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探討中國古代科技:解釋自然的程度不次於西方

2020-12-11 參考消息

中新網北京11月9日電 9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新書《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及其現代啟示》在北京發布。來自中科院自然科學史、中國社科院哲學所、四川大學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社會學學院、北京天文館古觀象臺等專家就中國的古代科技哲學進行研討。

《中國古代科技文化及其現代啟示》是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的委託研究項目。這本書梳理出中國歷史上科學技術文化發展的脈絡及其特點,通過選取對數學、天文學、農學、醫藥學和工程技術等學科領域發展的研究,揭示傳統文化中的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和科學技術文化的關係,考察中外文化交流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影響,昭示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文化對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有哪些啟示和借鑑。

世界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吳文俊的研究表明,中國的古代數學,和西方的數學,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有不同的思想方法,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系統。他認為,從內容來講,西方的數學,就是證明定理。而中國的古代數學,主要內容是解方程。代表性的作品,西方就是《幾何原本》,中國是《九章算術》。整個數學的體系,西方的數學其核心是推理論證,而中國數學的體系是一種為解決問題,著重具體計算的一種算法的體系,與西方數學的演繹體系完全不一樣。

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研究員董光璧認為,中國科學文化傳統對於新科學範式的建立會有某種啟迪。生成論的自然觀、比類互補的邏輯推理和模型化的理論構造,可望對未來科學有所補益。

在專家研討會上,與會者認為,中國人解釋自然的程度並不次於西方,中國古代科技成就的取得是與中華科學技術文化所具有的獨特的傳統、認識論、方法論和價值取向分不開的。

與會者表示,中國文化價值的精髓是「和諧理念「和「中庸之道」,它既是倫理價值也是一種方法論。作為倫理價值它強調和諧,作為方法論它避免極端。當代科學技術文明的困境要求科學與人文精神相結合。

專家認為,梳理中國古代科學思想的獨特歷史道路,對其獨特的觀念、認識論、方法論和價值取向給以現代的科學闡釋,揭示出它們對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具有啟迪和借鑑的意義,這是中國傳統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完)

本文系轉載,不代表參考消息網的觀點。參考消息網對其文字、圖片與其他內容的真實性、及時性、完整性和準確性以及其權利屬性均不作任何保證和承諾,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

