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期
核心考點
史料實證
春秋戰國
創立和發展
孔子創立儒家學派;孟子、荀子發展了孔子學說
1.古代某思想家認為:「釋法術而任心治,堯不能正一國。去規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輪。」
據此判斷該思想家所屬的流派。
答案 法家。
2.馮友蘭認為:「(董仲舒的)王者受命於天的學說,既為行使皇權提供根據,又對行使皇權有所限制。」
為行使皇權提供依據的主要是董仲舒的什麼思想?
答案 「天人感應」「君權神授」。
3.中國古代某思想家說:「求諸心而得,雖其言之非出於孔子者,亦不敢以為非也;求諸心而不得,雖其言之出於孔子者,亦不敢以為是也。」
判斷該思想家屬於宋明理學的哪種流派?
答案 陸王心學。
4.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之《置相》中發出了「有明之無善治,自高皇帝罷丞相始也」的感慨,主張恢復宰相制度,提高宰相地位。
這突出表明黃宗羲的基本主張是什麼?
答案 主張限制君主權力。
西漢
改造和獨尊
(1)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陰陽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的儒學體系,提出「春秋大一統」「天人感應」「君權神授」等主張
(2)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自此,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
宋明
轉型與成熟
(1)融合佛道思想,形成以理為核心的儒學體系
(2)程朱提出「天理」,主張「存天理,滅人慾」,進一步形成封建倫理體系
(3)陸王主張「心」就是「理」;「心外無物」「致良知」「知行合一」
明清之際
批判與繼承
(1)李贄反對以孔子和儒家經典為判斷是非的標準,批判「存天理,滅人慾」的說教
(2)黃宗羲揭露君主專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天下為主,君為客」「工商皆本」的主張
(3)顧炎武提出「經世致用」的主張
(4)王夫之認為世界是物質的、物質是變化的、運動是絕對的
歸納總結:古代中國思想上訖先秦、下至明清,其核心是儒學產生、發展、成熟、批判繼承的歷史過程。春秋戰國與明清之際,中國思想相對活躍,中間時期思想發展日趨僵化,具體歷程如下:創立(孔子:仁、禮)→發展(孟子:仁政、民貴君輕;荀子:禮法並施)→完善獨尊(董仲舒:天人感應、君權神授;漢武帝:獨尊儒術)→改造、成就(儒道合一,理學、心學)→批判、新生(經世致用、工商皆本、反專制)。
1.與時俱進的中國古代儒家思想
(1)春秋時期,孔子結合社會動蕩的時代特點和個人的認識,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
(2)戰國時期,孟子進一步發揮孔子的思想,荀子吸收戰國時期法家、道家思想精華,豐富了早期儒家思想的內涵,使儒家思想更能適應社會的需要。
(3)西漢的董仲舒把諸子百家中的道家、陰陽五行家等學派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形成為政治「大一統」服務的新儒學體系。
(4)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學吸收佛教、道教精神,有了新的內涵。
(5)隋唐時期出現「三教合一」的趨勢,儒學在「三教合一」趨勢中得到進一步發展。
(6)兩宋時期,儒學從佛教、道教中吸取有益內容,形成理學。
(7)明朝王陽明吸取佛教禪宗的思想,把理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高度。
2.全面認識儒學思想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
(1)科學或可取的一面
①具有和諧意識。和平發展離不開人與自然的和諧,小到家庭,大到民族、國家。人類都需要和諧的意識。
②具有憂患意識。這種憂患意識對歷代仁人志士胸懷天下,奮發進取,為理想不懈追求的優良傳統的形成產生過積極的影響,今天人們依然能從中得到啟示。
③崇尚道德。充分意識到道德對社會和人生的重要性,崇尚道德可以促進文明的進步。
④強調力行。力行意識及其所體現的務實傾向和自強的精神,對中國文化起了推動和促進作用。
⑤理學對我國古代政治思想和哲學思想都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並受到後世歷代封建統治者的尊崇,以至逐步演變成為我國封建社會近千年的佔有統治地位的思想。
(2)不科學或不可取的一面
①尊卑等級觀念。
②重男輕女的觀念。
③因循守舊的觀念。
④重禮輕法的觀念等,屬於封建糟粕的思想。
時期
發展歷程
史料實證
從先秦
到秦漢
奠基發展
(1)戰國時期出現了司南和《石氏星表》等科技成果;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算籌計算法
(2)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出現了《九章算術》《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和《氾勝之書》等科技論著
1.柳治微《中國文化史》載:「士大夫家以藏書名者,所在多有。……其最富者,至逾十萬卷,蓋超過於宋之館閣矣。」
據所學知識判斷上述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答案 印刷術的發展。
2.有學者談到,中國在公元後的兩個世紀裡多次出現遍傳南北的大瘟疫,死人無數。在此背景下,終於出現了「實為中國醫學史上劃時代的作品」。
這部作品指的是什麼?
