不管周圍各部分分布得是否均勻,它們都從各極端向中心集中,並產生同樣的結果。因此,很清楚,第一,如果所有微粒從四面八方向一點(即中心)運動,那麼結成的一團在各方面必定是一樣的。因為,如果在周圍各處加上相等的量,那麼極端與中心之間必定是個不變量。這樣的形狀當然是一個球。即使地球的各個部分不是均勻地從四面八方向中心集中,上述證據同樣適用。一個較大的質塊必然要推動在它前面的一個較小的質塊,如果二者的傾向都是向心的,那麼較輕的東西因受到較重的東西的推動力,總歸要到那個中心去的。
根據感覺的證據也可以得到進一步的證明。
如果地球不是球形的,那麼月食時就不會顯示出弓形的暗影,但這弓形的暗影確實是存在的。每月的月相是多種多樣的,有時是半圓形的,有時是凸形的,有時是凹形的;但月食時暗影的界線始終是凸形的。因此,如果月食是由於地球處於日月之間的位置,那麼暗影的形狀必定是因地球的圓周而造成的,因而地球必定是圓形的。
觀察星星也表明,地球不僅是球形的,而且也不很大,因為只要我們向南或向北稍微改變我們的位置,就會顯著地改變地平圈的圓周,以致我們頭上的星星也會大大改變它們的位置,因而,當我們向北或向南移動時,我們看見的星星也不一樣。某些星星,在埃及和賽普勒斯附近可以看見,在較北邊的地方則看不見,而在北方國家連續可見的星星,在其他國家就可以觀察到沉落。這就證明,地球不僅是球形的,而且地球的圓周也不大,因為要不然,位置的細微變化不可能引起這樣直接的結果。
根據這些論據,我們必然得出結論,地球不僅是球形的,而且同其他星球相比,是不大的。
《地球的形狀必定是球形的》作者介紹
《地球的形狀必定是球形的》作者亞里斯多德,是古希臘同時也是古代西方和整個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科學家之一,形式邏輯的奠基人。
亞里斯多德公元前384年(周安王十八年)出生於色雷斯的斯塔基拉,父親是馬其頓國王的宮廷御醫,此時正值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代中期。
公元前366年,亞里斯多德被送到雅典的柏拉圖學院學習,此後二十年間亞里斯多德一直住在學院,直至老師柏拉圖去世。
柏拉圖去世後,由於學園的新首腦比較贊同柏拉圖哲學中的數學傾向,令亞里斯多德無法忍受,便離開了雅典,亞里斯多德先是接受了先前的學友赫米阿斯的邀請訪問小亞細亞(赫米阿斯當時是小亞細亞沿岸的密細亞統治者),並在那裡娶了赫米阿斯的侄女為妻。
公元前344年,赫米阿斯在一次暴動中被謀殺,亞里斯多德不得不離開小亞細亞,和家人一起到了米提利尼。
公元前341年,亞里斯多德被馬其頓的國王腓力浦二世召喚回故鄉,成為當時年僅十三歲的亞歷山大大帝的老師。
根據古希臘著名傳記作家普魯塔克的記載,亞里斯多德對這位未來的世界領袖灌輸了道德、政治以及哲學的教育,運用自己的影響力對亞歷山大大帝的思想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儘管自己的學生已經貴為國王,亞里斯多德並沒有一直留在國王身邊,公元前335年腓力浦去世,亞里斯多德回到雅典建立自己的學園教授哲學。
亞里斯多德反對刻板的教學方式,經常帶著學生在花園林蔭大道上一邊散步、一邊討論哲理,被後人稱作「逍遙學派」或「漫步的哲學」,這一期間著作主要是關於自然和物理方面的自然科學和哲學,使用的語言要比柏拉圖的《對話錄》晦澀許多,很多都是以講課的筆記為基礎,有些甚至是他學生的課堂筆記。
公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去世後,雅典人開始奮起反對馬其頓的統治,亞里斯多德因為被指控不敬神而逃往加而西斯避難,學園則交給狄奧弗拉斯圖掌管,一年之後的公元前322年,亞里斯多德病逝,享年六十二歲,此時正值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代中後期。
亞里斯多德一生勤奮治學,著述甚豐,據說有四百到一千部,他將科學劃分為理論的科學、創造的科學和實踐的科學,學術研究涉及到邏輯學、修辭學、物理學、生物學、教育學、心理學、政治學、經濟學、美學、博物學、醫學等。
亞里斯多德的著作是古代的百科全書,主要著作有《工具論》、《形上學》、《物理學》、《倫理學》、《政治學》、《詩學》、《修辭學》等。
亞里斯多德的思想對人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創立了形式邏輯學,豐富和發展了哲學的各個分支學科,對科學等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是最早論證地球是球形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