相關焦點

  • 中國古代為啥沒有科學?愛因斯坦回應很西方,楊振寧:怪《易經》
    西方著名的學者曾經提出了一個問題:中國古代的經驗技術已經十分明顯的超越了相同時期的西方的經驗技術,擁有如此堅實的基礎,為什麼近代科學在西方產生,而中國也被西方國家遠遠甩在身後了呢?關於科學的問題愛因斯坦都有著極大的興趣,而這個關於中國科技的討論也讓愛因斯坦燃起了鬥志,就這樣,愛因斯坦對中國古代為什麼沒有科學技術的問題就行了深入的解答。
  • 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傳教活動
    這一時期西方傳教士在中國的傳道受阻,很大程度上是受到了這一時期明朝統治者的阻撓,再加上實際上原本葡萄牙曾經武力入侵中國但是被明朝打回去之後。 之後對於中國的傳教就比較受限,也更加小心翼翼。當時明朝還屬於比較發達的時期,國力強盛,科技也相對來說比較發達。
  • 薛鳳:研究中國古代科技史,就不能不提宋應星和他的《天工開物》
    我的研究方法旨在揭示「科學」與「技術」對宋應星那個年代到底意味著什麼,以及那個時代的中國人在自然和文化研究中探索理性、真理和信念的方式方法。《天工開物》共三卷十八篇,全書收錄了農業、手工業,諸如機械、磚瓦、陶瓷、硫磺、燭、紙、兵器、火藥、紡織、染色、製鹽、採煤、榨油等生產技術觀察者網:在對中國科技史的敘述中,您多次提到了元朝這個朝代的特殊性,認為生活在蒙元對藝人和工匠的社會活動和實踐操作的重視程度要超過以往,可不可以說,元朝被中國史學界所低估了
  • 沃爾特·沙伊德爾 編《古代中國與羅馬的國家權力》
    所涉領域主要包括古代社會和經濟史,前現代歷史人口學以及世界歷史的比較和跨學科研究。其作品已被翻譯成中文出版的有《羅馬與中國:比較視野下的古代世界帝國》《不平等社會:從石器時代到21 世紀,人類如何應對不平等》。
  • 考據|古代的數學高考是什麼樣的
    《張丘建算經》研究了最大公約數與最小公倍數,等差數列等問題;《緝古算經》是中國最早解三次方程的著作;《綴術》由祖衝之父子編撰,代表中國隋唐以前古代數學的最高水平。《五曹算經》偏向於政府管理,深入探討屯糧屯兵等問題。
  • 華為首席管理科學家黃衛偉:西方管理理論解釋不了中國機會主義浪潮
    近些年,中國企業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中國「本土」的管理學理論似乎並沒有取得相應地位。中國的管理思想和理論應該是與企業共同成長的,但西方的管理理論珠玉在前,已經相當完備和成熟,相形之下,中國管理學思想可能缺乏全面的梳理和表達。怎樣構建和豐富中國管理學理論的範式,成為中國企業和管理學界都需要關注的問題。西方管理理論體系為什麼不能解釋中國現象?
  • 西方食品哲學專家新書《追問膳食》中文版面世探究「舌尖上」的安全
    6月3日下午,《追問膳食:食品哲學與倫理學》新書發布會在荷蘭使館舉行,作者米歇爾·科爾薩斯教授,荷蘭使館農業參贊歐福旭先生,此書的譯者、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建軍老師以及食品研究領域的眾多學者專家都分別發言並參與討論
  • 中國古代為什麼沒能發展出現代科學,其實和儒家思想關係並不大
    中國古代沒有像西方一樣發展出現代科學,其實和中國人處事方式有關,和儒家思想關係並不大。中國更注重實用性,所以善於進行經驗的總結,在很多領域中並不會刻意求得新的突破。01中國古代思想方向和古希臘等地區有很大差異很多人認為,中國古代是沒有哲學的,不注重研究「世界」本身。
  • 揭露所謂西方科技文明真相,從歷史的角度闡述中國堅持科技自信的必然性
    根據一些專家學者的研究,所謂的古代西方輝煌燦爛的科技文化成果,都是竊取中國人的!西方古代是一片文化蠻荒。歐洲中世紀是「黑暗時代」,之前他們還在樹上與動物為伍,下到地上後,也是「國王王后隨地大小便,以地為床」,「一千年不洗一次澡」,更不會寫字記錄歷史。
  • 考據|古代的數學高考是什麼樣的
    《張丘建算經》研究了最大公約數與最小公倍數,等差數列等問題;《緝古算經》是中國最早解三次方程的著作;《綴術》由祖衝之父子編撰,代表中國隋唐以前古代數學的最高水平。《五曹算經》偏向於政府管理,深入探討屯糧屯兵等問題。
  • 媒介美學研究動態交流會暨《印刷術與西方現代性的形成》新書發布...
    媒介美學研究動態交流會暨《印刷術與西方現代性的形成》新書發布會 (會議主辦方供圖)  中國社會科學網訊(記者 張雨楠)2018年8月27日下午,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文藝理論研究室聯合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文藝學教研室、首都師範大學跨文化跨媒介研究中心共同舉辦的「媒介美學研究動態交流會暨《印刷術與西方現代性的形成》新書發布會」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會議室舉行。
