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複習丨古代中國的思想、科技與文藝

2021-02-13 歷史園地

時期

核心考點

史料實證

春秋戰國

創立和發展

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孟子、荀子發展了孔子學說

1.古代某思想家認為:「釋法術而任心治,堯不能正一國。去規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輪。」

據此判斷該思想家所屬的流派。

答案 法家。

2.馮友蘭認為:「(董仲舒的)王者受命於天的學說,既為行使皇權提供根據,又對行使皇權有所限制。」

為行使皇權提供依據的主要是董仲舒的什麼思想?

答案 「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3.中國古代某思想家說:「求諸心而得,雖其言之非出於孔子者,亦不敢以為非也;求諸心而不得,雖其言之出於孔子者,亦不敢以為是也。」

判斷該思想家屬於宋明理學的哪種流派?

答案 陸王心學。

4.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之《置相》中發出了「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的感慨,主張恢復宰相制度,提高宰相地位。

這突出表明黃宗羲的基本主張是什麼?

答案 主張限制君主權力。

西漢

改造和獨尊

(1)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學體系,提出「春秋大一統」「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等主張

(2)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自此,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宋明

轉型與成熟

(1)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為核心的儒學體系

(2)程朱提出「天理」,主張「存天理,滅人慾」,進一步形成封建倫理體系

(3)陸王主張「心」就是「理」;「心外無物」「致良知」「知行合一」

明清之際

批判與繼承

(1)李贄反對以孔子和儒家經典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批判「存天理,滅人慾」的說教

(2)黃宗羲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工商皆本」的主張

(3)顧炎武提出「經世致用」的主張

(4)王夫之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變化的、運動是絕對的

歸納總結:古代中國思想上訖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學產生、發展、成熟、批判繼承的歷史過程。春秋戰國與明清之際,中國思想相對活躍,中間時期思想發展日趨僵化,具體歷程如下:創立(孔子:仁、禮)→發展(孟子:仁政、民貴君輕;荀子:禮法並施)→完善獨尊(董仲舒: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漢武帝:獨尊儒術)→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學、心學)→批判、新生(經世致用、工商皆本、反專制)。

1.與時俱進的中國古代儒家思想

(1)春秋時期,孔子結合社會動蕩的時代特點和個人的認識,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

(2)戰國時期,孟子進一步發揮孔子的思想,荀子吸收戰國時期法家、道家思想精華,豐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內涵,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3)西漢的董仲舒把諸子百家中的道家、陰陽五行家等學派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為政治「大一統」服務的新儒學體系。

(4)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的內涵。

(5)隋唐時期出現「三教合一」的趨勢,儒學在「三教合一」趨勢中得到進一步發展。

(6)兩宋時期,儒學從佛教、道教中吸取有益內容,形成理學。

(7)明朝王陽明吸取佛教禪宗的思想,把理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2.全面認識儒學思想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1)科學或可取的一面

①具有和諧意識。和平發展離不開人與自然的和諧,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國家。人類都需要和諧的意識。

②具有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對歷代仁人志士胸懷天下,奮發進取,為理想不懈追求的優良傳統的形成產生過積極的影響,今天人們依然能從中得到啟示。

③崇尚道德。充分意識到道德對社會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進文明的進步。

④強調力行。力行意識及其所體現的務實傾向和自強的精神,對中國文化起了推動和促進作用。

⑤理學對我國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都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並受到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的尊崇,以至逐步演變成為我國封建社會近千年的佔有統治地位的思想。

①尊卑等級觀念。

②重男輕女的觀念。

③因循守舊的觀念。

④重禮輕法的觀念等,屬於封建糟粕的思想。

時期

發展歷程

史料實證

從先秦

到秦漢

奠基發展

(1)戰國時期出現了司南和《石氏星表》等科技成果;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算籌計算法

(2)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出現了《九章算術》《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和《氾勝之書》等科技論著

1.柳治微《中國文化史》載:「士大夫家以藏書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萬卷,蓋超過於宋之館閣矣。」

據所學知識判斷上述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答案 印刷術的發展。

2.有學者談到,中國在公元後的兩個世紀裡多次出現遍傳南北的大瘟疫,死人無數。在此背景下,終於出現了「實為中國醫學史上劃時代的作品」。

這部作品指的是什麼?