答案 《傷寒雜病論》。
3.中國歷史上的主要科學領域和技術部門是直接為國家的治理服務的,注重的是科學技術的功用,而不是注重探索其原理和原因,因而形成了「但言其當然,而不言其所以然」的學術傾向。
這表明中國古代科技的特點是什麼?
答案 強調實用價值。
從魏晉
南北朝
到宋元
繁榮外傳
(1)賈思勰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書;祖衝之將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後七位
(2)唐代造紙術西傳,發明雕版印刷術;唐末,火藥用於軍事
(3)宋代:活字印刷術、火藥和指南針三大發明完成和西傳
(4)元代:郭守敬製成「簡儀」,編制《授時曆》;王禎的《農書》
明清
總結落伍
(1)《本草綱目》系統地總結了中國16世紀以前的中醫藥學成就,創立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分類法
(2)《農政全書》系統地總結了歷代經驗,達到傳統農業科技的頂峰,徐光啟被譽為「中國近代科學先驅」
歸納總結:中國古代科技成就光彩奪目,燦爛輝煌。其中造紙術、火藥、指南針、印刷術等四大發明更是享譽世界,為世界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此外,中國古代天文曆法、數學、農學和醫學領域也取得了巨大成就,長期領先於世界。
1.中國古代科技發展的原因及特點
(1)原因
①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
②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尤其是廣大科技工作者的辛勤勞動。
③文化教育的發展,為科技發展培養了大批人才。
④統治者重視。
⑤國家統一、社會安定。
⑥國內各民族之間經濟文化交流和對外交往的發展。
(2)特點
①實用性強,服務生產和鞏固統治的需要。
②科技著作大多是對生產經驗的直接記載或對自然現象的直觀描述,具有較強的經驗性。
③技術化傾向嚴重,且缺乏開放性,沒有轉化為普遍的生產力。
2.古代科技沒有及時轉化為近代科技的原因
(1)經濟上:小農經濟長期佔據主導地位,封建政府推行重農抑商政策。
(2)政治上:君主專制的存在嚴重阻礙了科技的進步。
(3)思想文化上:八股取士和文化專制,禁錮了知識分子的思想。
(4)對外關係上:統治者推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導致中國與世隔絕,錯失了多次進行生產技術革命的機會。
(5)根本因素:腐朽的封建制度。
3.中國傳統科技與西方近代科技的比較
中國
西方
背景
條件
封建專制統治;沒有形成科學家群體;沒有建立新的學科體系
出現近代資本主義;出現了科學社團;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學體系
研究
領域
集中於應用型的傳統科技領域
集中於天文學、力學、電磁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研究領域
研究
方法
主要採用傳統的典籍整理與經驗總結法
採用實驗方法,重點放在對事物發展規律的探索上
影響
推動了傳統農業經濟的發展
為近代資產階級反封建提供了有力的理論依據,有力地衝擊了封建統治的思想基礎
時期
核心考點
史料實證
先秦
秦漢
奠基發展
(1)漢字:商代甲骨文出現,中國文字成熟
(2)文學:春秋末年,我國古代出現了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具有現實主義特色;戰國時期,楚辭創作並盛行;漢代的綜合文體漢賦集中體現了當時的文學成就
1.「魏王怒公子之盜其兵符矯殺晉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卻秦存趙,使將將其軍歸魏……」
這一時期「兵符」上的銘文應該是什麼文字?