  • 中國古代科學發達?專家:其實中國古代數學成就遠遠不如古希臘
    我們一直沉浸在中國偉大的歷史中無法自拔,認為中國古代的科學技術水平是領先於西方的,直到清朝才被超越,其實這是個錯誤的認知,其實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是遠不如西方的,在很早的時候就埋下了根,在古希臘時期,西方人的數學成就相比於中國就已經超前很多了,我們一起來看看都到底是怎麼回事。
  • 【二輪複習】《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科技文化》速記、精講、點撥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科技文化一.中國古代社會早期歷史概況1.一種社會形態:奴隸社會。2.兩大對立階級:奴隸主階級奴隸階級。3.三大政治特徵:最高權力尚未實現集中;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實行宗法政治;神權與王權相結合。4.四大社會制度: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禮樂制度。
  • 西方犯罪學史的基本框架結構
    在人類思想發展的早期,哲學是包含一切知識和學問的綜合體,其中自然包含了有關犯罪和刑罰的思想,早期的犯罪學學說和學派也有濃厚的哲學特徵。在分析犯罪學史上一些階段(早期和晚期)的理論學說,哲學視角的解釋力較強,而在分析另一些階段(中期)的理論學說時,哲學視角的解釋力有限。
  • 專題複習丨古代中國的思想、科技與文藝
    3.中國古代某思想家說:「求諸心而得,雖其言之非出於孔子者,亦不敢以為非也;求諸心而不得,雖其言之出於孔子者,亦不敢以為是也。」判斷該思想家屬於宋明理學的哪種流派?答案 陸王心學。4.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之《置相》中發出了「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的感慨,主張恢復宰相制度,提高宰相地位。
  • 古代中國為什麼不擴張領土?歷史學家:看看我國四周就知道了
    文/仗劍走天涯古代中國為什麼不擴張領土?雖然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從秦漢到清末,我國古代經歷過很多的朝代的更替,可是,中國大體上都是以大一統的局勢,來不斷地進行歷史的演變的,如果連中國的內部都能戰亂不斷,那麼沒有道理,我國在古代不去侵略西方各國的。
  • 徐光啟興實學,努力吸收西方先進的科技知識,是古代難得的科學家
    明代後期,內政不修,官僚腐朽,學術研究崇尚不務實際的空談。這個時候,出現了一位雖然身居高官卻一貫生活儉樸;畢生研究與生產、生活關係密切的實用科學;既認真總結中國歷代的科技知識,又努力吸收西方先進的科技知識的科學家。他就是徐光啟。徐光啟字子先,號玄扈,江蘇上海徐家匯人。
  • ...想一萬年》:中國古代科技發明創造繪本,見證古代發明的偉大和神奇
    「四⼤發明」僅僅是中國古代科技創新的冰⼭⼀⻆,讓你驚掉下巴的中國「創新」其實從一萬年前就開始了:一萬多年前有一群人,他們為了不餓肚子,他們就把一些野草「變成」能吃的糧食;五千多年前有一群人,他們穿夠了獸皮和粗麻布的衣服,為了得到更柔軟舒適的製衣材料,他們養一種會吐絲的蟲子,用這種絲織布做衣服;
  • 李學勤:中國古代文明,我們能看到什麼,我們能解釋什麼?
    中國有著悠久輝煌的古文明,有著歷史綿遠的傳統文化。從地理大發現以後,特別是16、17世紀之後,西方勢力開始向東方發展,東方人開始接觸到了西方。中國人不得不面對一個與他們過去認識的世界完全不同的新世界。西學逐漸進入中國,對中國學術界、知識界產生了重大影響,使中國人對傳統文化,特別是對古代的認識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使中國人的價值觀也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
  • 《神話之城》為何西方諸神風流倜儻,中國諸神卻「克己復禮」?
    02.西方諸神擁有七情六慾,中國諸神都不是常人1.以自己的想像來構築神話世界魯迅說過:「昔者初民,見天地萬物,變異不常,其諸現象,又出於人力所能以上,則自造眾說以解釋之;凡所解釋,今謂之神話」。簡單來說,就是創造世界的神話、解釋神秘的自然現象的神話、造物神話、幽冥世界的神話、人物變形的神話。作為中國人,耳濡目染「盤古開天闢地」「女媧補天」「八仙過海」等神話,自然能夠輕鬆理解和接受中國神話體系。但是對於西方神話體系,單是那些長串長串的外國名字都讓人眼花繚亂,更別說那些複雜的人物關係了,每每提及總是捋不清人物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