答案 《傷寒雜病論》。

3.中國歷史上的主要科學領域和技術部門是直接為國家的治理服務的,注重的是科學技術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當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學術傾向。

這表明中國古代科技的特點是什麼?

答案 強調實用價值。

從魏晉

南北朝

到宋元

繁榮外傳

(1)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祖衝之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

(2)唐代造紙術西傳,發明雕版印刷術;唐末,火藥用於軍事

(3)宋代:活字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三大發明完成和西傳

(4)元代:郭守敬製成「簡儀」,編制《授時曆》;王禎的《農書》

明清

總結落伍

(1)《本草綱目》系統地總結了中國16世紀以前的中醫藥學成就,創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分類法

(2)《農政全書》系統地總結了歷代經驗,達到傳統農業科技的頂峰,徐光啟被譽為「中國近代科學先驅」

歸納總結: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光彩奪目,燦爛輝煌。其中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印刷術等四大發明更是享譽世界,為世界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此外,中國古代天文曆法、數學、農學和醫學領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長期領先於世界。

1.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原因及特點

(1)原因

①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②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尤其是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勞動。

③文化教育的發展,為科技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

④統治者重視。

⑤國家統一、社會安定。

⑥國內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和對外交往的發展。

(2)特點

①實用性強,服務生產和鞏固統治的需要。

②科技著作大多是對生產經驗的直接記載或對自然現象的直觀描述,具有較強的經驗性。

③技術化傾向嚴重,且缺乏開放性,沒有轉化為普遍的生產力。

2.古代科技沒有及時轉化為近代科技的原因

(1)經濟上:小農經濟長期佔據主導地位,封建政府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2)政治上:君主專制的存在嚴重阻礙了科技的進步。

(3)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和文化專制,禁錮了知識分子的思想。

(4)對外關係上:統治者推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中國與世隔絕,錯失了多次進行生產技術革命的機會。

(5)根本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

3.中國傳統科技與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較


中國

西方

背景

條件

封建專制統治;沒有形成科學家群體;沒有建立新的學科體系

出現近代資本主義;出現了科學社團;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學體系

研究

領域

集中於應用型的傳統科技領域

集中於天文學、力學、電磁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研究領域

研究

方法

主要採用傳統的典籍整理與經驗總結法

採用實驗方法,重點放在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探索上

影響

推動了傳統農業經濟的發展

為近代資產階級反封建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有力地衝擊了封建統治的思想基礎


時期

核心考點

史料實證

先秦

秦漢

奠基發展

(1)漢字:商代甲骨文出現,中國文字成熟

(2)文學:春秋末年,我國古代出現了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具有現實主義特色;戰國時期,楚辭創作並盛行;漢代的綜合文體漢賦集中體現了當時的文學成就

1.「魏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矯殺晉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卻秦存趙,使將將其軍歸魏……」

這一時期「兵符」上的銘文應該是什麼文字?

答案 篆書。

2.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中說:「(宋元時期)由於所有的官員和富商也住在城市裡。……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與心態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徵。」

列舉宋代具有此特徵的繪畫作品。

答案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3.《紅樓夢》中寫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書者甚少,愛看識趣閒文者特多。」

材料反映的本質問題是什麼?

