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言「三思而後行」具體是指哪三思?其實它是作為貶義詞出現的

2020-12-11 古言文化

我們常說做事情一定要反覆思考,慎重的做出每一個決定,在權衡好一切利弊之後再去行動。這就叫做「三思而後行」。這句話我們都十分熟悉,但其中真正的涵義卻鮮有人知。這裡的「三思」具體又是指什麼?

三思而後行

在漢語詞典中,對於這句話的解釋是:凡事要經過反覆思考考慮,然後再去做。這裡的三代表的是再三,多次的意思。這也是當初孔子在教育徒弟時說的話,告誡他們做事情一定要多考慮後果,不要盲目衝動,以免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出處

這句話出自《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前半句我們都明白,是在說季文子做事的時候會反覆思考多次才行動。

這裡孔子的回覆才是這句話的重點,他說「再,斯可矣」。這句話翻譯過來就是:再借鑑以往的經驗就可以了。這裡的「再」在這句話中代表的是再次的意思。

季文子是春秋時期魯國的正卿,這在當時已經是很大的官了。掌握著一個國家的軍政大權。雖說手握魯國軍政大權,但季文子可是一個十分清廉低調的人。

他清廉的程度在整個古代史上都是數一數二的。自己的馬匹從不用慄米餵養,而是用青草。自己的妻妾從不穿絲綢的衣服,而是和普通老百姓一樣穿著粗布衣服。

對此也有很多人勸說他,怎麼著也是個正卿,怎麼能這樣呢?會讓人笑話的。季文子淡淡的說道:「高尚的品德是每個人都應該擁有的,無關官位職位,這才是我們國家最寶貴的榮譽。從沒聽說過靠自己的妻妾錦衣玉食來讓國家興盛的」。

也正是因為他這種清廉低調的做派,一心為國,深受魯國國君的喜愛,一連三任魯國國君都拜季文子為正卿,前前後後一共幹了33年。

不僅如此,季文子還是一個十分謹慎的人。他謹慎到了什麼程度?無論大事小事,哪怕就是芝麻大點的事情,根本不需要思考的事情面前,他都會反覆思考,反覆斟酌才會行動。

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一件事情,將正面想一遍,再將背面想一遍,然後再把這件事的結果推導一次,最終將此事可能會造成的影響再復盤一次,直到確定不會出差錯的時候,再去實施。

也正是因為這樣,所以他在做官期間確實沒有出現過什麼大的差錯。所以,當時魯國上上下下的官員都紛紛效仿季文子的做法。這個時候也出現了一個十分有趣的現象,那就是魯國的所有官員在說話辦事的時候,就像反射弧被拉長了一樣,要很長時間才能做出決定,給出回應。

這樣有好有壞,在緊急情況下,很容易會顯得磨磨唧唧,甚至會耽誤大事。所以,季文子這種無論大事小事都要「三思而後行」的性格,也讓孔子十分著急,便有了對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做法的評價:「再,斯可矣。」

對於孔子的這句評價,各種史料記載的解釋也各有不同:

第一種解釋就是我們上邊所說的,再借鑑以往的經驗就可以了;第二種解釋是只需考慮兩次就足夠了;第三種解釋中認為「再」代表的就是要再多思考幾次才可以做出決定;第四種解釋稱這是孔子對季文子做事方法的一種不贊同。認為「三思」這種謹慎的態度是好的,但也要分大小事,若凡事都要三思而後行,這是一種浪費時間,浪費大家精力的行為,會降低辦事效率。

據相關資料顯示,孔子這句「再,斯可矣」的意思其實是第一種和第二種的結合。孔子認為季文子想的太多。做人做事當然以小心謹慎為好,但「三思」的確有些太多。在《邏輯學》中,相對總是矛盾的,三思就是矛盾的統一,統一以後還是矛盾,所以這樣是永遠沒有結論的。

所以,孔子認為,在一件事情面前,考慮一下,再考慮一下就可以了。如果第三次再考慮一下,很有可能會導致猶豫不決而無法下定論,最終選擇放棄不做。所以,他認為大可不必三思而後行,思考兩次,再結合一些以往的經驗,就足矣讓人採取行動了。

「三思而後行」有道理嗎?