答案 篆書。
2.費正清在《中國:傳統與變遷》中說:「(宋元時期)由於所有的官員和富商也住在城市裡。……高雅文化自然因此也大大都市化了,其口味與心態都具有市民化的特徵。」
列舉宋代具有此特徵的繪畫作品。
答案 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
3.《紅樓夢》中寫道:「市井俗人,喜看理治之書者甚少,愛看識趣閒文者特多。」
材料反映的本質問題是什麼?
答案 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壯大。
從魏晉
南北朝
到宋元
全面繁榮
(1)文學:隋唐時期,詩歌的發展進入黃金時代,出現了李白、杜甫等詩人;宋代,文學成就主要是宋詞,分為婉約派與豪放派;元代,元曲繁盛,成為興起的新詩體
(2)書法:魏晉時期,書法進入自覺階段,主要代表人物是鍾繇、王羲之、王獻之等;唐宋風格多樣,楷書、草書流行,出現了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張旭、懷素等書法名家
(3)繪畫:魏晉時期,士大夫文人畫出現,主要代表人物是顧愷之;唐代繪畫藝術進入了繁盛時期;宋代文人山水畫興起,風俗畫發展
(4)元雜劇的形成表明古代戲曲走向成熟
明清
承古萌新
(1)明清小說:明清時期,小說創作進入繁榮時期,著名的長篇小說有《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
(2)繪畫:明清時期,文人畫代表作有明代徐渭的《牡丹蕉石圖》和清代鄭板橋的《墨蘭圖》
(3)「國粹」京劇:清乾隆年間,四大徽班進京。徽班兼收崑曲、秦腔等藝術流派之風格,逐漸形成了新劇種——京劇
歸納總結:從先秦到明清,古代中國文學經歷了《詩經》、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發展演變歷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中國的書法和繪畫藝術,獨具東方神韻,是世界藝術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京劇是戲曲藝術的瑰寶,成為我國的國粹。
1.中國古代文學的發展趨勢及原因
(1)趨勢:從漢賦、唐詩、宋詞到明清小說,寫作風格由詞藻華麗、對仗工整、句式嚴整到句式活潑、通俗易懂,這一變化說明了中國古代文學逐步平民化、世俗化的特點。
(2)原因:商品經濟的發展,市民階層的擴大。
2.古代中國繪畫風格與社會環境的關係
(1)魏晉時期
社會動蕩,佛教、道教傳播,引發了人們對儒學的反省。一些崇尚氣節的文人在政治舞臺上屢屢碰壁,卻不願隨波逐流,逐漸形成了一個以道德情操和理想人格為號召的士人群體。在繪畫作品上,凸顯個性的文人畫開始出現。
(2)唐朝
政治統一和經濟繁榮。畫家們創製法度,淋漓盡致地表現了雍容華貴的盛唐氣象。繪畫風格多樣,如宗教畫、人物畫、山水畫等。
(3)兩宋
政治上「重文輕武」,文人階層壯大;理學的興起使文人更注重內心的修養;山水畫成為一個獨立的畫種;畫家的追求從注重寫實,變為注重意境。
(4)明清時期
專制的強化、社會的動蕩及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許多風格奇特、個性鮮明、格調清新狂放的繪畫藝術作品和畫家,如「揚州八怪」等。
3.全面認識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階段特徵
文化是政治、經濟的反映。中國古代各個歷史發展階段因政治、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而造就了各具時代特色的文化成就。
(1)春秋戰國時期,中國處於社會大變革的時代,思想領域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在詩歌方面,出現了中國古代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和愛國主義詩人屈原的《離騷》。
(2)漢賦以華麗的詞藻、誇張的手法,表現出大一統時代恢弘的文化氣度。
(3)唐朝是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詩歌的繁榮反映了唐朝國家統一、經濟繁榮的盛世景象,同時也體現了科舉制的推動作用。
(4)唐末至宋元時期,傳奇小說、詞、戲劇、風俗畫等世俗文學藝術得到發展。這一現象既反映了城市商品經濟的發展與市民階層的形成和壯大,又反映了宋元時期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銳。
(5)明清時期,中國古代小說創作達到頂峰,數量多、題材多樣、表現手法豐富,特別是反封建小說的增多,充分反映了封建社會逐漸走向衰落、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市民階層進一步壯大的時代特徵。