答案 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壯大。

從魏晉

南北朝

到宋元

全面繁榮

(1)文學:隋唐時期,詩歌的發展進入黃金時代,出現了李白、杜甫等詩人;宋代,文學成就主要是宋詞,分為婉約派與豪放派;元代,元曲繁盛,成為興起的新詩體

(2)書法:魏晉時期,書法進入自覺階段,主要代表人物是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等;唐宋風格多樣,楷書、草書流行,出現了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張旭、懷素等書法名家

(3)繪畫:魏晉時期,士大夫文人畫出現,主要代表人物是顧愷之;唐代繪畫藝術進入了繁盛時期;宋代文人山水畫興起,風俗畫發展

(4)元雜劇的形成表明古代戲曲走向成熟

明清

承古萌新

(1)明清小說:明清時期,小說創作進入繁榮時期,著名的長篇小說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

(2)繪畫:明清時期,文人畫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圖》和清代鄭板橋的《墨蘭圖》

(3)「國粹」京劇:清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徽班兼收崑曲、秦腔等藝術流派之風格,逐漸形成了新劇種——京劇

歸納總結:從先秦到明清,古代中國文學經歷了《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發展演變歷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中國的書法和繪畫藝術,獨具東方神韻,是世界藝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京劇是戲曲藝術的瑰寶,成為我國的國粹。

1.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趨勢及原因

(1)趨勢:從漢賦、唐詩、宋詞到明清小說,寫作風格由詞藻華麗、對仗工整、句式嚴整到句式活潑、通俗易懂,這一變化說明了中國古代文學逐步平民化、世俗化的特點。

(2)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擴大。

2.古代中國繪畫風格與社會環境的關係

(1)魏晉時期

社會動蕩,佛教、道教傳播,引發了人們對儒學的反省。一些崇尚氣節的文人在政治舞臺上屢屢碰壁,卻不願隨波逐流,逐漸形成了一個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為號召的士人群體。在繪畫作品上,凸顯個性的文人畫開始出現。

(2)唐朝

政治統一和經濟繁榮。畫家們創製法度,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雍容華貴的盛唐氣象。繪畫風格多樣,如宗教畫、人物畫、山水畫等。

(3)兩宋

政治上「重文輕武」,文人階層壯大;理學的興起使文人更注重內心的修養;山水畫成為一個獨立的畫種;畫家的追求從注重寫實,變為注重意境。

(4)明清時期

專制的強化、社會的動蕩及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許多風格奇特、個性鮮明、格調清新狂放的繪畫藝術作品和畫家,如「揚州八怪」等。

3.全面認識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階段特徵

文化是政治、經濟的反映。中國古代各個歷史發展階段因政治、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而造就了各具時代特色的文化成就。

(1)春秋戰國時期,中國處於社會大變革的時代,思想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在詩歌方面,出現了中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和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離騷》。

(2)漢賦以華麗的詞藻、誇張的手法,表現出大一統時代恢弘的文化氣度。

(3)唐朝是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詩歌的繁榮反映了唐朝國家統一、經濟繁榮的盛世景象,同時也體現了科舉制的推動作用。

(4)唐末至宋元時期,傳奇小說、詞、戲劇、風俗畫等世俗文學藝術得到發展。這一現象既反映了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與市民階層的形成和壯大,又反映了宋元時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銳。

(5)明清時期,中國古代小說創作達到頂峰,數量多、題材多樣、表現手法豐富,特別是反封建小說的增多,充分反映了封建社會逐漸走向衰落、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市民階層進一步壯大的時代特徵。