「三思而後行」其實這是一種做事的風格,所以它沒有對錯之分。不同的環境下可褒可貶。在《論語》中它其實是作為貶義詞出現的。是指孔子認為季文子的這種做事方法太拖沓,過分小心,也是一種為人做事小器的表現。

放在現在多用來讚頌某個人做事仔細謹慎,屬於褒義。也是在教育我們,要養成做事之前多思考的好習慣。尤其是在重大問題面前,要進行全方位的考慮,這不是瞻前顧後,而是一種穩重成熟的表現。

當然如果是一些很簡單的問題,就不必那麼謹慎小心,就像孔子所講,思考兩次就足以。實在拿不定主意的時候,也不要在那裡浪費時間自我博弈,可以找身邊人商量一起想辦法。

總之,在這樣一個快速多變的時代,很多人做事講究的是效率二字。很有可能你稍一猶豫,你的對手已經開始行動,機會就這樣錯失。所以,對於那些不必要的繁文縟節該省則省,而對於一些信息少,風險大的問題,就要三思而後行了。

相關焦點

  • 三思而後行,三思都是指哪三思,您知道嗎
    我們經常說的「三思而後行」,其實是出自《論語.公冶長》裡面的一段話:「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斯可矣」。那麼這段話是什麼意思呢?季文子遇到事情的時候都會三思之後才行動。所以,孔夫子主要是人在做事之前要三思,三思分別代表思危,思退,思變。思危,思退,思變,這事一種做事籤的準備,也是一種非常必要的思維模式。需要考慮做這件事有什麼危險的地方,考慮做了這件事之後的結果會怎麼樣,考慮做了這件事之後將來會有什麼變化的地方。三思,還有一個重點就是「三」,為什麼是「三」呢?
  • 「三思而後行」的「三思」是哪三思?孔子為什麼反對「三思」?
    人們往往以為「三思而後行」是孔子的教誨,實際上孔子是反對「三思」的。三思而後行出於《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孔子明確地否定了三思而後行的做法,認為「再,斯可矣」,也就是考慮兩次就夠了。孔子為什麼反對「三思」呢?「一思」基於義,是人們的直覺反應,是基於本能的,道德的判斷。當人們面臨一種情況的時候,第一個反應是,這件事該不該做。「再思」基於勢,是人們對形勢的判斷,這是一種審時度勢的考量。
  • 古人言:凡事需要三思,三思指的是那三思?
    我們經常聽到有人說:「凡事需要三思啊」甚至聖人孔子還說過「三思而後行」,這個三思到底指的是什麼呢?在我們一般的思考中「三思」指的是反覆思量再三權衡。因為「三」在我國古代就是代指多的意思。預示以後遇到事情的時候不能盲目下結論。需要仔細的思考才能去做。「三思」還有其他的意思嗎?
  • 古語說的「三思而後行」是哪三思?這個三有另外的含義嗎?
    「三思」從古到今的解釋是很多的,現在列舉幾個不錯的解釋,讓我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對比選用吧!一、古人說"三"的時候,往往表示多次或多數。思呢就是思慮。這句話意思就是在做什麼事之前一定要多次考慮,並且考慮周到後才去辦事。《荀子.法行》孔子曰,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
  • 古人言「三姑六婆」具體指哪三姑、哪六婆?為什麼說令人不齒?
    其實,事實並非如此,二者有著本質上的差別。接下來我們就來具體了解一下「三姑六婆」究竟指的是什麼?三姑六婆這一成語出自元末明初文學家陶宗儀《輟耕錄》卷十三:「三姑者,尼姑、道姑、卦姑也;六婆者,牙婆、媒婆、師婆、虔婆、藥婆、穩婆也。」
  • 「三思而後行」非常經典,但後半句才是重點,卻鮮為人知
    文/ 布衣 古人的智慧讓我們仰望,古人的思考給我們啟迪。古往今來,有無數經典而又哲學的話引起了我們的思考,並且也成為了我們的行動指南。可以說,這些話語有的之所以能夠流傳到今天,就是因為它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非常具有實用性。 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話,就是「三思而後行」。它被很多人奉為行動指南,不僅如此,它也曾經指導了不少有作為的人做出大事業。 其實這句話的由來就是關於孔子和季文子之間的。