相關焦點

  • 【專題三】二輪複習計劃:古代中國的思想、科技與文藝
    1.與時俱進的中國古代儒家思想(1)春秋時期,孔子結合社會動蕩的時代特點和個人的認識,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2)戰國時期,孟子進一步發揮孔子的思想,荀子吸收戰國時期法家、道家思想精華,豐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內涵,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 乾貨|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科技文化
    今天小歷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科技文化」的答題規律,十個小點讓你破解難題,簡單又好記,你值得擁有!三個特點: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諸侯國(分封制);依據血緣的親疏,血緣紐帶與政治關係相結合,實行嫡長子繼承制(宗法制)三個趨勢:即分相權集皇權,形成君主專制;分散地方權力,集中於中央,形成中央集權;對思想控制日益加強的趨勢。
  • 【二輪複習】《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科技文化》速記、精講、點撥
    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思想科技文化一.中國古代社會早期歷史概況1.一種社會形態:奴隸社會。2.兩大對立階級:奴隸主階級奴隸階級。3.三大政治特徵:最高權力尚未實現集中;以血緣關係為紐帶,實行宗法政治;神權與王權相結合。4.四大社會制度:分封制、宗法制、井田制、禮樂制度。
  • 2020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廣西站)暨中國古代優秀科技專題...
    2020中國科學院科技創新年度巡展(廣西站)暨中國古代優秀科技專題「榫卯的魅力」主題巡展在廣西科技… 2020-12-10 19: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2021年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古代文學804中國古代文學考研詳細解析
    通過分析近年來研究院的題目,研究院對專業二的考察主要集中於:中國古代文學史、文學理論以及中國古代文學代表人物這幾個部分。中國藝術研究院考研專業二參考書(必備參考書)雖然中國藝術研究院沒有指定的參考書目,但根據近年來的考題,以及考上的同學的複習情況,同時也有高分大神的整理,我們歸納總結出來了下面的參考書。
  • 【複習方法】——關於中國古代文論
    《中國古代文論》(以下簡稱《古代文論》)是一門研究中國古代文學理論的課程。由於中國古代文學理論卷帙浩繁,時間跨度大,加上理論課程本身的抽象性、古代語言所造成的障礙,學習該課程有相當的難度。
  • 廣東省學習習近平文藝思想座談會在廣州召開
    慎海雄強調,習近平文藝思想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時代的文藝旗幟和文化號角,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藝理論的最新成果,卓有成效地將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推向時代化、實踐化,全省文藝戰線要深刻把握領會習近平文藝思想的重要地位和指導意義,高舉旗幟,明確方向,堅定自信,砥礪前行。慎海雄指出,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講話發表以來的三年,我省文藝呈現健康發展、繁榮發展良好態勢。
  • 美術研究|中國文藝美學思想豐博深厚,在世界美學史上獨樹一幟!
    摘要:中國古典文藝美學思想發展的基本歷程主要分五大階段:一是以《尚書》所提出的美學話語作為歷史的(也是邏輯的)起點階段;二是以先秦至東漢為中國文藝美學思想的奠基階段,標誌是產生了作為中國文藝美學思想之根基的儒、道兩家學說,初步確立了中國文藝美學的特有概念、命題及其話語模式;三是以魏晉以降為中國文藝美學思想的自覺階段,標誌是出現了較為專門而獨立的文藝美學思想形態
  • 【通史複習】中國古代明清史
    思想文化程朱理學佔據主導地位,束縛了人們的思想;但同時也出現了「反傳統」的思想活躍局面;文藝大眾化、世俗化;西學東漸和東學西傳同時並存。後來,地方上臨時派遣的巡撫成為地方最高長官,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二、古代中國加強君主專制的主要方式1、削弱相權:在古代中國皇權與相權的鬥爭中,總的趨勢是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被廢除。削弱相權的主要方式有以下兩種:①分割相權。
  • 專題複習 | 葉麗娜:近代以來世界的科學發展歷程
    拓展閱讀:專題複習 | 葉麗娜:專題一 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專題複習 | 葉麗娜:專題二 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專題複習 | 葉麗娜:專題三 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專題複習 | 葉麗娜:專題四 明清君主專制的強化專題複習 | 葉麗娜:專題五 古代農業經濟專題複習 | 葉麗娜:專題六 古代手工業的進步『點文末左下角「閱讀原文」即可跳轉至下載頁面』覺得不錯,那就分享、點讚、在看三連吧!