  • 被當作貶義詞的胡說八道其實是正能量,你知道具體是哪八道嗎?
    想必大家都知道,這「胡說八道」放在現在絕對不是一個貶義詞,指別人沒有真憑實據,便捕風捉影的描述事實,指人沒根據的瞎吹亂侃。人們常把不負責任地亂說一氣,稱之為胡說八道。咱們中國漢字文化博大精深,尤其成語典故,很多成語都對應著故事,可以算作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縮影。那「胡說八道」這一詞是咋來的呢,說起中國人文化的創造力,真的不得不舉大拇指點個讚了。
  • 被我們曲解了兩千多年「三思而後行」
    三思而後行提到「三思而後行」,你肯定會聯想到,古代影視劇裡的場景:一位滿頭白髮、身形蹣跚、滿面愁容的大臣,長跪在朝堂上,無可奈何的說出「請主公三思啊……」。這裡的「三思」也即是「三思而後行」的簡化版,還有「三思後行」四字的簡化版,大概要表達的意思都是:做事要經過謹慎、反反覆覆的深思熟慮,然後才能去做。 座右銘有不少人很喜歡這句話,寫成書法作品,裱起來,掛起來,當作座右銘。還有不少人根據這句話,解釋了這「三思」分別為「一思什麼,二思什麼,三思什麼」。
  • 「三思而後行」人盡皆知,可看看它下一句,我們可能上了假語文課
    每個人都聽過名人名言,卻殊不知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屬於斷章取義,即摘取半句或隻言片語宣揚,而其實那些被隱藏的信息,往往才更有價值。比如莊子說:「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好像是在說學無止境,勸誡後人當以學習為重,活到老學到老。然而它的後一句卻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限的知識,是有害的。
  • 三思而後行,其實並不是孔子提倡的
    「三思而後行」的古訓出於《論語》,這句話的意思非常明確,就是教我們要養成做事前多思考的好習慣。「三思而後行」並不是膽小怕事、瞻前顧後,而是成熟、負責的表現。過去,我也是屬於做事比較衝動的那種類型的人,做事情的時候往往憑第一感覺,憑一時的衝動,結果有很多時候考慮問題不是很周全。
  • 【微也足道】孔子贊同「三思而後行」嗎?
    「三思而後行」出自《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在此,孔子說「再,斯可矣」,似乎是認為沒有必要「三思」,這就與他提倡謹言慎行的主張相矛盾了。元朝陳天祥《四書辨疑》說:「夫子之言止是言文子過思之蔽,非謂天下之事皆當止於再思。」即孔子之語僅是針對季文子而言,並非所有的事情都是再思即可的。
  • 老法師看盤:三思而後行
    最終滬指小漲4.76點,以3434.34點報收。而創業板繼續跑贏大盤,創業板指數上漲1.44%,並且盤中創出了本輪反彈行情的新高。收盤後,很多投資者在問,滬指報收於3434.34點,這究竟想向我們暗示什麼?我仔細想了想,「3434.34」不就是「三思、三思、三思」嗎?而且重要的事情必須要說三遍。確實,在昨天的文章中我曾表示,炒股發不了財,要靠投資。
  • 「三思而後行」這句話該怎麼理解?
    「三思而後行」出自《論語·公冶長》,原文為: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大概意思是說:季文子遇事總要思考多次,然後才付諸行動。孔子聽說後,說:「再多思考幾次,這樣才算可以啊。」「三思」中的「思」是思考、考慮之意,「三」則是泛指,表示多次、幾次。所謂「三思」就是多次考慮、反覆思考的意思。至於為什麼要「三思」,原因很簡單,不管是誰,遇到事情時都應該要慎重考慮、反覆思考,想清楚之後再付諸行動,這樣能使自己的行動更加理性,不至於讓行動產生在一時衝動之下,而產生時候追悔莫及的壞結果。