  • 中國古代一直強調文藝的生命特徵,一直是把文藝歸結於生命的
    而文藝又具有「生命」的性質。中國古代一直強調文藝的生命特徵,一直是把文藝歸結於生命的。《樂記》論樂,即云:「地氣上齊,天氣下降,陰陽相摩,天地相蕩,鼓之以雷霆,奮之以風雨,動之以四時,暖之以日月,而百化興焉。如此,則樂者,天地之和也。」
  • 高考專題複習| 中國古代的都城變遷史
    一、中國歷史上主要王朝的都城變遷 二、古代中國的都城遷移過程 古代都城一般都設在經濟發達、交通方便的地區,以便取得所需要的糧食和物資。
  • 中國古代的唯物主義思想
    也是中國古代哲學中討論過的「究竟問題」,「本原問題」世界的「究竟」是物質存在?還是精神意識?這個問題關乎到「腦子裡認識的世界」是否就是「身處其中的現實世界」?二是物質概念得到了拓展,從物質的具體存在中抽象出「物質」的概念,隨著科技發展對「物質」認識原來越深刻越全面。我們基於「唯物論」的立場來討論古代的唯物主義思想。在很久之前,中國古人對「物與我」、「天與人」做了哲學意義上的區分,這是唯物思想的發端。
  • 中考熱點專題:中外古代文字、思想和宗教
    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記載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曆法等,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漢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商周時期)小篆(秦朝前期)→隸書(秦朝)→行書、草書、楷書(魏晉)。漢字演變的總趨勢:由繁到簡,漢字字形、字體逐步規範化、穩定化。
  • 高考歷史必背要點總結12 西方思想文藝科技
    高考歷史必背要點總結12 西方思想文藝科技1.古希臘人文主義的萌芽(或起源):智者學派(普羅塔哥拉「人是萬物的尺度」)2.文藝復興的實質是資產階級的思想文化解放運動。人文主義者不能擺脫宗教的影響,也不反宗教。
  • 董元奔‖翻譯活動對中國古代社會治理思想和體制發展方向的影響
    封建社會從外國翻譯過來的文獻以潛移默化的方式影響了中國古代社會封建治理思想和社會體制發展方向的發展變化。約略說來,宋代以前,佛經的翻譯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古代社會封建治理思想的更新;元代以後,自然科學技術著作的翻譯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古代社會體制發展方向的變化。
  • 川大分析/ 古代文學導師簡介
    四川大學中國俗文化研究所(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所長、四川大學文學與新聞學院教授委員會副主任委員。1979年起,張老師先後求學於陝西師範大學榆林專修科、西南師範學院、東北師範大學、陝西師範大學、山東大學、四川大學、南開大學等校,獲文藝學碩士、中國古代文學博士的學位證書以及中國古典文獻學和中國宗教思想史的博士後證書。
  • 中國國家博物館丨「 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 」 彰顯中華傳統...
    中國國家博物館舉辦「天地同和——中國古代樂器展」,就是希望系統展示反映中國古代音樂發展演變歷程的代表性物證,彰顯中華優秀傳統音樂藝術的獨特魅力。展覽包括四個部分:鶴鳴九皋,聲聞於天鐘鼓喤喤,大音至樂絲竹相合,妙音飛花雲間鑼鼓,日月同輝集中展示中國國家博物館藏精品及向多家文博單位商借的文物共計200餘件(套),其中包括河南舞陽賈湖新石器時代文化遺址出土的骨笛、唐代九霄環佩琴、清代十二律管等具有高度代表性的樂器珍品,一定程度上系統反映了中國古代音樂的發展脈絡,突出展現中國傳統音樂輔德化
  • 中國航海火器丨兇狠的古代集束火箭——一窩蜂
    中國航海火器丨兇狠的古代集束火箭——一窩蜂 2020-08-18 11:3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2019中考:初中歷史複習專題《中國歷史上的三農問題》
    「三農」是指:農業、農民、農村一、中國古代三農問題:1.統治政策的調整:(1)商鞅變法:公元前356年,商鞅變法規定: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材料二 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在極端危急的情況下,為挽救革命作出的第一聲響亮回答。……但這次起義也有深刻的教訓:只把廣大農村的革命武裝看作是配合的力量,沒有直接到農村中去發動和武裝中國最廣大的農民,沒有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中國革命的實質就是農民問題,中國的革命戰爭實質上就是農民戰爭,當時的起義軍在路線上偏離了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這是一個重大的戰略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