  •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深度好文)
    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子聞之曰:「再,斯可矣。」「三思」。黃氏後案:三思,謂思之盡善也。左傳哀公二十七年:「中行文子曰:君子之謀也,始衷終皆舉之。」杜注云:「所謂君子三思。」據傳文、杜注,則再思者,思其始,復思其中。三思則思其始中終也。《四書辨疑》:王滹南駁喪禮之說曰:「文子至晉,果遭之,則正得思之力也,何過之有?」
  • 王和:網際網路保險「三思而後行」最重要的是渡人渡己
    但是古人曾經說過,叫三思而後行,我們一定要明白,這個世界有一樣東西是不變的,那就是所謂的「道」。「道」說起來懸乎其懸,看似遠在天邊,但是近在眼前,其實跟我們工作是息息相關的,同時我們一定要堅信中國傳統文化這句話叫得道者得天下。
  • 人人都說遇事要三思而後行,這三思到底是指什麼?
    ——西門不帶刀初次接觸思危,思退,思變這「三思」的說法,還是在大明王朝1566裡面,大太監呂芳教導乾兒子馮保的時候說的。內相:呂芳思危:說的是做人處事要時刻有危機感,要小心謹慎,如履薄冰。最後冬天了,它被凍死了,臨死之前還說:「多羅羅多羅羅,寒風凍死我,明天就壘窩」,這講的就是居安思危。李自成打進北京城後,居安不思危,開始了享受,最後失敗;太平天國洪秀全,佔領南京後,也是居安不思危,開始享受,最後國破身死。陳勝吳廣起義,也因這個原因國破身死,這是居安不思危的下場。
  • 面試試題:有的人說三思而後行比較重要
    有的人說做事要三思重要,有的人說三思而後行比較重要,你怎麼看?   首先說"做事要三思"。這句話說的是在做一個事或開展一個工作前,不能急於動手去做,要全面地考慮,慎重地分析,把握做事的要領方法,籌劃最佳的工作方案。這對於我們的工作是具有很強指導意義的。
  • 男人應該五大三粗,指的哪5大,哪3粗?很少有人知道
    男人應該五大三粗,指的哪5大,哪3粗?很少有人知道文/水果說歷史中國發展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古代人民也給我們就下了很多文化哲理,還有很多精神上的財富。我們喜歡詩詞,其實還有一方面就是通過詩詞我們也可以去研究歷史,當然我們除了研究詩詞,還有成語。成語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個字,但卻意蘊深厚。歷史發展了那麼久,當然成語也積累了很多。其實現在很多的成語的本來的意思都被大家給曲解了,今天小編要說的這個成語就被大家曲解了,大家肯定也看到了就是我所提到的五大三粗。
  • 「創作開運禮」中庸是個貶義詞?其實愛憎分明才是中庸的本來面目
    --《中庸.第一章》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庸成了一個貶義詞,老好人、折中主義、和稀泥等成了其代名詞,平庸成了它的象徵。如果對一個人說「你做事很講求中庸之道啊」,人家肯定會不愉快,因為人家認為你在詆毀他。一句讚美人的話,怎麼不知不覺中就變味了呢?從什麼時候開始,中庸成了一個貶義詞了呢?
  • 忍耐、三思才能明辨是非
    「三思」是指再三、反覆考慮,出自《論語·公冶長》「季文子三思而後行」。季文子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賢相,他在魯國執國政33年,輔佐魯宣公、魯成公、魯襄公三代君主。後世認為,這一成就得益於他的「忍耐三思」,因為季文子凡事都想三次再做。家庭教育中,家長可以學著培養孩子忍耐三思的思維模式,培養其慎重行事的性格。忍耐三思可以更好地認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